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定义
在评论辩论女偶像之前,我们必须要理清楚什么是“偶像”?对付偶像的定义是很难准确描述的,维基百科称之为“与粉丝共享发展过程、依赖其存在本身而生动的人物”,宇野常宽深以为然,并且强调“偶像不须要歌曲唱得好或者演技高超,粉丝会共享那个人的发展过程,并为其存在供应支持”,“从定义上讲,只能说偶像是‘有人气的人’”。这就带来了多少问题,个中关键是,粉丝共享发展过程,彷佛很难丈量,尤其是对当代正统演员来说——诸如绫濑遥、新垣结衣也是从若手女演员走向成功的女演员,这一过程中粉丝不分享她的发展是假的,但是没有人会把她们视为偶像。如果以人气而论,那就更不科学了——以人气作为排名标准的日经圈地榜排在前几的永久是绫濑遥、新垣结衣和北川景子等演员而不是前田敦子之类的偶像,同样,电通榜的前列也都是Dreams Come True和山口智子这样的演员和正统歌手,可见论人气,偶像也不如正统歌手。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剖析过,90年代日本女偶像身份涌现变革,在那之前生动的偶像此时和正统歌手或者演员在同一个生态位,都是由大事务所根据天赋和潜力推出,依赖资源得到公众曝光度。之后那些被称为“偶像”的艺人开始下沉,向触手可及、养成系的思路发展,出身了早安少女组和AKB48。这一点在宇野常宽那里得到印证,宇野常宽将其称之为“扩散开来的偶像征象”,90年代以前的偶像生动思路被各个主流演员和歌手学习。因此,松田圣子和前田敦子明显不在一个生态位上,笼统地用“人气高”定义她们并不科学。
与之干系,在Galbraith的代表作《AKB48》中,看到了一个更得当的定义方法。作者提出“idols encourage intertextual and intimate media engagement across platforms, contexts, and venues.”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偶像鼓励跨平台、跨环境、跨场所的媒体互动。偶像一个很根本的特色在于,她们是全面地生动在各种平台上,从电视剧、现场(公演)到互联网(showroom直播间),从杂志封面到CM拍摄乃至到综艺节目,没有地方见不到她们,关键的是,她们依赖这种多媒体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偶像作为一名多媒体演出者,总是在一个参考其他文本的意义和代码系统中运作。偶像的互文性(intertextual),通过其激活不雅观众的潜力,这天本媒体构造的根本。这是正统歌手和偶像不具有的——她们也上电视,但是一样平常作为番剧或者歌曲宣扬,而由于分工问题,非偶像歌手和演员之间交际也在减少,能现场演出又能上剧的非偶像艺人并不多。
偶像、媒体和希望
电视是女偶像成功的关键,由于电视媒介被它在家庭空间内的亲密感定义。电视消费的背景意味着"大众人物,如偶像,与家人一样亲密。电视通过公众年夜世人物形象的数量和质量来创造亲密感。电视的亲密感将名人的体验构建为一种媒介偷窥的形式,通过特写镜头,它可以供应更大的亲密感,而随着高清数字广播的引入,这种亲密感只会增加。数字电视的清晰度和细节创造了一种逼真的表现,可以仔细阅读每一个面部细节。借助电视,艺人可以大大匆匆进和不雅观众的亲密感,为其博得大量的粉丝。可以说,日本偶像是寄托日本强大的宣扬媒体而生的。
偶像的形象聚拢和集中了希望,并成为一种商品。全体市场(强大的媒体及其他)是由这些“形象商品”的运动组织起来的。在日本,偶像完备有可能同时在不同媒体上演出,所有这些图像都在相互衬托。偶像不断地涌现和暴露,成为“真实的”,是不雅观众之间亲密感的根本,只管这与“现实”无关。在现实社会中,偶像须要成为一个“绝对的存在”,她的形象是不变的,在日常之外为粉丝供应安全和武断的支持。
但是,如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的,婴儿在镜像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会导致对自主和完全自我的缺点认识。人类是由缺少构成的,并通过捉住物体产生自主和完全的自我形象,这与男性希望的构造有关。指向工具的希望化身为象征天下中的幻觉,男性构建了一种被称为知识的幻觉。他试图拥有的东西(例如,女人的幻觉)实际上是他永久无法捉住的单一物体a的替人。以是,粉丝对偶像的希望是从根本上无法知足的,在消费社会中,偶像的形象被定期和无休止地更换,乃至被摧毁,只为重新创造,从而推动了成本的持续流动。这和偶像的绝对存在抵牾,因此催生了“偶像周边”的产生,人们购买印有偶像形象(并充满她的“灵魂”)的照片、视频和其他商品。以实物商品的形式,偶像可以被霸占、处理、展示和网络。周边商品在富有想象力的事情中唤起意义或帮助,它们勾引粉丝回到偶像的形象,将这些偶像的形象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哪怕只是一瞬间),并以某种办法使它们更加真实,但是这些周边永久也不会取代真实的偶像。
1、70年代:初出茅庐的偶像
1.1 偶像出身之前的日本娱乐圈
在1970年以前最具代表的女演员和女歌手,例如田中绢代、原节子和高峰秀子,或者美空云雀和江利智惠美,凭借的是电影或者黑胶唱片扩大自己的粉丝团体和影响力,她们一样平常被尊敬为正统歌手/演员。50年代演员从属于电影公司,出演了本公司制作、发行的电影。电影公司各自发掘、培养了招牌演员,当时的五大电影公司还签订了垄断市场的《五社協定》(东宝、东映、松竹、大映、日活),电影的入场人数在1958年达到了约11.27亿人次的顶峰,但是随着电视的遍及下滑,到1965年减少到3亿7300万人次,1971年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大映破产(后来被角川书店收购,改名为角川映画株式会社)是电影地位衰落的标志性事宜。在这一期间,花生姐妹(ザ·ピーナッツ)可以被视为这天本女偶像的先驱。
1955-1980年不雅观影人次变革
1.2 偶像出身的社会经济条件
