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境内活动的一周里,它们总在行走,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个村落落到另一个村落落。逐日行进几公里,乃至十几公里,险些走出了一条西向的S形路线。
“断鼻家族”所到之处,阵仗极大。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无人机侦察小组,他们是这次“追象”的三支“空军”之一,逐日 24小时监测象群方位,无人机盘旋不休,发出预警。
预警区域全线戒严。一百余辆渣土车、混凝土车与卡车形成“车墙”围堵,并在村落道和山林之中,每隔两三米,堆放些玉米、菠萝、秸秆和水,试图勾引象群向西、向南——那里是人烟稀少的山林。
逐日,14架无人机、115辆大型车辆与几百人都在努力改变这15头野象北上的迁徙方向。
终于,“断鼻家族”的迁徙逐渐往西北、西南方向偏航。
6月8日23时15分,“断鼻家族”的14头野象离开了昆明,西行至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离群独象则连续北上,进入昆明市安宁市林地。这15头野象的北上迁徙之路,已经历时15个月,超过近500公里。
6月8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高粱地村落,象群正沿着小石板河沿岸缓慢向西南方向移动。新京报 郑新洽 摄
“等象来”
6月2日中午,当“断鼻家族”15头野象间隔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边界不到三公里时,“欢迎”野象的军队已经就位。
在昆明市与玉溪市交界处,地面亚洲象监测员、警务职员与应急职员共计675人分守两地。
宝夕公路双河乡沿线开始了交通牵制,拦截过往的车辆与行人,禁止非本村落村落民进入,“大象可能出没,为了安全起见,非必要只管即便不要走这个方向”。
沿途村落里的广播也多次提醒,“大象已经到对面的山上了,在表面的人都要回家,待在二层的砖房里。”但仍有不少村落民站在村落道上等待野象,执勤的民警与村落干部只能逐一劝返。
时时有渣土车开过,一辆接一辆,轰鸣作响。昆明晋宁区一家运输公司的18辆渣土车第一批到达,就停在老江河村落东南面的道路上。
车队队长杨进先容,一辆渣土车的长度靠近8米,宽度超过2米,净重有十几吨,“只有这个体量的大型车才能挡住大象,不会被掀翻”。
杨进在现场看到,62辆大小靠近的渣土车、混凝土车与卡车,每辆车首尾相连,搭起一堵“车墙”,将村落落保护个中,“只要有路进村落,就要用车围住”。
只管如此,有些村落舍依山而建,野象依然可能从山间穿梭,绕过关卡进村落。
傍晚,“断鼻家族”涌如今玉溪市红塔区老光箐村落,在大片玉米地里踱步,这里与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几个村落落仅一山之隔。
村落庄里的人群早已疏散,被安置在几栋楼房里,南面进山的土路上,隔一两米堆放着一摞玉米,试图勾引象群往南走。
15头野象走走停停。有大象掉头走了回去,吃上一下子,又跟上军队,终极它们还是沿着村落道往东北面山上走,山间树木繁密,象群很快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
6月5日凌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侦察小组利用红外望远镜监测象群方位。新京报 郑新洽 摄
“追象”小队
天色暗了下来,无人机盘旋在山林上空,紧随着象群。在现场监测的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侦察小组,他们是这次“追象”的三支“空军”之一。
从5月27日起,这支军队就一起跟随象群北上。他们大多卖力夜间的12个小时,队里共有12位飞手,三人一组执勤。
