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作舞蹈诗歌剧《大地之歌》的动机,来自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生命末期的代表作,同名交响声乐。作曲家本人为这部作品确定的副标题是:为男高音、女中音(或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马勒生命末期的顶峰之作,他冲破了艺术歌曲和交响曲的疆界,将自己毕生紧张利用的两种音乐文体作了天衣无缝的领悟。
至于吸引我选择这样一个交响歌曲进行舞台创作,紧张是它在内容上与中国传统精细文化的密切牵连。马勒从斯·贝特格(Hans Bethge)编译的德文诗集《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te)中,选取了与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七首中国唐诗作为六个乐章的歌词。在谱曲过程中,他又根据自己的感想熏染及创作须要,更动译文,对唱词乃至标题都作了不同幅度的调度、更动和延伸。创作此剧,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整体性和独立性的把握。用多首诗组成的六个乐章的交响乐歌曲,虽是独立的乐章,各有自身的音色、意境和内容,但同时也有内在的联系, 必须在一个整体架构下完成。
下面我想将基本构想和创作过程分几方面来谈。
《大地之歌》原歌词德文,为保持音乐的原韵原味,仍用原德语演唱。但在剧中会安排一吟诵者角色,在舞台上用中文吟诵新译歌词,使吟诵者不单成为贯串全剧的一条线,同时也将马勒创作此曲的动机来自中国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突出。新译歌词必须要具有诗意,在取德文歌词内容的同时,将原唐诗所蕴含的意境也纳入,此责除郑愁予师长西席彷佛不作第二人想。他从事写作当代诗逾四十年,在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根本,是当今当代诗领域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有“诗才”又有“诗情”,是位严明的当代墨客,在乎措辞笔墨极简至美的同时,诗中也兼具悲天悯人的气质。
我和愁予是三十年迈友,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驻院墨客,与纽约间隔不远,常有交往。他是著名墨客,会赞许作翻译事情吗?我心中嘀咕了一阵,末了想最多他说“不”也不伤交情。结果,在他理解了全体设想,拿到音乐和原德文唱词,英文、中文各种版本的译文之后,欣然应允担此重任。
几个月之后他译完第一稿,2002年夏天时趁学校暑假,他在纽约上州“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参加“重新创造马勒和他的天下”(Rediscoveries Mahler and His World)的音乐研讨会,并带给我各种资料参考。研讨会之后他本人对第一稿不满意,没有多久又寄来修定稿。8月时饰演吟诵者的卢燕女士到纽约来试排,愁予也来看排练,作为舞台演出用的笔墨与印出来看的笔墨究竟不同,他边看边想边改动须要调度的部分,几番试排下来,终于完成了合乎空想的舞台演出译文。
声乐部分在《大地之歌》中霸占极主要的位置,因此我将男高音 (唱第一、三、五乐章) 和女中音 (唱第二、四、六乐章) 安排成剧中的角色。虽然马勒在谱曲时交替利用男声与女声,但并不表示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只是为音乐的须要,他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同一个主人翁——马勒,在不同期间的履历、情境、心态。在舞台处理上需清楚地点明二人扮演着同一角色。
此剧定下的演出风格——“舞蹈音乐诗歌剧”。
全剧并无端事情节,因此不会用“舞剧”或“歌剧”的观点来编排。但全剧有主题,也有一定的戏剧性,将依据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来表现,同时把握住个中的中国情怀。舞者、歌者、诵者都在剧中霸占特定的位置,担当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角色。