偶像的出身离不开电视在日本的遍及。日本电视放送从1953年开始,但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电视吸收机才得到遍及。1958年只有10%旁边的黑白电视遍及率,在5年后的1963年达到了89%。1959年4月皇太子成婚游行的转播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为日本电视遍及的契机,加之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增长,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彩色电视的改换也急剧发展,电视在70年代遍及基本上完成,这这天本媒介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60年代日本经历了最激烈的新左翼运动,受到海对面群众的启示,从全共斗到反安保斗争,人们创造自己彷佛改变不了什么现实,这对这一代人的生理打击是巨大的,如伟大的Happy End乐队在那个时候所写的歌曲,没有任何政治感,也没有对任何特定群体的归属感和生活实感,只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空旷的'风景'”,“政治性时期”也在此时闭幕,人们从“改变天下”转向“改变自己”,标志开花费社会的到来。政治从生活中央的退去,须要新的文化予以填补,尤其是消费主义干系的文化,原来演唱民谣批驳社会的吉田拓郎开始写热门曲赢利,歌曲开始歌颂自我的代价。这是偶像出身的思想根本。政治时令的结束也是御宅族登场的开始,大叙事已经马脚百出,甚至社会的整合连忙衰退,御宅族为了补充伟大叙事的空缺而出身。偶像粉丝和御宅族的思维相似之处便是,偶像的形象是通过跨媒体的影像和叙事中不断拼凑产生的,而从前御宅族同样是根据一套动漫人物贴纸的乐趣来自于通过网络其部分来(重新)构建整体的“叙事”;90年代的御宅族虽然放弃了伟大叙事,但是并没有改变他们通过现实中的文本去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的行为。
漫画发卖商很早就创造这种共同点,并且开始考试测验将偶像和御宅族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偶像拍照得到盛行时,漫画杂志是最早意识到这些图像可以用来增加发行量和销量的杂志之一,如今,险些每一本漫画杂志的封面都有一位偶像,至少有一部分偶像穿着泳衣的光滑“凹版”照片。在这些表面上致力于连载漫画(同时针对男孩和男性)的杂志中,“虚构”女性的绘画涌如今“真实”女性的照片阁下。这一举措稠浊了真实的偶像本人和漫画中虚构形象的界线。这些杂志对偶像进行了编目,供应了图片、尺寸和传记供应给粉丝,若将漫画杂志视为更大系统的缩影,很明显,偶像作为图像进行了机器复制与抱负联系在一起,并被碎片化和数据化(按部分进行营销和影象)。当然,此时御宅族还对偶像存在着排斥的生理,由于偶像和电视的密切关系让他们认为喜好偶像的人都是现充,是二次元御宅族的仇敌,直到21世纪御宅族心态的转变,才接管了偶像。
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社会心理变革(图源:《泡沫经济文化》)
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进入了“后福特主义”时期,一方面大规模工业物质生产(第二家当)比例低落,金融等第三家当从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新中产阶级随着池田勇人的经济发展操持推动经济发展逐渐形成。“后福特主义”依赖劳动者的灵巧性应对市场变革,标志着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闭幕,小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开始,产品从同质化开始向异质发展。此时,劳动和“空闲”界线变得模糊,人们日常生活也被纳入生产的一环,追求自我和个人代价等私人成分被视为非物质劳动追求的工具。在这种系统编制下,“个人代价”和“追求自我”的观点被导入,后福特主义追求的是劳动力的同质性和个性创造力的积极展示。比较于电影时期,社会存在的少数超级明星,人们开始追求多样的、具有不同个性的艺人,后福特主义的发展为偶像的盛行奠定物质根本。
1.3 电视和事务所
比较于传统歌手和演员紧张依托的唱片和电影来说,电视在吸引不雅观众上有着巨大的上风。唱片承载的音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广播电视播放后才可能收听到;而电影的影像画面并不充足:一部电影最多150分钟,就算按照1958年不雅观影人数最多的一个人一个月看一部电影,也就一年30小时的影视时长,不如电视那样确保了时效,又可以堆积足够的影像(2011年统计日本人均匀逐日看电视3.6小时)。
电视活动对偶像生涯影响巨大的特点注定了这些女偶像出道后必须签约大型事务所。通过紧张艺人事务所创立年份来看,60-70年代是事务所创立的高峰期,这也是电视遍及的过程,以是事务所体系的建立和电视在日本日常生活逐渐霸占主导的过程是同步的。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事务所是成立于1955年的渡边社,渡辺晋是渡边社的创始人,他在50年代后期就开始动手制作电视节目,进入60年代后也开始从事音乐出版奇迹,制作了多位在当时大红大紫的明星,这是当代事务所的原型。1973年爆发的渡边社和朝日电视台冲突的“月曜戦争”闭幕了渡边社对电视台的独霸,促进更多的事务所的出身和推陈出新。但是,80年代往后,走自己路线的杰尼斯事务所实力急剧增强,大公司出身的经理们独立建立的事务所,如Amuse和Stardust等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与民营电视台构筑互惠关系也决定了娱乐圈的势力图,艺人的转会限定等“业界的规则”也增强了,逐渐当代事务所和电视台的关系和体系格局得以形成。
日本事务所的创建韶光一览
大型事务所对电视台电视资源的分配有很强的话语权,而且大型事务所并不追求更高等的艺术,事务所许可大明星成为糟糕的演员、糟糕的歌手和不闇练的舞者,在决定提拔哪些新人时,事务所不会特殊看重内在或后天的天赋——强劲的嗓音、娴熟的舞蹈、演出技巧——由于这些只是与最有利可图的企业宣扬事情间接干系,当一个歌手只是一个歌手时,宣扬事情可能会妨碍他/她的荣誉,尤其是其代言的广告和其作品的内核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的吸引力也仅限于对他们的音乐或文化输出而非名气本身直接感兴趣的少数不雅观众,有才华的演出者常日都不是让广大不雅观众满意的“俊秀面孔”。
1.4 70年代偶像的历史
电视取得的垄断地位的背景下产生了第一代的女偶像。第一代偶像的重点并不在于成熟的演技或者高超的唱歌技巧,而是侧重于在电视上展现的形状,视觉中央才是她们盛行音乐的卖点,个中1971年出道的“元祖偶像”南沙织是她们的代表。南沙织被称为“青春偶像”,她不仅演唱了《17才》等热门歌曲,而且她还常常涌如今媒体上;无论她走到哪里,粉丝们都紧随其后。这里,南沙织展现出偶像最大的特点:多涌如今媒体上;以形状(深色皮肤,黑长发)著称,有青春风范让人讨喜;她展现出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让电视台、事务所赚得盆满钵满。
南沙织
同样在1971年,电视节目《明星的出身!
》(《スター誕生!》)开始生产出偶像。《明星的出身!
》是一个选秀节目,参赛者为制片人演出,并有机会在重大时候被《明星的出身!
