在“学雷锋家电维修站”修家电的姚文正。
姚文正,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退休副教授,是这位老者的真实身份。维修站的全名叫做“学雷锋家电维修站”,从1989年开始至今,他为群众免费维修家电30年。
他生活简朴,却把省下的钱帮助困难学生、帮助贫病群众,50元、100 元、1 万元……捐款不计其数。他写下30 余万字条记,甘做“雷锋精神传承人”:“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不遗余力贡献社会,全心全意为民做事。”
“我舍不得放弃这韶光的七分之三,生命之源在于身体、灵魂之本在于奉献,好好劳动、多做贡献才是人生的意义。”
立志为国,从小树立奉献的崇奉
4 月23 日下午,在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一间普通教室里,身形清瘦的姚文正低着头在修彩电,神色专注笃定。
实际上他在2006 年就退休了,但他的人生字典里却没有“退休”二字——白天免费为居民修家电,晚上责任给学生们上课,教授《电子技能工艺》《家电维修》等课程。
“人的生平用于事情的韶光大约37 年,但撤除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细算下来,一年中大约去掉了七分之三。”姚文正说,“我舍不得放弃这七分之三,生命之源在于身体、灵魂之本在于奉献,好好劳动、多做贡献才是人生的意义。”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韶光是最好的见证。
1945 年,姚文正出生于安庆。1968 年他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曾到军垦农场插秧、喂猪、捡煤核。他1970 年3 月从军,1971 年12 月入党,1978 年9 月正式被调入炮兵学院(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前身)任教。
“解放前,母亲生了3 个孩子,2个短命了,只剩下骨瘦如柴的我。解放后,父母有了事情,弟弟妹妹们都有学上,忆苦思甜,对新社会的热爱深深扎根在心里。”姚文正说,戴德知奉献,崇奉君子生,他总想作出贡献,回报社会。
姚文正条记部分内容
“我们制订了三条守则:一是修理不收费,不抽群众一根烟,不喝一杯茶;维修的过程中破坏的元件自己赔;坏了的器件归还群众,不带回。”
30年如一日,免费为居民修家电
姚文正在传授教化中,并不知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在贰心里,教会学生“做”应是西席的任务。
“1989 年3 月5 日,我们在安徽大剧院门前设点开展‘学雷锋’活动,为群众修家电。”修理中,姚文正忽然创造阁下还有其他高校大学生在为群众修家电,“当时我在想,我们的学生呢?后来才知道他们一天都在擦汽车、扫马路。”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只能擦汽车、扫马路?教会学生‘做’应是西席的任务。”回校后,姚文正提出成立无线电爱好者小组,开展“电学第二教室”,让学生们学会修家电,目的便是为百姓做事。
很快“电学第二教室”成立,他不仅亲自传授教化生课程,还自掏腰包购买工具和电子元件。从1989 年开始,每个周末,姚文正都带着学生们到工厂、屯子、街道社区为老百姓免费修家电。
随着培训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 年2 月“电学第二教室”更名为“能力夜校”,“学雷锋家电维修站”成为了“ 能力夜校”的基地。新安、安徽网、大皖客户端看到,维修站的桌子、地上放着很多零件以及电风扇、电视机、电水壶等各种旧家电。这些旧家电大部分是老百姓送过来的。
“我们制订了三条守则:一是修理不收费,不抽群众一根烟,不喝一杯茶;维修的过程中破坏的元件自己赔;坏了的器件归还群众,不带回。”姚文正说,白天学生们上课,他就一个人在维修站里忙,“不以为孤独,由于有干不完的活。”
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维修站的牌子上,老百姓一个电话,他就上门做事。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他正和家人吃着年夜大饭,溘然接到群众电话,说电视机坏了。接完电话,姚文正放下碗筷就走,“人家电视坏了,晚上看不了春晚,肯定焦急,我得早点帮人修睦。”
30 年里,“学雷锋家电维修站”走出了三千多逻辑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离开了,他却始终坚守,没有节假日、寒暑假,退而不休,不计条件,也没有怨言。
“他大年三十、年初一都没在家待着,到我们这边帮忙修家电。他是真真切切在为公民做事,很了不起。”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居民尹先和不由得惊叹。
而在姚文正心里,每次修睦家电,人们说的那声“感激”便是对他最好切实其实定。“我们的维修站就像是一个‘感激牌’产品车间,满屋都是。人在个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学雷锋的内涵。”姚文正笑着说。
