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学习强国》和《汉中文联"大众年夜众号》看到由李振峰作词、李永安作曲、徐莉演唱的《汉中茶颂》短视频时,顿时面前一亮!

看一遍不过瘾,再看一遍,如此亲切、动听、接地气的作品,真可谓视听享受。
那一座座青山,一片片茶园,翠接蓝天,云飘雾绕,宛若瑶池;清新、明快的旋律,如山涧泉水,如清风徐来;歌者饱含深情,以其纯净、柔润的声音,将汉中茶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我的思绪瞬间带到了迢遥的过去,又引向美好的未来。

品读歌词汉中茶颂满山青绿飘茶喷鼻香 休闲娱乐

我不懂音乐,只以为好听,喜好,却说不出什么道理。
对付歌词,我倒是想再学习,再欣赏。
我抄录了歌词文本:

《汉中茶颂 》

秦岭之南,

巴山峡川,

汉中茶叶四海传。

当年茶帮走陇西,

换来战马数十万,

唐宋留诗篇 。

难忘西乡老月团,

还有班城嫩毛尖。

汉水之畔,

云雾之间,

茶园秀美如画卷。

如今昂首出秦关,

获奖殊荣数不完,

高雅又清淡。

叶片还在杯中转,

喷鼻香味飘到白云边。

啊…啊…

好茶如春雨,

相逢便是缘。

那一片叶呀,

带来了青绿满山;

那一杯茶呀,

搜集了天下甘甜!

天地精华草木间,

冬去春来永相伴!

注:1.西乡老月团,指历史上的名茶一西乡月团。
2.班城嫩毛尖,班城指现镇巴县城,东汉时班超被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地在此,故称班城。

我把稳到题目里用了“颂”字,这让我首先遐想到了屈原的《橘颂》,明显感到了份量。
如果词作者不是对汉中茶心怀敬意又爱得如此深奥深厚,他怎么会写出这样一曲茶叶颂歌!

歌词并不长,一共三段,25行,146字。

第一段,紧张写汉中茶昔日的辉煌;第二段,写汉中茶今时的荣光;第三段,是汉中茶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

看似简短,实则内涵丰富,情绪张力极大。

开篇“秦岭之南,巴山峡川,汉中茶叶四海传”三句,气势伟大,先声夺人。
将这南方嘉木、汉中茶叶置于广袤的天地之间、四海之内来不雅观瞻,仿佛一个长镜头、大画面,十分具有冲击力!

词中“巴山”当指川陕鄂接壤的大巴山地区,“峡川”泛指长江三峡直至川陕群山。
唐朝陆羽《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茶树,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

汉中北靠秦岭,南倚巴山,西控甘陇,东达荆襄,是中国地理南北交汇的一处风水宝地。
这里景象温和,雨量充足,地皮肥沃,物产丰富,茶叶栽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唐宋两代是汉中茶发展的全盛期间, 包括汉中茶在内的“山南茶”誉满京城(长安)。
西乡月团和班城(今镇巴)毛尖便是个中的精良代表。

接下来 “当年茶帮走陇西,换来战马数十万,唐宋留诗篇 。
”宋代,因国家须要战马,实施“以茶易马”政策,汉中设有茶马司和收茶山场,茶叶贸易兴隆。
西乡的茶镇、勉县的茶店、镇巴的雌鸡岭、南郑的干龙洞等地都是有名的茶产区,金牛道便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而宋时设立于宁强北境安乐河的盐茶关,则是封建期间榷茶制度的主要关卡之一。
“汉中买茶,煕河易马”在当时成为常态。
熙河在今甘肃省临洮一带,是河西主要的物资集散地。
史载汉中每年运去茶叶至少40万担以上,每担茶叶100斤,换一匹战马,交易额相称可不雅观。

第二段,“汉水之畔,云雾之间,茶园秀美如画卷。
”高度概括和激情亲切赞赏今日汉中茶园的风光之美。
对此,视频虽不能充分展示,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山之清,水之秀,云雾之飘缈,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记得前些年,汉中曾组织开展“十佳茶园”评比活动,宁强千山茶叶公司玉皇不雅观茶园等10个茶园榜上有名。
许多茶园经由打造,成为当地旅游的热门景点,婚纱照外景地及网红打卡点,也是拍照家、画家和墨客乐不思蜀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明清及民国期间,汉中茶业一度衰微。
1949年仅有老茶园1900亩,产量4.96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汉中茶业进入新的发展期间,茶区由大巴山区扩大到巴山北麓和秦岭南坡的丘陵浅山区。
经由 70多年的发展,全市现有茶园150万亩,年产茶叶6万多吨,产值数百亿元,茶业带动就业90万人,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要家当和绿色循环的主要内容。

正是因了汉中“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阔别污染”的优秀生态环境,才使汉中茶具有“喷鼻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特点,古为贡茶,今是陕西省名优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本世纪以来,汉中先后研制出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棱、定军茗眉、金牛早、宁强雀舌、灵岩仙茗、城固银毫等20多款名茶。
个中宁强雀舌茶,还当选为国家特需用茶,走进中南海,并出口日本。
这些名茶多次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得到金奖、银奖及优质产品奖。
2007年全市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

近年来,“汉中仙毫”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海内国际茶博会上斩获多项金奖,得到有名茶叶专家、参展商、茶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赞誉。
“汉中仙毫”先后入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代价百强”和“中国茶叶最具发展力品牌”,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名茶。

汉中茶不仅海内有名,还走出国门参加了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扬推介,受到好评。

以是作者说“如今昂首出秦关,获奖殊荣数不完,高雅又清淡”。
更故意思的是本段的末了两句“叶片还在杯中转,喷鼻香味飘到白云边。
”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年夜直让人拍桌赞叹!

第三段,完备放开,进入抒怀状态。
人类与茶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满目青山,养眼,养心,还滋润津润我们的身体,抚慰我们的灵魂。
这世上,不饮酒的人很多,不喝茶的人很少。
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庶民百姓,或僧或道,谁又少得了一杯茶呢?相逢便是缘。
茶和雨相逢,茶抖擞出勃勃活气;人与茶相逢,人便有了诗情画意。
“采茶惊雉鹧,护桔趁狨狙。
”(宋〮蔡交《洋州》);“野蔬鲜伴鸡鬃菌,活水喷鼻香烹雀舌茶。
”(明〮甘为霖《黄沙驿》);“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桨人。
”(明〮王云凤《子午谷》)“煎茶初耸目,缥缈栈云通。
”(清〮汪灏《栈道八首》)走过,途经,看过,喝过,写过,留下回味,这就够了。
雨后春笋当然美,更美的是雨后春茶。
人在草木间,站成了一个“茶”字;茶在天地间,酿成岁月精华,那甘甜的味儿真的会喷鼻香遍天涯。

这一段,把汉中茶的美推向了极致,让读者的心平和又宁静,温润又舒适。
人在家中坐,灵魂却飞到了茶山;喝着茶水,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汉中茶秀外慧中,名声日著,太须要一首既有时期特色又有光鲜地域风格的茶歌。
《汉中茶颂》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考试测验。
我以为,它可以作宣扬片,也可以作文艺片。
它是记录,是窗口,是自傲,是祝福,其浸染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俏丽汉中,“只此青绿” ;绿色循环,汉风古韵。
这篇幽美的《汉中茶颂》,则让我们更加理解汉中茶的可爱与名贵,也看到了活气勃勃的汉中,更加热爱汉中这方热土。

作者:杨再丽,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一杯茶》、纪实文学《汉嘉双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