》暗示可以成为偶像。这便是电视大幅扩展的结果,而渡边社由于“月曜戦争”无缘这一节目,促进了偶像签约事务所的多元化。1972年,13岁的山口百惠通过明信片申请参加该节目。只管得到了第二名,山口百惠仍旧以职业偶像的身份出道。山口百惠风格倾向于“不良风”,虽然年仅13岁就出道(她隐退也就21岁而已),但是由于长相成熟、嗓音低沉,和她年事形成很大的反差,因此受到很大的欢迎。她主演的赤色系列电视剧中《赤い絆》收视率高达29.5%,历代单女主演电视剧均匀收视率历代第二。她和同为1973年出道、年事相同、都在念初三的森昌子和樱田淳子合称“花之三人组”。
山口百惠
随着山口百惠的崛起,一个从偶像身上生产、推广和获利的全体行业应运而生。据估计,到1975年,约有700名新偶像在日本首次亮相,人们称之为“偶像热潮”。除了南沙织和山口百惠,pink lady和Candies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偶像组合。二者顶峰期都有无数粉丝,并且得到极高的音乐销量——pink lady是极少数同年同时得到单曲、专辑和发卖额三冠的歌手,可见当时她们的爆红。比较于山口百惠,这些处于开拓期的偶像还是更侧重歌手的身份,她们的作曲家还是民谣歌手(例如谷村落新司)或者传统歌谣曲作曲家(例如宇崎竜童)。而这些歌手的生涯都非常短暂,例如花之三人组中山口百惠和樱田淳子都选择了却婚后隐退,这是那个时期女偶像的宿命。女偶像由于结婚生子是否该当连续奇迹的问题乃至在1987年引起了“陈美龄之争”,促进了以上野千鹤子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学者进入公众视线。直到这几年,如Candies的伊藤兰这样的70年代妈妈偶像才可以重新出道,乃至今年登上红白歌会。
但是与此同时,以松任谷由实为代表的新音乐歌手初出茅庐,并且将会在未来改变这些偶像乃至日本乐坛的风格,80年代的city-pop正是他们创立的。
2、80年代:偶像的成熟期和热潮
2.1 偶像黄金时期的背景
80年代是为人熟知的泡沫经济,关于泡沫经济是什么、怎么样的,在此笔者就不再概述。泡沫经济时期这天本的黄金期,日本险些实现了“1亿总中流”的梦想,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也非常繁荣,日本人对未来是非常乐不雅观。但是由于文化的滞后性,以是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实质上“仍旧是贫穷的”,延续了战后“根源性的穷苦”。那个年代,人们狂买入口产品的欢愉,只是一种虚幻的富余,并且为90年代日本社会萧索的气氛埋下了伏笔。
2.2 女性主义运动和偶像
在70年代,女性偶像结婚生子就隐退算是很常见的情形,偶像生涯整体不算长。进入80年代,偶像在家庭和生涯之间逐渐取得了平衡,也推动了日本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198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平等就业机会法》,该法律开始强调男女性之间就业机会均等。该法律侧重于“机会平等”,期望如果女性希望以与男性相同的机会参与劳动力市场,她们也必须做出与男性同等的“努力”——换句话说,献身于自己的事情,危害她们的私人和家庭生活。然而,该法律完备忽略了妇女仍旧卖力大部分育儿和家务的现实。1986年华人偶像陈美龄和给自己帮助良多地经纪人结婚,1987年孩子出生,她带着孩子去事情场合,这引起"大众年夜众的辩论。这场辩论是由日本人的母亲观点引起的。“陈美龄之争”辩论的主题既是母亲的任务与更大的社会任务相对立,也包含了偶像和艺人是否该当把她们的个人生活放在聚光灯之外。以上野千鹤子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如果女性要在公共领域发挥更大的浸染,那么公司、事情场所和男性也必须改变。相反,评论人士认为,女性必须在事情场所“赢得”自己的位置,这表明她们可以在当前的条件和竞争环境下与男性同事竞争。虽然“陈美龄之争”没有引起日本女性职场的根本性变革,但是它将职业女性问题放到了聚光灯下,通过辩论推动一定的思想转变,从而延长了偶像的生涯长度;“陈美龄之争”还为日本女性主义学者和社会评论家之间的辩论供应了一个平台,并首次将几位女性主义学者带入"大众年夜众视线。在此之前,大多数女性研究西席都处于高档教诲机构的边缘,“陈美龄之争”为许多学者供应了一个提高媒体有名度的平台,个中最著名的上野千鹤子纵然在本日也有着稳固的媒体影响力。
2.3 80年代偶像的代表:松田圣子和中森明菜
80年代是女偶像家当高速发展的韶光。电视此时已经是绝对主流的媒介,电视偶像越来越多,个中1980年出道的松田圣子是开端,也是80年代最伟大的女偶像之一。比较于“装大人”的山口百惠,松田圣子展现出的是爽朗阳光(松田圣子嗓音十分清澈高亢)又“造作”的小女生作态,在那个空虚又有钱的80年代,松田圣子的风格非常受到欢迎,她一度这天本最盛行的偶像。在松田圣子之后,是1982年出道的小泉今日子和药师丸博子,这二位最大的特点在于她们是针锋相对的——小泉今日子走的是松田圣子式电视偶像道路,药师丸博子则是由角川电影推出的电影偶像对抗小泉今日子,两位偶像都在日本得到极高的人气,药师丸博子主演电影得到7个实绩,是女演员电影实绩历史第一。同为1982年出道的女偶像中,最有名的毫无疑问是中森明菜,比较于松田圣子来说,中森明菜的风格更像山口百惠,以低沉的嗓音诉说丰富的情绪。在她顶峰期和松田圣子打擂台,争夺发卖冠军,人称“圣菜大战”。
松田圣子
以上四位女偶像的革命性在于她们的曲子险些摆脱歌谣曲的风格,开始和说新音乐靠拢。个中新音乐的代表人物松任谷由实和竹内玛莉亚分别为松田圣子、药师丸博子和中森明菜供曲,伟大的新音乐作词家松本隆,以及日后将会震荡整日本的秋元康为松田圣子、药师丸博子和小泉今日子作词,而松任谷正隆等编曲家也参与个中。可以说,从这一代偶像开始,j-pop正式成为偶像歌曲的中央。这种歌曲的歌词侧重于对爱情等生活情绪浅薄的追思和诉说,可以说是70年代歌曲的延续,但是也有一定的变革,尤其是歌曲和编曲方面,钢琴这种表示城市生活的乐器,以及一些欧洲潮流的电子乐器成为非常主要的演奏乐器。其余,这些偶像生涯也比她们的前辈漫长,因此必须在生涯上进行转型的考虑,例如松田圣子在1982年后通过《赤いスイートピー》展现出成熟的一壁,开始收成女粉丝,日后更是转型自己作词作曲的创作歌手;中森明菜亦在金屏风事宜后转型,小泉今日子后来成为主流演员,乃至得到旬报影后的殊荣。
2.4 卡拉OK、迪斯科和舞曲偶像
