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黄河大合唱》出身的背后

2年前的春天,杭州。
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郑重地将父亲留下的指挥棒交给时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
这对忘年交执手相望,泪眼婆娑。

当冼星海碰见延安85年前黄河大年夜合唱出身的背后 休闲娱乐

“我父亲一贯心想着延安,心想着共产党。
自己不能回来,就让指挥棒代他回来吧……”

如今,这支产自法国的铜质指挥棒静卧于展柜。
作为延安文艺纪念馆中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每天接管着浩瀚参不雅观者的敬意。

仿佛跃然回到了音乐家手中,指挥棒轻轻一舞,划开一道光阴之幕。

1939年春天,34岁的冼星海正是用这支小小的指挥棒,指挥延安鲁艺合唱团唱响了《黄河大合唱》。
自此,出身在窑洞中的民族交响史诗传唱大江南北、五洲四海,成为抗战中凝聚民族力量的时期战歌,更穿越时空,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联络齐心专心、勇毅前行。

冼星海在延安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资料图)。
延安文艺纪念馆供应

85年前,《黄河大合唱》为何会出身于延安?出生在星夜大海之上、从小立志用音乐“救起不振的中国”的冼星海,如何在同延安的短暂相逢中,进入生平创作中的黄金年代?短短一年多的陕北生活,又若何影响着他此后的人生?

窑洞里出身的旷世之作

夏秋之交,壶口瀑布最为壮不雅观的时令。
源自青藏高原、穿越塞上江南、劈开晋陕峡谷,奔驰的黄河裹挟着泥沙来到壶口,河宽骤然收束,河水从陡崖上倾泻而下,浊浪排空、涛声如雷……

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墨客光未然正是在壶口一带目睹了这般“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的震荡场景,创作出一首长诗。
此后,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中为其谱曲,创作出了民族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曾在回顾文章中写道:“我的歌词正是星海希望得到的,他的音乐的壮丽超出了我的想望。
这种高度的心灵契合,是文艺家生平中难得的幸事。
”墨客和作曲家在延安的相遇,造诣了这座中国音乐史上难以超出的高峰。

1938年10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奔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年轻的墨客被舟子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深深震荡,高亢洪亮的船工号子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次渡河和不雅观赏壶口瀑布的感想熏染,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形象、灵感和激情的冲动。

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军时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当时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执教的冼星海前去探望。
在此之前,两人曾联手创作出《高尔基纪念歌》等抗战歌曲。
如今在病房中,两位好友心有灵犀,期待着再度互助。

“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冲动,抗日战役风起云涌,如何用声乐作品表达这个时期民族的声音。
”已调任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的刘妮说。

病床之上,光未然忍着剧痛,构思着这部伟大作品的歌词。
黄河对民族的哺育、黄河的屈辱与呻吟、黄河的觉醒与呼啸……墨客的情绪如黄河浪涛一泻千里,5天韶光,400多行诗句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词就此出身。

1939年3月11日晚上,冼星海受邀参加演剧第三队的歌词朗诵会。
在西北旅店的窑洞里,伴着一盏阴暗的油灯,25岁的光未然朗诵起这首长诗:“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舟子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读毕,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冲动了。
冼星海猛然站起来,上前一把捉住歌词,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岁月流转。
如今在延安鲁艺旧址东山上,冼星海居住过的土窑洞已被重新修复并支配成专题纪念馆。
窑洞内墙上的老照片中,冼星海裹着棉大衣,俯在窑洞临窗的小炕桌前,右手执笔、眉头微皱。
专注的神色,仿佛将来访者带回85年前,他在延安醉心创作的光阴。

早春的延安十分寒冷,生活也非常艰辛。
“在一个简陋的窑洞中,冼星海连续创作六天六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
”这段故事,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刘美艳讲述了无数遍。

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也曾在回顾文章中写道:“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和,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
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少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激情亲切却比火焰还要热!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女儿冼妮娜(资料图)。
延安文艺纪念馆供应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河大合唱》出身了。

抗战中的延安,泰西乐器匮乏。
为了排练演出,鲁艺音乐系师生化身木匠、因陋就简,在板凳上低廉甜头“乐器”的场景,被定格在延安文艺纪念馆的老照片中,讲述着那段艰巨而发达的青春岁月。

曾在鲁艺音乐系学习、参与《黄河大合唱》首演的莎莱在一篇文章中回顾:“乐器什么的都不全,没有大提琴,就自己做,用洋铁桶当共鸣箱。
后来连喝水的缸子都用上了,把勺子、筷子都放到缸子里,一到高潮就一起动,反而搞出了分外效果。
首演特殊轰动。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本日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便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
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

毛泽东曾这般评论《黄河大合唱》:百听不厌。
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呼啸,为大众谱出呼声!
”茅盾也曾评价道:“它那伟大的气概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绪,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此,《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气势磅礴地回荡在大江南北,向着全中国公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延安孕育的公民音乐家

