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培
本日推出晋宁历代名贤(三十六)---李因培(上)。
他博学多才,尤精文史,为官清廉,颇得民心;他是清代大墨客、书法家;他官至巡抚、兵部侍郎诰赠光禄大夫;他被编入《中国古代名人录》;他性刚气盛,因遭笔墨狱,被降为四川按察使,后被乾隆赐去世,时年仅51岁。他便是晋宁名贤——李因培。
李因培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字其材,号鹤峰,云南省昆明市今晋宁区上蒜镇下石美村落人。李因培出生后,父亲李治民已经考中了秀才,李因培童年时,父亲常常口授“四书五经”、《左传》、《国语》及《庄子》等,他聪慧好学,皆能背诵。每当客人来访,即令李因培背诵,其声呖呖,宛若莺啼。客人十分怜爱,赞不绝口:“此儿将来必为国家栋梁”!
入学堂读书时,成绩优胜,人称“小师长西席”。
雍正四年(1726年),李因培9岁,父亲三次到北京应考进士不中,便产生了不再读书而去做官的想法,于是他把李因培送到昆明读书,第二年就到广东省清远县当县令。后在广东官任上去世,在这期间父子俩很少见面。李因培在昆明读书很努力,11岁时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童试),考官看完试卷后,非常吃惊,小幼童生,字写得这样好,文章作得那样练达,莫非别人替考?把李因培唤来一看,是个身躯瘦小、貌不出众的小孩,鄙视之心,更加一等。考官提问李因培,他应对如流,只字不差。考官顿时转嗔为喜,李因培补上了博士弟子员。李因培一贯在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五华书院山长张甄陶以国士目之。
乾隆三年八月(1738年8月)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取得了第二年到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时父亲李治民已在官任上去世,家贫无力上京应试。遂不才石美村落娶亲,娶施氏为妻,成长子李翊,长女李含章。为了生存,在家设立学堂教书,后来,学生中有一个中了举人,他家中十分欢畅,且家庭富余,其父命设宴接待李因培,席间,奉承备至,问李因培:“为何不上京会试”?李因培回答:“家道贫寒,缺少斧资。”学生表示:“乐意成此事。”即拿出三百两白银付与李因培,李因培起初执意不受,后见主人出于至诚,深受冲动,方才收下。
乾隆十年(1745年),李因培到北京参加会试、殿试,以二甲第九名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学习,授翰林院庶良士,经由一年的学习,第二年又参加廷试,取得了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云南科举考试历史中取得名次较高的人。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提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督山东学政,随后出任山东学政,时年31岁。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入内阁任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殿试读卷官,武会试正考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考浙江乡试,手擢浙西绅士沈祖惠为榜首。乾隆十八年三月(1753年3月)担当刑部右侍郎。六月兼任顺天府府尹。时顺天府遭受蝗灾,个中滦州、玉田最严重,乾隆派李因培前往督办。
李因培上疏参通永道王楷、滦州知州孙昌铿捕蝗不力。查实后两人皆被革职。另有涿州知州李钟俾,贪污公款。被李因培查实,上疏参请入罪,李钟俾被依律定罪。李因培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员,遭到诬告而革职。乾隆十九年(1754年)李因培被诬告的事实查明,任光禄寺正卿,转大理寺正卿。乾隆二十年(1755年)调任江苏学政,任期满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迁任内阁任学士。其后调任浙江学政,任期满后又调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八年三月(1763年6月),调任礼部右侍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出任湖北巡抚,坐衔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后又任湖南巡抚,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调任福建巡抚。
李因培博学多才,尤精文史,为官清廉,颇得民心,但性刚气盛,因反对清朝笔墨狱,对乾隆的屡屡戒谕置之不理,又为朝中奸佞之徒所恨,竟被诬陷,以“属员亏空不实”之罪,降为四川按察使,后改赐去世,去世时年仅51岁。他善于书法,行、楷在欧、褚之间,草书得阁帖意。著有《鹤峰集》、《唐诗不雅观澜集》。《清史稿·列传125》有传,被编入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中国古代名人录》,《明清进士录》有记载。