除了这几位代表性女偶像,泡沫经济时期也这天本人看待天下的视野变革的时期。在战后初期对美国的崇拜转化为一种新的生理,内部和外部、自我和他者、日本和美国乃至国家和环球之间涌现了错位。日本文化开始大量引进泰西风格、具有他乡风情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是大略的引入,而是一种身份的错位,日本人将“日本”算作他者,从外国游客的眼力看待自己的风格,形成虚构的自我来添补空虚的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YMO对外输出亚洲文化,对内则利用在西方的名气作为跳板,使自己成为舶来品)。与此同时,在欧美一度大热的迪斯科舞厅引入日本,卡拉OK也在日本盛行起来,这为日本偶像乃至日本音乐供应了一条新的思路——盘踞迪斯科和卡拉OK。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偶像非荻野目洋子和石井明美莫属,她们的歌曲带有强烈的舞曲风格,适宜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外国人的日本青年在迪斯科跳个通宵。迪斯科和舞曲在和弦上深刻改变日本音乐,从此脱胎于欧陆舞曲的4536王道进行成为日本的主流和弦,著名作曲家小室哲哉喜好利用的小室进行亦受到舞曲的影响。日后AKB48的代表作《Heavy Rotation》和《恋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都是这种迪斯科风格的延续。哪怕泡沫经济破灭后迪斯科退潮,卡拉OK同样作为高度参与演出属性的场所被保留着。这类歌曲特点是基本上谁唱的都起劲,可以让人迅速融入这样的氛围中,将自己投射到原唱歌手中,这就哀求作家在旋律和编曲高下了功夫。
荻野目洋子
2.5 秋元康和小猫俱乐部
80年代中期涌现的一个异类偶像便是秋元康制作的小猫俱乐部。小猫俱乐部一样平常被认为是AKB48的先声,在某些方面二者确实有连贯性,例如在炒作丑闻和直球媚男方面,AKB48和小猫俱乐部都有过实践:小猫俱乐部代表作《セーラー服を脱がさないで》(《不要脱人家的水手服啦》)便是捏他了ニャンニャン事宜(高部知子未成年吸烟的丑闻),而AKB48则发行了单曲《制服が邪魔をする》(《制服真碍事》),除此之外二者均包含了养成系属性和有毕业的大团制度。但是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AKB48是一个现场偶像,依赖握手和公演活着,小猫俱乐部是电视偶像,更多的是学习了当时大热的电视节目制作风格,比如展示综艺和团队生活的“幕后”,这是泡沫经济时期电视节目(尤其是富士台)的一个吸引不雅观众的技巧。小猫俱乐部的偶像们被呈现为“真实”的人,在生活经历上比明星更靠近不雅观众。一个成功的小猫俱乐部成员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勤奋和毅力赢得了粉丝的支持。从一个“业余”的形象开始,小猫俱乐部故意识地向不雅观众展示了他们塑造个人角色的幕落后程,这将粉丝定位为“参与偶像的制作” 同样主要的是,该团体成员的定小猫俱乐部成为一个可以与其他人比较的偶像展示场所,并在聚光灯下的短暂时刻寻求支持,小猫俱乐部的模式鼓励粉丝环绕特定的会员组织起来;这些粉丝中有许多是成年男性,这加剧了这种成员的动态性。更多的成员,他们在平凡中民平易近,在地位上薄弱,须要支持,使小猫俱乐部在竞争中成为偶像和粉丝团体的凑集体,这与早期的偶像有着根本的不同,它直接从粉丝和偶像的情绪同盟中汲取发卖额。小猫俱乐部顶峰的时候极红,末了由于团内纪律问题一落千丈,秋元康也吸取了教训,对AKB48采纳了严格的纪律约束策略。
2.6 80年代末期的偶像
80年代前期的偶像之后,最有名的是“偶像四天王”:工藤静喷鼻香,中山美穗,浅喷鼻香唯和南野阳子。工藤静喷鼻香和中山美穗造诣明显比后二位高,工藤静喷鼻香是歌手向的偶像,有中岛美雪和后藤次利作词作曲;中山美穗演员和歌手奇迹两把抓,前期非常扛电视剧收视率,是收视女王。南野阳子和浅喷鼻香唯到了90年代就无声无息了,紧张是由于她们和自己事务所的轇轕导致被雪藏,在日本,事务所险些没有给艺人掌握自己职业方向的自由,同时艺人险些没有议价权。这是由于艺人一旦和事务所闹抵牾考试测验退失事务所,事务所会直接封杀艺人,不让他们上电视或者转投其他事务所,而对付电视台来说,五大电视网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公司限定打仗艺人的能力意味着管理公司霸占了上风:如果需求得不到知足,他们可能会威胁要给其他电视台更好的报酬,电视台不敢不按照大事务所的哀求封杀艺人;而对付其他事务所来说,他们担心如果接管某个为了议价的艺人,其他艺人也会模拟这个艺人来寻衅自己的威信,因此也不愿意吸收。南野阳子,以及日后的能年玲奈,都是这一系统编制下的捐躯品。
偶像四天王生动的韶光是偶像黄金时期的薄暮,和同期森高千里、wink等女偶像一样,等待她们的是90年代前期的偶像寒冬。
3、90年代:偶像寒冬和转型
3.1 90年代前期的偶像
上文已经说过偶像的转型,在转型的同时,由于日本人对无穷无尽的偶像生动的厌倦,对“偶像”失落去了兴趣,渴望更“真实”的东西,偶像在日本开始落魄。1990-1993年是Being系和乐队的热潮,B'z、ZARD等摇滚乐队霸占日本公信榜的前列。90年代也这天本泡沫经济分裂的年代,但是泡沫经济期间的文化繁荣却一贯持续下去,1998年更这天本音告成品发卖额的顶峰期,这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周期比较短,而文化变革周期比较长,因此泡沫经济文化繁荣会持续到90年代末期。而田中秀臣指出,日本90年代偶像的发展和经济危急有着高度的重合,经济危急带来就业率低落,找不到事情的女性会方向于当偶像探求成名机会,而偶像也会成为她们心中的希望,为她们生活供应治愈,例如SPEED成名于1997年,彼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急给日本经济留下一大笔烂账。日后早安少女组和AKB48的成功也和经济不景气的通缩文化有关系。
虽然90年代前期歌手偶像被创作歌手压着抬不开始,但是演员和模特出身的偶像依然生动,尤其是90年代这天本电视收视率和杂志印刷量的高峰期。例如被称为“3M”的三位演员(模特)偶像宫泽理惠、不雅观月亚理莎和牧濑里穗,前者日后会成为演技派女演员,而不雅观月则这天本女演员主演电视剧数量最多的偶像。比较于前辈们,这三位女演员唱功稀烂,乃至可以说没什么音乐代表作,可以说她们和我们现在认识的演员差异已经很小了。
而杂志的销量在90年代逐渐提升,这也形成了其他模特偶像(平面偶像),她们和演员歌手不是一个竞争赛道上,而是在平面杂志担当模特赢利,她们也代言产品——早期日本广告代言还是紧张看着外表而不是名气,很多产品都是模特而不是演员代言。但是随着90年代末日本文化家当繁荣期的结束,这些平面模特也开始走高下坡路。
当然,受到SMAP等男偶像开始出演乃至以综艺为主的路径影响,诸如森口博子等女偶像开始转攻综艺。日后早安少女组的保田圭、AKB48的野吕佳代、指原莉乃都是沿着综艺路径走下去,他们主业是节目上参与自由谈论,打打闹闹,让不雅观众愉快。
3.2 90年代后期的偶像
到了90年代后期,偶像涌现了复兴的迹象。对付音乐家来说,电视台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减少音乐节目的数量,许多演出者创造自己须要成为非音乐节目的高朋来保持曝光率。虽然这终极有利于音乐市场的发卖和内容多样性,但这种口味的变革威胁到了传统歌手的商业模式——乐队比偶像乐队更不适宜媒体饱和产品推广,偶像行业适应了更“真实”的风格,以赢回不雅观众。伴随着Being系的下坡,小室哲哉系歌手和偶像崛起,在这时,偶像更多是唱跳为主的艺人。