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5月,冼星海短暂而残酷的生平中,只有一年半的韶光在延安度过。
然而,这段经历却对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延安,他不仅谱出了创作生涯的顶峰之作《黄河大合唱》,还从一名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来到延安是冼星海创作生涯的迁移转变点。
在延安,他不仅得到了抗日的激情、创作的自由,最主要的是他创造了音乐的阶级属性,领悟到艺术创作要为时期发声、为公民而歌。
”刘妮说。

“延安的城门整天开着,整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墨客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描述的景象,正是当年无数青年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的缩影。

对付出生在南海边一个贫苦家庭的音乐少年而言,到延安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早在1929年,24岁的冼星海远赴巴黎求学,便立志要用音乐“救起不振的中国”。

在巴黎,他一边靠勤工俭学坚持生活,一边刻苦学习,成功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学习了欧洲前辈的音乐技巧和配器法。

1935年,冼星海学成归国,先后辗转上海、武汉等地,积极投身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出明朗雄壮的《在太行山上》《到仇敌的后方去》等作品。

1938年4月1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革命艺术学院鲁艺在抗日烽火中成立,延安迅速成为爱国青年和文艺事情者的精神家园。
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培养了大批精良人才,孕育出无数经典文艺作品。

据不完备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很多协会设在延安鲁艺,以鲁艺师生为骨干。

“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歌声如潮,充斥着青春的朝气……”光未然在回顾文章中写道:“我们沐浴在友情的温暖与创作自由的气氛中,听命于时期的呼喊和内心的哀求”,“这种心灵上的高度自由、高度契合的结果,使得诗句与乐句自然地涌流出来……”

延安青年的“刻苦、朝气、激情亲切”吸引着冼星海,而延安也在期望他的到来。
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来自延安鲁艺音乐系全体师生署名的聘任信。
11月,冼星海与新婚妻子钱韵玲到达延安,开始在鲁艺音乐系教授作曲法、指挥法等课程。

彼时的延安,虽然时常遭受日军轰炸,但是当空袭过去,城内外又是歌声四起。
冼星海的学生李焕之在文章中回顾:一进了鲁艺,从早到晚,歌声不断。
清晨,大家纷纭跑到延河边去洗漱,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去当兵……”当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生动起来,这边唱起“大丹河水滚滚流”,北边山坡的窑洞口传过来“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野外和森林……”晚饭后,同学们三五成群溜达在延河边,你就会听到“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鲁艺师生在艰巨生活中的乐不雅观精神传染着冼星海,窑洞中安静、自由的环境也为他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
他整日沉浸在传授教化和创作中,对音乐的认识也愈发深刻。
理论学习使他“创造了音乐上许多的问题过去不能办理的,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上竟得到解答”,如音乐与抗战、音乐与人类解放等问题。

“在延安,冼星海办理了崇奉的问题,创造了苦难的缘故原由是什么,从而得到了一种完备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进入了生平创作的高峰。
”刘妮说。

1939年6月,在谱出《黄河大合唱》不久,冼星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日记中写下:“本日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
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不雅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来奋斗!

“冼星海只有到了延安,才能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在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郭强看来,正是在延安耳濡目染的统统,引发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亲切,苦难深重的哀叹与充满力量的呼啸在乐曲中合二为一,不仅凝集成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也让冼星海在创作过程中完成了个人党性的淬炼。

“写到我末了的呼吸为止”

翻开冼星海1940年1月9日的日记,这几句话格外能干——

“一个音乐工作者要为他终生的音乐奇迹革命、音乐工作奋斗到底,直到他离开天下。

“一个音乐工作者,一定要有远大的眼力,伟大的魄力,永了望着远大的出路。

“一个音乐工作者,一定和民众结合在一起,为民众、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懈地奋斗。

生命中的末了五年,纵然离开了延安,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冼星海也没有忘却这些誓言。
延安留给他的烙印,一贯伴随着他。

目光转向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
以冼星海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命名的两条街道平行延展,讲述着一段血与火淬炼的交情故事。

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心指示,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
1941年,受战役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返国受阻。
1942年底,他辗转来到阿拉木图。

“在他举目无亲、流落异国他乡街头的时候,拜卡达莫夫一家年夜方地收受接管了他,向他伸出了声援之手。
”冼妮娜在文章中回顾,在措辞不通、难以互换的情形下,冼星海用音乐叩开了情绪的大门,架起了与当地民众沟通的桥梁。

在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冼星海结识了不少当地音乐家,并以一名民族友情与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在当地组织起音乐艺术军队,亲自教授乐理、传授演奏技艺、举办音乐会,受到当地公民广泛欢迎。

1944年,冼星海在生活条件极度困难、体弱多病的情形下,搜集、改编了大量歌曲,并创作出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面对演出时台下的欢呼声,他热泪盈眶,用抖动的声音高喊着:“我十分高兴,由于你们听懂了我的音乐,理解我,这是对付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奖赏……”

