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业当代化、机器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种田用的牲口逐步被农用四轮、三轮取代。
在豫北乡下,最早进入田舍的农用三轮车是长葛生产的奔马牌的。
最早的“奔马车”,马力小,容量也小,人们干脆叫它“小奔马”。
在最初的五、六年里,市场上只有这一种农用三轮车,“奔马车”这个名字在人们的头脑里牢牢扎下了根,成了农用三轮车的代名词。
后来,别的牌子农用三轮车上市,人们也都习气地称为“奔马车”。
听说原来的“奔马车”厂早已倒闭,市情上也见不到“奔马车”了,但这个称呼却一贯沿用到现在。

一代人的农村记忆奔马车 汽车知识

最初的“奔马车”,紧张是拉庄稼用的。
相对付传统的架子车,这是革命性的进化。
架子车装得少,走得慢,易翻车,虽然最早的“奔马车”比架子车也大不了多少,但事情效率提高不少,很受农人的青睐。
那时候,谁家能有个“奔马车”,男孩子找工具是个很重的珐码。
“奔马车”也不仅是拉庄稼,头脑灵巧些的人,农闲时用“奔马车”贩水果、疏菜,盖房时,用“奔马车”拉土。
农人也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把机器轮上的皮带扒下来一根,腾出地方,挂一根长皮带,另一头挂在水泵的轮子上,浇地也可以用了。
也有挂了石磙碾场的。
真正做到了一车多用,把它的浸染发挥到了最大化。
逢年过节,走亲串友,“奔马车”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那时候,开“奔马车”的觉得,不亚于现在开“奔驰”的觉得。
我们这里,谁家出嫁的老姑娘去世了,同族的都要去上供的。
家族大的,要去上百口人。
我们姓张的,出去上供,曾组织过15辆“奔马车”的车队。
那阵势,不像是奔丧,倒像是奔赴沙场。

我哥和我姐家买的“奔马车”,都是货真价实的“奔马车”。
我买“奔马车”时,已经是九十年代末了,山东的农用三轮车厂家后来者居上,迅速蚕食着“奔马车”市场。
山东生产的时风牌、巨力牌、双力牌、五伍牌农用三轮车,样式更美,马力更大,功能更多。
我选择的是双力牌的,4500元,差不多是我一年的人为,借了差不多一半。
驾驶难度不大,学了一个上午就学会了。
难的是发动车。
那时候都是手摇的,左手把减压杆放平,右手顺时针迁徙改变摇把。
速率到了一定程度,左手把减压杆松开,车子就发动了。
如果是夏天,或者是车子刚用过,机器还有余温,车子随意马虎发动。
春秋日时,车子就难发动了。
尤其是对我这样力气小的人来说。
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找个人扳减压秆,我用双手迁徙改变摇把;二是两个人一起迁徙改变摇把。
到冬天的时候,这两个办法都不管用了。
冬天用车时,要在机器的水箱里加入开水,还要用火把机器底壳烧热,再发动车。
还弗成,只有喊上几个人来推了。
一个人驾驶着车,挂上档,另一个人扳着减压杆,后面几个人推着。
车子跑起来后,减压杆一松,车子就发动起来了。
邻居同族一个哥有个绝活儿,推车时,他一只手握着车把,掌控着方向,另一只手也帮着推,等到车子发动了,他才跳上驾驶座。
这有一定危险性,我从来不敢考试测验,他却从来没失落过手,唉,技艺敏捷的这个同族哥已经做古好几年了。
一次浇地时,大老早去了,把水泵安好,水带撒到地里,皮带挂好,车子却发动不了。
那真叫欲哭无泪了。
只有坐在那儿等,碰着过路的,喊过来搭一把手。
屯子人好说话,只要开口,都不会谢绝的。
发动车,也有危险性。
到发动的临界点,如果力量达不到,摇把会逆时针迁徙改变,如果手缩得慢,碰到手臂,很大可能会骨折的。
有时,摇把还会飞出去,我有个同事,就曾被飞出的摇把打掉了两颗牙齿。

我碰着过两次危险,一次拉土时,车子翻了,速率不是太快,我及时跳了下来;另一次是刹车出了问题,没来得及修,我正在路上行驶,猛然看到路中间有个耙齿向上耙子。
我下意识的踩刹车,根本没有用。
幸亏耙子阁下站了个人,眼明手快,把耙子拉开了。
中间只差一两秒的韶光,我惊出了一头汗,事过多年,想起来还后怕。

搬家到县城后,家里的地也不再种了。
车子没有了用场,两千块钱卖掉了。
现在,农业机器化水平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风雅,“奔马车”只有专门搞运输的人家才有,普通田舍已经很难见到了。
现在算来,“奔马车”只有20多年的辉煌,这是中国从传统农业过渡到当代化农业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