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才刚刚开始!

  文 | 华商韬略 赵哲峰

大年夜风刮钱来中国又一家当雄起了 汽车知识

  有句老话叫“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1986年,新疆达坂城的风,却刮来了一笔巨款——丹麦政府决定捐赠320万美元,帮忙当地搞风力发电。

  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站——达坂城风电站就这么来了。
30多年过去,换了人间!

  【风电场里的水电人】

  匆匆成达坂城风电站的王文启,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王文启本是新疆水利厅的水电专家,却偏偏对风电兴趣盎然,常常逢人便讲:“新疆呼呼的大风,不搞风电可惜了!

  搞风电,要有设备。
当时的中国,既没有现成设备,也没有研发储备,怎么办呢?王文启的办法是,从国外找。

  1987年,王文启到北京参加新能源展览会,碰着了天下风电巨子——丹麦维斯塔斯的中国区发卖经理,然后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1989年,达坂城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2050kw,是当时的亚洲之最。
新疆水利厅照样以创办新疆风能公司,王文启成了卖力人。

  用大风刮钱的故事,也从此在中国开启。

▲达坂城风电场

  随后十年,中国利用外国政府捐赠或贷款,以及中心专项扶持资金,在山东荣成、福建平潭、内蒙锡林郭勒等地,又建了一指挥范风场。

  外国的捐赠,用意当然是借机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完成对市场的初步造就后,维斯塔斯等一批外资风机企业,很快集体涌入中国,此后几年,它们险些垄断了海内的风电市场。

  被人家用技能换市场,是日然不是政府和行业乐于看到的。
要改变,最好的办法便是国产化。

  好在王文启早就为此留了一手,买设备时,他就考虑国产化的问题——哪家风机企业能给出最多的图纸和技能支持,就买谁的产品。

  在达坂城风电场二期培植前,王文启一行到丹麦稽核,操持购买8台机组。
选择塔筒供应商时,王文启在两家外企间来回拉锯——必须附带技能转让,否则统统免谈。

  此后,中国很快就实现了塔筒的国产化。
不久,国家计委下发文件,哀求风电开拓企业不再从国外入口塔筒。

  但王文启没想到的是,自己能搞定外国公司,却摆不平内部的阻力。

  当王文启提出要扩大规模时,主管领导却退缩了。

  退缩感情不难明得——风电奇迹看起来热火朝天,实在是个赔本买卖。
当时电价只有5分钱/度,公司年收入才20多万,连发人为都困难。

  更要命的是,一旦设备碰着故障,只能找国外工程师,其单次做事费相称于100多名工人一个月的人为。
如果再扩大规模,这个用度肯定水涨船高。

  胳膊拧不过大腿,王文启被调到新疆电力局。
而他留下的“烂摊子”,由水利厅同事于午铭接盘。

  为了改变现状,于午铭只好搞起副业:先是用大吊车去表面“接活”,后来又集资办了个加油站,日子虽然过得下去,但风机维修依然是个问题。
而后来发生的一场事件,却加速了风机的国产化进程。

  1992年的一天,于午铭溘然感到地面一阵颤动,他急速意识到,这不是地震,而是大风直接把风机叶片吹飞了。

  为了减少丢失,场里的一个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爬上23米高的事情台,用千斤顶顶住叶片,才保住了剩下的机组。

  这起事件,让于午铭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修不起,就自己造吧!

  风电场二期扩建时,于午铭“故技重施”:引进的8台风机来自3个厂家,且技能上各有特色,为的便是能更多接管国外前辈技能。

  靠着“边买、边学、边干”,风能公司终于造出了自己的风机,几年韶光里,风机规格一起升级,从几十千瓦到上百千瓦。

  1998年6月16日,达坂城风电场迎来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台高50米、重近70吨、叶轮直径超40米的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台风能公司自主研发的600kW风电机组,创造了当时的国产风机之最。

  2001年,新疆风能完成增资改制,成为本日“呼风换电”的风电巨子——金风科技。
第二年,金风科技卖出了167台风机,在外资垄断的风电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2002年,正当于午铭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纸退休令却让他黯然离场。
而他的继任者,便是那个“舍命保机组”的年轻人——武钢。

▲武钢

  80年代,在新疆水电学校教书的武钢,毅然辞职,来到达坂城风电场,一干便是30多年。

  凭借过硬的业务和吃苦精神,武钢在风电场愈发受到重用。
现在,他是金风科技董事长。

  【风电热潮,来了】

  王文启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来,他又干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风电历史进程的大事。

  被调到新疆电力局后,他又一起找到上海玻璃钢研究所、南澳振能、龙源电力、华能重工、南高齿等多家企业,商榷联合制造风机的事情,但都没有结成正果。

  直到他碰着时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韩俊良,事情才有了转机。

▲韩俊良

  在大连重工的生产车间转了一圈后,王文启对韩俊良说:“这事你们能干”。

  韩俊良问:“须要多少钱?”