舞台美术设计上《大地之歌》中原中国诗词使我看到了书法、山水画,马勒乐曲中也有临摹中国的音色和情调,整曲虽也有表现青春、田园生活较轻松的部分,但全体乐曲的调子反响了马勒个人对生命的憬悟:生命中拥有的青春、欢愉是稍纵即逝的,人在世上只是一个独行的过客,去世亡切近亲近的痛楚与生命难舍的凄凉沧桑情怀,才是全曲的中央。因此,视觉设计上须要用深奥深厚的色调作根本。与书法、水墨画及马勒的神伤作连系。
在全曲的歌词中涌现的具像景物:月影、孤坟、拱桥、夕阳……以及全剧主题死活之间循环的关系,都提示我抽象地用圆及弧线来作为设计的大方向。
服装设计请到林璟如担当,虽然是第一次互助,但有沟通有默契,经由反复的考试测验,她设计出既精美绝伦又极大略单纯的衣饰,所有演员的衣饰都掌控在圆和半圆的范畴内,既统一又单一,但绝不显单调。六个乐章的服装各具特色,与整剧布局、音乐混为一体。
我设法探求心目中形与神、传统与当代、李白与马勒、对话与神交、抽象与具象都交融并蓄的设计立点,于是频频到瑞典东方博物馆的图书馆中阅览统统可能的资料。正苦于寻寻觅觅不得要领时,一天,举头一看挂在自家壁上庄哲师长西席六十年代的一张画,使我顿时心中一亮。
庄哲生于北平,父亲庄严为有名书法家、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哲的艺术教诲相称特殊,他的童年与故宫历史文物一起避难,在烽火中一起辗转。1948年,随父护送故宫首批文物到台湾。1958年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加入“五月画会”,七十年代初移居纽约。他立志于东方中国的抽象画,他的画不但呈现出中国水墨诗画情韵,而且带有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气息,他对人生的不雅观察、理解和态度都跃然于画作上。立时我找出家中存有的庄哲画册,在放着《大地之歌》音乐的同时,仔细品赏他画中透出的意韵。听觉和视觉竟如此契合,这两种极致的重逢其实是个意外,我愉快不已,决定用庄哲师长西席的画作为舞台设计的重点,几个星期之后我就坐在庄哲纽约的画室中了。
我很光彩,自己在步入晚年之前,有机会选择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这首乐曲份量之重,主题之弘大,都是我创作履历中前所未有的。为了将所思所念全面在舞台上呈现,我选择的演出风格,涉及了多方面的艺术形式和互助差错。在不眠不休的创作过程中,愈是浸淫个中,愈是感到力不从心,就这样当心翼翼、一步一步向前挪。在考试测验阐发音乐、理解马勒的精神天下的同时,也不觉地省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以下我逐一先容创作《大地之歌》六个乐章的构想。
大地之歌第一章
第一乐章:悲愁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原诗:《悲歌行》,李白
男高音、十二位男舞者及去世亡讯息
本章的歌词与原作有很大的间隔,仅采取了悲歌行的前半部作为歌词的根本。强烈地表达了主人翁悲怆绝世、悲观、恐怖去世亡的不安定感情。吞下去人生的苦酒罢!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感情状态是本章的紧张色调。
音乐和歌词分为三大段,每段都以“活着是晦暗的,去世去也一样”的句子及同样的音乐再现作结尾。这一音乐构造的特点及这一句点出主题的歌词,将是这一乐章的编排重点所在。
第三段歌词中“月光下的孤坟上,野猿在啼唤……”,在音乐和歌词中野猿的胆怯形象的描述,无疑是象征了去世亡。这一讯息的涌现,使主人翁颤栗之余,又极度敏感地觉醒到去世亡终竟命运,也是《大地之歌》的主题。
本乐章和末了的乐章“告别”,在编排上会有遥遥相对、前后呼应的安排。
大地之歌第一章《悲秋酒歌》
第一章《悲秋酒歌》去世亡讯息(杨雪涛)涌现。莫华伦唱:活着是晦暗的,去世去也一样。
第二乐章:深秋人寂寞(Der Einsame in Herbst)
原诗作者不详
女中音、五位女舞者及去世亡讯息