夜晚起飞的无人机带有红外热成像仪。根据指挥部专家提到的大象体温范围,无人机飞手旷育禹将无人机丈量的温度范围设置在8摄氏度至32摄氏度旁边。
遥控器屏幕上显示的一串“红点”便是象群的位置。旷育禹操作动手柄,无人机靠近山林,再拉进焦距,直至甩动的象鼻和挪动的象腿清晰可见。旷育禹数了两次,“十五头”。
从5月27日开始“追象”,他们摸索出了一套根据热成像画面判断象群活动的办法。无人机飞手张雄强调,“自己总结的,不一定对。”
他指着热成像屏幕上的“红点”说,“红点”聚拢在一块儿,极为缓慢地挪动,这是象群的安歇韶光,无人机可以间隔一段韶光再飞过去看看。
屏幕上,一头小象愣住脚步,侧身往地上一躺,摆成个“F”形,“看着像是在睡觉”;掉在队尾的野象,象鼻子一甩一甩,“该当是在吃东西”。
张雄不雅观察创造,白天里,象群大多韶光都在安歇,特殊是上午八九点到下午两三点,睡醒了就小范围活动一下,一边走一边吃,吃上好几个小时,有时吃累了又往地上一躺,小憩一下子。
在林间行走的“断鼻家族”。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到了晚上,象群生动得多。它们总在行走,有时一晚上行进十几公里,有时,它们也会在原地徘徊,安歇一两个小时,彼此之间相隔一小段间隔,四散开去探求食品。无论何时,母象总是跟在幼象的身边。
一旦象群列发展队,开始移动,这是一个赶路的队形,无人机就得赶紧跟上。飞手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时时调度无人机的拍摄焦距,焦距拉远,确定象群的位置,标记出来,再拉近焦距,察看每一头象的行动。
每隔二十几分钟,无人机得须要往回飞改换电池,随后急速再次起飞,连续不雅观测。张雄说,过一下子就得清点一次数量,一不留神,头象与尾象就可能跑远了。
6月2日21时55分,15头野象在山林间缓慢行走,走过了人类方案的城市地边界,踏入昆明地界。
个中两个“红点”分开了军队,它们彷佛在“探路”。旷育禹说,头象的行动很大可能影响象群接下来的行进方向,他标记了点位和方向,数据传回到指挥部——“象群很可能从北面下山,进入昆明晋宁区双河乡的村落落”。
预警再次发出。北面山脚下,杨进与司机们回到自己的车上,锁上车门,民警、森林消防与村落干部都在一旁值守,山边旗子暗记弱,他们得用对讲机沟通。
“车墙”之内,大多数村落民被安置进了村落委会,村落委会门口还横停着一辆卡车。
这一夜,双河乡几个村落寨灯火通明,全线鉴戒,所有人都在“等待”这群一起北上的野象。
6月6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一处大象经由后的路段,“堵象”的卡车司机下车伸
“进昆明”
6月3日凌晨三点,老江河村落沿线,围堵的车队司机们被一阵窸窸窣窣和噼啪声惊醒。
杨进回顾,听起来像是树枝被折断的声音,声响由远及近,越来越大。他们陆续打开车灯,村落落对面山腰上,正走来两头大象。杨进目测,它们间隔公路不过一百多米远。
或是被通亮的车灯光照着,两头大象开始吼叫。
“昂昂昂,这样。”杨进模拟了几声,叫声很大。杨进说,那两头大象彷佛知道这边有很多人,一下子功夫,便跑回了山林。
在此之前,“断鼻家族”已经在深山“失落联”了三小时。6月3日零点之前,旷育禹末了一次定位到象群,交卸给另一个无人机监测小组值守。
旷育禹的小组准备前往象群可能去的双河乡,还没走出多远,他们就被叫回,“大象跟丢了。”
张雄和旷育禹操控着两台无人机,从象群末了涌现的位置往北面搜索。他们飞了9组电池,依然没能寻到象群踪迹,“韶光延误越久,须要搜索的范围更大,越不随意马虎找着。”
张雄赶紧向指挥部发去预警,山脚下三个村落落都紧张起来。由村落民组成的地面监测员们出动了,他们举动手电筒,沿着村落落边缘探求大象的脚印和粪便。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消防员李鹏站在一户楼房楼顶上,用红外线望远镜侦察。理论上,在开阔的区域,他能不雅观察500米内的“活物”,一旦野象探出山林,他便能创造。
