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景象总是阴晴不定
吹过的风,落下的雨
都是离愁别绪
当思念成海
爱如繁花
离去时,那个懵懂的少年
一句“那边的景象好吗”
或许便是最好的告白
用马来西亚的景象来说爱你 ,阿牛
2006年,马来西亚音乐才子阿牛在他的专辑《桃花朵朵开》里,收录了一首名为《用马来西亚的景象来说爱你》的歌曲。
原来当爱情到来时,连景象都变得多愁善感。
而与这首歌比较,以幼儿稚嫩的童声作为前奏,吟唱的那段马来西亚民歌,则更为有名,它便是被视为马来西亚文化符号之一的《Rasa Sayang》。
在马来西亚终年夜的孩子都不会对这首歌感到陌生。只要前奏响起,大家都会拍动手,随口唱出“Rasa sayang hey! Rasa sayang sayang hey!......”
山川湖海,一起繁花。
今年是中马友好建交50周年。
过去半个世纪,
中马关系一起破浪前行,
文化互换更是一起繁花。
本期新民歌大会走进马来西亚
阿牛
再次带来《Rasa Sayang》
与中海内地新民歌小天后
黄英
带来的同样经典的
中国民歌《茉莉花》相应和
伴随着熟习的旋律,大伙一同踏入马来西亚中国银行马六甲分行,轻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不同文明的星火,碰撞出残酷繁花,用歌声讲述中马互换互助的新故事。
当马来西亚大红花
与中国茉莉花交相照映
马来西亚的景象,晴。
提起马来西亚,
很多人都会想到湛蓝广袤的大海
细腻金黄的沙滩
让人垂涎欲滴的榴莲
无数的岛屿以及各种原生态的风景……
▲仙本那 来源:马来西亚旅游局
但当阿牛和黄英置身于马六甲海事博物馆的船甲板之上,溜达于鸡场街鳞次栉比的商铺之间,在满目繁花的红屋前纵情歌唱,你会创造,原来马来西亚所拥有的,远不止这些。原来马六甲还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
它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从16世纪起,马六甲先后成为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600多年沧桑的马六甲,见证了东西方多个文明之间富有张力的对话,又浓缩了全体马来西亚的前世今生。这也造就了马六甲多元原谅的文化,以及风格迥异的景点、遗存,口味丰富的美食。
马六甲必逛打卡地
1
海事博物馆
海事博物馆位于一艘仿造的“海上之花号”内,几个世纪以前,这艘载着马六甲大量宝藏的船只在前往葡萄牙的路途中发生意外,末了沉没在马六甲海岸附近。这座海事博物馆的便是依照这艘葡萄牙航海船的构造建造而成。
2
荷兰红屋
荷兰红屋它是马六甲的标志性景点。是电影《夏日么么茶》的取景地之一。
荷兰红屋是荷兰殖民地期间所遗留至今的赤色建筑物,在大约1650年期间由荷兰人所建立。现在是马六甲博物馆,藏有马六甲、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是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物。
3
鸡场街
鸡场街是马六甲中央最热闹的街,是马六甲的文化和购物的热点地方。
它是历史悠久的唐人街,拥有多家特色店铺、餐馆。尤其适宜晚上嬉戏。周末晚上,鸡场街禁止机动车通畅,狭窄的老街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摊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各类各样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图为以多元文化领悟著称的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中新社 陈悦 摄
马来西亚马六甲各族裔民众和外国游客齐聚鸡场街,共迎华人新春佳节。陈悦 摄
4
马六甲河
马六甲河穿城而过,直入大海。当年马六甲所有的贸易商品都依赖河流及其两岸进行运送、装卸、储藏和分流,可以想见那时的马六甲河及其两岸会是一派多么繁忙、茂盛的景象。
直到2000年,当地政府才彻底禁止了河道内货色的运输和贸易,正式结束其600多年的贸易活动,开始逐步把马六甲河改造成一条休闲、不雅观光的通道。
马六甲必吃美食
鸡饭粒
它是将米饭做成乒乓球大小的饭团。再搭配煮得鲜嫩多汁的鸡肉以及特制的酱料,是马六甲独树一帜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好。