此乐章的歌词可能是取用钱起的诗译成的,但原诗不详,或许和“效古秋永夜”有关,其歌词的署名是 TschangTsi,译音与张继、张籍、钱起三位墨客附近。
马勒在乐谱上注明这个乐章是怠倦不堪、忧闷的,它通过对秋日万物凋零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预感到去世亡逼近的沮丧。全体音乐犹如是一首哀悼凋零大地的挽歌。歌词也饱含着极度哀怨、凄楚的色调,酸楚到欲哭无泪的田地。
在万般无奈、倍感孤独的境遇下,深感生不如去世,仿佛向彼苍祈求去世亡,以得到安息,因此对去世亡讯息在门口徘徊险些是麻木不仁,没有丝毫的恐怖。
万物凋零,枯萎萧索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景像,以及寒秋孤影之寂寞有如失落落的爱情,追找不回的青春,使我在此章中选择了无扇面的扇骨作为演员的演出道具,在造成冷箭穿心的视觉感的同时也可作为刺眼的阳光来隐喻。
“请赐我沉着,我须要安歇……”饱蕴着对去世亡的神往,祈求它的降临,也是主人翁的心声。在此章编排中须要营造出哀大莫于心去世的意境。
第三乐章:青春(Von der Jugend)
原诗:李白
男高音、男女舞者各六位
究竟出自李白的何首诗现不详,可能是抽取李白诗中一些意象,拼凑加工而成。贝特格德译诗的原题是“琉璃亭”,这首诗实在是由西方诗超现实的手腕写成,意象的安排由实景与幻景互生以显出时空与繁华的虚幻。此轻快、明朗的短乐章,是充满乌云、灰黯色调的整首乐曲中,一个转瞬间的艳阳天,是主人翁对以往生活短暂美好光阴的回顾,对逝去青春的眷恋,在虚抱负象中回到那仿佛已成缥缈之境的往昔岁月。此段以欢畅的感情为主,使全曲产生比拟感,同时也为传统交响曲构造中不可欠缺的节奏、律动比拟的须要。
高枕而卧的青春充满了抱负和好奇,青春的鲜活,轻巧与一直的东张西望是在编排本章时需捕捉到的。同时,在这章音乐中,作曲者尽力渲染心目中的东方古国风格,明显带有中国民间音乐的情调,因此在舞蹈语汇的选择上,我也取向于侧重中国民间风格。
池塘中的倒影,是本乐章中非常有趣的意象,这一意象将人与影,静与动,真实与虚幻……都逐一溶入在孩童纯洁、抱负的奇妙视野中,本来孩童看统统都是不按常规的。
因此在舞蹈动作和舞台队行的调度上,我将刻意地作高下、旁边、里外……这类有倒影对照感的编排。舞美设计上也故意将一张画复制,高下对照着放置,以强调“倒影”的视觉效果。
第四乐章:采莲曲(Von der Schonheit)
原诗:《采莲曲》,李白
女中音、男女舞者各八位
“咏美人”是马勒用的标题,贝特格的诗集中用“立岸边”为标题,但我仍沿用了李白的原诗题“采莲曲”,以更加吻合本章音乐的浪漫性和戏剧性。是全剧编排中唯一带有男女色彩的一章。
采莲是一项中国古老而多姿多彩的主要农事活动,蕴涵着浓重的生活情趣,爱情从来便是采莲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那是一个热闹、风骚的时令。
妩媚的阳光照耀下,荷塘之中,人花莫辨,恍若一体,变幻莫测,歌声起时,方见在荷塘中采莲的柔情似水的少女,人比花更美,更艳亮——这是我在章首的女子舞蹈段中想要达到的视觉效果。不久,音乐着力渲染了奔驰在岸堤上的悍马,骑马的少年郎个个洒脱,英挺,血气方刚,此为男子舞蹈段。个中,有一位少年的马愉快嘶鸣,“马鬃飞扬,啼践草湄”,音乐上也更为着意突显阳刚气,也是性的暗喻。此为男子独舞段。在编排上想借鉴中国戏曲演出艺术中一些仿照式的演出方法和语汇。
乐章尾声描述的是一位俏丽的痴情少女,含着孤傲又失落落的情愫,目送离她而去的心上人。这种感情上受拙“空断肠”的惆怅、神伤,仍旧是生活中温馨而值得独自回味的一刻。此段以双人舞为主,群舞为辅,末了以女独舞作结束。主人翁在此谱写出了思念之中,此生最为绚丽、浪漫的一刻。
本章音乐与前章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国韵律,音乐和歌词中对情与景都有细致而详细的描述。
第四章《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
第五乐章 春醉(Der Trunkene in Fruhling)
原诗:《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男高音、男独舞者与去世亡讯息