当旷育禹三人收到车队——野象在老江河村落附近涌现。他们立时收起装备,驱车往老江河村落方向赶去。
在老江河村落东南面的山林里,无人机很快定位到“断鼻家族”。三人数了几次,确认“十五头野象都在”。
象群又回到了无人机的监控范围内,但没有人能放下悬着的心。一旦象群下山,势必经由老江河村落,往北走,再翻过几座山,就能进入几个人口密集的大村落落。
5月31日下午,云南省红塔区洛河乡,事情职员在山体阁下投放了很多食品,希望吸引野象群沿西南方向行走,避免进入城区,发生人象冲突。新京报 郑新洽 摄
天亮后,杨进开着一辆小车,与指挥部专家一道,前往老江河村落北面察看。老江河村落北面群山之间,山沟位置有一条防火隔离带,呈东西走向,三米多宽的土路,蜿蜒近两公里。这条防火隔离带处在象群下山、北上的必经之路。野象经由此处,就能一起往北,走到昆明晋宁区的中央区域。
6月3日下午,六十余辆渣土车等大型车辆增调到此处,就停在这条防火隔离带上,用以阻隔北上的象群。在村落道和山林中上,每隔两三米,堆放着一些玉米、菠萝、秸秆和水,试图勾引象群往西、往南侧人烟稀少的山林方向行进。
据“云南发布”,这一天,昆明市晋宁区出动各种应急车辆106辆,储备象食15吨,投食3.6吨。
6月3日傍晚六点多,渣土车司机肖云有时一举头,瞥见一群大象正向北朝他的车走来,走在最前头的大象,离他的间隔,目测只有二三十米。
肖云驾驶的渣土车位于宝夕公路上围堵车队的最尾端,停在老江河村落与料草坝村落之间,横向堵住公路。
这是一段南北走向的公路,“断鼻家族”一旦通过此处关卡,一起向北可能途经多个村落落、学校和城镇中央区域,人口密集,再往东北方向,行进不到五十公里,就能走到滇池,进入昆明市中央。
大象的喘息声越来越近。肖云觉得身上的汗毛都立了起来,对讲机里传来值守民警小声的提醒,“不要动,别发出响声”。他逐步将座椅今后调,人随着今后躺,不敢去看大象。
他听见了几声响,是重物敲打渣土车保险杠的声音。阴郁里,他屏住呼吸,猜想该当是大象用鼻子敲了敲。他的左手一点点挪到车门处,牢牢捉住车门把手,他想着,一旦大象用鼻子敲车窗玻璃,就赶紧开车门跳车。
直到对讲机传来,大象已经调转方向,往南走了,肖云才松了口气,下了车。他远远能瞥见,15头野象右转进入一片农田,田里长着绿油油的烟叶和玉米,它们顺着山坳,再次经由老江河村落边缘,逗留许久,往西北方向进了山。
象群途经之处,各处是吃剩的秸秆。沿路投放的玉米,试图勾引它们往南走,但显然奏效甚微。
“象群有自己的行进方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消防员邵山不雅观察野象这几天,他创造,“它们会随着沿路摆放的吃的走一段路,等吃饱了,就会走其余的方向,纵然前面有吃的,它也不会完备按照勾引的路线走。”
6月8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高粱地村落,象群正沿着小石板河沿岸缓慢向西南方向移动。新京报 郑新洽 摄
堵疏结合
6月4日,“断鼻家族”绕过了公路沿线与村落口停放的围堵车辆,下了山,山脚下是连成片的农田,再往西南走,便能进入双河乡法古甸村落。
“断鼻家族”慢悠悠地走来走去,楼房上站满了举动手机围不雅观的村落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应的现场航拍视频里,一头大象围住农田边的水井,将鼻子往里伸,小象跟上来,也学着往水井里伸;走进树林前,15头大象围在一起,用鼻子卷起干燥的泥土,朝自己身上扬洒。一位消防员阐明,“可能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
晚间,张雄带着无人机来交卸时,村落里热闹极了。6架无人机正盘旋在法古甸村落附近山林上空,个中包括混进村落里在航拍的拍客。等他折衷完,其他无人机降下来,他们的无人机飞上去时,象群已不知所踪,又躲入群山之间。