“吃穿都是外在,人格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生命该当是为社会创造代价的过程。”
生活简朴,却倾其所能帮助别人
在合肥市东至路,姚文正默默无闻又很“出名”。由于提到他的名字,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要提及有个老头,一年四季穿着布鞋、补丁衬衫,给老百姓免费修家电,很多人都知道是他。
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在杭州事情生活的儿子、媳妇给他买了新衣服,却被他“嫌弃”,“穿着新衣服干活未便利,电钻欠妥心戳一窟窿,老伴还心疼。”正因如此,姚文正不止一次被误以为是“清洁工”“维修工”。但是他却把省下来的钱,不计其数地捐给须要的人们。
“我和他非亲非故,但是每年节假日我都会去看望他。”合肥市蜀山区大铺头居民张世农说,1979年,他的父亲张和庆认识了姚文正,“我父亲是农人,姚老师帮我们家修收音机、买电度表,逐步地他们就熟习了。”
理解到,张和庆家有5 个孩子,生活包袱很重,时时找姚文正借钱买化肥、种子、猪仔等。姚文正从不记账,有求必应。1993年,张和庆患胃癌,要还给姚文正的2000 元钱不但被姚文正退回,姚文正还加了1000元送过去。
“1994 年,我高考落榜,他又拿出3000 块钱让我学车。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们百口都很感谢他。”张世农说。
王珊(化名)是河南人,2006 年上大二的她溘然患了白血病。姚文正看到她的新闻后,多次委托河南的学生把善款转交给王珊,每次都是1万元。
“以前我以为自己很不幸,但是现在我很光彩碰着他这样一位好心人。”王珊说,在她身体康复后,姚文正还一贯关心她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他是我最尊重和敬爱的老人,也是我一辈子的亲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很冲动,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传播更多的爱。”
不仅如此,他帮助困难学生学费,直至毕业;他在医院住院,看到肥西高刘一户农工资医疗费发愁,便悄悄塞给那个农人500 元钱;他自费到雷锋团调研,得知一名战士的母亲须要钱住院手术,他立即捐出了2000元,自己仅留下路费……他说,吃穿都是外在,人格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生命该当是为社会创造代价的过程。
“我以实际行动学雷锋,彰显一个人的灵魂,一名党员的道德,一位老师的风范,一介诗人的崇奉,我赢得了生活的意义。”
写30余万字条记,甘作雷锋精神传承人
在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看到了一叠厚厚的手写条记,有的信纸已经泛黄:“我以实际行动学雷锋,彰显一个人的灵魂,一名党员的道德,一位老师的风范,一介诗人的崇奉,我赢得了生活的意义。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不遗余力贡献社会,全心全意为民做事……”
“我从大学开始,养成了写条记的习气。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诲。”姚文正说,目前大约积攒了30余万字的条记,记录了他对社会征象的评价,也记下了这些年的心途经程。
数十年来,姚文正非常感谢老伴盛茂青的付出:“她做饭、洗衣、忙家务。如果我不好好事情,就有愧于她。”不过老伴盛茂青却早已习气了他的这种劳碌:“这么多年了,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每天帮人家修东西,教孩子们上课。他修睦东西了,别人高兴,他也高兴,以是就让他去做他高兴的事吧,我们都很支持他。”
“50 年的事情是我人生最大的收成。”有时,姚文正也会感慨光阴易逝,“若是再能干二十年,那就太好了!
我不聪颖、非精良、无成绩,只是凭着对党和公民的一颗忠心干点活。”
理解到,如今“学雷锋家电维修站”已经有了三个做事点,两个在校内,一个位于合肥市东至路与望江路交口,往后姚文正和学生们会更加劳碌。
“他退而不休,无私奉献,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染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真正做到了树魂育人,也让我们感想熏染到身上这身军装的任务和担当。”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十大队周少杰说。
“姚老师艰巨朴素、学高身正,深孚众望,深受学生爱戴。”姚文正1992 届学生、山东省惠民县人社局党组布告、局长李新国说,“他是一个纯粹、高尚的高等知识分子,坚守奉献的崇奉,用实际行动始终如一、全心全意为公民做事。”
钟虹 孙孝阳 拍照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