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洞开胸膛,

让宇宙进来,像炽热的瀑布一样。

草堂读诗|故事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黎明 休闲娱乐

新的一天降临,

我便消亡。

我像饱满的岩洞

将新的一天歌唱。

为了失落而复得的乐趣,

我朴实无华,既不接管也不给予,

直到黑夜出哥尔戈纳,

败北、逃离、遁去。

诗歌便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墨客涓子。
刚刚大家听到的是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作《黎明》,由赵振江翻译。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尔是智利著名的作家、墨客、教诲家。
1945年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第一位得到该奖的墨客。
本日我们一起来分享墨客的故事。

1889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出生于智利都城圣地亚哥市附近一个名叫维库尼亚的小镇,她的父亲是一名村落庄小学西席,偶尔会创作一些普通民歌。
米斯特拉尔的诗歌天赋或许正遗传自父亲。
但是在墨客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家出走了,从此再未归来。

父亲走后,米斯特拉尔的母亲不得不独自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带着两个女儿离开家乡,到蒙特格兰德生活。
到了上学的年纪,据一个传奇版本说,米斯特拉尔曾被学校开除过,那显然是由于嫌她太笨了,认为不值得在她身上摧残浪费蹂躏韶光。
于是当小学西席的姐姐埃梅丽娜成为了米斯特拉尔童年期间最主要的良师良朋。
终极,米斯特拉尔成为了坎特拉的小学的一名西席。
正是在这里,她和铁路职员罗梅里奥•乌雷特相识并相恋。
她的诗歌,成了她的恋情日志。
但后来,乌雷特另有所爱,并因不得志而举枪自尽,这使米斯特拉尔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她赌咒终生不嫁,对去世者的怀念和个人忧伤成了她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
1914年揭橥的《去世的十四行诗》便是她这一期间的代表作之一。
米斯特拉尔也由于这首诗,在诗坛崭露锋芒。

之后,米斯特拉尔由小学转到中学,并在多个城市担当过中学校长职务。
由于教诲事情上的造诣,1922年,她应邀去墨西哥参加该国的教诲改革。
同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西班牙研究院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绝望》。
在这本诗集中,米斯特拉尔以清丽的形式表现了深邃的内心天下,为抒怀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本诗集,将她的声名传播到全天下。
接着,她的第二本诗集《柔情》出版。
这是一本歌唱母亲和儿童的诗集,为了向她表示敬意,四千名墨西哥儿童曾演唱了这部诗作。

1924年,米斯特拉尔回到了智利,接管了硕士学衔和最高退休金。
同时又被政府任命为驻外代表,先后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布鲁塞尔和美国去做领事。
1938年揭橥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后,她的诗内容和情调有了显著的转变。
她放开了眼界,扩展了肚量胸襟,由个人的叹惋和沉思转向博爱和人性主义,为贫苦的妇女和孤独补求怜悯,为受压迫被摈弃的人们鸣不平。
1945年米斯特拉尔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而她得到这个奖项,还有一个小插曲:实在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准备付与法国墨客、评论家、戏剧家保尔·瓦莱里,从1903年起,他已被推举为候选人至少十次。
可是1945年,这位稳操胜券的候选人却在瑞典学院表决之前的七月去世了。
学院的评委们曾经考虑是否也像1931年对待瑞典墨客卡尔费尔德那样,虽然去世,依然授奖,但这一建议被反对了。
于是,桂冠落到了第二候选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头上,诺贝尔奖给她的评价是:“由于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怀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全体拉丁美洲天下渴求空想的象征。

诗歌便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作《黎明》,以及墨客的故事本日就跟大家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