张雄一个个山头搜索,终于在法古甸西南面山头找到了象群。一全体晚上,“断鼻家族”走走停停,一起往西南方向迁徙,从双河乡走入了晋宁区夕阳乡,已靠近玉溪市。
夕阳乡绿溪新村落接到预警,象群正在赶来。村落干部们用喇叭沿路关照,组织村落民带着小孩躲到村落委会或砖房里,提醒道,“不能逗、惹大象,不要用手电筒照大象”。
58岁的村落民何桂喷鼻香(化名)说,绿溪新村落共48户村落民,仅新盖了四五栋砖房,别的人家都住着带有彝族特色的泥瓦房,假如大象进村落,“担心泥瓦房倒塌”。
6月5日凌晨,象群下了山,野象走过夕阳乡绿溪新村落的农田,沿着村落道外侧山沟的草丛,往西边走。何桂喷鼻香从玻璃窗往外看,村落里的狗都吓得没声响了,她数了几次,只有十四头。
一头尾象掉了队,远远跟在后面。凌晨一点过,尾象才慢悠悠踏上象群走过的路线,也往西走。绿溪新村落村落道上没有路灯,只有零散几户人家亮着灯。几位村落民检测员打动手电筒,在巡逻,听见动静,那手电筒的光往草丛里一照,晃在野象身上,“看体型像是一头小象”。
它头也不回,连续慢悠悠踱步着。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几位消防员恰好赶来,制止他们,“千万别拿手电筒照它,很不屈安。”
无人机随着掉队的尾象一起进山,很快找到了军队,屏幕上再次显示出15个小赤色块。
6月8日,昆明与玉溪市边界处,国道上设卡拦截象群,四辆卡车封堵。新京报 齐超 摄
6月5日一大早,在核桃园村落的混凝土车司机刘博伟(化名)接到关照,车队速速赶去象群所在的夕阳乡附近,封堵村落落,阻挡野象进村落。
三天前,刘博伟开着混凝土车,从昆明市安宁区的一个建筑工地赶来。开了十几年的混凝土车,他还是头一回开着车来围堵动物。
他们吃住都在车里,刚开始一入夜,刘博伟很害怕。他很少下车走动,公路上只偶尔有执勤的车辆驶过,山谷里时时传来动物鸣叫。
车队驶过宝夕公路夕阳乡沿线时,在一处“Y”字形路口,刘博伟瞥见,前方像是有五六头大象,正踱步走着。他猛一下踩住刹车,车正停在右侧村落道路口,右侧山上传来大象的吼叫声,几头大象正走下山。
紧跟其后的几个混凝土车司机也察觉到非常。他们赶紧一边鸣笛,一边今后倒车,象群在刺耳的鸣笛声中停了下来。刘博伟一贯倒到阔别路口一百来米,车与鸣笛声停了下来,村落道上的象群跑下来,与公路上的五六头大象会合,一起向公路南面的山林里“兔脱”。
这并非是第一次封堵车辆用鸣笛声驱赶象群。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兆录认为,考虑地形条件,在一些主要的、关键的地方设卡围堵,让野象不要过去,这是比较好的办法,但近间隔围堵,加上永劫光鸣笛,可能效果不会好。“这个纯粹是在惊吓大象,会让大象害怕,它们会更盲目地走。”
“兔脱”的象群跑进西北方向的山林里。据云南省林草局通报的数据,6月5日当天,截至15时10分,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了12.1公里,在夕阳乡丫租村落与木杵榔村落附近活动。
几日的疏堵结合,加上鸣笛驱赶,“断鼻家族”北上的迁徙,终于被强行旋转,一起往西北、西南方向偏航。
6月2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黄草坝村落新寨5组,村落民家厨房的小米和玉米散落一地,象群于当日凌晨在此偷吃后离开。新京报 郑新洽 摄
“出昆明”
6月6日,“断鼻家族”往西北方向行进,这一方向上的夕阳乡木鲊村落、木杵榔村落陆续接到预警信息。一入夜,挨家挨户紧闭家门,进入木鲊村落的几个入口都被卡车挡住。
暴雨下了一整夜,象群没来村落里。木鲊村落、木杵榔村落和高粱地村落附近,关卡未撤,连续戒严。
6月7日,“断鼻家族”14头野象停息行进,停下来安歇。晚间,它们才下了一趟山,在高粱地村落转了转,吃了些农作物,“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又上了山。
