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音乐来说,是不是主要的只是记录而已呢?不可否认,亲笔写下的乐谱,具有其高度的艺术上、文化上的代价。着名演奏的录音母带、原版仿照声唱片,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曲直谱也好、唱片也好,光是拿来看是不会有声音的。
当然,有些人只要瞄一下交响乐的乐谱,在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交响乐团演奏的状况。此外,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只须要将收藏的唱片拿出来,然后仔细端详一下其封套,很多时都已经会感到很知足。
但是所谓音乐,只有变成声音才算是完结,为了从音乐之中得到冲动,为了得到忘我的陶醉感,就一定要让记录重现,也即是要进行演奏。从这一意义上说,演奏唱片和演奏乐器,不便是通过「重现记录」这一个共通实质而相互深刻相连吗?
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便是谈(演)奏乐器,必须要经由艰巨的勤学苦练过程,而让唱片发生发火声音,却是不须要任何努力都可以做得到......。
不错,唱片和乐器比较,是有甚大略而随意马虎做到的一个侧面,但是要唱片的声音好听,是不是不须要努力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仿照声唱机的调度、放大器类的保养、讯号线的连接、各种电平调度、扬声器的摆位、房间音响特性的掌握、电源极性的考验、以至器材的搭配等,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音响同好者必须负责和努力去做好的事情。
在负责的聆听唱片,尤其是让别人欣赏时更是如此。听什么唱片,按什么次序去听,由音乐所得到的感想熏染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用多大的音量去听,也是很主要的,由于音量掌握,原来便是唱片音乐的表现核心(如有腔调掌握,则表现的幅度就会更加宽广)。此外,这些大同的排列组合,同一张唱片也会产生千变万化。
人紧张有视、听、嗅、味觉四种感官,所共同要滿足的无非都是大脑的刺激或愉快,声音可以滿足我人生中四分之一的感官需求,只管它不可触不可闻,但何乐而不为!
更且音乐中偶有的动人片段,每每是可以生平回味无穷的哩!
少了音乐,生命一样可以连续;多了音乐,生命卻连续得更残酷,存心体会重现音乐记录.........是否可成为生活里不可无之必须?试着与音符对话,试着听听自己的心语,或许能得到答案...
OK本日我们就讲到这里,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请你点个赞,判断您是否喜好我们的风格的大略方法是,你的点赞和关注,如果您不满意,请离开我们的页面,您不会喜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