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穷苦县,这个范例传统林农县份和老少边穷地区,穷苦帽子一戴便是26年。
这顶穷帽子,戴着不好看,想摘很难办。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汪清县有穷苦村落74个,穷苦人口22759人。为此,汪清人想了不少好办法,做了很多实在事儿。在2020年4月,他们终于一甩手,把这顶穷帽子抛在了历史的影象里。
汪清县的脱贫故事很精彩。个中最打人的要数“黑牡丹”的故事。汪清人口中的“黑牡丹”,便是木耳。这是汪清县的一张名片。
全县9个州里,有5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栽种村落。近年来,通过能人带庄家、先富带后富、老户带新户,汪清县有4万余人从事木耳干系家当,带动9000多户、约1.6万人实现脱贫。黑木耳栽培总量已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
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数汪清。怒放的“黑牡丹”,成了汪清人的致富花,也是小康花。
小木耳托起村落民们的“增收梦”
“不雅观赏”汪清的“黑牡丹”,一定要到鸡冠乡看一看。那里有50年的木耳栽种历史。
一起上,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时时可见一栋栋木耳地棚,朵朵身披“黑蓑衣”的黑木耳沐浴在阳光下,抖擞出无限活气。
“4000多万元的投资,我们建了5座菌包厂、5个育菌室、4个规模化栽种基地、3个标准化定值车间……”鸡冠乡乡长郑木红的先容滔滔不绝。她见告,鸡冠乡现如今黑木耳的年产量有6000万袋,产值达到2.4亿元,这一家当让全乡百姓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面对,聂淑花边说边笑。曾经是穷苦人口的她,现如今在鸡冠乡木耳栽种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
几年前,在聂淑花的脸上可难寻这样的笑颜。
地皮是农人的命根子,但在汪清,“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分外地貌,使汪清县的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定。
“村落里地少,一家均匀也就两三亩,早些年基本种些黄豆、玉米,刨去种子、灌溉、施肥等用度,基本剩不下几个钱。”提及鸡冠乡以前的苦日子,郑木红感慨良多。
穷则思变。汪清人因时制宜,继续历史传统,大力发展黑木耳家当。于是,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靠天生耳”到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栽培”,从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到如今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汪清黑木耳家当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汪清县的黑木耳家当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只管木耳家当在群众中认可度很高,但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均采取小作坊模式,出产的木耳量小,质量也参差不齐。“老百姓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低不说,销路也成问题。”郑木红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汪清县从“建标准”入手,先后在全县各地建起了52家标准化菌包厂,实施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的菌包生产培养,大大提高了菌包成活率。
菌包的问题办理了,汪清县还引进科研力量,不断开拓、优化菌种,使木耳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
顺势而为,汪清又使出“绣花”功夫打造黑木耳家当链,帮助建档立卡穷苦人口捧上了金饭碗。“以前种木耳有两怕:一怕造就菌种失落败,二怕价格大起大落。现在大家都在农场干活,还有一条龙式的生产、发卖做事,每个月收入也很稳定,没有什么风险和压力。”农场里像聂淑花这样的穷苦人口还有很多,她们都成了木耳栽种的农业“老手”,在木耳的家当链上摆脱了穷苦。
“多镇一品”“数村落一业”成支柱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景象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属范例的冷凉景象。这样的地理特质,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且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成长供应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天时、地利与人和,汪清“黑牡丹”绽放得越加艳丽,17家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覆盖之下,已经形成家当集聚效应,干系产品辐射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排排当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整洁地矗立于山水之间。这里,便是海内木耳从业者人尽皆知的桃源小木耳家当园。
园区内,自动高下架机、无人AJA叉车……一台台设备,实现了生产机器化,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菌包的造就须要一定的技能含量,这可能不是普通农人可以做到的。”公司经理文铁柱向先容,比起以前“小弱散”的菌包造就,机器化、集中化生产不仅通过减少人工打仗提高了“菌宝宝”的质量,更为菌家们供应了更优质的“致富种子”。
作为汪清县重点打造的扶贫项目,家当园雇佣了20多位穷苦人口。其余,企业每年按6%的比例上交收益,让群众们共享红利。
生产线上,实现了脱贫的闫翠莲正忙着挑拣木耳进行分类。她见告:“自从进厂事情,我们每天跟城里人一样,准点高下班,手中有钱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
“作为汪清县黑木耳的龙头企业,我们要起到黑木耳家当扶贫‘压舱石’的浸染,全力勾引穷苦户在脱贫的根本上实现致富。”文铁柱说,“除了分红,还有扶贫车间,上个生产时令共雇佣村落民和建档立卡穷苦户120人参与菌包生产及采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
一片片黑木耳被端上全国餐桌,那么生产木耳的菌包去哪儿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汪清县把菌包回收当成大课题,在2016年引入上海一家企业,培植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每年有20万吨废弃菌包经由处理后进入化肥池,被制成花卉、人参的肥料销往各地,销路十分紧俏。
随着一些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发卖、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家当链,菌包造就、菌质检测、菌类栽种、菌袋回收……完全的木耳家当链不断成熟。
方寸直播间 卖出大效益
“直播间里的家人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汪清县第一布告协会直播间。真品真事真实惠,代言产品可靠,汪清味道,绝对劲道!
”
今年5月22日以来,汪清县第一布告协会的第一布告们,每天晚上都会轮流在直播间内为扶贫产品带货。本日轮到了协会会长、罗子沟镇西碱村落第一布告任义。
一串开场白后,任义直奔主题:“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看汪清。我们这款黑木耳,是喝着山泉水终年夜的。大家看看,这木耳一壁黑一壁是毛茸茸的青瓦色,品质非常不错。泡发率达到了1:12旁边,可谓性价比很高,喜好的家人们可以在链接下单了!”
随着任义精彩的推介,系统显示已有15人正在购买。
这样的直播,第一布告们每天至少要做4个小时。“产品紧张来自穷苦户家栽种的各种果蔬和扶贫企业生产的扶贫产品。”任义说。
夜以继日,在第一布告的平台上,汪清扶贫产品逐渐有了好的口碑。黑木耳、罗子沟粉条、铁锅炭火瓜子、大坎子村落干豆腐、拌饭酱……这些扶贫产品成了平台上的热销货。
“直播间虽小,却连通天下。汪清黑木耳等扶贫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开播至今,线上线下发卖额达到40多万元。”任义见告。
汪清县与时俱进,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屯子综合示范县,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做事中央、4个镇级和100个村落级电商做事站,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汪清扶贫馆,全面形成“龙头电商管营销、做事站点管收购、穷苦群众管种养”发展格局。
2019年全县网络零售额实现4.3亿元,个中农特产品1.28亿元。
经由几年攻坚拔寨,汪清公民实现小康之梦指日可期。如今的汪清,正以乘风破浪之势,愚公移山之志,朝着幸福美好新生活挺进。(吉林日报 栾哲 赵广欣 杨悦 邹鹏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
来源: 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