但是90年代的偶像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偶像,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偶像是SPEED,如果广义上可以把安室奈美惠和MAX纳入个中,这些人都是冲绳出身的女偶像,而且险些专职歌手,而不是像80年代女偶像一样演戏又唱歌。被认为是偶像的安室奈美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她让女性粉丝觉得很酷,换言之比较于音乐作品她更多依赖的是自身经历和形状吸引粉丝;而安室奈美惠为代表的冲绳风暴,也反响出日本人对战后强大美国的抱负,尤其是冲绳这个美国驻军、和美国间隔非常近的地区。而SPEED四人组的成功,还有山口百惠式幼年装熟的内容,她们稚气未脱却唱着激烈的歌曲。另一方面,虽然是创作型歌手,但是滨崎步更像是一样平常意义上的偶像——她从前有演戏的经历,顶峰期又是时尚先锋,依赖着音乐之外多种媒体共同浸染大热,这和险些从不开演唱会、不怎么上电视的宇多田光形成了光鲜的比拟。
略晚于滨崎步的广末凉子是末了一个solo成名的经典女偶像,她无论是演戏还是唱歌都表现不俗,实力均衡,宇野常宽认为她勉强算得上90年代“从电视演唱节目中突围出来,之后发展为女优”的代表。广末凉子在90年代后期掀起了“广末风暴”使得她赢得极高的人气和有名度。
4、00年代:触手可及的偶像的出身
4.1 00年代的社会思想变革
1995年Windows95进入日本这天本进入因特网时期的开始,到了21世纪,互联网用户规模占到日本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互联网给日本最大的浸染是产生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这加剧了审美和代价选择的多样性,偶像想有过去那样有着国民级别的人气越来越难了。审美多元化导致了平面偶像的衰落,由于广告商为了巩固自己的业务额,会选择去世忠粉丝多的演员,由于平面偶像的泛人气越来越低,只有绫濑遥这样去世忠粉丝足够多的演员才能带动产品的销量;杂志也喜好选择有人气的演员或者AKB48偶像,由于这些人能大大拉动杂志销量,因此不断抢占写真偶像饭碗。乃木坂46的偶像写真可以轻松卖到几十万,粉丝看重的是偶像本身,而不是偶像到底长得怎么样、是否适宜当模特。代价和审美多样性带来的另一个深刻的转变是偶像越来越方向于以团体的办法推出,随着预测消费者口味变得越来越困难,制作人在同一群体中推出了大量偶像供粉丝选择。一个弘大的粉丝群可以由单个偶像的小粉丝群拼凑而成,这些群体相互竞争以提高偶像的有名度。
00年代另一个主要的变革,便是对现场演出的不断重视。随着98年音告成品发卖额顶峰之后,以CD为主的音告成品发卖额是逐年低落,如今已经稳定在3000亿日元旁边;与此同时现场演出的收入在逐渐递增。这种转变的根源是互联网时期大家都是信息的传播者,这让普通人参与音乐的办法产生根本的改变,不雅观众不再自认为自己是受众,而是舞台上的演出者,因此希望自己能够和舞台上的演出者一样参与演出,这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音乐现场演出市场的体量。
2003-2022年日本音乐市场体量变革图(数据来源:PIA总研和日本唱片协会)
21世纪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便是御宅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在泡沫经济繁荣的80年代,御宅族还是社会边缘群体,和处于中央的涩谷系风格形成反差,尤其是“宫崎勤连续诱杀少女”事宜给御宅族形象抹黑。御宅族很永劫光都勾留在“社会是错的以是不参与进去”、“参与到缺点的社会中会侵害到他人以是什么都不做”,但是进入21世纪,在九零年代由于使过去之系统无效化的冲击而被隐蔽起来的后当代状况之中可以说是实质的布局终于暴露了出来,面对着无法扎根于历史或国家这样的“大叙事”的“小叙事”(就实在质而言是无根据的),人们只能将其作为自己的核心代价而在个中予以选择、并因此背负起属于自身的任务起来。带有“自闭家里蹲的话就会被杀掉、以是仅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存下去吧!
”这样的某种“决议确定主义”方向的“生存感”的作品,在零零年代前半期到中期成为了盛行的紧张趋势。过去沉溺于自我的“天下系”漫画逐渐被“日常系”取而代之,日常系漫画强调“此时此地”的空想,一方面保持御宅族拒斥伟大叙事和关注自身生活的特点,另一方面又积极融入社会,御宅族规模扩大,他们也逐渐成为主流的存在。这一弘大的群体将会成为AKB48的根本受众,也是其腾飞的根本。实际上,御宅族和偶像很随意马虎被联系在一起。二者除了性别和年事差异之间的模糊性之外,还有他们与“非生产性”或从(再)生产功能中停息的消费性快感的联系,偶像只能在自己被取代之前和粉丝培养深深的留恋,就犹如御宅族会在生产之形状本钱身对二次元的认同。男性(尤其是宅男)被偶像女孩所吸引,她自己已经是一个消费者和消费乐趣的抱负。
偶像正在迅速成为日本年轻女性的空想榜样——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偶像文化的一个方面,但其办法彷佛比以前更加密集。以偶像的身份开始职业生涯已经变得很随意,乃至得到了高档教诲机构的支持。笔者认为这一趋势受到多少成分的影响,一是上文所述,代价取向多元化改变了日本人择业不雅观念,考试测验偶像活动是逐渐可以被接管的,而不是昔时夜和抚子;二是虽然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社会把教诲视为一种家当来运作,以培养充足的合格劳动力,因而建立起一套从学校到企业的人才运送系统编制,但是随着泡沫经济分裂,这个体制受到极大的冲击,换言之日本青年人范例的发展路线(从小努力学习,就能考个好大学,然后进入一流企业,40岁就能成为成功人士)不再成为一个普适性的选择。这些都加速了偶像家当在21世纪的扩展。例如Perfume、满岛光和桥本环奈等艺人一开始都因此偶像身份出道,之后才转型成为主流艺人,东京和各地的地下偶像也非常生动,21世纪前10年的偶像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AKB48和早安少女组。
4.2 早安少女组和AKB48的全新之处
早安少女组是90年代末期偶像复兴、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出道的女偶像,由“シャ乱Q”主唱淳君(つんく♂)制作。早安少女组吸取了过去日本偶像的履历,一方面,正是早安的早期成员在大街上卖她们的CD,使得偶像走近街上的人们,而这一经历为她们赢得大量的草根支持。早安少女组通过各种与不雅观众打仗的办法产生口碑,她们与粉丝的互动和对支持的呼吁是故事的核心;另一方面,早安少女组以“小而不具威胁性的女孩”的形象来吸引那些因20世纪90年代经济和社会动荡而被生理受伤的男性,是治愈系偶像的代表,她们的歌曲为社会加油打气,演唱的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社会的故事”,在整年纪段得到欢迎。早安少女组也和小猫俱乐部一样,在电视上展示试镜全过程的同时只展示一半的幕后内容,收成了不雅观众的兴趣。
