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龙:车马碧村落的变迁。
运来,是供电所的师傅到烤房边查看理解烤烟用电情形。而此时的杨家喜,有着一肚子感激的话要对供电所的师傅说。
杨家喜的车还在半山坡往上爬时,黄色皮卡车已在烤烟房前停下,车上走下穿着南方电网事情服、挎着检修工具包的田云富和秦贵富。
云南马龙:车马碧村落的变迁。
“今年烤烟以来的电很好用,上一楼烟前几天刚买完,500多公斤卖了一万多块。按当前的情形预估,今年烤烟方面又有好几万的收入,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家里名副实在的增收‘擎天柱’。”一见面,杨家喜就谈起了今年烤烟的创收情形。
云南马龙:车马碧村落的变迁。
三人身后,是遍布于山间、山麓的成百上千亩烤烟;烤房里,已经烘烤干的烟叶片片金黄,昭示着烟农今年的满满丰收。
46岁的杨家喜是土生土长的车马碧村落人,除了10多年前在昆明打过三年工外,大半辈子都在和烤烟“打交道”。
多年来,杨家喜险些每年的烤烟栽种面积都在一、二十亩旁边。通过烤烟收入,他8年前就建起了一栋楼房。因房屋所在位置现在已经成为车马碧水库方案的库区,去年,他用政府拆迁补偿款在大坝下面的村落庄里建盖了一栋三层楼、340多平米的屋子,同时,还购置了一辆大众轿车。
“本日这样的日子,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忆及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杨家喜颇多感慨。
小的时候,杨家喜家中共有4个兄弟姐妹,即便是排行最小的他,也常常受饿肚子。后来,虽然能吃饱饭,也都是三分之一的大米加三分之二的麦疙瘩合成的稠浊饭。当时,车马碧村落数十户人家,险些每家都和杨家喜家一样,渴望并追求着“顿顿有米饭吃的好日子”。
正是这种渴望,让村落里的不少旱地都变成了水田。
云南马龙:车马碧村落的变迁。
当村落里人都能为所欲为地吃饱肚子后,很多人开始钻营赚更多的钱。这时候,烤烟成为全村落人谋钱的主要依赖。于是,一亩亩稻田又再次变为烟地。
采访中,杨家喜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在好的年景能收到250公斤大米,按每公斤5元算的话,一年下来也只有1200多元的收入。而栽种烤烟,按每亩900棵,每棵6元算的话,一亩地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以是,原来稻花飘喷鼻香的水田,都变成了一片片金黄的烟地。
“我们这个村落,栽种烤烟的历史由来已久,而让烤烟真正卖上好价钱的,却是电力。”杨家喜先容说,同样数量的烟叶,通过电烤房烤出来后,比用土烤房烤出的能多卖一倍的价格。
“烘烤烟叶是门技能活,须要准确掌握好烤房的温度和湿度。土烤房的时候,烤房内的温湿度都是依赖人的主不雅观来判断的,以是,在小火转中火、中火转大火的过程中,常常会涌现因火候把握不到位而涌现枯叶、青筋等情形。电烤房匹配有智能化的温湿度丈量仪器和电脑操作板,能精准丈量温湿度并应时调控风扇的频率和力度,进而彻底地把水分排掉,把烟叶恰到好处地烤成金黄。”
除了精准调控温湿度、确保烟叶质量外,电烤房还大规模提升了烤烟的效率。土烤房须要5楼才能烤出的烟叶,电烤房1楼就能烤完,由此让很多家庭能够大规模栽种烟叶。
在给烟叶烘烤环节带来变革的同时,在烤烟栽种阶段,电力还有效地破解了灌溉浇水问题。在村落里电网构造薄弱的时候,电力只能知足村落民的照明和一些少量的家电用电,移栽烟苗时,只能利用马车、牛车到离烟地数百米的地方去拉水,常日一车水只有20桶,一桶水要节约着才够灌溉10多棵烟苗。
云南马龙:车马碧村落的变迁。
随着电网培植的推进、电能质量的提升,村落民买来水泵和水管,村落民栽烟时,位于山脚河里的水被直接抽到地里,烟苗栽种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同样的5个人,利用电力抽水时栽种的烟苗数量,是用马车、牛车拉水栽种时的3个倍还不止。除此之外,一些原来位于山顶、山腰的地皮,之前只能栽种包谷,现在都种上了烤烟,收入是原来的5、6个倍。”杨家喜高兴地说。
云南网 杨之辉 通讯员 杜明彦 车玉奎 秦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