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那将水袖高高扬起、稳稳接住,再重重掷地,转身、目含悲、心欲碎的王春娥。
也是那“踏春光访农事田头陇上”,看“牧草肥,牛羊壮,金莲川上云蒸霞蔚百姓欢歌……”的萧太后,举手投足蕴满豪情。
还是那双手反绑,踉跄上场,举头睁目,闭目蹲身,悲呼“恨苍天不睁眼黑白倒颠”的窦娥。

幕落---

张家口戏曲领军人李萍一片深情系梨园 汽车知识

她是12岁学戏,从艺40年,依然爱戏成痴的晋剧演员。
她是立志不离舞台,坚持下乡演出,送戏进村落,对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的张家口戏曲艺术领军人。
她是我市唯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双奖得到者---李萍
40年,她一片深情深深系在所钟爱的戏剧奇迹上,为此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无畏无惧坚持着、坚守着、传承着。

入行圆梦

李萍出生于戏班之家,父亲李进德和母亲张桂英都是1952年河北艺校第一届毕业生。

“父亲是市晋剧一团鼓师,而母亲是市青年晋剧团的小旦。
”受家庭影响,李萍很早就打仗戏剧,在她的影象里自己小时候就“扎”在剧团,看父母排练、演出,也随着哼唱一些台词、名段,“那时候总想着哪天自己也能登台演戏。

1976年,12岁的李萍怀着圆梦的期盼报考了张家口戏曲学校。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建于1952年8月。
1953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张家口划归河北省,一度改名为“河北省少年晋剧团”。
当时学校学制为六年,紧张开设艺术、音乐、文化、演出、技巧、政治时势等课程,学员也有机会拍戏演出,虽然是剧团,实在是名副实在的戏校。
1955年河北省戏曲学校成立,“少年晋剧团”迁到保定,为个中的晋剧班。
1956年11月,晋剧班迁回张家口,改名为河北省戏曲学校张家口分校。
1957年分校撤销,改名为张家口戏曲学校。

这所有着深厚秘闻的戏校曾先后培养了晋剧、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大批艺术人才。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撤销。

而李萍幸运地成为戏校规复后招收的第一期学生。

“那时报名的人特殊多,有上千人,一层层筛选也极其严格,不仅要看长相、身体等,更看重天赋条件,印象最深的便是看着人越来越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百里挑一’。

就这样,12岁的李萍通过了百里挑一的筛选,迈出通向自己戏剧梦想的第一步。

六年磨砺

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知道学戏苦,进了戏校的李萍真正尝到了这“苦”到底有多苦。

那时的张家口戏校设在地区歌舞团院内。
水泥地上练毯子功,院子里上身体课,学生宿舍便是老师教短剧、唱腔的教室。
而“苦练基本功,上好第一课”的标语就贴在水泥地的练功场里。

“5点半上早课,不想起床,每天清晨都以为那铃声怎么那么刺耳。
”而今提起那6年的学习生活,李萍依然影象犹新,“最苦的是‘换筋骨’,扳腿、扳腰、扳卧鱼……硬胳膊硬腿儿的,老师使劲儿给扳,有时候都能听见骨头响声,就嗷嗷地叫,疼极了也哭。

也有人受不了这份苦,不到三个月就走了,但老师的那句:“苦,口里长牙,咬牙坚持住。
”李萍刻在了心里。

一个动作,别人练一遍,她练十遍、二十遍;一个眼神,要亮,要有光彩,要含着千般感情;一个表情,是喜是忧,是怒是哀、对着镜子细细体味差异与变革……李萍聪慧,天赋条件本身就好,但学腔、学戏、学身体,她不取巧、不偷

“学戏,首先让我学会了吃苦、刻苦和坚持。
”她说,那6年是最苦的时候,却也是最好的时候,收成的生平都在享用。
“戏文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剧本里的故事、历史让我心胸更开阔,这些在往后的人生中逐渐都化成了我自己的东西。

入学一年后,戏校排演规复后的第一出大戏《红灯照》,这也是李萍戏剧生涯中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她饰演主角林黑娘。
舞台上,她把这位女英雄的侠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无数好评。
之后,戏校把这出戏送到了厂矿、屯子,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乃至涌现了这样的顺口溜:“《红灯照》,照红灯,照得戏校满堂红。

这一年,李萍十三岁。

痴心坚守

1982年,李萍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
先后参演、主演过许多剧目,积淀了丰富的舞台履历。

但就在她艺术之路渐入佳境之际,戏曲衰微之势也逐渐显露,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剧团遭遇低谷。
没有演出,发不出人为,每人每月只有50元生活费。
这样的情状下,许多人开始找道路跳槽、转业,再没心思去练功、排戏,全体单位也空空无人。
可李萍每天依旧照常“上班”,空荡荡的楼道里,她一个人一台录音机,听名家唱段,再模拟、练习,碰着疑难,无人谈论互换就自己琢磨、考虑、反复练习……唯一的听众是门卫赵大爷。

李萍不是走不了,当时有三家不错的单位让她去,条件优渥:干部身份不改,报酬不变,人为照发,奖金另算。

李萍不是没有动摇过,她乃至下了离开剧团的决心。
可就在要调离办手续的时候,她还是犹豫了:“我真的就这样离开晋剧舞台了吗?曾经最热爱的就这样放下了?”

