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故居在路口东北。路口西南则是湖广会馆。从外表看,湖广会馆古色古喷鼻香,但明显重修过。
它最初为官员府邸,1807年捐为会馆,成为湖北、湖南两省人士在京交往的根据地。1830年重修并增建戏楼。1912年,孙中山师长西席曾5次到临会馆。当年8月,在此主持成立国民党,会馆见证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大家都曾在大戏楼舞台留下痕迹。1997年北京戏曲博物馆在此成立。戏楼现在连续对外演出。票很便宜,比正乙祠便宜许多,明显给大众看的价位。
北京湖广会馆
路口往东走是喷鼻香厂路。清代称此地为喷鼻香厂。相传当时有些劳动者在此以手工晒喷鼻香为生,故而得名。
《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侯东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
原文作者丨侯东合
摘编丨安也
民国时,喷鼻香厂名气很大。它不仅是一条胡同名,而且成为地域名。彼时北起虎坊桥大街,南抵先农坛,东起留学路,西至虎坊路,均统称“喷鼻香厂”,为民国政府为振兴北京而开展的区域试点之一,建造了大量西式建筑。
当时,“喷鼻香厂新市区”总面积约22公顷。经由培植,这一带成为当年北京最西化、最繁华时尚的地区,首设了路灯、交通岗亭、汽车出租行等新鲜事物,汇聚了多家戏院、电影院、曲艺场和中西餐馆,引入了节假日匆匆销、电话订餐等做事。商品做事则定位于“新、奇、特”,引进了哈哈镜、魔术等娱乐活动。这里的东方饭店在全国率先做到每间客房都有电话,并有7部汽车免费接送住店客人。喷鼻香厂新市区成为北京从封建城市过渡到当代化城市的先行地区,成为当时的“新北京”,堪称北京当年的CBD(中心商务区)。从1914年兴建至今,已经100多年过去了。
惜1928年后,北京不再是都城,降格为北平,同时又因政治动荡、经济冷落、人口迁移以及自身商业定位失落准等诸多成分,新市区商业逐步衰退为小商铺和平民街区,既往的辉煌早已被人淡忘。我也是来到喷鼻香厂,才知此地昔日之辉煌。据初步梳理,喷鼻香厂地区现存民国期间建筑共计10处。
市政当局当时在喷鼻香厂地区建新北京,共方案培植14条大路,喷鼻香厂路是个中之一。现在喷鼻香厂路,已没有老建筑,改建成了二层小楼。一些地方摆满了小摊。百年前CBD,今日平凡如此。万明路也是民国时北京市政当局在喷鼻香厂新市区新辟的大路,因其北端东侧明清时有万明寺而得名。开辟大路时,万明寺被拆除。1916年前后,在万明路与喷鼻香厂路交会处东北侧,建起了4层船形大楼的“新天下游乐场”,系仿照上海“大天下”而建,内设书场、戏院、影院、杂技场等,楼中有电梯,楼顶有花园,是当时北京较高的楼房建筑,游人浩瀚,在当时繁华一时。其地位大约相称于现在王府井的东方广场。20世纪80年代,此楼被拆除,改建为居民大楼。
1919年6月11日晚,《新青年》杂志编辑部陈独秀和高一涵、邓初3人,曾在楼顶花园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当场被捕,监禁3个月,经李大钊等人营救开释。
万明路11号是东方饭店。乍一看,东方饭店只是座当代高楼。从得当角度往里看,则创造院子里有楼,三层,上面写着“1918”。上有“北京东方饭店初期建筑”文物解释牌。时有一些外国人从东方饭店里边出来,欧美脸型。这便是东方饭店老楼,建于1918年,是当时北京唯一的民族成本自营的高档饭店。也是喷鼻香厂新市区组成部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饭店由法国人开办、管理,六国饭店是英国人奠基、主事,唯有东方饭店是中国人创办、经营。当时凡有骨气的中国上流社会人士,包括宦海要员、商业大亨、文化名人都愿下榻东方饭店。以是,在此曾发生了浩瀚历史事宜,并且留下了各界名人的足迹。陈独秀、蔡元培、张学良、白崇禧、胡适、梅兰芳等均曾在此下榻。东方饭店是目前喷鼻香厂地区仅存的保持原有名称和业态的民国公建,其北侧客房保留完全,楼梯和阳台扶手均为1918年原状原物。
饭店目前正在依托其独占的历史资源,全力打造海内第一家“民国文化主题酒店”。每层、每间名人住过的客房外都挂着精细标志牌,上面镶嵌着人物肖像和笔墨解释。他们是:刘半农105房,黎锦熙106房,赵元任107房;胡适201房,陈独秀205房,鲁迅206房,蔡元培209房;钱玄同304房,李大钊308房,邵飘萍310房……
你想住哪间房?