在六个乐章中,此章歌词贝特格在译时相对最为“尊重”原诗,马勒在取用时也未曾任意变动,全体乐章的音乐是狂放不羁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嘲讽和厌世的感情,感叹光阴流逝无常和事物的幻灭,歌词一开始就和原诗一样点出“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这里勾画出的醉汉有一个颓废、孤独的灵魂,半醉半醒间对人生嘻笑怒骂,主人翁在醒时苦、醉时欢中仿徨。哭笑不得,不知不觉间,去世亡已附近了。构造上本章也需为下一章“告别”埋下伏笔。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的行酒令——饮酒,猜拳,赌输赢是非常谐趣、有特色的,酒后吐真言也是情理中之事。我在此章中安排两位石友——男歌者与男舞者——边行酒令边“言志”的场景,挥之不去的去世亡阴影时时地涌上心头,带些玄色诙谐感,又有点兴尽悲来的味道。
第六章《告別》
第六乐章 告别(Der Abschied)
原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原诗:《送别》,王维
女低音、全体舞者
此章音乐长度相称于前五个乐章的总合。乐曲的构造相称繁芜,大体上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乐曲的歌词以孟浩然的诗为基线,描写在一个孤清凄楚的夜晚,阴风下主人翁在山林中悄悄地等待着即将离去的朋友,第二节则是一段漫长的气氛凝滞有如生离去世别的乐队间奏,第三节乐曲的歌词以王维的诗为紧张依据。
此乐章是全曲精神、精华的重心肠点,在这里向尘世道出诀别之词。这个达于艺术极致表现能力的乐章是马勒,也是全体《大地之歌》的高潮与总结,表达了他对人生临别的心曲。主人翁在此看破尘凡,虽有步向去世亡的不甘,与生命难分难舍的千愁万绪,但依然坦然地心向彼岸,以憧憬来世之情沉着地歌颂大地。这里,生与去世是自然和谐地并立着的,花草之以是如此美,是由于它会凋零,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规则。回到美、自然、精神、爱,统统才能无尽地驶向永恒。
乐曲结束时虚无缥缈、循环来回的“永恒,啊,永恒”的唱词与原诗的尾句“白云无尽时”,在意境上完备契合。音乐终极复归于空寂,生命仿如无终始。
此乐章歌词中,反复多次再现的“朋友”,是主人翁借第二人称来表达自我心声,“朋友”又同时是主人翁与去世亡的结合体。这章音乐听来极其自然,而实际上节奏,与感情的变革十分繁芜,并有多层次的重迭。这与主人翁盘磋交集的情思一样,对生命无限眷恋的同时又有应天知命的感悟。
第六章《告別》夕阳度西岭
第六章《告別》去世亡讯息和女领舞苏淑双人舞
有些题外话,乐意在此与读者分享。
我丈夫比雷尔(Birger Blomback)于2008年离世,在考虑葬礼的程序时,我心中在一开始就毫无疑问地确定下来:用马勒的《大地之歌》第六章“告别”作结尾。我在构思编排《大地之歌》时,每天在家里的事情室反复播放这首音乐,尤其以最难处理的“告别”为最,此段乐曲乃我的挚爱,虽然是为了事情反复在听,仍旧冲动万分。一年下来,比雷尔对此章乐曲耳熟能详。我将“告别”的末了几句唱词——原德文、英译、中译都印在葬礼印发的程序单上。郑愁予的中译歌词:
……
可爱的地皮到处都是,
花朵逢春开放,草长如茵,
又苏生了!
到处都现永恒,
远方啊总是碧空!
永恒……永恒……
我在舞台上处理《大地之歌》的尾声是:一叶扁舟驶向彼岸,驶向永恒。在比雷尔的葬礼上,我选择了一张他在海上,眯着眼含笑,驾着小船,看着远方,乘风破浪驶向天涯的照片。当然,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2002年初稿 2009年11月定稿 2016年12月改动
附录郑愁予师长西席创译《大地之歌》歌词
第一章 悲歌行(李白)
酒在金杯中漾着
可是先别喝 先听我一曲高歌
这悲歌会引得您心灵笑呵呵
当悲情附近 灵魂的花园即荒漠
欢快与歌唱啊都消亡
活着是晦暗的 去世去也一样
这宅子的主人啊
您窖中藏着金液美酒
我也把鸣琴握在手
击打琴弦 干了杯盏
琴与酒啊原来是良俦
是赛过全球年夜富的珍宝
活着是晦暗的 去世去也相同
长空永久蔚蓝 这大地
坚实恒在而春来又花开
可是您 我们呐 又能活多久?
人生不满百 何不自欢快
喂,瞧那边!
