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王慧纯 通讯员成成

梅子山下,月湖畔,史上屡毁屡建的古琴台又一次完成修缮,向市民开放。

市平易近等不及 修缮技师觉得时间不足用 古琴台修缮一年既很长又很短 汽车知识

这次修缮足足用了一年韶光,市民有些等不及觉得有些慢,修缮方又以为修缮韶光很紧完备不足用。
近日,长江日报再度迈入园区,感想熏染文化遗存在新时期抖擞出全新生命力。
庭院精细,竹影扶疏,绕梁的古琴声中,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展示的画面活了起来。

古琴台修缮一年 再见亦是欢畅

5月15日上午,在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古琴台景区,琴师王汉球弹完一曲《高山流水》,现场不雅观众激情亲切鼓掌,“太动听了”。

走出琴堂,市民夏女士打开手机拍视频。
“去年来时关着门,说要修一年,我当时还很气,本日一看气消了,确实修得好,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我要发到网上,让大家都看看古琴台的美。

古琴台为纪念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而建,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期间已有之。

现存琴台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在北宋所建的琴台遗址上重修并扩展的部分建筑。
1956年,武汉市政府投资对古琴台进行全面修缮,修葺旧有亭台、整饬碑记石刻,规复了古建筑的原貌。
多年来,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传续和标志,吸引着无数游客探访。

2023年4月,为拓空间、平“旧伤”,景区启动修缮。
听到,住在周边常来嬉戏的居民不肯意:“要修一年?这也太久了。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表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之间深厚的交情和相互理解,也传达了人们对付知音难求的器重与神往。
古琴台因此成为人们寄托知音情怀、追求精神共鸣的主要场所。
”景区干系卖力人见告,一年中时时有外地游客找来,遗憾而归,景区还接过市民投诉,抱怨修缮韶光太长。

夏女士也希望古琴台尽快回归。
“这里文化氛围浓、环境好。
”她以前常和好友在此聚会。

不过再见亦是欢畅。
景区外扩建了一座“知音园”,活动区域更大;景区内打通曲径回廊,新开放小桥流水区域,亭台楼阁、庭院水榭一应俱全。
夏女士和朋友共同的不雅观感:景致更美,那份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仍在。

一砖一瓦下功夫 1∶1还原吻兽花大半年

百姓渴望尽快开园,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时公司”)董事长赵征的压力更大了。
“面对如此宝贵且蕴含市民情绪的建筑,动笔下刀,都需慎之又慎。
”赵征认为,一年韶光实在不足。

古琴台为砖木构造、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和园林组群,因风蚀虫蛀,已有相称程度的破坏。
比如琴堂和长廊梁枋上的彩绘,就涌现开裂、脱落。

武汉市“大城工匠”、天时公司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事情室首席技师王刚先容,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紧张有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个门类,古琴台是江南风格古建筑群,其彩绘属苏式,修缮时就要严格按照苏式彩绘工艺进行重绘。

“第一步我们叫‘起谱子’,在牛皮纸年夜将图样绘出来,用锥子沿谱子线条均匀地扎出小孔;第二步将牛皮纸印在额枋上,用粉包沿着锥孔拍打,这叫‘打谱子’,线条要准确清晰,花纹连贯不走样;第三步沥粉,突出彩绘的纹理清晰和立体效果;末了是彩绘环节,一笔一笔描金填色,工艺非常风雅繁复。
”王刚见告,10多个彩绘师傅用了两个月,才完成古琴台建筑的彩绘修缮。

“这是能一眼辨别的破损点,还有一些则藏在暗处。
”王刚说,修缮不仅磨练手艺还磨练目光。
高山流水厅,所有的檐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再细看,戗脊的青花瓷有断痕,把瓦一片片揭开后,檐口的木构件朽烂,角梁已经断了。
修缮时只能一层层拆卸瓦面和构件。
老构件运用尽用,实在用不了的,就加固或用同种杉木按原模样形状改换。

最难的,还是琴堂屋脊上的龙纹吻兽。
天时公司古琴台修缮保护工程生产经理罗玮见到它时,它已风化损毁,垂垂危矣。

“日晒雨淋,又多次修复,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修缮时创造它油漆都做了好几道,比对原始照片,才知道它是和琉璃瓦一样的绿色。
”经由勘查谈论,项目方决定用琉璃瓦烧制一对新吻兽,找到宜兴的厂家,对方按老吻兽的造型尺寸做了一版样品,大家看来看去,不是很满意,“尾巴卷曲的方向、弧度,怎么看都有差异”。

“你看它那么大一个,实在是空心的。
1厘米厚的坯体,内外模具我们做了不知多少个。
”罗玮说,比对原始照片,文物专家、项目方和厂家又进行了十几轮反复试验,历时大半年,新的龙纹吻兽才做到按原尺寸1∶1还原,颜色、鳞片、纹路与原版同等。

琴师的琴音在古琴台找到归宿

古琴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修缮哀求“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琴台碑“琴台”二字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细看之下,碑座四周的石雕护栏也颇有讲究,护栏雕刻的是伯牙操琴的名场面。

一年前,这样的名场面却被青苔覆盖。
“我们入场时,这些石雕护栏除了有青苔,还有积尘、树胶,表面乌蒙蒙的,图案都不清晰。
”罗玮讲述了还原护栏细节的经由,“我们用鬃毛刷、中性清洁剂一点点地清理护栏表面,不敢大动作,也不敢用化学洗濯剂,怕破坏了石雕表面的造型。
栏杆是汉白玉制,按说是白色的,你们现在看是青灰色,那是由于青苔树胶日积月累,颜色沉积进去了,我们只能保持,不能清理太过,危害文物。

秉承“最小干预”原则,汉白玉护栏恢复原貌。
走近欣赏,护栏上的象狮兽首、莲花座等装饰物,立体精美,尤其是伯牙操琴的浮雕画,展现出心腹围坐共赏古琴的生动画面。

“我的琴音也找到了归宿。
”开园半个月来,琴师王汉球常常来这里演出。
他说自己热爱古琴文化,10多年来,一贯专注古琴的传授教化。
这次重开的古琴台,让他有了舞台。

现在,古琴台除了周一闭馆日,每天都有4场古琴演出。
据事情职员先容,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位置有限,很多人慕名而来,当天常日是约不上的,要提前至少一天在小程序上预约”。

王汉球演奏的区域在琴堂。
这次修缮除了琴堂,古琴台景区还新增了知音园、八音馆、池塘广场等参不雅观游览互动区域,其主题便是“知音”和“古琴”。

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主要载体,其精神内核早已与城市的文化秘闻紧密相连。
2003年,古琴艺术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修缮事情结束的那一日,罗玮在知音馆中陈设的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前容身,瞩目了许久。
他说:“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我们的努力不会空费。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