东方饭店主楼大堂墙壁上,则分别悬挂着五幅油画,形象再现了发生于此的历史场景。宴请苏联代表团:1922年,罗文干、蔡元培、李大钊、蒋梦麟、胡适、马叙伦等北大教授,在东方饭店宴请苏联政府代表团;国语注音:1925年至1926年,钱玄同、赵元任、刘半农、黎锦熙、林语堂等学者,每月聚拢在东方饭店研究汉语注音问题;鲁迅避难:1926年,直奉战役爆发期间,鲁迅师长西席避难住进东方饭店,并在这里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北伐告捷:1928年6月10日,白崇禧率部进入北平,在东方饭店召开中外招待会,宣告北伐胜利;少帅斡旋:1935年至1936年,张学良、张大千等人住在东方饭店。少帅张学良设宴调和张大千与时任中国画院副院长徐燕孙二人抵牾,徐张遂握手言和,此后张大千蜚声北方画坛,一发不可收。
而今日此饭店也有传奇:1957年7月至10月,傅抱石、关山月在此联手创作著名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此画题词:江山如此多娇。此画曾悬挂于公民大会堂,天下有名。
喷鼻香厂路东段连着仁寿路。仁寿路也是当年新市区的14条马路之一。因曾有仁寿寺,故名仁寿路。新中国成立后仁寿寺尚存,但已破败,后被拆除。
仁寿路南段,一座青砖老楼极有气场,一下子就吸走了人的视线。
北京的上海:新市区泰安里
楼上有解释牌:新市区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是喷鼻香厂新市区组成部分,该组建筑仿上海里弄式住宅。现在是西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里这些楼完备由青砖建成,民国风格窗户,墙上有简约花纹装饰。许多青砖已经发黑,一些窗子玻璃破碎,楼顶上长满荒草。确实是一组经典上海里弄式建筑,北京少见,虽然破旧,气质犹存,一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委曲它了。大门敞着,可以进到巷里,巷里又有门能进到楼里。楼里是一个天井,四周是屋子。天井里堆满了杂物。天井上边是有窗子可以取光。只是年久失落修,里面又脏又乱。
现在正在腾退过程中。大部分人已经搬走。这种楼拿到现在,一点都不土气,只是苍老一些而已。
泰安里内部
泰安里可谓北京里的上海。可以来看看。韶光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它能写出城市的末了结局。
“新市区”附近胡同
校尉营胡同。明时称校尉营,以有兵营而得名。1965年定名为校尉营胡同。北侧有一些工棚,原来的建筑拆掉,正在兴建沿街新建筑。南侧房屋保存甚好,皆小四合院,有老北京感。36号、14号、16号都是保护院落。从围墙就能看出,这些四合院功力深厚。
44号四合院,高门楼,广亮大门。过道墙壁上挂着文物保护牌,它是宜兴会馆,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牌子上说,此院原为清朝光绪年间两任顺天府尹周家楣的故居,光绪十三年(1887)周家楣去世,顺天府民众集资将其故居扩建为宜兴会馆新馆,并在馆内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在管理顺天府时的清明政绩。顺天府尹相称于今日之“北京市长”。周家楣在顺天府尹任上,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疏通河道,兴办教诲,政绩斐然,为顺天堂平易近做出了主要贡献。除了宜兴会馆的祠堂,他逝世后,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还在通县为他建了专祠。看来,周家楣彼时是公民的好公务员。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旧时官员都是向老百姓摊派、集资乃至搜刮的。一个封建官员,逝后百姓主动集资为其建祠,实属不易。他大概是元、明、清、民国几朝,最受公民爱戴的“北京市长”。由于从建筑上尚没看到对其他“府尹”的讴歌。局部的贡献,只有局部的人知道。周勤政爱民的前辈业绩,只有顺天府的人知道,并不为更多人所知。倒是其在任上编纂的《光绪顺天府志》,质量上乘,让人念念不忘。现在院里边住着住户,建起了一些临时建筑,原建筑的轮廓,尚可以看出。