一头野象又悄无声息地离群,失落去了行踪。地面监测职员与无人机合营探求,直到6月7日下午,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的无人机飞手陶永明见告,找到它时,它独自往偏北方向,已经走了约4公里。
一起“追象”从玉溪市来到昆明,张雄常碰着野象离群的情形。头象与尾象极易离开军队,一小会儿功夫就可能跑远,“逃”出无人机的监测范围,尾象最是“饕餮”,张雄时常找到掉队的尾象时,它都在村落落附近“逛吃”。不过,掉队的尾象很快就会遇上军队。
但6月8日白天,离群的野象没跟上来,它走上截然相反的方向,连续往东北方向,进入到昆明市安宁市的林地内。
傍晚时分,14头野象下了山,来到彝族小村落附近。它们站在小石板河里,扑扇着耳朵,鼻子一甩一甩喝水,取食河沟边成长的水稻,逗留许久;还有野象走过着田埂,经由村落落边缘时,道路一旁有叶子的果树被啃食,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
这里位于昆明与玉溪市的边界,野象们就在边界线上徘徊。往西走一点就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往南则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6月8日23时15分,14头野象西行进入了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越日11时,离群独象与象群直线间隔达12公里。
昆明境内,围堵野象的渣土车司机们则停在原地,他们靠树枝折断的声音和大象的吼叫声,以及无人机的轰鸣声,来识别大象的方位。
杨进说,他们要守到15头野象全部离开昆明的那一天。等到象群远去后,他们会回家休整,有的人将回到建筑工地上,有的人会连续跑长途运输。
无人机飞手们则还要连续随着象群,直至它们在栖息地安顿下来。
6月7日上午,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拍下在林间甜睡的象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从“断鼻家族”离开普洱市,一起北上的迁徙开始,无人机险些24小时飞在它们上空。景洪市林草局的亚洲象监测员武俊会并不认可这样全时段的监测。他刚“追象”时,基本上也是24小时监测,多套电池轮换着飞,实际上,他曾多次见到大象往上伸出鼻子,乃至卷起树枝,试图击打无人机,这是一种受到打扰的反应。
但暂时彷佛也没有更好的监测办法。张雄“追象”的半个月里,遇见野象睡觉时,他的无人机便只管即便离得远一点,有时返航安歇一段韶光。“断鼻家族”彷佛也已经习气了他们,常常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熟睡着。
没有人知道“断鼻家族”接下来该当往何处迁徙。
专家们也各有不雅观点。有专家建议该当将象群劝返回西双版纳,也有专家提出,可以动用一些人工干预的手段,为它们探求到一个妥善的地方安置。
“回归未必是第一选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周晋峰在接管新京报采访时提到,可以在沿途探求适宜亚洲象的栖息地,让象群考试测验逗留。
“给它们投喂食品,不雅观测它们,还有预警疏散、设立围挡等一系列方法,都使人和大象都不受侵害。”
周晋峰建议,把云南现有的国家保护区、省级保护区、市级保护区变成一个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同样认为,该当捉住国家公园培植这一契机,在亚洲象紧张分布区培植生态廊道,以联通这些破碎化的自然保护区为主,联通破碎化的栖息地,使大象可以沿着廊道迁徙。
文 | 新京报 肖薇薇 演习生 尚倩玉
拍照丨新京报 郑新洽
编辑 | 陈晓舒 校正丨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