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吴郡郭,阊门驾碧流。
绿杨浅深巷,青翰往来舟。
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
水光摇极浦,草色辨长洲。

——(唐)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

盛世繁华早期姑苏版年画摭谈 汽车知识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着自然、地理和交通上风:太湖水浸润乡里;东邻淞沪,西通南京,南望杭州,北接长江;大运河流经其境。
明清期间,苏州更是成为商业繁盛的主要都邑。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兴盛,这一期间有大量的著名画家寓居于此。
在雕版方面,明代时苏州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刻版中央之一,聚拢了数量浩瀚的民间画师和雕版巧匠。
胡应麟在评及明后期印书业状况时道:“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
”“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
”苏州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苏州年画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和文化根本上发展和兴盛起来的。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前两个期间的早期苏州年画紧张收藏在外洋,像敦煌一样,早期的收藏与研究也是从外洋开始的。
海内的版画史和年画史著作中,对付苏州年画的造诣多有提及。
郑振铎、阿英、刘汝醴、郭味渠、王树村落、薄松年等诸位师长西席都在著作中对“苏州版”着墨较多。
早期的苏州年画多藏于外洋,对其整体面貌的认识还不全面,近年来,海内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苏州年画。
其余,有专门针对外洋公私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收藏研究,近年来又有正在进行中的《外洋藏中国年画珍本》出版项目,紧张针对之前未表露的年画,这些都为未来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供应了更好的根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图像材料被表露、聚拢和研究,一个完全的苏州年画的形象也逐步清晰起来。

与全国各地的年画一样,苏州年画所包含的题材有门神门画、岁时吉祥、历史故事等。
个中取材自传奇、小说与戏曲的带有情节叙事的历史故事类年画尤为精彩。
这些作品,以其丰满的构图和完全的故事情节在年画史中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
下面从苏州年画图像本身出发,略谈一下早期苏州年画中的一些问题。

(清) 二十八宿闹昆阳 木版水印 纵37.7厘米 横58.8厘米 〔日〕海杜美术馆藏

盛世繁华下的文人风与泰西风

关于“苏州版”,一样平常认为这天本人黑田源次最早给出的定义,他在《中国古版画图录》一书的附文中提出:“苏州版”指的是在泰西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精良技能的大型版画,特殊要引起重视的是,它能确切地把握泰西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现出泰西绘画的特色。
近年来,张烨、高福民、李文墨等研究者皆在文章中结合干系研究的梳理,对“苏州版”的观点名称所涵盖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进行了谈论,总体上来说,可以以“苏州年画”来涵盖这一地区所涌现的非为书本所刊刻的版画插图和部分手绘画。

苏州年画一贯以桃花坞年画之名为外界所熟知,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实际上海内遗存较多且常见的桃花坞年画样貌只是苏州年画的一个部分。
苏州年画的发展紧张分为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从明末到清中期,在康乾期间达到兴盛,被研究者称为“苏州版”或“苏州版”。
第三个阶段则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烧毁画版为节点,苏州地区的年画走向其余一副面貌。

早期的苏州年画还未分开与书本插图的关系,目前所见较早的一批是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原被称为“K mpfer藏品”的一组共29张作品。
这批作品尺幅并不大,大多是在30厘米以内斗方,创作年代被认为是康熙期间,包括《潘安掷果》《盘丝洞》《七步成诗》《昭君出塞》《桃花记崔护偷鞋》《杨贵妃游花园》《贵妃弈棋》《李密牧牛读书》等作品。
张烨在《洋风苏州版研究》一书中曾对这批作品的来源和归属做过详细的考证。
与著名的明代套色版画《西厢记插图》以及英国木版基金所藏的套色春宫版画非常相似,带有强烈文人风格的插图味道。

这类尺幅较小的套色版画,颜色以淡雅的灰色为主。
价格上应相对低廉,尺幅适宜于小的室内空间装饰。
据张朋川等专家考证:“这类作品既可裱成小条幅悬挂,也可镶于屏风、隔断或花格窗中。
”这类风格的年画发展到成熟期间,在构图上更加繁芜饱满,尺幅虽然不大,但是画面丰裕,人物浩瀚,依然保持了明丽文雅的线条和书卷气,是民间年画中质量极高的作品。

苏州年画中除较为贴近文人风格的这类作品外,还有一类作品被认为是苏州年画发展中的闪光和创新之作,即领悟了西方透视和阴影表现的“仿泰西笔法”年画。

“泰西法”是指明清开始逐渐传入中国的西方画法,在苏州年画中多有“仿泰西笔法”“仿大泰西笔意”的作品。
这类泰西风版的年画尺幅相对较大,采取西方铜版画所常用的透视法来安排建筑,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安置个中,尺幅常常达到100厘米的高度,这种大尺幅也为泰西风格的透视和阴影法的考试测验供应了空间上的可能,成熟的灰套、饾版和拱花技能也被充分利用。
此类作品目前遗存数量较为可不雅观,但大部分都为外洋的公共图书馆和私人所收藏。

此类作品从传统风格到接管领悟经历了从粗疏到纯熟利用的过程。
早期苏州年画中署名为“墨浪子”的作品被认为是研究这一期间风格转变的标本。
关于墨浪子的平生已经无从考证,仅在刊刻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的《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中可见有“古吴墨浪子搜辑”的题名,但是二者是否为同一人,尚无定论。
目前所见的署名为墨浪子的作品共有四组,皆为历史故事题材,分别是《全本西厢记》《文姬归汉》《清鉴秋冬美境》《唐宋殿阁》。