AKB48可以说这天本偶像发展中最具标志性的事宜。AKB48作为“触手可及的偶像”的三大要素是公演、握手和总选举,她们终极依赖的是“情绪经济/心智消费”治愈秋叶原的御宅族,在偶像和粉丝之间建立情绪同盟赢利。
AKB48日常在位于秋叶原的AKB48戏院举办的公演,只管AKB48戏院很小,而且有柱子阻挡视线,但是AKB48剧院的建筑有助于形成粉丝不雅观众,由于一次只有少数人可以不雅观看现场演出;当一个人进入舞台时,不雅观众离舞台很近,离前排只有两米远,AKB48戏院的两大支柱虽然阻碍了一些不雅观众的视线,但也鼓励不雅观众关注涌如今他们有限视线中的偶像。总之,戏院是一个亲密的空间,确保了一种强大的共同存在感。和偶像公演时面对面可以产生一种“一见钟情”式的虚幻体验。秋元康为AKB48创作的公演歌曲,确保受欢迎的成员可以自己或二重唱小部分,这为粉丝们呼喊偶像的名字和表示支持供应了机会,公演时的“Talk”给不雅观众的主要机会更理解他们,并在对话中大声回应。AKB48的舞台公演也是不雅观众逐渐方向于现场不雅观看演出的趋势的结果,粉丝可以高度参与演出,产生作为演出者的体验。AKB48的公演思路并非没有历史根本,那便是宝冢和日本舞台剧传统。宝冢的舞台模式想要吸引住在阪急沿线的喜好歌剧这类文化活动的上流与中流以上阶层的不雅观众。宝冢戏院最初就只锁定这一小部分的人,并且要让这群人成为虔诚的核心顾客捉住了时时时去看舞台剧的固定不雅观众;AKB48则是针对秋叶原的御宅族,秋叶原的御宅族一开始并不喜好和主流文化靠得太近的偶像,但是随着他们不断去不雅观看,再在互联网上评论炒作,使得AKB48在固定了去世忠粉丝的时候不断壮大自己的影响力。AKB48戏院低廉的门票也让御宅族包袱得起,使得经济低迷期间也能看得起演出。
AKB48
除了公演,握手会也是非常主要的情绪经济内容。从外表而言,偶像外表可爱这天本偶像的根本,是一种媒体和消费文化征象,在同一个十岁首年月次涌现的偶像已经成为许多女孩和女性的榜样。偶像的象征功能是成功地驾驭社会成熟,塑造一个“公开可爱”的人物形象。偶像在杂志和电视上被先容为他们那个时期年轻人的空想。它们也是人们生活办法和时尚信息的载体。作为模特、歌手、舞者、名人和演员,偶像表示了一个创造性的、互换性的主体的空想,与他人互助良好,并得到他们的爱和支持。情绪经济下,可爱的偶像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轻松、幸福、知足、愉快、激情的觉得——乃至是一种联系或共同体感”。基于以上,AKB48革命性的模式是“直接打仗和音乐会是CD发卖的关键,直接体验是紧张内容,CD和歌曲是她们的工具”换言之,AKB48紧张内容不是音乐,而是直接体验,购买CD即可得到,终极形成卖CD包含握手券的策略。早在几十年前,小猫俱乐部和其他偶像就已经预见到了这种做法,但AKB48在将CD和高等体验之间的关系系统化,或者说购买实物以得到共同存在和联系的机会方面做得比任何其他团体都多。乃至柏木由纪在自己的直播中说到,握手成绩在AKB48中比其他都要主要,而运营也根据握手成绩选择捧哪位年轻成员。
随着AKB48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进军主流媒体,加之握手和公演由于粉丝数量变多而越来越难,这些加剧了粉丝们由于见不到偶像而形成的沮丧感情。为了增强粉丝对偶像活动的参与感,秋元康创造了总选举制度。秋元康在“我支持的成员”的观点根本上,见告粉丝们站出来,自己决定谁将成为AKB48的中央,谁将成为最受欢迎、曝光率最高的成员,以及她周围的选拔成员。大选标志着对粉丝的喜好、留恋和活动作为代价来源的重大认可,如果投票便是爱,那么更爱偶像的粉丝会购买更多的CD,以便投更多的票并表达这种爱。反过来,偶像们努力赢得粉丝们的喜好。这是一种情绪消费,不是理性的经济学可以衡量的。AKB48的偶像就像是兜售浪漫关系抱负的主持人,粉丝为了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而买CD投票。这种情绪经济嵌套在日本招待俱乐部之类的做事业和娱乐业中。因此,总选举不仅让AKB48解除了粉丝流失落的危急,还为AKB48销量腾飞供应了很好的助力——AKB48销量最高的几张单曲都是总选举投票单,例如《さよならクロー》《ラブラドール・レトリバー》和《Teacher Teacher》。
AKB48单曲销量排行(数据来源:ORICON)
AKB48的养成系特点也是AKB48为人称道的点。随着情绪经济学的兴起,不雅观众对舞台真实性的渴望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业余已经成为当今盛行音乐的一种有代价的品质粉丝对演出者的情绪投资,受众开始将自己视为偶像共同制作人,在可及性和平庸性方面,他们与受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者将这一征象追溯到70年代卡拉OK的兴起带来的业余演出者的增长。像AKB48成员这样的偶像是关于“成为”的过程。这是从一个激进的想法开始的,即那些没有完备发展和准备好的演出者该当被放在舞台上,让他们失落败,在不雅观众的监督下努力,并在不雅观众的支持下发展。它代表了演出者和不雅观众之间一种新的共生关系的涌现。许多女偶像在19岁旁边就毕业了,她们的职业生涯与成为一个性感的女人密切干系。AKB48在选择没有专业履历的女性和年轻女性时,目的是确保秋元康所描述的性情和外表的“粗糙”。偶像“粗犷”的性情,以及她未经雕琢的演出,对人们感知到的真实性至关主要,而不是盛行天后那样在演出的各个方面,从发型、扮装到唱歌、舞蹈,都力求完美无瑕。通过将AKB48置于日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偶像的平凡是原型“邻家女孩”的一个版本。这样,AKB48的成员是一样平常的,但更“真实”,而专业艺术家是奇不雅观的,但“不近人”,AKB48之以是吸引人,是由于不雅观众对真实的渴望,这是电视真人秀和选秀节目中反响出来的向平凡的转变的一部分。
AKB48还有著名的“禁止恋爱条例”,这一条例禁止在团成员的恋爱行为 。这个条例的制订,实际上是为了掩护偶像的纯洁性。比较于真正的成人电影女优,AKB48偶像走的是软涩情道路,她们从不展示真正的隐私和涩情内容,而是更多地让粉丝瞩目自己身体其他部位,这表达的更多是“纯洁”。粉丝们将偶像以及他们与偶像的关系描述为“纯洁”而非纯挚的性关系,这种纯洁也意味着偶像的贞洁或美德,它以有趣的办法与性欲相互浸染。为了保持偶像的“纯洁”,有必要将性欲从偶像转移到其他图像/工具上。与偶像的纯粹关系是通过用一系列可互换的性工具代替她来坚持的,紧张是软涩情的图像 。因此,秋元康严格禁止偶像谈恋爱,由于这会毁坏偶像的纯洁形象,像峯岸南、柏木由纪和冈田奈奈被爆出谈恋爱,都引起大量脱粉行为。