马六甲黑糖煎蕊
图源:魅力外洋
它是一种传统的甜品,以冰凉的椰浆、绿色的煎蕊、棕榈糖浆和碎冰稠浊。有的还会加入红豆或糯米团。
沙爹火锅
它是类似麻辣烫的一种独特火锅形式。顾客自行选取串好的食材,在沙爹口味的汤底中涮煮食用。
炒果条
它是著名的马来半岛炒面,利用宽扁的果条配上芽菜、虾、鸡蛋、血蛤等配料翻炒而成。
土生华人美食
它包括娘惹菜肴,结合了中国和马来饮食文化的特点。例如仁当鸡、椰浆饭、阿叁叻沙等。
此外,在马六甲市还能品尝到优质的肉骨茶,滋补且味道醇厚,以及马六甲沙爹等浩瀚美食。这些美食也反响了马来西亚多种族交融的文化特色。
马来西亚美食
马六甲的中国影象
马六甲,也一个能唤起中国人历史影象的他乡地名。
在汉朝及唐宋期间,中国和马来群岛就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互换。
元朝时也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
马欢在《瀛涯胜览》对马六甲的记载。
明朝郑和七下泰西曾多次在此停靠。
中马之间的海路,历经千年,从未断绝……
无数华人先辈从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漂洋过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地皮。
在这里,华人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秘闻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01
郑和文化馆
郑和文化馆坐落在马六甲河的北岸,是南洋华侨为纪念郑和下泰西六百周年,斥资三千万公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筑的文化博物馆。
分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展出郑和下泰西所带的数百件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
02
三宝庙
三宝庙别号“郑和庙”,也称“宝山亭”,位于马六甲城内的三宝山心安山麓,是马六甲的旅游胜地之一。该庙于1795年(乾隆十六年)创建,用以纪念郑和1409年访问马六甲。听说建造郑和庙的砖瓦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极具纪念意义。
三宝庙内的郑和像
03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多年前,电视剧《小娘惹》曾在中国掀起热潮,也引起中国民众对峇峇娘惹这个族群的好奇与关注。峇峇娘惹(Baba Nyonya)又称侨生,峇峇(Baba)指男性,娘惹(Nyonya)指女性。峇峇娘惹是自明朝郑和下泰西后,陆续下南洋的华人和东南亚当地人通婚的后代。
峇峇娘惹祖屋
峇峇娘惹祖屋被公认为天下文化遗产之一。该祖屋在1861年为曾清秀家族所有, 由三间排屋组成。曾家四代都居住于此, 直到1985年3月, 为了让众人更加深刻详细地理解峇峇娘惹文化, 把其住家改为了如今的博物馆, 供外人参不雅观学习以及研究。
岁月流转,友情弥坚。2012年和2013年,位于中国广西的中马钦州家当园和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马中关丹家当园于相继开园。“两国双园”模式,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家当领悟的创新和探索。十多年来,“两国双园”互助模式在项目培植、创新互助等方面,早已花开并蒂,硕果累累,为中马友情增长了新的注脚。
从孤帆远影到千帆竞发,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这条绵延千年的航路,让不同文明的星火,碰撞出残酷繁花,编织起新旧海上丝绸之路交集连接的长卷,连续讲述中马互换互助的新故事,描述 “一带一起”培植的新画卷。
暗香浮动,
当熟习的《茉莉花》旋律响起,
又到了离去之时
这一季《新民歌大会》
一起繁花,一起歌。
终章为序
再见,亦会再见
待繁花似锦
弦歌不辍
再谱华章
来源:新民歌大会
编辑:苏耀丹
值班总监:袁毓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