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桂娟、韩朝阳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轰动考古界的二里头绿松石青铜牌、殷墟卜骨卜甲……一件件文物涌如今面前,历史悠久的中原文明“活”了起来,70年的考古创造还原了中原文明的真实面貌。

河南考古70年重现华夏文明基因谱系 汽车知识

近日在郑州博物馆开展的“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宝贵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来的重大考古创造,中原文明的基因谱系和发展链条得以重现。

新中国考古第一铲从河南挥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是中国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国考古奇迹发展的主阵地,新中国考古第一铲正是从河南挥起。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考古奇迹也期待着复兴的契机。
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野外考古发掘事情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秘闻的河南引领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为全国培养、运送了一批考古人才,建立起考古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70年来,河南也在考古发掘中取得诸多成果。
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先容,河南现有可移动文物470余万件,个中80%是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出土的;自1990年开始评比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创造中,河南已入选45项;2001年评比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创造”,河南有17项入选。

李宏说:“河南见证了中国近代考古学从出身到发展,并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诸多历史谜团在中原大地揭开

展厅里10余件来自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将人们的思绪引向3800年前的王朝都会。
那时,“满天星斗”般残酷的邦国时期拉下帷幕,中国最早的夏王朝揭开神秘面纱。

河南是夏商王朝核心分布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新创造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成为夏文化研究的主阵地。

在二里头遗址,有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二里头遗址创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都会格局和作坊遗迹,出土文物万余件,成为探求夏代最主要的一把钥匙。
如今,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管。

夏亡商兴,王朝更替。
随着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地深入推进,集王后、将军、祭司、母亲于一身的妇好将3000多年前商代王室生活图景展现给今人,殷墟妇好墓年代明确、墓主人身份清楚、遗存丰硕,为解开商王朝历史供应了实物证据。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和安阳殷墟……随着一个个商代都城遗址的创造发掘,商代早、中、晚期的社会面貌逐渐清晰。

郑韩故城、三门峡的虢国墓地、平顶山的应国墓地……70年来,河南考古揭示出两周列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从礼制森严到礼崩乐坏,从天下共主到诸侯争霸,丰富的考古创造对两周列国的文献记载进行了印证、补充、改写与诠释。

“历史上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也有很多只在史料文献上留下只言片语的历史事宜,这些未决的疑案和未知的历史都须要通过考古来解答。
”李宏说。

勾画中原文明发展进程

80多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仔细端详一件件考古文物后,感慨道:“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从夏商严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考古创造河南都有,这就勾画出了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考古学家看来,考古的浸染绝不仅是“挖宝”,其关键意义在于“正经补史”,探索文明发展的脉络。
“河南70年来的考古创造建立起新中国考古的年代框架体系。
”何毓灵说,河南对夏商周的考古研究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的出身等重大课题起到了主要的推动浸染。

70年间,河南不断通过考古重现中原文化谱系。
孙家洞、许昌灵井、老奶奶庙、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勾勒河南旧石器时期的清晰面貌;西坡、青台、双槐树、王城岗、新砦、瓦店、二里头等遗址的新创造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在中原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展现了中原文明向广域王权国家发展的图景;殷墟和鹤壁浚县辛村落的新创造,为富商后期文化以及探求朝歌供应了线索;两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及陶瓷考古、城市考古、隋唐大运河等主要考古领域在河南都有不少新创造。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河南作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区,保留了历史与文化的完全链条和基因谱系,要不断通过考古重修起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的可以触摸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