AKB48是从小猫俱乐部到早安少女组这一脉上发展的顶峰,在“触手可及”的方向上走到了尽头,而等待她们的是横亘在日本娱乐圈的事务所-电视台系统编制。
5、10年代:偶像战国和不可撼动的旧系统编制
5.1 AKB48是否该当在电视活动?
10年代的电视收视率开始低落,这个是可以从日剧收视率上不雅观察到的事实。但是与此同时,电视依然这天本第一大媒介。然而,2011年,89%的人每天都收看电视,毫无疑问,电视这天本最主要的日常大众媒体形式。
2003年以来日本电视台均匀收视率推移
在00年代末期,AKB48开始进驻电视,开启了诸如《周刊AKB》和《AKBINGO!
》这样的节目,除此之外还频繁登上《Music Station》这样的老牌音乐节目打歌,其余她们还跟传统电视男偶像如SMAP和岚互助刷脸。2011-2012年,AKB48也迎来自己的顶峰期——她们连续两年发卖额击败岚,得到冠军(注:岚在2012-2016年霸占大部分发卖额年冠),并且凭借《Flying Get》和《真夏sounds good》两连唱片大赏。与此同时,宇野常宽也批评他们,认为AKB48重新落入“媒介偶像”的窠臼,没有连续“现场偶像”的新式道路。笔者认为他的批评有失落偏颇,核心问题是,AKB48的戏院如此之小,很难容纳更多的路人粉丝,更别说宣扬偶像的个人魅力,在2011年这个韶光节点错过日本最大的媒介电视,就很难达到现实中AKB48的造诣。而且宇野常宽本人忽略了一点:AKB48是秋元康联合日本最大的广告企业电通成立的,电通作为电视为主的企业,就注定AKB48不可能放弃电视资源不放——AKB48顶峰期间,其成员都有大量的CM,这便是电通的能力,从而在日本富有影响力。而哪怕现在现场演出的市场体量越来越大,但是这不即是那些现场动员能力强大的歌手(例如杰尼斯偶像)就不看重电视,相反他们是电视现场两手抓。AKB48也从没有放弃现场,日常公演和握手会就证明这一点。
在2012年,AKB48不动的ACE前田敦子毕业,这对AKB48的冲击是巨大的。前田的毕业导致大量去世忠粉的流失落,AKB48也在次年丢失发卖额年冠——虽然CD销量更多,但是昂贵的戏院盘销量低落。2009-2012年是前田敦子和大岛优子对决的时期,2013-2017是指原莉乃对决渡边麻友的时期,比较于前一个时期,AKB48在次世代遭遇到最大的寻衅便是粉丝的厌倦,因此她们更多地登上电视,参与综艺来坚持泛人气。如赵鼎新剖析民主制的时候指出的,有大量的参与者投票制度会使得每个选民感想熏染到自己的票无关紧要,这会挫败选民投票积极性,终极导致投票率低落,日本现行的政治系统编制就存在这个趋势,年轻人投票兴致不高,宇野常宽也提到这个问题,一个人投票影响选举结果越来越难了是AKB48陷入结束的缘故原由之一。
5.2 坂道系偶像特点
与AKB48相对的10年代女团,有秋元康和索尼互助的46系(坂道系)和星尘系(背靠大事务所Stardust Promotion)女团。比较于48系的“异端”,46系和星尘系在宣发上反而更加中规中矩。46系固然有握手会,但是她们不像AKB48那样有公演,也不须要把握固定群体的粉丝,因此在风格上相较于AKB48离粉丝更远,更像“媒介偶像”。比较于触手可及的偶像,坂道系偶像和粉丝的间隔在策略上和杰尼斯很像。消费者的希望是通过创造叙事的过程来激活的,每一个叙事都会增加产生更多叙事的希望。这导致了持续消费叙事所依据的产品。杰尼斯偶像创造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粉丝们可以在个中书写他们的亲密抱负,而这些偶像抵牾地保持着他们超然的不可靠近感,这不仅是可取的,也是至关主要的。保持一定的间隔可以鼓励粉丝想象偶像短缺的形象创造新的叙事,为了拉近和偶像的间隔可以刺激粉丝的消费冲动。杰尼斯偶像叙事背后的条件之一是,创造偶像的系统也勉励女粉丝在仿照与偶像亲近的根本上,构建自己关于偶像的个人故事。在这里,创造一个关于一个最喜好的偶像的富有想象力的个人叙事的行为供应了一种媒介,让粉丝与这个偶像有一种伪亲密感。正是这种亲密感是杰尼斯偶像的女粉丝所渴望的,而这反过来又成为了一种增强消费冲动的媒介(例如,购买DVD和杂志,参加音乐会,不雅观看以他们喜好的偶像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节目)。通过这种办法,她们觉得自己参与了偶像叙事的持续创作。坂道系的间隔也是这种缘故原由吧。
在坂道系三团中,乃木坂46很永劫光以“优雅大小姐”形象活动,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女性粉丝的支持,也比AKB48更能勾引女性的时尚潮流(写真卖的也比AKB48多,AKB48写真销量最好也就15万旁边,乃木坂46直接冲到30万以上)。这背后是索尼资源的功劳,也在于秋元康的专心制作,提高了乃木坂46的音乐质量。乃木坂46比AKB48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她们更顺应现场演出愈发主要的大潮,每年都有一回“真夏全国巡演”,动员的粉丝数比AKB48狭小的戏院和公民馆中巡演要多得多——AKB48至今演唱会动员总人数大约为250万,乃木坂46只管出道晚6年,但是演唱会动员总人数高达340万人,就算AKB48算上戏院公演总动员也就400万,这几年每年演唱会动员人数榜上都看不到AKB48的名字,而乃木坂46一样平常都有在列,可见二者的差距。
乃木坂46
欅坂46则在单曲和舞台风格上走上了另一种道路:叛逆。写过《川の流れのように》的秋元康内心肯定不但有揣摩女性生理的能力,作为昭和生人他对社会叙事是有所追求的,从AKB48的公演曲目《目撃者》,到乃木坂46《制服のマネキン》中表示主角不愿意被外界禁止真爱相恋(这首歌舞台风格完美符合欅坂46的风格),包括AKB48的《RIVER》超过河流的勇气,秋元康不但有情情爱爱,也有对现实的反抗。在欅坂46的歌曲中,不动的ACE平手友梨奈在歌曲中展现出面对欺凌的武断反抗精神让人印象深刻,她们的现场也非常震荡,这也让她们走上了一条风格光鲜但是无法像乃木坂那样融入主流的道路——就算她们想唱一样平常的Jpop,身上那种叛逆的标签也不是那么随意马虎肃清的,这个团末了以内爆(平手退团)停止,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考试测验。平手友梨奈本身乃至可以认为是秋元康对偶像梦想集大成者——钻石原石(类比松井珠理奈)、反抗精神、强烈的舞台气质、不动C(前田敦子,从前生驹里奈),从平手友梨奈身上,我们可以一窥秋元康对偶像的期待。
欅坂46
5.3 星尘系和其他偶像
