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名游子对慈母千年不变的绵绵恩情。自古中国就不缺孝子,如芦衣顺母,老莱娱亲,都是传统孝的典型。但现在,这种传统的孝心似乎变了味,成了人生的负担。近日,北京甚至有一名大学生提出将自己上大学的费用当着向父母的借款,日后工作再来偿还,这着实在让人感到疑惑。

  感恩,是一个人在受了别人恩惠之后的报答,乃人之常情。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不得不受的恩情,如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恩,领导提拔之恩,医生救命之恩……有的人在面对如此多的恩情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报答,便只好一心逃避。不受恩,便可以不报恩,这种人不欠我,我不欠人的思想,便日益发展起来。日久天长,就走向了一种极端。日本有一句格言,“生来慷慨,方能受人之恩”,意思是只有多多施恩与人,别人欠我的多了,日后找人办事才方便,这样一种功利的思想,完全将感恩当成一种操控别人的手段,实在不可取。还有另外一种极端,那便是过于重视恩情,为了报恩,甚至放弃自己的底线,郭巨埋儿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古代,这样的思想常常被当权者利用,以便更好的统治国家。臣报君恩、子报父恩,这样的“恩”一层压一层,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使古代中国更加腐朽愚昧。

别让感恩作文800字-别让感恩半命题作文 知识百科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感恩这样一种圣洁的行为被人们如此的糟蹋,也可算得上是一出悲剧了吧!人活一世,难免求人,怎能不受人之恩?面对别人的恩情,懦弱的人选择逃避,勇敢的人选择报答。感恩不在于你是否将别人的恩情全部偿还,若是这样,那不就像是做了一场交易?一旦报恩,便财货两清,从此再无瓜葛,那岂不无味?我认为,施恩与感恩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恩”是人情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牵绊。我有困难时,你帮我,你遇到难关时,我又出手相助,这样一来二去,朋友之间就会更亲密无间,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最纯真的感情。我们应该勇于受恩,善于感恩,乐于施恩,让那份恩情永驻心田。用真挚的心去感恩,别让感恩变了味。

  篇二:别让感恩沦为表演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我想,孩子对母亲的爱应该也是这样。

  感恩母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有子路借米,今有孟佩杰携母上学,都是子女感恩母亲的优秀事例。现代社会还为每一位母亲设立了一个节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称作母亲节。相信每年这时很多人的社交网络都会活跃起来,被众多来自朋友的感恩母亲的动态来回刷屏,狂轰乱炸。可是我很想问问这些喜欢在朋友圈发文感激母亲的朋友们:你母亲真的会看到你的朋友圈吗?

  其实很多人的母亲根本不会使用微信,更别提去刷朋友圈了。换句话说,每年在朋友圈疯狂感恩的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他母亲根本看不到他说了些什么,可他还特别喜欢发,文采还特好。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它的目的无非是让朋友感叹:这个人是个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很可靠,我可以信任他。这时,感恩就沦为了一种表演。被感恩人根本无从得知,反而是无关的旁人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感恩还可以算是感恩吗?每次看到这样的感恩动态我都不会感觉作者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还会好好审视一下我和这个人还应不应该深交。

  感恩应该是存在与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今年,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了庞众望的故事,众望在高考中的出色发挥不仅重重地打了“寒门难出贵子论”的脸,更为我们做出了感恩亲人的表率。脑瘫父亲,残疾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不幸的家庭长成了一各有感恩之心的好孩子。众望的故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每周会给母亲写信,让母亲在家时不感到孤单,少有的几封公开的庞众望写给母亲的书信读来令人感动。是的,这只是小事,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庞众望在生活琐事中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恩,把对母亲的感恩融进了那细水流长的每一封信中。在我看来,这比将感恩发在朋友圈写给朋友看可来得实在多了。

  庞众望真实的感恩为他带来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入选,而“朋友圈母亲节作文大赛”的优秀选手们可能只会让朋友感到无趣。如果有时间在手机上码字还不如拿出来去好好地陪母亲聊聊天,给母亲洗洗脚,看到这样孝顺的你,这样母亲的心里会更开心吧。

  感恩,应该是一种行动,让被感恩人感到快乐,而不是一种表演,让旁观者看个热闹。表演式的感恩并不能让你变得高尚,行动中的感恩才能让人信服。请不要让感恩沦为一种表演,因为,你是否在真感恩,我们看的见。

