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石像)

我们已经说过,诗至少分两种:一种是言志或载道的诗,那是屈原、杜甫他们的事儿,写一首诗,一定有诗外的意思,或者表达志向,或者承载道理;还有一种诗,写景就写景,写情就写情,用词造句写到极致的美,写出的风景或情景也美到极致,温庭筠和李商隐属于这一类。
放到近当代,言志载道的,如闻一多,把诗写到极美的,如徐志摩。
两类诗都有好诗,不见得诗只有“言了志,载了道”才是好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有两种解释你认可哪一种 休闲娱乐

(李商隐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全体唐代,为数不多刻意追求诗歌措辞美、意境美的墨客。
他善于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代价也很高(这跟他的老师有关系,他的老师是令狐楚转头会着重写一篇,先大略说两句,令狐楚实际上是个牛人,当过宰相,善于写四六骈文,他的朋友是刘禹锡、白居易这样的大咖)。
李商隐受老师的影响,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我们现在看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实在这是他的主流代表风格。

(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的仕途不得意,这是总的基调,我们说过,仕途不得意才出大文学家,李商隐的仕途不得意提及来很悲催,悲催的缘故原由是两件事,他的老师令狐楚属于晚唐的“牛党”(晚唐的一次主要党争“牛李党争”个中牛增儒代表势力的一方),这本来不是坏事,他前期未入仕时,就屡经令狐楚的提推广。
可是他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跟李德裕交好,显然划归“李党”成员,于是,李商隐由此成了背师忘恩的人(实际上他啥也没做,便是找了个妻子),“牛党”对他进行打压,“李党”对他不待见,他算是受尽了“夹板气”,因此我们概括说他:仕途很不得意。

我们本日读李商隐的《乐游原》,全诗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这是首名诗,个中经典的句子是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但这一句当代人理解的却不一定对,我们且逐步来读:

(诗意图)

乐游原,在唐代是个旅游去处,在长安(便是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阵势最高的地方。
登上它可俯视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宣帝时在这里立”乐游庙“,别号“乐游苑”(《汉书·宣帝纪》里记道:“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任皇后许氏去世后便是埋葬在这里,由于“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后来就被传为“乐游原”。

乐游原在盛唐已经非常有名,使它声名远播的,是李白的那阙《忆秦娥》,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是“乐游原”最大的推手,李商隐同学是后来者,李商隐也喜好乐游原,这是肯定的,要不他不会心情不好,就“驱车登古原”,来这里调适心情是他常常做的事情。

(诗意图)

向晚,便是傍晚,古原当然是乐游原,诗题里写着呢,其他两句是大口语,现在常日的理解一样平常便是:墨客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驾着车登上古乐游原。
看着俏丽的夕阳,墨客不禁感叹,夕阳啊无限美好,只可惜已经靠近薄暮了。
夕阳不错,美好,不过再美好也是须臾即逝的美好。
自从读到这首诗便是这样理解的,教材上便是这样写的。

但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里的“只是”很可能是“祇是”的简写(《唐诗鉴赏辞典》里标记的是“祗”,这应该是编辑们的缺点,不是周师长西席写错了,周师长西席大儒,当不会把“祇”写作“祗”,一点之差,差之千里),在唐代,“只是”还写作的“祇是”。
在《说文解字》里(汉代),“只”跟“祇”字是完备不同的两个字,“只”的阐明是“語巳詞也。
从口,象气下引之形。
”便是个句末感叹的语气助词,是“指事”字,便是话说完了感叹的样子,在句末,相称于“耳”。
“祇”字在《说文》里是“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便是“地神”的意思,到了唐代,才有了“祇是”这个词,指“单一的、仅仅的”的意思,“祇”成了“只”的异体字。
(辨析一下:“祇”还有另一个读音,读作qi二声,跟“祗”是两个字,“祇”读qi时是“地神”的意思,“祗”是“恭敬”的意思,二者是完备不同的字,这个不多做阐明了,跟本文不干系。
)那么,李商隐应该是写作“祇是近薄暮”,后世传抄,按老例简写为“只是近薄暮”了。

(俏丽的夕阳)

那么周师长西席说的问题来了,古代人只写“祇是”,不写“只是”,而且,“祇是”的意思也仅指“仅是、正是、便是、止是”的意思,比如《詩经.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曹丕的《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都只有“恰、正、只”的意思,那么,这一句诗就应该解作,夕阳无限好,特殊是薄暮那一刻为最美。
如果这样理解,一贯以来认为李商隐在感叹好景无多,是“没落悲观”的心境就完备不对了,他只是看到了薄暮时俏丽的景致罢了,没想那么多。
再说了,实在李商隐这个人也确实喜好薄暮,他还说:“天意怜衰草,人间重晚晴”,他该当不会在薄暮发出感伤与哀叹吧。

总结一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有了两种阐明:1、夕阳很美,但是很短暂,瞬间即逝。
感情是哀伤和感叹而心生放弃的,乃至还遐想到墨客的“家国沉沦之痛,出生迟暮之悲”;2、夕阳很美,特殊是薄暮那一刻。
感情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而心生执着的,这是阳光的,正能量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上学时学这首诗,老师讲的便是第一种阐明,后来学古笔墨,忽然又碰到周汝昌师长西席的阐明,以为新鲜,也说得有理有据(编辑们把祇写作祗,周师长西席一定气坏),反倒对诗有了其余的理解,这也是很好的事情。
诗无达诂,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认为这两种阐明,哪一种是精确的呢?

(【唐诗闲读】之116,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