重视教诲。李因培为官23年,政绩突出,尤其教诲方面,其贡献更为显著,是云南籍一位著名的教诲家。他31岁(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山东学政,随后出任山东学政。乾隆二十年(1755年)调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调任浙江学政,任期满后又调任江苏学政。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与江苏、浙江同为中国历史以来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学政必是翰林院出身,是全省四大员之一(其余三员是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全省的最高文化主座,也是全省资深学者。学政不论官衔大小,与总督、巡抚平行。李因培在担当学政期间,尤其是在担当江苏学政期间,振兴文教,把培养对国家有用人材当成人生最大的乐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李因培以光禄寺卿任江苏学政。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扩建江苏江阴暨阳书院,江苏学政衙署不在南京而在江阴。江阴是江苏的另一个文化中央。江阴暨阳书院是江苏省著名的书院,原名澄江书院,始建于元朝,由蔡以忠创办。但书院狭隘,不能适应大兴教诲的哀求。李因培扩建书院后,把澄江书院更名为暨阳书院,并写了《兴建书院记》,文中说:“乾隆乙亥岁,予奉命视学江南(江苏),至暨阳,既入学释奠(祭拜孔子),退而临视书院,则湫隘无以供游息。”又说:“暨阳有书院,自元始,州人蔡以忠创之,修西山之学,闻于朝,赐名‘澄江书院’,许北、郭恕为山长,益用实学厉多士,士风以振”。李因培还约请著名学者卢文弨担当山长,对暨阳书院做出了主要贡献,暨阳书院因此而名声大振。卢文弨在《候选主事苍毓杨府君祖传》一文中这样说道:
“督学李公因培振兴文教,以旧澄江书院狭隘,于养士之道未备,以君(指杨苍毓)众望所属,与相商榷,劝名流有力者捐输,且择老成者董其事。于是增房舍,厚廪饩,购经史,学者彬彬称盛也,即今暨阳书院是也”。又说:“暨阳书院之新建也,余承学使鹤峰李公之聘,来主讲席”。
现在的江阴,仍旧保留着江苏学政衙署的风貌,只是把学政衙署改为学政公园(也称中山公园)。那修复后重新开放的三百年前江苏学政署衙旧址气宇非凡,气势磅礴。江苏学政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因规模伟大,举动步伐完备,园内景点浩瀚而号称“江南学署之冠”。原学署古建筑的十三进格局,现只有仪门保留下来,进得仪门,面前为之一亮,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左边,是清道光年间《学政署衙图》原版放大图及江苏学政衙署大堂简介。右边,整洁排列着从公元1614年至1906年近300年间,明、清两代历任124位最高学政大员名录。浏览个中,就可查见李因培在江阴担当学政的记录,记录为“晋宁州李因培,乾隆已丑进士,以光禄寺卿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就任、以兵部侍郎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再任”。
江阴历史上的124任学政一样平常都是三品以上的官衔,对江阴地方教诲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被传为江阴的一代佳话。沿着广场上的中轴线旁边对称支配的是李因培、刘墉等最有影响的明清期间八大学政的情景雕塑,雕塑神态互异,维妙维肖。李因培诵读雕像前,有一小碑对李因培进行简介:“李因培,字其材,云南晋宁州人,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后擢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督山东学政,乾隆20年(1755年)以光禄寺卿出任江苏学政,二十七年(1762年)又以兵部侍郎再任。李因培有才干,文词佳,颇得乾隆赏识,曾赋诗赠之。后因湖南库银亏空案,以欺罔之罪赐去世”。
大堂旧址两边,是江苏学政诗选碑刻,在卷五中有李因培两首诗:
清平县
山县孤城破,流官守御迟。
天风摇断角,客路入征鼙。
小鬼三年在,殷忧万里知。
侧闻明圣诏,罪不到边夷。
归思
池塘午梦正依稀,离绪频随柳絮飞。
廿四番风花欲半,八千里路燕难归。
瀛门天上通青琐,萝屋山中冷翠微。
不去不鸣缘底事,面前梅雨又侵衣。
李因培担当江苏学政先后八年,在江苏124位学政中,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江苏学政中名声最大的一位。江苏学政衙署为江南学署之冠,而李因培则为江苏学政之首。他把振兴文教作为第一政务,培养了大批人才,江苏在全国考中进士的人居第一,仅江苏江阴一县,自宋以来中进士者多达415人,而全体云南省仅仅只有952名进士。李因培把培养人才考中进士视为他人生的第一大乐事,正如《明清进士录》一书中对他的评价是:“而乐其取士得实”。他的这种做法得到当地学者的夸奖,后来又得到朝廷的认可。
李因培在江苏、浙江担当学政的十年间,江浙的文化教诲在封建时期达到了顶峰。据《明清进士录》记载,李因培在任江浙学政十年间,考中进士的紧张名人有:阮葵生、邹奕孝、 曹锡宝、吴璜、马俊良、孙士毅、齐世南、王嵩高、汤大奎、吴省钦、苏去疾、施朝、秦大成、董潮、禇廷璋、屠绅、王文治、毕沅,个中状元有二名,探花二名,在全国,这是自明清以来历任学政取得的最好成绩。
李因培在任的十年里,乾隆三次下江南,江南文人向乾隆献赋通籍的、乾隆宴请的文人,大半部份出自于李因培门下。乾隆每次都招见李因培,并御诗给李因培。现在江阴博物馆就保存的乾隆御碑,便是乾隆下江南巡视时,对李因培在江苏大兴文教极为讴歌,赋诗赏给李因培的御碑。正如方树梅在《滇南碑传集》所评述:“因培任江浙学政,先后几十年,校士严明,舆论翕然。高宗(乾隆)南巡,銮辂(天子出巡的军队)所经,江浙人士之以献赋通籍者,大半出其门下,当日学臣,鲜有出其右者”。李因培学生唐祖樾又说:“晋宁李鹤峰师长西席视学江浙,后先凡四任,时屡值銮辂南巡,江浙词人咸以奏赋通籍,迄今跻九列掌文衡者,大半出师长西席门下……而提唱宗风,靡不奉师长西席为山斗”!