在月照的坟头上
蹲着的是什么野鬼的样子容貌
那是一只人狼呐 请听他嗥着悲腔
震散了生命的芳香
来吧!
拿酒来吧!
这辰光恰好!
朋友们啊!
干了您的金杯一滴也莫留
活着是晦暗的 去世去就更不如
第二章 深秋人寂寞
弥漫湖上的秋露是澄蓝的
白霜覆盖着草叶片片
像画家撇下玉一样平常的细粉
轻落在娇弱的花枝间
已失落去芳香鲜活了
寒风扑来把花身摇落
金色枯颜如雕残的莲瓣
逐着流水而委身滋泥了
我已困倦 灯光在闪动摇闪
恍惚中引我入眠
屈卧床上是来到长眠之地吗
日间已远 请赐我沉着我须要安歇了
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了
像孤鸿那样我抽咽着
太阳啊在何方 为何吝啬亲热的光芒
请来晒干我的泪水 伴我前行吧
第三章 青春
半亩方塘的水中心
琉璃亭台碧玉廊
亮白的瓷瓦盖上方
翡翠小桥弯如弓
搭向亭台池水中
恰如躬身的斑斓虎
朋友亭中来欢聚
衣着光鲜多华美
都是少年美彦俊
即兴题诗又畅饮
挽起丝袖无顾忌
巾帽脱落 不怕失落礼
低首乍见水镜里
映入迷奇的倒影来
是浸在水中的真天下
也是光亮的白瓷瓦
覆盖着琉璃小亭
月牙小桥弯如弓
也见朋友们在亭中戏
衣着光鲜多华美
饮酒赋诗乐无比
第四章 采莲曲
亭亭的荷花秀立在若耶河滨,在花间
传出采莲姑娘的笑语
日照下的水底映出青春的影像
谁能分得出是荷花艳美还是姑娘的新妆
微风飘喷鼻香的袖子高举向空中
曼妙的身姿明眸与酒涡
裸出的臂膀冰肌玉骨
阵阵如银铃的巧笑传上岸头
啊!
岸边骤然驰来几匹骏马
不知是谁家远足的少年郎
容貌英挺又是风骚样子容貌
像拂打水面冶荡的垂杨
突有一骑 马鬃飞扬 蹄践草湄
直奔向一位清纯的采莲女
正是娇躯震颤 鼻气可闻
那锦装的骏马竟长嘶不顾扬长去
荷花秀立在若耶河滨,空留下
落花一样的断肠人
第五章 春醉
生平活着必与世事相处
直若是一场大幻梦
何苦费力空度岁月
舍却自我的逍遥为着什么
以是还是手执美酒
从朝到暮酣饮不辍
直到千杯知足信步回家
醉不可支在廊下倒卧
竟是一觉悠然地醒转
在朦胧中环视庭前
有一只鸟儿在花间鸣唱
囇声婉转,动听却伤怀
啊!
叨教歌者这是什么时节
这天出还是日落
原来是东风对着黄莺过客
陈说春光苦短而相互作别
这使人感触深重不能自持
忍不住要长叹而戚戚
既是满壶醇酒仍在面前
何不倾入高杯一仰而尽
引吭高歌竟生浩然之志
等待明月光辉地升起
长歌上达云霄方尽性
已忘怀厌世伤时的悲情
第六乐章 告别
落日坠向山峦的背后,
谷地中夕辉弥漫着,
看呐!
玉轮像一叶银光扁舟,
在上方泛浮于蓝色的天湖。
大地轻轻呼吸,充满安祥睡意,
万物都渴望急速作梦去,
困乏的人儿归家啦,
鸟雀在枝桠间安静地栖息,
这个天下啊 恰好去憩睡!
爽气送入我的松树影,
就在这儿等着我的朋友向他道永别,
可您在何处?
我踟躇抱着我的琴无助,
小径长满细柔的草,
哦,多美!
永恒的爱啊,永恒,这天下被爱陶醉了!
请您下马吧,我来敬您酒,
您这是要到何处去呢?
您说此地的生活不合意志,
要归向南山之野安居去!
您说 我会遨游寻乡土,为我寂寞的心灵找安宿。
我将不再流浪到他乡,
沉着是我的心,就等那涅槃来临!
永恒…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