  在得到2000到3000万的答案后,韩俊良当场拍板:“干!

  有新疆风电的前车之鉴,韩俊良知道,在系统编制内干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会受到许多束缚。
想做大,必须从“表面”找人。

  他等来了两个关键性人物。

  个中一个是曾经海内最大证券公司——申银证券的创始人阚治东。
另一个,是原上交所总经理,号称“中国股市第一人”的尉文渊。

  按照阚治东的方案,他们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股东除了大连重工,还包括4家私募基金,管理层由韩俊良组建。
而这个新公司,正是华锐风电。

  新公司的入局恰逢其时,他们很快就等到了中国风电的第一波井喷,背后的推动力,则来自政府的一系列关键政策。

  第一个,是风电特许权政策。

  由于风电上网电价始终居高不下,电网公司没有利润空间,只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
在这种模式下,风电根本无法大规模发展。

  为倒逼开拓商降落培植和运营本钱,国家在2003年推出风电特许权政策。
即政府通过竞价招标,把项目的开拓权和经营权许给报价最低的企业,将风电行业由“操持经济”推向“市场经济”。

  2003岁首年月次招标,广东惠来县和江苏如东县的2个特许项目,终极中标价格分别为0.44元/度和0.5元/度,比原来低落了30%~40%,已经非常靠近当时的煤电上网价格,风电的高价历史瞬间被闭幕。

  第二个政策,是有关国产化的政策。

  当时,海内风电市场险些被外企三巨子“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歌美飒”瓜分。
个中,仅维斯塔斯就独占4成份额。

  为摆脱外企管束,2005年发改委发布了一项政策: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否则不许可培植风电场。

  此后短短几年间,海内就呈现出70多家风机制造商。
如今海内最大的几个风电企业,大部分也出自那个期间。

  2006年,明阳电器创始人张传卫从公司“净身出户”,创办了明阳风电;2007年,远在伦敦的张雷辞去银行的高薪职务,返国成立远景能源。

  但在那一波热潮中,最传奇的创业故事,还是由华锐所书写。

  【猖獗的华锐】

  韩俊良虽然有着诗人外表,性情却十分果敢,“速率便是统统,规模即是正义”是他的“座右铭”。

  他的成名战,是成功推出了海内首款1.5MW大型风电机组。

  21世纪初,由于国外厂商的技能封锁,海内没有大型风机可用。
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发卖的,是欧洲已经淘汰的产品。
但在风电行业,风机只有大型化,才能降落发电本钱。

  因此,国家开始鼓励大型风机的生产。

  当时,金风科技选择了相对稳妥的1.2MW路线,但作为行业新兵的华锐,则直接豪赌高风险的1.5MW。

  2006年,华锐1.5MW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华锐从此走上“开挂”之路,将所有对手甩在身后。

  而另一桩表示华锐风格的事宜,是拿下海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试点。

  2007年,上海市政府想做一个海上风电试点。
最早,他们找到了金风科技。
但对付当时的金风来说,这个项目的难度太大了。
综合考虑后,武钢婉拒了这个项目,随后被华锐接下。

  为了迅速办理技能难题,华锐花重金请来奥地利风机设计公司Windtec,联合占领了海上风机的生产。

  搞定设备后,下一步便是安装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寻衅。

  由于安装点间隔港口较远,卖力安装的工程师们在海上一待便是数日,30多人挤在风机旁一个8平米的集装箱里,还时时时会遇上大风大浪。

  但就在这样艰巨的环境里,华锐又做成了。
2010年6月,34台风电机组在东海大桥海疆并网发电,创造了中国风电的历史。

  除了实干,华锐的“软实力”也相称了得。

  国企出身的韩俊良,十分谙熟官场规则。
据传,为与某政府高官套近乎,韩俊良买下其乘坐航班的所有头等舱席位,率部下围坐在领导身旁;另有传言称,他把五大电力集团高管的支属,安排到华锐,以高薪养闲人。