在当时,李因培被江南文化界称为“泰斗”。
传说乾隆有一次要写一块五字匾挂在考场中,众大臣都感到只有四字匾,从来没有见过五字的,怎么也想不出来,李因培则以“天子重豪杰”五字献之,大为乾隆称颂。
李因培在担当浙江学政期间,向乾隆提出建议,进行教诲系统编制改革,先后上疏三篇,一篇名为《请正文体以移风教疏》,一篇名为《请严武举填写亲供事奏折》。另一篇名《请严乡饮滥举并定服色疏》。三个建议都得到乾隆的认可并实行:李因培作为文人出身,十分敬仰历史名人,对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迹、地方文物古迹,亦是倍加保护,多次向乾隆讨要经费建筑历史文化遗迹、地方文物古迹。1765年,李因培在江苏担当学政的末了一年,时逢乾隆下江南,李因培捉住机遇上疏《请崇奖名贤疏》,哀求拨款修善江苏乐圃书院、韩世忠灵山墓、文天祥苏郡祠。李因培朋侪及提拨的人才,李因培性刚气盛,一样平常不与朝庭大员来往,而是喜好与有才能的人交往,他十分爱惜人才,在为官期间结识、提拔、推举了很多当时有才能的人,有的成为他的徒弟,好朋友。
李因培生平之中最好的朋友,便是清代大墨客、诗论家袁枚。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期间代表墨客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随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师长西席”。
自此,他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袁枚建筑随园后,以为随园风景如画,崇山峻岭,小桥流水。适宜在这是读书吟诗,这时想起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文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正是随园的景致。于是就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作为上联,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袁枚就在江南征集下联,对出的下联均未快意,这时的江苏学政李因培得知此事后,便取《左传.鲁昭公十二年》楚王夸左史倚相的话应对,即“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袁枚大加赞许,称为“绝对”,立即刻木挂于园中,成为随园的主联。后来张鹏升也在本日象山南边的位置建筑了一个书院,称为象山书院,晋宁人对此引以为荣,亦曾将此联刻悬挂于象山书院内。现在的昆明昙华寺,也悬挂此联。
袁枚与李因培常赋诗吟唱,有诗《赠李鹤峰学使》:曾从物外散襟期,往岁衡门驻马时。黄叶风凉牙纛舞,高轩人过水云知。双飞鸂(xī)鶒(chì)池边识,九锡庐山扇上诗。只为阳春太清绝,至今作答尚稽迟。李潢,字云门,钟祥郢中新堤街人,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岁次丙寅,从小资质聪颖,读书过目不忘。青年时豪强为夺其财产诬陷李潢入狱,他在狱中仍不忘读书,每当家人探视,他则嘱其送书狱中,读完再送,如此既久,学业益进。
乾隆三十年(1765年),李因培巡抚湖北,他慧眼识英才,察知李潢案冤,李潢由此出狱。出狱的当年又由李因培安排参加乡试,取中第一名。李潢成为李因培的徒弟,李因培成为李潢的恩公。李潢后任四库馆纂修官。后逐级升任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掌督山西、江西乡试,视学浙江,迁任兵部左、右侍郎。京城会试副总裁。李潢博学多才,精于算学、天文学和音律学,当时有“南齐北纪,不逮钟祥一李”之说,“南齐”为清著名史学家正二品礼部右侍郎浙江晒台人齐召南,“北纪”为清著名文学家从一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河北献县人纪昀,“一李”为正二品兵部左侍郎湖北钟祥人李潢。此说从一个侧面解释李潢知识广博,声誉崇高。
汪中(1745~1794年)清代学者。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扬州人。7岁丧父,家贫不能入塾,由其母邹氏授《小学》、《四书》。14岁时,为生存所迫,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有“无书不读是汪中”的说法。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因培第二次担当江苏学政,并主持全省考试,汪中以《射雁赋》应试,李因培看后大加讴歌,把他列扬州府第一名,成为李因培学生,补诸生。汪中治学广泛,见识博大,长于交融贯通。对经史、诸子、文学、哲学、笔墨、音韵、训诂、订正、金石、地理、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成果颇丰,有《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续集见下期《《晋宁历代名贤(三十六)——李因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