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运清专注地修着怀表。廖宇衡 摄
受父辈影响 6岁学习维修钟表
1955年出生的冯运清,是个隧道的海南人。6岁时,他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性情好动,总是坐不住,没少受到长辈的教训,后在父亲冯文标的“逼迫”下,冯运清也算是真正踏入了钟表维修的大门。而在今后的几十年来,钟表就像是宠物一样,时候缠绕在他身边。
店名中的“老字号”源自祖辈,“民国期间,我爷爷开了一家琼南酒店,店里就有钟表维修这项做事。后来父亲也学习了修理仪表的手艺,我从小就在阁下看着他们事情,以为这块鄙吝械很故意思。”冯运清说,老人常言道,技多不压身,父亲想把他“用饭”的技能教给子女,于是6个兄弟姐妹都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但只有冯运清和大哥坚持了下来,至今仍旧从事这份手艺活。
冯运清专注修表。廖宇衡 摄
上世纪70年代,腕表、自行车、收音机被称为百姓生活的“三大件”,是多数人结婚所需用品,修表师傅随之成了炙手可热的职业。1978年对冯运清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一年他23岁,第一次坐在修理台里独自为客人修理钟表。“这是父亲对我能力的认可。”提及,冯运清眼神武断,修理台是钟表维修师的阵地,从技艺青涩的青年到白发工匠,冯运清在修理台前一坐便是近半个世纪。在这不大的修理台上,冯运清总能对症下药,他已不记得有多少块表在他手中“起去世复生”,但修理每一块表的履历都成了他宝贵的财富。
冯运清检讨怀表。廖宇衡 摄
坚持行业信条 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冯运清说,修表一定要眼明、耳亮、手不抖,最主要的是要用脑力,表是最风雅精密的东西,钟表维修也是一门博识的手工艺。“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儿,须要有耐心。一块小小的腕表,可能有上百个零件,一丁点的差错都会导致韶光的偏差。”彷佛是上天注定,冯运清的眼睛和耳朵特殊好使,喜好听钟表走时的滴答声,不雅观察钟表的构造,这也让他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事钟表维修事情,冯运清有自己的行业信条,无论客人拿来的是售价几十块的腕表,还是代价百万的劳力士、江诗丹顿等名表,统统以不伤件、精准为原则,并拿出十分的存心将表修睦,他从不敢有一丝马虎。正是由于这样的行业信条,使得不少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冯运清店内摆放的旧座钟。廖宇衡 摄
曾有一次,内地有位客人买了一台用玉石制成的钟,但涌现时走时停的问题。当时这位客人已将这台钟送到当地维修店,结果都令他失落望连连。末了有人建议他到海口骑楼老街附近找这家老店试试,于是,他便带着那台高档钟表来了。冯运清经由检讨创造,这块钟只是涌现了小故障,他轻微调度下内部零件就规复了正常运转。
凭着多年来刻苦的研讨,以及博识的技能,“老字号运清钟表店”吸引了许多转头客,也有不少人从各市县慕名而来。冯运清坚信只要技能踏实,就不愁没活干,纵然现在钟表行业远不如上世纪70、80年代繁荣,但来店里修表的客人仍相继而来。“阛阓里不能修的我们这里都能修,要价公道、质量好,客人都乐意来找我们。”
冯运清的修表工具。廖宇衡 摄
父子兵齐上阵 传承弘扬老手艺
每天8时许,冯运清定时来到店里开始劳碌事情,直至夜晚。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冯运清的修表手艺已是出神入化,识表技能也有一手。“可以从形状、做工等方面判断一块腕表的代价。”冯运清说,这是多年来修表的履历,他也希望能有人能学习,将钟表维修这门老手艺传承。
对付技艺传承,冯运清说,他们的手艺都是祖传下来的,祖训哀求手艺不外传,自己也从来没有收过徒弟,他也曾担心这门手艺丢了,很可惜。好在,他的儿子冯应忠对修表也感兴趣。2012年,冯应忠开始随着冯运清学习钟表维修,儿子早已能独当一壁,现在店里的修表事情,基本由冯应忠来完成。不过冯运清表示只要还能动,他还会接着干下去。
冯应忠正在修表。李万内 摄
老店里,摆放着许多冯运清珍藏的怀表、座钟,它们就像是见证者,看冯运清用半生修复“韶光”,看钟表维修行业潮起潮落、冬去春来。如今,在这间不大的维修店里,父子奔着同一目标,成为光阴的守护者,更是钟表维修这一门手艺的传承者,将老手艺连续发扬光大。
李万内 廖宇衡 拍照宣布
(海口网1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