  事实证明,他这些“努力”没有空费。

  后来国家的各个大项目,华锐都独占鳌头。
而韩俊良本人,也成功进入风电标准培植领导小组,成为个中一员。

  在处理高下游关系方面,华锐则更是手腕灵巧。
对上游供应商,项目款能拖就拖;对下贱客户,则给出VIP价格。

  凭借敢打敢拼的劲头和“灵巧”的办事风格,华锐从公司成立,到成为行业老大,只用了2年。
在成本大佬们的运作下,5年就正式上岸上交所,以90元的发行价冲破A股记录,上市当天市值近千亿。

  华锐代表的,实在也是那段韶光,猖獗的风电市场的缩影。

  2005年到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量连续6年翻倍,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提高到了90%。
成本层面,2009年至今,先后已有超30家中国风电企业成功上市。

  而国产风机企业的崛起,伴随着的,一定是外资企业的衰落。

  2012年前后,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跌至10%旁边。
曾经的行业龙头维斯塔斯,2011年的装机量排名也滑落到了第8。

  【大厦倾颓】

  过去的履历见告我们,当一个行业过热后,问题一定汇合中爆发。

  风电场大多集中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但这些地区用电量较少,消化不了巨大的风电产能。
2012年时,弃风率已经达到17%,相称于每发6度风电,就有1度变成空气了。

  此外,风电企业为了抢工期,安全问题也频频涌现。

  2011年,甘肃、河北等地的数百台风电机组,接连倒塌。
个中有一起华锐风机的吊装事件,造成了5去世1伤,一名区委副布告命殒当场。

  同时,在国产化政策的保护下,旧调重弹的质量问题,也在那个期间集中涌现。

  某风电开拓贩子士曾对表示:“国产风机用了2个月就小毛病不断,一年后乃至有几台风机彻底坏掉了,但大家的质量都不怎么样,只能在矮子里面挑大个。

  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政府的警觉。
201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风电开拓培植管理暂行办法》,对风电场的培植方案、前期事情、项目核准、竣工验收、运行监督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审批标准。

  2012年,国家能源局又明确指出,风电利用小时数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培植规模。

  这些政策一出,立即给风电行业踩下了急刹车。

  2010~2015年,海内风电装机量增幅分别为-5%、-28%、23%、44%、35%。
如此“理性”的增速,显然知足不了那么多新进来的企业。
一轮大洗牌之后,行业里超7成企业火速出局。

  而“财大气粗”的华锐虽然还活着,但也已遍体鳞伤。

  频年的价格战,让华锐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
自2011年上市后的5年内,华锐的净利润分别为5亿元、-5.8亿元、-37.6亿元、0.81亿元、-44.5亿元。

  其余,不断涌现的安全事件和产品质量问题,也让其失落去了口碑。
那段韶光,下贱客户纷纭转向质量更可靠的金风、明阳等企业。

  手里没钱的华锐,对供应商也是说翻脸就翻脸。

  美国超导是华锐最早的一批供应商,但在2011年,华锐由于财务堪忧,耍赖拒收了美国超导的部分订单,被后者告上法庭,还将华锐剽窃技能的陈年旧账翻了出来。

  这件事彻底击碎了华锐在外洋的信誉,导致多个外洋客户陆续终止互助。

  面对困境,韩俊良没有对内整改,而是动起了偏门心思。

  2013年3月,华锐爆出“惊雷”:其所表露的2011年财报中,营收虚增了24.3亿元,净利润虚增了2.78亿元。
这时,人们才知道,华锐这座大厦,早已没了根基,任谁来也救不活了。

  【新风王】

  行业中也并不短缺复苏的人,武钢便是个中之一。
他提前预判到泡沫将破,带领金风提前转型。

  2007年,险些所有的风电厂商都在猖獗扩产、倾销产品,金风则推出了“一站式”做事。

  该做事包括前期的风场选址、测风咨询,中期的工程总包,后期的风场运维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做事。

  这些做事极大地拓宽了金风的客户渠道,2015年时,这些业务为金风贡献了近10%的营收。
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0%旁边。

  金风的另一个转型策略,是提前布局外洋市场。

  2008年,金风与古巴ENERGOIMPORT公司签订了6台750kW机组订单,开启了外洋计策。
后来,它在巴基斯坦投放的一批风电机组,在40℃以上的环境中,常年保持着稳定的发电性能,让金风在外洋一战成名。