  篇三:别让感恩流于形式_2000字

  在报纸上,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报道,说什么时候哪里人打骂父母,哪个人的文化素质又多么的高,不要父母。见到这样的人,人们都会骂他,说他什么禽兽不如。总之怎么难听的话都在说,反正就是用手指指向他,恨不得把他推入阴曹地府。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片面的,真正的感恩应该从小抓起,懂不懂感恩与一个人的文化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的,这类人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明说了。

  之所以那些有文化的人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与这个人从小受到的家庭、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的,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怎么的强调,没有给予很多的引导,家长自己总是顾着打麻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懂得感恩,甚至还在孩子的面前骂自己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如此的家长怎么会得到孩子的爱戴与尊重呢?你叫他以后怎么不好好学学你的做法呢?平时没有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到了自己老来的时候却反过来指责自己的孩子,说什么孝顺的词语,而且还言辞激烈,如此之人,我认为就是罪有应得!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很注重孩子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只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例如:随便许诺孩子东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自私的,因为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用意,总认为这是应该得到的,不能得到东西就认为父母的无能。作为家长,从来就没有教育孩子要怎么尊重父母,怎样孝顺父母,并且身体力行,在孩子的面前树立高达的形象。作为父母,总是让孩子记住孩子自己的生日,不愿意告诉自己的生日,总以为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等孩子有钱了就会记住自己的生日,可结果呢?有几个孩子能明白父母的用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悲的中国人啊!为什么要等到自己的孩子也“养儿”那个时候呢?现在就不行吗?

  我看行!作为老师的我,现在就让孩子去感受感恩的意义了。我做的例子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在我任教的七(5)班,我就让学生在花名册上写上自己父母的生日贴在墙上,并且在花名册上面挂上挂历。让每个学生关注本班同学父母生日的日期,如果到了,我要求学生写一些祝福语给生日的父母。我不知道那些受到全班学生祝福的家长是怎么样想的,最起码我认为我的这种做法绝对是对的。而且应该发扬光大!试问谁不想让他人记住自己?

  后来,我接到了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我的做法很好,他从来都没有想到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全班同学签名并有祝福的一张纸,很是高兴。

  昨天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由周龙生老师的感恩教育课,当他用很多的例子说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辛苦时,我看到很学生的头低低的,眼睛红红的,似乎是受的了很大的委屈一样,到最后,周老师叫一些学生上讲台去时,更是有很多学生哭了出来,甚至有一些家长也哭出了声。为此很多老师或者父母就认为这场感恩教育课讲得真好,总算没有白来,孩子总可以改变了吧?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会长久的,否则我们做老师的就白做了,试想如果这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话,我们老师就不会那么受委屈了,你看看,在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批评学生,批评得学生眼泪直流,甚至痛哭流涕,可是没有多久,这样的学生又会重蹈覆辙了。于是再找他,他还是这样。这可是老师单独找他谈话的啊!效果应该不会比那个周老师去全校的大会上讲要好得多吧?

  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总结,我觉得要想学生懂得感恩,只能靠长期的培养,要学生经常地感知父母的辛苦,老师的辛苦,要从根本的源头上寻找答案,如父母的生日,亲人的一些重要日子,要学生记住,要经常地身体力行,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表现孝顺,经常地在父母面前做一些感恩的事,例如经常回家看看,平时买一些父母需要的物品,多一些时间陪陪父母,不要脑袋里只有钱,为了钱不顾家人的感情,从来不懂得理解家人的需要,甚至还把自己在工作上烦恼带到家里,对孩子发火,对父母发火,经常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你赚再多的钱又什么用呢?

  父母那么的辛苦,而孩子不懂得感恩甚至还要硬生生地跟父母作对,跟父母比武功,直至头破血流,作为父母的,没有好好的检讨自己,还好意思在他人面前诅咒自己的孩子,想从他人的嘴巴里得到一丝丝的同情,我看用得着吗?你这样的结局活该!气死你。善良的人们喜欢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去形容,可是这样有用吗?

  总之,作为家长要想孩子懂得感恩,就得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平时要用行动去感化去引导孩子怎么去学会感恩,怎样才算感恩。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在课堂上多去引导,不要死教书,教死书,以致学生根本就不卖你的帐。以后学生见到你时故意躲避,你就说学生怎么样的不好。我看这与我们教师本身平时的教育不无关系。

  纵观周龙生老师的课,我觉得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对孩子学会感恩的培养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这种效果没有得以继续,学生会很快忘记的,感恩的教育不是靠你一两节课就能够从内心领会,它必须要长期的感知,长期地培养的结果,否则,感恩就是一句空话。

  以上就是别让感恩作文800字-别让感恩半命题作文的全部内容,更多高一作文资讯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