校尉营胡同往东走到头,是一堵围墙。从围墙边往北,竟是一个教堂的背影。此乃珠市口教堂。珠市口教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具有大略单纯哥特式风格外面的基督教堂。正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和前门大街两条繁华路段接合处。教堂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往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日教堂的三层建筑格局。为了保留这处教堂,当年扩建马路时,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现在,教堂周围周筑都没有了,只有它在路边,显得突兀。
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位于北京前门外,正好处于南北中轴线与东西珠市口大街交叉处,人来车往,十分繁华,是旧时外城最热闹地方之一。最初,此地涌现的是生猪的交易市场,故称“猪市口”。到了清代,为了文雅,把猪市口改为“珠市口”。当时,这里从来没有涌现过珠宝商业的买卖,压根儿与珠宝无关。珠宝在前门那边的珠宝市呢。这里连着繁华的前门大街,前门大街地皮有限,那些有钱却在前门找不到地盘的商家,那些缺钱想找便宜一些地方的商家,把目光往外延伸,投射于此。就像今日在北京买不起房的人,跑到北京周边的河北去买一样。日久天长,珠市口成为南城一道贫富之分的分水岭,雅俗之分的一道梁。口北富,口南穷。口北雅,口北俗。陈宗蕃《燕都丛考》引《顺天时报丛谈》中说:“盖以珠市口大街为经,用以差异雅俗耳。”旧时,此地有“道儿北”和“道儿南”之分。指的便是珠市口南北。好的店铺,都在珠市口以北,好的戏园子,也都在珠市口以北。“道儿南”只能低一个或几个版本。
铺陈市胡同。与校尉营胡同相连。清时称穷汉市,贫苦民众在此期待店主,出卖劳动力,故称。相称于今日街头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在北京,每一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胡同,纵然是穷汉。清光绪时又称补拆市或补陈市,民国改称铺陈市。新中国成立前巷内多小旅店,客房均为大通铺,收费低廉。来住的多为王老五骗子汉,三五人搭伙合租一间小房,大家共同起伙做饭,均摊炊事用度,也称“锅伙”。这又有点相称于今日之共享空间。1965年将附近一些巷并入,统称铺陈市胡同。巷内有小庙一座,称不雅观音禅寺。115号院,是一个保护院落。表面墙上有字显示,正是古刹不雅观音禅林。当年古刹的字还在、墙还在,但里面已经住了人。原来的山门被砌起来一半,成了窗口。连石头门墩都被砌进墙里。窗口上方即是原来的刹名。这几个字已经风化了,像立时就要脱落了。摸一下字下面,土簌簌地掉下来,该当采纳保护方法了。
胡同只剩下西侧一半了,东侧用围墙挡住,被前门大街盘踞。像一个人脸被削掉一半。这又印证了沿大街胡同易被毁坏的事理。胡同东面围墙外,有施工工地和工棚。建筑工人不断从铺陈市胡同走过。这令人想起清朝时场景,胡同里也是走着一些出卖体力的工人,只是工装不同而已。恍若穿越时空。这条胡同的基因至今未改。
墙隔开新大街和老胡同:左为前门大街,右为铺陈市胡同。
储子营胡同。明称厨子营。民国后雅化为储子营,名称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很逗,储子比厨子高雅吗?1965年定为今名。此地为散帮厨子的居住集中地,紧张以帮忙本家儿收拾婚丧嫁娶的宴席为生,因而得名。这是代表厨师的北京胡同。是范例的南城普通胡同,有些普通四合院,后来改建得比较多。历朝历代,厨师哪会住上好屋子?以是,难怪穷汉们的铺陈市胡同连着厨师界的本胡同。
