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不少的地方志书上,记载着“雨钱助葬”的故事。
说的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年—897年),建阳熊氏二世祖熊衮,字补之,又字葺山,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性至孝,时当乱后,例无俸给,惟立功时有赏赍。
”熊衮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而不留分文,导致“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
后人因此称其为“忠孝雨钱公”。
此事见载于明何乔远《闽书》、明清期间的《建宁府志》和历代《建阳县志》中。
福建省图书馆所藏《潭阳熊氏宗谱》,个中所载熊衮的平生,与此相同。

对这样一个“俏丽的传说”,有人认为不太可信。
紧张疑点有二:一是身居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高官,怎么能如此贫乏?实在情是,晚唐期间,社会动荡,国力日衰,民生凋敝,朝廷“例无俸给”之事,每有发生。
二是感天动地,降雨为钱,可信吗?这实在是一个流传千年的俏丽误会。
实在情则可能是,众乡亲被他的孝心冲动,在某个雨夜把钱抛到他家院子里了;再见告他,昨夜下了一场雨,家家户户钱铺地,然而除了熊家之外,其他家都不可用。
在不明底细的人看来,真以为是上天的特殊眷顾呢!

忠孝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休闲娱乐

只管这样,作为熊氏后裔,对此传说却坚信不疑。
除了在宗谱中有不少记载外,至今在熊家后人的祠堂中,还有“雨钱世家”“雨钱堂”等牌匾。
在其后裔理学家熊禾的著作,如《重刊熊勿轩师长西席文集》中,也记载着熊衮著有《雨钱集》十卷;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曰“忠孝”。
而在明代的建阳书坊中,更是先后涌现了以“雨钱世家”“雨钱堂”“雨钱馆”等命名的刻书作坊,刊刻了不少文籍。
至今,在中国国家馆中,仍有明代“书林雨钱世家”刊刻的《新鍥益府藏板从姑修禊一线天会奕通玄谱》古籍善本珍藏。
由此可知,忠孝传家,已经成为“忠孝雨钱公”子孙后裔代代传承的崇奉。
在这些后裔中,紧张代表人物,宋代有史学家熊克、豪门后学熊刚大,元代有理学家、教诲家熊禾,明代则有小说家熊大木等。

熊克(1132年—1204年),字子复,建阳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
历任主簿、镇江府学教授、诸暨知县、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等。
熊克的紧张造诣在史学,著作有《复兴小历》《九朝通略》《诸子精华》等。
《复兴小历》记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迄绍兴二十年(1150年)十仲春。
通过这一期间宋金和战和南宋内政等问题,表达作者企盼南宋“复兴”的爱国思想。
为弘扬儒学孝道思想,熊克将家乡建阳的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学宫刊刻了汉郑康成《孝经注》,底本得之于建安史学家袁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世少有其本。
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仲机得之,刻于京口学宫。

熊节,字端操,建阳人,朱子门人,甫十岁即喜读《易》。
庆元五年(1199年)上殿廷对,当时正是所谓“伪学之禁”之时,熊节仍能坚守师门态度,不迎合时好,上言恳请君主纳谏行仁求贤。
后历官通直郎知福州闽清县。
熊节著述丰富,传世者有与熊刚大合编的《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
是书博采两宋诸儒遗文,以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和辨等文体分类编次。
首列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和朱熹七贤遗像,以及传道支派,末附以七贤平生行实。
明清期间,以“性理”命名诸书蜂起,实来源于此书,故此书在宋明理学传播史上的意义,被清四库馆臣喻为有如“作乐者之苇籥,造车者之椎轮”。

建阳学者熊刚大(生卒年不详),号古溪,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从学于朱熹弟子蔡渊、黄榦,曾任建安(今建瓯)县学教授。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在武夷精舍编纂《小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教材。
此书问世以来,在各地得到大力遍及和推广,在讲明伦理实行孝道,促进社会教养等方面均产生主要浸染。
为推广传统孝道思想,熊刚大著《小学集解》。
以时序而言,此书是最早诠释朱子《小学》的著作。
此后,又有元初建阳熊禾作《小学句解》。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熊禾《勿轩集》引元许衡序,称其“有《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于世”。

熊禾(1247年—1312年),字去非,号勿轩,入元后,改号退斋。
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紧张代表人物,为阐扬和传播朱子学而不遗余力。
建阳历史上有“七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熊禾位七贤之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熊禾30岁,距个中进士不过两年而已。
在这一年,熊禾改号“退斋”,以明其从此退隐山林,誓不仕元的心志。
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元朝当局闻熊禾之名,曾多次命其到州府中任职,熊禾均以身体不适为由谢绝招聘。
此后在元朝生活的35年中,熊禾始终批元褒宋,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表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谢枋得(1226年—1289年)抗元兵败后,从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阳,闻熊禾之名,专程到熊禾武夷洪源书堂拜访。
二人相见恨晚,“共诉宋亡之恨”。
他们道义相合,相与研讨朱熹的性理之学。
二人相聚,长达数月而不忍遽别。
时已年届六旬的谢枋得,与年仅38岁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元大德九年(1305年),熊禾从武夷山回到故里建阳,将其祖上唐代所遗鳌峰书院加以重修,在此讲学论道。
为表达对朱熹的崇敬之意,将其门朝向改为面对云谷。
“大倡斯文,顾瞻梓里,重而新之。
又增先圣燕居堂于前,道原堂于后,左则创文公师友之祠,右则建熊氏忠孝之祠。
以其门对云谷,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

熊大木(约1506年—1579年),名福镇,号钟谷,又号鳌峰、鳌峰后人等,大木是他的字。
建阳崇化书坊人,是明正统间 (1436年—1449年)著名刻书家熊宗立的曾孙,元代理学家熊禾的后人。
熊大木承其祖上刻书之业,以熊氏“忠正堂”名号也刻印了不少书本。
同时,他自己也动手编写了不少普通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涌现的较早的编撰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作家。
《北宋志传》是熊大木的代表作,与其另一部历史小说《南宋志传》合刊,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
《北宋志传》是作者在广泛搜集宋元期间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的根本上加工致顿而成。
此书之外,熊大木还编撰出版了《大宋复兴普通演义》,是最早描写岳飞抗金业绩的小说。

熊氏“忠孝雨钱公”及其后裔的业绩,令人不由地想起民间流传甚广的那副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方彦寿)

来源: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