明知道这一步,迈出去,是坦途、是安逸;退回来,是困难、是清贫。
李萍还是选择了后者。
有人问她为什么,她笑着回答:“便是以为自己还是更爱唱晋剧。

留下来的李萍和那些与她一样的坚守者们,为戏剧的振兴不断努力着、探索着。

1995年,转机终于涌现。
这一年,在各方努力下,剧团决定排演新编历史剧《装扮楼》,进军省第四届戏剧节。
李萍担当剧中紧张角色萧太后。

装扮楼是一幢古建遗存,在沽源县闪电河边的金莲川上,流传着许多有关大辽萧太后与这幢古建遗存的故事。
剧作家杜忠根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推出了一个崭新的萧太后的戏剧形象。
她有着威镇朝堂、肚量胸襟韬略、驰骋疆场的刚毅威武,也有当爱婿惨去世,爱女成仇,爱子反目,情人辞官后,作为女人的千般哀怨。
为了精准展现人物,李萍不仅仔细揣摩角色,更是在声腔、动作等处理上进行新考试测验。

在这届戏剧节上,《装扮楼》一举夺得剧目一等奖和15个单项一等奖,李萍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单项一等奖。

1996年,经由完善的《装扮楼》复排,并参加了第7届“文华奖”竞赛。

复排李萍将之前积累的履历与新的想法结合,不仅利用不同的身体、手式、眼神,适度地加强人物性情表现力度,还故意识地进行着冲破行当、利用程式和化用程式的考试测验。
她以为萧太后这一形象,不属于青衣、刀马、小旦任何一种行当,但三种行当又都该当属于萧太后。
以是她故意识将青衣的端庄与端庄、刀马的英武与威猛、小旦的活泼与纯洁,蜕变组合,交错利用在萧太后帝王、母亲、情人三种身份与心态的转换中,使其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充足丰满。

1997年9月,第7届“文华奖”揭晓。
《装扮楼》一举获“文华新剧目奖”,李萍获全剧唯一的单项奖“文华演出奖”。

竞赛“文华奖”,李萍显示出的艺术实力,引起了专家们的把稳,省、市有关方面立即协商研究,很快做出决定:为李萍报告争夺第16届“梅花奖”。

按照“争梅”老例,参评演员要演一台新编或改编的大戏,还要演一台传统折子戏。
专家为李萍选的大戏自然是《装扮楼》,折子戏则是《三娘教子》和《六月雪》的“哭街”和“刑场”。

1998年12月10日,都城戏剧界专家即“梅花奖”评委一行近20人,来到张家口,审看李萍主演的《装扮楼》和折子戏《三娘教子》《六月雪》。

演出结束后,举行漫谈会。
专家们认为李萍“两场演出,满台生辉”,三个剧目,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李萍把握准确,处理得当。
塑造的三个形象,神态互异,维妙维肖。
特殊是李萍的演唱,嗓音甜美,韵味悠长,淋漓畅快,卓尔不群。

1999年4月,一纸喜报传来,李萍得到第16届“梅花奖”。

“梅花喷鼻香自苦寒来”。
造诣背后,除了痴心坚守,更有数不清辛劳付出。
排《六月雪》时,为了突出窦娥在戏中的突出地位,辅导老师设计了包括跄步、蹉步、跪步、飞跪、横蹉等在内的一套步法。
每天练习,李萍记不清自己要跪多少次,为担保最好的效果,每次不论是飞跪,还是连唱带跪走一圈,她都坚持不戴护膝。
几个月的排练中,那血肉模糊的膝盖都来不及结痂。

薪火相传

今年,李萍52岁了。
实在她可以少演出一场,可以多轻松一些。
但她没有。

“人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当干什么事儿。
我现在以为自己该当干的事儿还有好多,除了为群众演出,还要加紧培养戏剧人才,让咱们的文化宝贝有人热爱、有人传承。
”李萍依然和同事们一起坚持下乡演出,演出地点大多在偏远的小山村落,条件简陋艰巨。
但不管景象多么恶劣,李萍从没有延误过一场。

她说:“要说不苦那是假的,但每当看到台下父老乡亲如醉如痴的眼神,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统统的苦和累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2015年,李萍当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省级传承人。
为了晋剧的弘扬传承,她将自己的艺术履历毫无保留教授给年轻人。

2016年,魏丽丽、张文鑫、白雪静等老中青5位晋剧学员,正式拜李萍为师,成为她艺术生命的延续。
她还担当万全县华梅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平时只要没有演出,她都要去万全给孩子们上课。

“教戏不能只教理论,还得多做示范,比如一个眼神,比如胳膊抬到什么地方,一根手指示到什么位置,要一点一点示范,一遍一遍让孩子们体会。
”李萍的学生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她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身影,他们的每一分进步,都让李萍欣喜若狂,“我别无所求,只愿做一块垫脚石,能够帮助孩子们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

中国戏剧奖·梅花演出奖

原名为梅花奖,全称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演出艺术最高奖。
初创于1983年,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演出奖”,是“中国戏剧奖”的子奖项之一,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理,是中国戏剧界精良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项。
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理,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并评出首度得到者茅威涛、刘芸,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得到者尚长荣,这些获奖演员生动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戏剧艺术的继续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浸染。

文华奖

文化部主理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设立于1991年,最初为一年一届,1998年起改为两年一届,2004年第11届文华奖起改为三年一届,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评比。
多年来,文华奖评奖坚持为公民做事、为社会主义做事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威信性、公道性的原则。
对付调动广大文艺事情者的积极性,增强艺术院团凝聚力,促进全国艺术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奇迹,发挥着十分主要的浸染。
(段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