然而,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病情加重,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长眠于莫斯科。

“我父亲在住院抢救治疗期间,乃至在逝世之前,他的创作希望始终没有减退。
”冼妮娜回顾,1945年8月15日,当中国公民抗日战役取得胜利的传到莫斯科的病房时,冼星海激动万分,对照顾护士职员年夜声说:“快!
快给我拿谱纸来,我要写一首《胜利交响诗》……”

冼星海始终以保持不懈的意志,投身到为公民创作的音乐奇迹中。
正如他在《创作札记》中表述的那样:“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更加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足好,还不足民众所哀求的量!
……我还要写,要到我末了的呼吸为止。

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时,他的女儿冼妮娜还不到一岁。
在与妻子钱韵玲的书信中,他温情的一壁跃然纸上。

“我常惦记着你和妮娜,为着爱我们更应更加努力,我们要贡献统统所有,为民族解放、为实现我们的最高的空想。
望你珍惜,小心爱护妮娜。
让我吻着你和她。

冼星海一贯顾虑着延安,延安也没有忘却冼星海。
当他病逝的传来,延安各界无比悲痛惋惜。

冼妮娜的回顾文章记录了当年的环境:1945年11月14日,延安鲁艺举行冼星海伤悼大会,参加伤悼大会的有林伯渠、吴玉章等700多人。
毛主席亲笔题词:“为公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道致哀。

永久的《黄河大合唱》

初秋,延安宜川壶口瀑布景区内,大型山水交响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开启2024年演出季。
这部展现抗战期间黄河两岸公民英雄壮歌的剧目,自2017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超过800场,23万人次不雅观看。

“到壶口唱《黄河大合唱》是游客的必打卡项目。
”壶口瀑布景区事情职员张敏说,每次演出结束后,不雅观众都会自发起立,和走下舞台的演员们齐声合唱《保卫黄河》。
歌声每每响彻天涯,不少游客冲动落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是险些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和旋律。
曾有人这样评价,全天下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黄河大合唱》,“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它,就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郭强说,《黄河大合唱》采取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为素材并结合西方大型声乐套曲康塔塔(Cantata)的文体形式创作而成,具有光鲜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期特色。
全曲八个乐章,勾画出中国公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最具民族气概和中国精神的精良艺术佳构,也已成为我国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典范”。

1951年,柏林公演;1955年,莫斯科纪念会演;1979年,菲律宾国际合唱节;1985年,喷鼻香港黄河音乐节;2000年,澳门国际音乐节……85年来,这部旷世经典不仅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情绪纽带,也成为中外友好互换的艺术桥梁。

85年后的本日,《黄河大合唱》依旧抖擞着不朽的生命力,并以其强大的艺术感召力,成为无数文艺作品创作的源泉,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歌声一起,全体人汗毛都竖起来了!
”“没睡醒刷到这个,本来睁不开眼,这倒好,直接坐起来了!
”“公民音乐家冼星海永久活在我们心中!
”在社交平台上,《黄河大合唱》的干系视频总能引起网友的热烈评论。
一条条弹幕里,年轻人表达着对经典的致敬和对冼星海的思念。

在延安,《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久久回荡,冼星海的精神代代相传。
2022年以来,冼妮娜陆续向延安文艺纪念馆捐赠了冼星海专用音乐指挥棒、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油印本等宝贵文物,希望让更多人感想熏染到《黄河大合唱》的精神力量和冼星海的公民情怀。
与《黄河大合唱》干系的人物、故事、文物不仅成为《延安十三年》等当地赤色演艺中的一部分,还被珍藏于博物馆,被铭记于人们心中,被不断讲述着、传承着。

担当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10年来,刘美艳与许多演奏过《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家、朗诵家,以及鲁艺人的子孙后代结下深厚友情:向延生曾与她分享父亲向隅在鲁艺音乐系事情的往事;瞥见她在朋友圈发布的讲解鲁艺小提琴的短视频,多次演绎《黄河大合唱》的朗诵家瞿弦和主动与她磋商起讲稿的细节……

“新时期的艺术家对鲁艺十分关注,《黄河大合唱》正是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中成为不朽。
”刘美艳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姑娘,这段历史滋养着她,也勉励着她“将感想熏染到的情绪力量毫无保留地通报下去”。

江河万古,永久的冼星海,永久的《黄河大合唱》。
你听,延河之畔,延安大学鲁艺合唱团的学生们,又如当年朝气发达的鲁艺师生一样,排练起了这首最爱的歌……(陈晨 邹竞一 姜辰蓉)

紧张参考书目:

1.刘妮.鲁艺影象[M].北京:公民出版社,2023;2.刘妮.燃烧的岁月:我的父辈在延安[M].北京:公民出版社,2023;3.张安戈.我的父亲和《黄河大合唱》[M].南宁:接力出版社,2021;4.《延安大学校史资料(第三辑)》编委会.延安大学校史资料(第三辑)[M].陕西:陕西公民出版社,2022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