星尘系乃至比坂道系更靠近传统的偶像,个中桃色幸运草是最具代表性的。桃色幸运草和perfume一样,自诩为自己是“艺术家”而不是“偶像”,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是可以生产出和听众有“同感”的音乐,看起来比一样平常偶像地位更高,可以融入正统音乐节这种传统偶像进入不了的地方。由于背靠有常盘贵子、北川景子这样大咖的老牌事务所星尘传播,她们得以很大程度上借助媒体资源融入主流音乐人中。虽然她们赢利靠的是巡演(是唯二实现巨蛋巡演的女偶像团之一),但是这是媒体资源的结果,而不是AKB48式现场演出奠定粉丝根本的浸染。
除了坂道系和星尘系,还有诸如IDOLING!
!
!
、东京女子流这样的偶像女团,以及老牌Hello!Project系(早安家族)女偶像,以及LDH(EXILE系)的E-girls。在10年代,偶像女团数量得到爆炸式增长,东京女子偶像团数量从2008年的约50个激增到2015年的350多个,著名的东京偶像音乐节(TIF, Tokoy Idol Festival)也发展起来。这段韶光,与杰尼斯的岚、SMAP、关8等男团相对,被称为“偶像战国”期间,女偶像高度繁荣,Oricon单曲年榜名列前茅险些都是偶像男女团,星野源这样的创作歌手只能转战流媒体。但是这段韶光并没有撼动媒介偶像的属性,旧的事务所-电视台系统编制依然强大,若无资源,偶像女团上限肉眼可见。
6、20年代:偶像战国的闭幕、疫情和流媒体
今年是20年代的第四年,以是笔者无法估计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根据现实,笔者可以总结一些趋势:
1.疫情冲击了握手行业,AKB48、乃木坂46这些靠着握手卖歌的偶像团单曲销量都不再上百万,而且至今为止都没有规复,这标志着偶像战国的闭幕——女团卖不动算什么战国。
2.流媒体音乐发卖额在不断蚕食实体发卖额,2022年流媒体音乐发卖额已经靠近实体的一半(2018年这个数据不到1/3),如今最火的YOASOBI便是标准流媒体乐队,实体市场已经成了杰尼斯的天下。
3.旧系统编制开始受到冲击,杰尼斯由于喜多川的丑闻解体,柴崎幸、中居正广、新垣结衣等演员独立失事务所发展不错,“艺人真的须要事务所才能成功吗”是一个值得磋商的问题。当电视收视率衰落,TVer这样在线播放平台更受欢迎,SNS在日本主要性提高,事务所和电视台关系已经没有那么稳固了。
2020-2021年离开事务所独立的艺人名单
4.更丰富的偶像针对更多样的受众。例如指原莉乃制作的三个女团,虽然依然是媒介偶像,但是受众变成了女性,根据CDTV估计三团之一的=LOVE演唱会中70%的不雅观众是女性,偶像如何进一步开拓潜在的不雅观众将会是必须研究的主题。从70年代开始,音乐制作就逐渐细化来针对不同的受众,如今偶像制作也须要进一步细化风格来应对愈发多样的不雅观众口味。
5.韩流女团在日本音乐的影响力在逐渐提升,包括但不限于TWICE和LE SSERAFIM这种韩国自己的女团,也包括NiziU这些日韩互助的韩流女团。过去J-pop在日本音乐市场霸占绝对的上风,依托的是J-pop具有的环球性的日本声音让粉丝们沉迷于毛利嘉孝所说的“环球化自我的幻觉”,以及日本本土音乐家在日本电视和广播的绝对上风排斥了洋乐在日本的传播。在传统日本女团在传统媒体影响力低落的情形下,还能否霸占上风是一个问题。
7、总结
日本女偶像家当出身于上世纪70年代,是后福特制时期,政治冷感期以及电视遍及千家万户的产物。在80年代,女偶像发展达到极盛,尤其是偶像补充了泡沫经济时期文化空虚。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和不雅观众的厌倦,偶像一度陷入寒冰期。但是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恶化,失落业率提高,人们须要更多的生理安慰,加之偶像展现出更真实一壁符合不雅观众的须要,偶像再次卷土重来。此时偶像已经不同于70和80年代的偶像,更“下沉”,在多媒体演出方面没有那么出众。00年代的御宅族文化主流化、现场演出化多以及互联网的遍及,早安和AKB48得到成功,尤其是AKB48“触手可及的偶像”的理念被认为可能打破战后娱乐圈系统编制。但是10年代,大部分偶像还是回到了传统媒介偶像的状态,此时女偶像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也被称为“偶像战国”。20年代,偶像战国结束,女偶像向着一个更不愿定的方向提高。总体来说,日本女偶像发展思路可以认为是“如何增强粉丝对偶像活动和制作的参与感”。
参考资料
Patrick W. Galbraith, Jason G. Karlin.2019.AKB48.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USA
Patrick W. Galbraith, Jason G. Karlin.2012.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東浩紀:《動归天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台北:大鴻藝術株式会社,2012年
宇野常宽:《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桂林:漓江出版社,2023年,236页
吉见俊哉:《平成时期》,洪云鑫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23年
毛利嘉孝:《盛行音乐与成本主义》,耳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
田中秀臣:《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江裕真译,北京:公民邮电出版社,2015
原宏之:《泡沫经济文化:80年代的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邹韵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
宇野常宽:《给年轻读者的日本亚文化论》,刘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23年
宇野常寛:『ゼロ年代の想像力』,東京:早川書房,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