九湾胡同。明称般若寺。清称般若寺胡同、九曲湾。由于胡同波折多变,民国后更名为九道湾。《北京胡同道》称,该胡同最窄处仅70厘米,只能单人独身只身通过。波折之处达13处之多,故称九道湾。1965年更名为九湾胡同,现在公认是北京市最波折的胡同。经典四合院不多,多是后来改建的红砖平房。把一条胡同修得如此波折,实在不易。
九湾胡同
鹞儿胡同。听着很厉害,令人想刮风筝翻身,实在它跟鹰、跟鹞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明代称要儿胡同。清后演化为鹞儿胡同。尚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大部分后来改建过。5号是一个保护院落。清末开始建立警察制度,外城巡警厅即设在此院。其前身为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民国期间又成为市警察局侦缉总队队址,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安部门的家属宿舍。现在5号只是一个破落四合院,从保护别人之地变为被保护老院,只有保护院落牌子而已。过道里挂着四合院正房还在,但一部分砖、瓦已经换成了平瓦。仅一百年的韶光,原来曾经威势的地方,就成了这样的狼狈样子容貌。不过,它的结局比东厂、西厂好多了,东厂连建筑都不见了。历史便是这样,很多握有权力的机构和个人,只是在当时威风,如果它们没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就会随着韶光流逝烟消云散。
鹞儿胡同
居仁里胡同。民国时称喷鼻香厂居仁里。名妓赛金花曾住居仁里16号院。彼时,清华大学刘半农教授及商鸿逵二人多次到居仁里采访赛金花,并出版了《赛金花本事》一书。全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先容了赛金花平生。赛于1936年12月3日病去世于居仁里宅内,终年72岁。去世后葬于陶然亭锦秋墩上,其墓碑现保存于陶然亭慈悲庵陈设室内。16号院,后来改建过,院里有临时搭建的塑钢屋子。原来屋子不存在了,只有这块地还在。胡同往北不通行,北部已拆建成楼房。不仅想起已走过的陕西巷怡喷鼻香院,赛金花在那里时,曾多么奢华风光,而末了病去世于这样一条陋巷。
居仁里胡同这个小院,赛金花在此去世。
圆镜胡同。曾用名大眼镜胡同、达圆镜。不宽,干净。有一些小四合院,改建的和原版的交织着,没有太多特色,除了名字。四胜胡同。清时此地曾有小庙,庙内供奉四圣。民国时即以庙名街,称四圣庙。1965年更名为四胜胡同。旧社会这里下等妓院集中。天桥“四霸天”之一张德泉(外号张八,号称东霸天)曾居住此巷。胡同里面波折很多,不比九湾胡同直。违章建筑多,原屋子里面搭出来的小房,充斥着整条胡同。
赵锥子胡同。明代即称赵锥子胡同。1965年将附近花枝胡同并入。旧社会两胡同内暗娼较多,是北京下等妓女较为集中之处。现在是一个特殊正常的胡同。没有任何特色,便是它的特色。63号屋子很老,砖上面刻着“合顺居饭铺”,繁体,显然是民国期间所刻。看阵仗,当时必是一个很大的饭铺。
荣光胡同。明清时称为莲花玉河、莲花河。1965年更名为荣光胡同。民国期间该巷娼妓较多。风格基本与储子营胡同相同。
灵佑胡同。北端曾有灵佑宫,建于明代。清时称灵佑宫,以庙得名。1965年更名为灵佑胡同。四合院,皆被拆光,建为普通平房。10号院边小砖房顶,趴着足有十只猫。房顶有吃的,这些猫在享用美食。这里彷佛是流浪猫大本营,它们有多种颜色,白色,黄色,花斑、玄色俱全。这些猫很脏,一看便是流浪者。这是南城猫界的主要活动基地。大喇叭胡同。曾用名大腊八胡同。短而窄,都是拥挤的平房。小喇叭胡同,大喇叭胡同之弟。窄,多是后来重修之房。
灵佑胡同:群猫会
何家胡同。清雍正以前叫何家庄,后改为何家大院,1965年更名为何家胡同,听说因此处何姓住户多而得名。1949年前多住体力劳动者,拉排子车的和装卸工居多。不长。多红砖平瓦平房,大略实用而欠都雅。只残留个别四合院。历朝历代,干体力活的总难以住上好屋子。
永胜巷。多好的名字!
