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1.ní。1)土和水稠浊成之物。如:泥巴、泥垢、泥浆、泥塘、杳无音信、泥沙俱下、拖泥带水、污泥。2)用灰、泥等涂塞。如:泥滓污浊。3)像泥一样物品。枣泥、蒜泥、印泥。3)姓氏。(1)《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并注其源:“《世本》云:“宋大夫卑泥之后。”《世本》:“春秋时宋国大夫泥车之后。”《广韵》《氏族略》均引《世本》此说。《姓氏考略》将“卑泥”引作“车泥”。《姓氏词典》又作“泥车”。〔明〕杨慎《希姓录》载有:“汉时犍为功曹泥和,唐代有泥礼,宋代有泥埋。”《姓苑》:“泥,人姓。”《千家姓》称“河南族”。此支今在山西省的太原、阳泉、晋城、运城、临汾及吕梁地区等地,均有分布。(2)《太平图话姓氏综》:“楚大夫卑泥之后,以祖辈名字为姓氏。” 此支在今浙江上虞、山东新泰、安徽淮南、北京、四川汉源等地,均有此姓。(3)汉时西域焉耆国(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有泥姓。《晋书·吕光载记》记其人物:“后凉吕光时焉耆国人泥流,率其旁国降,”4)用于名称。(1)泥鳅。(2)泥丸宫(脑壳)。(3)古国名。泥婆罗。亦省称“泥婆”。尼泊尔的旧译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波罗拔藻……泥婆罗国所献也。”〔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西戎传·泥婆罗国》:“在吐蕃西……多商贾,少田作。”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佛教发源地泥婆罗,近在南邻,又是吐蕃的属国。”(4)地名。如: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泥高镇;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的泥龙镇,宜宾市叙州区的泥南镇;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泥窝潭乡;河南省杞县泥沟;乡南京!泥马巷等。
2nì去世板;不灵巧。如:泥古不化、泥古违今、泥墙、泥守(迂腐而执拗地坚持泥守旧规)、泥子、拘泥礼节、执泥。
3.ni(第3音)。泥泥。1)道路泥泞貌。 明何景明《古怨诗》(之一):“泥泥行间泥,零零蔓草露。”清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泥泥没没,万民蹙额。”2)形容味道甘美诱人。《初学记》(卷二六)引 汉邹阳《酒赋》:“流光醳醳,甘滋泥泥。”3)露水浓重貌。《诗·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泥泥。”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之三):“况乃山高水有波,秋风萧萧露泥泥。”清黄景仁《平金川铙歌·将军奋》:“军宵行,露泥泥。”(4)柔润貌。《诗·大雅·行苇》:“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宋范成大《谒金门》词:“泥泥縠纹无力气,东风如爱惜。”
4.niè。白沙(旧通“纱”):在泥(旧通“涅”,玄色染料矾石),与之皆(jù)黑。此针言由《荀子·解蔽》演绎而来。
5.níng。泥母亭。春秋鲁地地名。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南。泥,或作“宁”、“甯”。《春秋‧僖公七年》:“盟于甯母。”晋杜预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
举例:
①辨例《当代汉语词典》仅有前边二音二义。《辞海》有4音,第2音为“ni”,而无第4音“níng”。从古今用例和汉语实践看,应采信本文4音及其义项。《辞海》之第2音为“ni”,应归入《当代汉语词典》的第2音。《当代汉语词典》应补入本文的第4音“niè”和第5音“níng”,及其各自义项。
②以《当代汉语词典》为准的误读实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