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下了很大功夫,却依然丹田空空?
你是不是苦苦求索,却依然扯不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
如果你想探求缘故原由,练个明白拳,就接着往下看。
如果知足于活动身体,图个娱乐,那本文对你的代价不大。
先讲两个小故事:
1.南北朝时,有一个印度高僧,看到本国和尚太多,竞争激烈,便想开拓异地市场,于是坐船来到中国,欲弘扬佛法,普济群生,可是走遍神州大地,却没有碰着一个知音,于是,他有些生气。
高僧生平气,后果很严重!
多严重呢?
谁也不搭理!
他来到河南中部一座风景奇丽的深山之中,找了个岩穴,然后盘腿坐下,入定参禅,任世间沧海桑田,任飞鸟在肩上造窝下蛋,他都心如止水,静心潜修。这一坐,便是9年,末了,影子都印到了石壁上。
请你猜猜,这位高僧是谁?
——禅宗开山祖师达摩!
2.《大学》里有一句话——致知在格物,许多人喜好把它挂在墙上——格物致知,意思是:通过不雅观察研究事物,创造个中的事理法则。明朝有一个青年,读到这句话如获珍宝,立即付诸实践——格物!
格点什么好呢?他瞥见窗外有许多竹子,就格它了!
于是趴在窗台上盯着竹子格了起来,并且一格便是七天。
这个人是谁呢?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心学”创始人——王守仁(王阳明)。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
由于练好太极拳的心法,就蕴藏在这两个故事之中。
许多人练拳多年而不入门,不是不好学,不是不谦逊,不是不刻苦,不是不用心,而是在学拳的过程中,犯了一个心法上的方向性缺点。
什么缺点呢?
过分看重外部力量!
逐日忙于串公园跑拳馆,听讲座看视频,寻名师会拳友,看理论找窍门。
总而言之,三个字——向外求!
谦逊好学难道不对吗?
无论是看理论还是与拳友互换学习,有两个判断必须要做:
一、要判断出作者或互换工具的拳术水平,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二、要判断理论适宜不适宜自己所处阶段,这一判断难上加难。
正是由于上面两个坎的存在,以是许多人越看越迷茫,越听越糊涂,越练越没信心。
有的拳友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
由于老六便是这样连滚带爬、跌跌撞撞一起走过来的。
那么,什么才是精确的心态?
向内求!
从凡人的视角看,前面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点“傻”。
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能取得不可思议的惊人造诣?
缘故原由就在于,他们懂得一个道理。
借用达摩祖师的一句话来表述,便是:
外止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概括起来四个字:闭门修炼!
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家还是空门,无论是从文还是习武,凡大成者,莫不是暗夜孤影,枯灯黄卷,心无旁骛,兀自苦修。
从表面上看,太极拳是武术。
但实际上,它是哲学、是聪慧。
想要练好它,必须存心去感悟!
“悟”——“心”加“吾”,向内求,用自己的心去琢磨,才叫悟。
那么,详细怎么个悟法呢?
首先要——闭门!
一是关闭大门,做宅男宅女。
二是关闭心门,打消十丈软红的滋扰。
说到这里,拳友们可能会质疑:难不成练个太极拳,要离家出世,告别尘凡,乃至连老师都不能找吗?
非也!
请把稳:这里说的闭门,不是锁门,更不是封门,能遇明师,求之不得,日日为伴当然很好!
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条件呢?再者说,就算碰着明师,也会哀求你以悟为主,要不然,《论语》里也不会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
以是,以内求为主,外求为辅,偶尔外出一下,弄柳拈花——不!
寻师探友不但可以,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详细怎么个内求法呢?
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把握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
一个核心,便是以丹田为核心,对这一点有疑惑不理解的,可以研究一下《道德经》第十一章,或者读一读本公众年夜众号的干系文章。
两个基本点,便是统统皆以阴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太极拳依易理而编,虽万变不离阴阳——这个大道理谁都懂,可是在练拳的过程中如何利用?
这个不应该算作问题,而是一个超级大的课题!
写上一本书都不一定说的清楚。
老六实在是驾驭不了,就根据自己的体悟,给几点建议吧:
1.一定要把阴阳分开。周身高下、旁边、前后、手脚一定要做到阴阳分明。怎么做呢?在《阴阳是个孙悟空》一文中,老六提到,阴阳在太极拳中有许多化身:虚实、快慢、松紧、刚柔等等,在练拳时,要通过虚实分明,快慢相间,张弛有度,刚柔相济表现出来。
2.要明白一点:阴阳一定不会分开。
咦?这不是和第一条抵牾吗?
乍看冲突,实在不然。
第一条可以理解为因,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果。
阴阳的特点是既对立制约,又相依相生。
人为地制造阴阳不平衡,是为了形成新的、符合太极哀求的平衡。
3.跳出太极看太极。练太极拳,不能一味钻到拳里,一定要放大视野,学阳明格竹,不雅观察研究万事万物。
不雅观察研究什么?
每一件事物的阴阳属性!
不管是一个人、一朵花,还是一辆汽车一条河,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剖析它的阴阳,并且要做无时不刻,随时随地,习气整天然。
当你不断做这种思维体操,能剖析100种事物的阴阳属性时,不但会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对这个天下也会有全新的认知。
到这里,文章就算结束了,是否有人对标题中的\"大众内向\公众有疑异呢?如果有疑异,就把“内向”反过来读吧!
末了要说的一点,这篇文章,该当是老六写的最为抽象的一篇,不大随意马虎看明白。
实在,真正的太极便是这样,没有如坠迷雾,何来醍醐灌顶?
只有悟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对吧?
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年夜众号:太极六月丹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