个中《全本西厢记》对屏和《文姬归汉》对屏目前所见皆藏于日本,《清鉴秋冬美境》藏于冯德保处,也曾见于泰和嘉成2017年的“万象尽收 — 17世纪以来中国古版年画专场”拍卖会。
《唐宋殿阁》则收藏于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
在这四者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对付“泰西法”的考试测验过程。
从《文姬归汉》开始在楼阁中考试测验利用透视法和阴影表现的初步探索,到《清鉴秋冬美境》《唐宋殿阁》的成熟利用,再到《全本西厢记》,作为经典的泰西风格作品,在构图上险些成为这类大场面俯视效果版画的基本模式,乃至完全度和成熟度不输清代宫内的《十仲春令图》。
由此也可以看到从宫廷到民间,泰西风画法和构图的遍及,也证明了此时苏州地区于经济富庶之后在文化探索上的前沿性。

事实上,在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对付透视方法的考试测验,但与较为成熟的“苏州版”比较起来,其产地天津虽然更加靠近京畿,也深受宫廷院体风格的影响,但在创新性上却稍逊一筹。

这些早期的苏州年画凭借深厚的刻版秘闻和对付新鲜技法的探索,在中国年画史乃至版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殊为可惜的是,作为江南的主要城市,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成为征战的紧张沙场,虎丘、山塘一带被大火燃烧七昼夜,各年画作坊保存的雕版险些全部被毁,这是苏州年画发展史上的一次年夜难。
之后,苏州地区的年画作坊纷纭迁往桃花坞,印制数量和质量已无法与之前比较,画风也为之一变,新的风格以王荣兴等画店年画为主,不再考试测验尺幅巨大的泰西风格。
这一期间的历史故事题材也开始变为时下更加盛行的戏出场景。

(清) 四妃图 木版水印 〔英〕大英博物馆藏

早期苏州年画的外销与利用

前文一贯提及,早期年画基本都保存在外洋,海内除少数的博物馆和私人有屈指可数的收藏外,较少见到这一期间的作品。
有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缘故原由,也与此类作品的性子有关。

目前的早期苏州年画收藏以日本为重镇。
日本的海杜美术馆(原王舍城美术瑰宝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图书馆等,都有着大量的早期苏州版收藏。

泷本泓之在也提及:“在日本,明治期间之前传来的作品大都被作为‘唐物’珍藏,装裱往后保存起来。
这些作品被称作‘苏州’‘苏州版画’。
”这种被装裱的情形从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四妃图》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墨浪子《唐宋殿阁》也可以看到,并且适值这两幅作品的收藏来源也都这天本。

除了日本的收藏,近年来在欧洲的苏州年画也逐渐被研究者重视和发掘。
欧洲的收藏紧张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德国的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
除上述收藏外,还有一部分作为宫殿装饰的苏州年画被陆续创造和辨识。
比如装饰在英国弥尔顿宅(Milton Hall)、盐车城堡(Saltram House),德国沃立滋城堡(Das W rlitzer Landhaus)、宁芬堡皇宫(Nymphenburg Palace)、利克森华尔德城堡(Lichtenwalde Castle)以及奥地利爱斯特赫滋皇宫(Esterházy Palace)的“苏州版”。
这些“苏州版”以壁饰及壁纸的浸染被贴于宫殿的墙上或者以画框镶嵌,整洁地排列在壁面。

检视这些盛行于欧洲的苏州年画可以创造,个中以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紧张为欧洲皇室、贵族中盛行的“中国风”,以花鸟画、仕女、山水、风尚、静物画为主,对付戏曲、故事这类欧洲相对不熟习的题材则较少选用,反响出利用者需求对付题材的影响。

“苏州版”的用场越来越清晰,从形制和题材上看,这一期间的苏州年画完备是为欢迎消费者的需求来制作的。
这些收藏在外洋的苏州年画有一部分被改装成了别的样式,研究者根据尺寸和年画组合的样式推断,很多是作为屏风利用,但是高福民在目前实物缺少的情形下认为,不应过早下定论,还应谨慎对待。
从欧洲收藏来看,部分画作确实属于专为屏风定制。

桃花坞年画的兴盛和衰落是伴随着全体晚明和清代的历史的,画风的转变、尺幅的变革以及画店的兴衰,无不与时期合着共同的脉动,像似历史底片的显影过程。
这些宝贵的图像难得的是,大部分都有较为明确可靠的制作年代,刻书的上风让苏州年画在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作品时有着独特的土壤,而这部分图像定型了当时当地小说的情节版本。
乃至有些小说已不存,在故事情节不明的情形下,这些年画成为补充空缺的唯一材料。
曾有研究者称年画为最深入民间的戏曲图像,提倡以戏曲为本位研究年画,彷佛这个说法反之亦然。
近年来,年画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好,专场的拍卖开始涌现,很多宝贵的年画从外洋回流,个中也不乏之前未见过的“苏州版”的身影。
可以预见,“苏州版”的碎片将会被重新黏合,整体面貌未来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世人面前。

其余,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出版的图录每每只看重画面的部分,对付作品的装裱或者保存状况较少提及,我们很丢脸到作品保存的完全样貌,很多其他主要信息也得不到表示。
以“万象尽收——17世纪以来中国古版年画专场”中完全著录的《清鉴秋冬美境》图为例,有以往未把稳到的画框外沿的画店戳记—— “永和号,官司巷西首褚御文臣发客”,翻检之前已经被著录的店号,可以看到在《安史之乱图》的阁下有“正茂号,桃花坞西首褚佑臣发客”的戳记,同为褚姓,两人是否有血缘上的关系以及画店间是否有传承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更多的证据。
相信未来的著录会更加看重工具作品的细节。

(明) 唤庄生 出自套色版画集《风骚绝畅》 木版水印 纵22厘米 横22厘米 英国木版基金会藏

( 本文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㊳期,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