  如今,金风的产品已遍布六大洲超20个国家,成为海内风机企业出海的第一大户。

  2008年,金风被华锐超越的时候,武钢反而松了一口气:“不是第一了,是好事。
”由于金风终于甩掉了“偶像包袱”,可以更加专注于技能研发了。

  在金风希望攻破的技能中,最主要的一项是直驱永磁技能。

  当时,风电行业普遍采取齿轮箱技能路线,直驱永磁虽然能使故障率降落20%,但由于研发投入高,以是很少有人乐意做。

  金风从2004年开始对这项技能进行探索,终于在2011年推出了直驱永磁1.5MW/2.5MW风机。
该系列产品上市后,迅速得到市场认可。
当年,金风重夺冠军宝座。

  在华锐忙着与供应商关系打官司的时候,金风则提出“善待供应商”理念,按照条约100%提货,且100%付款。
而供应商也用更高质量的产品去回馈金风,从而形成了“质量好→卖得好→善待供应商→质量更好”的正向循环。

  在行业集体受挫的2011~2015年,金风没有一年是亏损的,年度净利润分别是6.1亿、1.5亿、4.3亿、18.3亿、28.5亿。

  如今,金风已经连续11年蝉联海内装机量第一,稳居龙头地位。
而在这一年的榜单前十名中,已经没有外企的身影。
表现最好的维斯塔斯,仅以1.2%的市占率,排名第12。
风电行业的外企时期,已彻底闭幕。

▲来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

  【超车的秘密】

  如今,我国陆上风电的潜能险些已经开拓殆尽。
但干系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开拓潜力仍超过3500GW。
若能全部开采,我国的年发电量将翻一倍还多。

  以是,中国风电“出海”势在必行。

  但在2010年华锐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后,很长一段韶光内,海内都没有企业敢涉足这一未知领域。

  直到2014年,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海上风电0.85元/度的补贴上网电价(比当时的煤电价格高一倍),才调动起了企业做海上风电的积极性。

▲来源:CWEA,BNEF,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测 ▲来源:CWEA,BNEF,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测

  经由多年追赶,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已跃居天下第一。
从企业层面看,过去几年景长最快的,是来自广东的明阳智能。

  2017~2021年,明阳智能在海上风电市场的份额分别是3%、6%、24%、25%、26%。

  明阳的特点,是非常长于利用区位上风。
其针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分外环境,于2007年成功运行环球首台“抗台风风电机组”;2019年2月,其自主研制的7.25MW抗台风风电机组,刷新了亚洲海上风机最大单机容量记录。

  此外,明阳还前瞻性地布局了漂浮式海上风电技能。
2021年,明阳推出的环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

  未来,风电站将逐步走向远海。
比较须要把塔桩扎到海底的固定式风机,漂浮式风机显然更适宜深海区域。

▲不同水深下海上风电根本形式 来源:龙源设计公司

  海上风电的另一大方向,是低频输电。
而这项技能,我国同样跑在了天下最前列。

  当前海上风电有2种运送办法,分别是工频互换输电和直流输电。
但无论哪一种,都有其硬伤。
要么无法运用到远海,要么不足经济。
而柔性低频输电,则能够办理这个问题。

  2022年6月,环球首台低频风电机组,在浙江大陈岛并网发电。
而这个项目的供应商,正是当年不敢承接海上项目的金风科技。

  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已占风电市场总体的10%旁边。
在“海陆并进”计策下,中国已连续12年蝉联环球风电第一大国;企业层面,2021年,环球风电新增装机前十名中,超过一半是中国企业,分别是金风、远景、运达、明阳、上海电气、东方电气。

  2021年,海内五大风电企业的营收总和,已经达到2351亿元,大风刮来的,是一个名副实在的千亿级市场。

  从一片空缺到天下领先,中国风电跌宕起伏的30年,实在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无论是汽车、船舶等重工业,还是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家当,都走过了“引进国外技能—模拟学习—自主创新”这条必经之路。

  而在风电行业中,这条路的意义更重大。
中国能够成为天下第一风电大国,最核心的成分,便是由“国产化”和“政策”两大法宝带来的度电本钱降落。

  设备的国产化,能将风电项目本钱降落至少40%,这也是王文启、于午铭等老一辈中国风电人执着于国产化的主要缘故原由。

  本日的中国,既有平价陆上风电大基地(储备超过100GW),也有东南沿海全面布局的海上风电。

  未来的5-10年,将是中国风力发电领域的关键迁移转变。

  2021年,中国的发电量为8.1万亿度。
个中,火力发电总量为5.8万亿度,约为我国全社会发电量的71%,而风电占比仅为火电的十分之一。

  在当前国际能源危急鞭策,及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风电势必将承接更多义务。

  这意味着,十年后我国风力发电量规模将是现在的3倍,再加上环球市场的开拓,中国风电的史诗,可以说才好戏刚刚开始。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