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清最早扬名却并非由于经济壮大,而是缘自千年前百姓对一位廉明官员的颂扬——1800年前的东汉年间,会稽太守刘宠奉调离任,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只取一枚投入江中,江水顿时清澈见底,“钱清”因而得名。刘宠也被称为“一钱太守”。
“钱清”的出典,不但是投一钱而清一河、一地而已,实乃为政者洁身自重、清风亮节的写照。
江流千古,古今照映,一钱太守纪念馆静卧萧绍运河之畔。如今,经由数字化改造提升的纪念馆,大量新颖有趣的互动,让人们超过时空,开启与古圣先贤的历史对话。
江因廉名、镇因江名:一位清官的千载扬名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用了400多字的篇幅,记录了一位东汉好官员(即“循吏”)的故事。
官至“三公”的刘宠,以明经举孝廉,在多地做地方官时,“以仁惠为吏民所爱”:任东平陵令(今山东章丘)时如此,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时如此,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亦如此。
对刘宠任职会稽的经历,《后汉书》做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刘宠主政之前,当地官员苛捐杂税,百姓不堪其扰,纷纭逃亡于深山老林,乃至到了“白首不入市井”的地步。刘宠到任后,“简除烦苛,禁察造孽”,当地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度呈现“狗不夜吠,民不见吏”的盛景。刘宠离任时,百姓不舍,有几位老者从山中赶来送行,还凑了百文钱饯行。刘宠盛情难却,象征性地取了一枚大钱作纪念。
而在绍兴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这段离任的故事有了更“神话”的演绎版本: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只取一枚受之。舟至马埠桥,刘宠将这枚铜钱投于江中,表示还给当地百姓,江水顿时清澈见底。
西小江也因此更名为“钱清江”。钱清江缓缓前行,流经城镇也得名“钱清”。到了宋代,“钱清”频频涌如今诗中。后人还在江边修建了“选钱亭”和太守庙,纪念刘宠。
刘宠的清廉和“江因廉名”的故事,在明清绍兴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嘉庆《山阴县志》:“钱清江在县西五十里,案旧志即浦阳江,浦阳江下流汉刘宠投钱处。”又有碑记说:“宠以廉而得名,后千百年,犹能使人知所兴起,天理之存,其不可诬也,如是哉,予于是有所感矣。“
为官模范:与范仲淹并举的“二贤”
刘宠的“粉丝”不仅仅是百姓,还有“为政者”。
自《后汉书》立传,刘宠的清约简素、省察克治,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他们由衷敬佩刘宠,写下赞颂的诗文,表达对“清名不朽”的期许。
“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点击纪念馆内的数字互动屏,历代墨客如李商隐、苏轼、陆游、王叔能、王十朋、高启等传颂“一钱太守”的诗篇,以竹苞松茂的办法呈现出来,让参不雅观者读来觉得清风拂面、唇齿留喷鼻香。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纭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在南宋状元、爱国名臣王十朋看来,历任会稽太守中,刘宠是与范仲淹齐名的“二贤”——范仲淹在绍兴任地方官时,曾疏通“明净泉”,并在泉旁筑“明净堂”,构“明净亭”,并以“明净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为主旨写下了著名的《明净堂记》。
王十朋追谥“忠文”。与他同为抗金“主战派”的陆游,也对刘宠给予很高评价。陆游在为纪念刘宠而修建的“选钱亭”边怀古,写下诗句“遗爱传之父老口,始知清名垂千秋”。
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代诗文三大家”的高启,生性警敏,读书目即成诵,尤精历史。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耿介孤傲如此,高启在钱清江畔谒刘宠庙时,写下了“忆公治邦时,德感山谷叟。临行谢其馈,清风在兹久”的诗句,表达了刘宠的感佩。
到了清代,乾隆帝南巡至钱清,听说了刘宠的故事,也写下了一首七绝。诗云:“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此诗勒石而立,石碑至今尚存。
数智新风加持,廉名喷鼻香远益清
刘宠清廉爱民之风流传后世,让当地的廉明文化熠熠生辉。
据查考,钱清当地历代状元进士有55人,官宦320人,称得上是进士之乡,官宦之乡。马臻、刘宠、陆轸、陆游、杨维桢、黄易、陈半丁、罗家伦等一大批名家学者,或出生于钱清,或从外籍迁入钱清,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如今,中心哀求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造孽”,使公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简除烦苛,禁察造孽”的用典,就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刘宠传》。
而今,在钱清街道的钱清村落,建成于2009年的一钱太守纪念馆正欢迎八方访客,后获评“浙江省级廉政文化教诲基地”。2023年经由数智化改造,该馆成为浙江省内第一座数字廉政馆。
新颖的数字化体验,让“一钱太守”的廉名喷鼻香远益清。纪念馆环绕刘宠家族、绍兴廉脉、历代监察制度、家风家训、廉明书法等维度,海量挖掘中华精良传统廉明文化数据,设计了一系列生动的数字互动展项,还引入AIGC技能打造逐日更新的“廉嫡历”,让“少年刘宠”数字人播报廉明文史知识,使游客常看常新。(王俊禄)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