明清时,巷内有庙名“斗姥宫”。清康熙时以宫为名,改称西斗母宫。1965年改称永胜巷。屋子大部为后来改建。福昌里。以前胡同里有座娘娘庙,后来拆掉,两边盖成民房,形成胡同,取名福昌里至今。著名天桥双簧艺人“大狗熊”孙宝才曾住此里。乱搭的违章建筑多,把胡同弄得很窄。
华康里。从1930年开始,这里就叫华康里。华康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是当时“新市区”培植中一组封闭的街坊。临街有楼,朝南。在当时确为格局形式新颖之建筑。彼时此处曾有妓院。现在只是一个南北向巷子,窄。巷两边实在便是老屋子,但私搭乱建后已不清晰。华康里南边尽头,是一幢楼房的拱形过道。上有标识,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这幢二层青砖楼,简约西式风格,门洞上方写有“华康里”三个大字。看质地,应是民国原版。一层被各种违建包围。
华康里
腊竹胡同。清时称腊竹芯,《光绪顺天府志》载为烛炬芯胡同。据传巷内曾多有做烛炬芯为生的居民,因而得名。1965年改称腊竹胡同。整条胡同被改造过,古意全无。
小腊竹巷。腊竹胡同之弟。原称小烛炬芯胡同。由清时烛炬芯胡同派生而来。1965年更名为小腊竹巷。风格似其兄。
阡儿胡同。明称千儿胡同。清称阡儿胡同。巷名来源与邻居烛炬芯胡同有关。因巷内有制售插烛炬用的蜡阡,故而得名。这几条胡同,形成北京历史上的烛炬家当区。民国初年,更名为阡儿路。1965年改为阡儿胡同。砖头或者铁皮搭出的大略单纯屋子,盘踞了胡同公用道路。整条胡同都失落控了。
大川胡同。清称穿心胡同。民国初年,市政当局在喷鼻香厂地面开辟14条大路,穿心胡同是个中之一,并被更名为大川路。1965年改称大川胡同。违章建筑特殊多,整条胡同被这些违建给挡住,毁坏了胡同格局,拥挤混乱。民国时的大川如今连条小溪都不是了。
大川一巷
红炉胡同。原名铁喷鼻香炉,因此处曾有一大铁喷鼻香炉而得名。据称铁喷鼻香炉现在仍埋于地下。1965年,改名为红炉胡同。不长,传统四合院少,小院落大部改建成普通平房。
照阳胡同。原名阴阳胡同。20世纪40年代曾称照阴阳胡同。1965年改此名。窄,再加上搭出来的违法建筑,显得特殊凌乱。
红光胡同。胡同曾用名王家大院。里边略微曲径通幽。
华严路,明清时曾名花园路,听说有一位姓甄的大官僚在此路东口居住,人称甄家花园,故街名花园路。1915年定名华严路。懂点佛教的人,都知道常有华严寺,乍一看以为此路跟华严寺有关系,实际没有半毛钱关系。预测,“华严”是“花园”的谐音。民国很搞怪,“花园”有何不雅观观,非要谐音弄成“华严”?
双五胡同,曾用名双五老庙、双五道庙。窄,多大略单纯小四合院。路极绕。板章路。清时此处即名板章路。当年,是民国新市区主要组成部分。现在居民混住,显得比较破旧。13号为二层青砖老楼,跟陕西巷云吉班那种色情楼风格靠近。13号、15号、17号连在一起。有标识,它是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板章路商住楼。
板章胡同。有板章路,亦有板章胡同。路与胡同共名,北京少见。两处所不同者,板章路南北向,宽。板章胡同东西向,窄。板章路北段东侧与板章胡同相连。这是板章路与板章胡同的相会。清时即称板章胡同,胡同内曾有安溪、同安等会馆。13号,是座三层青砖小楼,很老。发出一种楼老了后独占的古老气味。此楼必有资历,但查不到其在江湖的传说。
留学路。明称牛血胡同。听说这里宰牛户多,故得名。民国初年,市政当局在喷鼻香厂地区进行开拓培植时,将其谐音雅化统称留学路。从牛血到留学,这是神一样的逻辑。去留学宰牛吗?这是民国留下的又一段名字佳话。路很长。名字虽然文雅,但现在已成一条范例的低端商业街,两侧都在卖日用品。没有故事。
正阳胡同。明称养羊胡同。据传此地贫民多以养羊为生,故称。1965年称正阳胡同。一侧是住宅楼,一侧有大略单纯平房。窄。
华仁路。形成于1915年。因与华严路、仁民路相连,故定名为华仁路。全是后来改建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已无过去踪影。
仁民路。清至民国,天桥一带医院少,只有一家市立第一医院,即仁民医院。此处遂以仁民医院为路名,称仁民路。过去风貌已荡然无存,建筑皆为重修。路边宣武中医院,乃仁民医院故址。
齐胜巷。巷中原有一座小庙,称“七圣庙”,遂以此为名。民国期间有妓院。1956年将庙拆除,建成友情医院家属宿舍。1965年定名齐胜巷。建筑皆后来改造之平房,没有什么特点。这一代带胡同大都只剩名字,没有遗存。
本文及文中所附图片皆选自《风雨晴雪走胡同:一个媒体人的北京胡同行脚》,较原文略有删节修正,已得到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侯东合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王青
导语部分校正丨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