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开玩笑说这部剧毁了一首童谣。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首歌能与剧情如此契合呢?
《小白船》出自朝鲜的一名作曲家尹克荣,他之以是创作这首曲子,是由于目睹了自己姐姐在丈夫去世后的悲痛欲绝,她常常独自一人望着天空弯弯的玉轮,思念着自己逝去的爱人。
以是这首曲子里有浓浓的哀思,在韩国也常常被用来当做安魂曲。上世纪五十年代传入中国后,经由重新填词,由于悠扬的旋律与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了一首广为传诵的童谣。
除了《小白船》之外,还有很多随处颂扬、家喻户晓的音乐背后,有着意想不到的创作缘由或故事。
比如前几天上了热搜的《恭喜恭喜》。这首被中华儿女传唱了千百遍的贺年歌曲,险些成为了我们过年时的必备旋律。
但最初这根本不是一首贺岁歌曲,而是为了庆祝抗降服利而创作的。作曲家是被称为“歌仙”的陈歌辛——创作出《梁祝》等经典名曲的著名作曲家陈钢的父亲。
除了这首《恭喜恭喜》,陈歌辛还写过《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作品,每一都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1945年,长达13年的抗日战役终于取得胜利。陈歌辛创作了这首曲子,以是这里的恭喜,并非恭贺新春,而是恭喜每一个人都走出了劫难,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
经由多少困难
历经多少磨练
多少心儿愿望
愿望春的
这首曲子的最初版,采取了小调进行创作,奠定了悲情的基调;而姚敏、姚莉兄妹的演唱,更是道尽了人们心伤而繁芜的心绪,授予了曲子无尽的想象。
是啊,战役虽然胜利了,但那些死活离去却刻骨铭心,破碎的家庭再也无法团圆。站在这片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地皮上,人们怀揣着年夜难不死的光彩,也有一丝对未来的无措和迷茫。但不管若何,还是要说一句“恭喜”。但这里的“恭喜”,不是“恭喜发财”,而是“恭喜你还活着”。
不足为奇,另一首唱响大街小巷的歌曲《新年好》,也不像如今听起来那么大略。
每年春节,大街小巷、超市电台里最常听到的,大概便是这首充满喜悦的《新年好》了。节奏欢畅的三拍子响起,节日的气氛就满溢出来,但这首音乐背后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纯挚而快乐。
很多人知道,这首曲子是从朝鲜传入中国的,出自朝鲜著名的歌剧作品《卖花姑娘》。
小小姑娘,凌晨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
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
花儿虽美,花儿虽喷鼻香 ,没人来卖怎么样
满满花篮,空空小囊,如何回去见爹娘
《卖花姑娘》讲述了卖花姑娘花妮和家人在地主恶霸欺凌下过着悲惨的生活,终极和哥哥一起投身革命的故事。用纯挚无忧的童声,讲述着悲痛的经历,在理解故事背景之后,彷佛有了更大的杀伤力。
事实上,《卖花姑娘》也并非朝鲜原创,在这部歌剧之前,这段曲子已经在美国流传了一百多年。原曲是一首叫做《Oh My Darling,Clementine》的民歌,创作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虽然节奏大略自由,但歌词却以当时的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矿工的女儿掉进水中不幸罹难的悲剧故事。
Oh my darling,oh my darling,我亲爱的,我亲爱的oh my darling,Clementine
我亲爱的Clementine
Thou art lost and gone forever
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Dreadful sorry,Clementine
我无比难过,Clementine
没有过多的悲情渲染,可歌词里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唱着“亲爱的”是多么地无望,那是一位倔强的小伙在向心爱的姑娘做永恒的告别。除此之外,一些口口相传的童谣背后也藏着悲哀的故事。
比如《两只老虎》这首曲子起源于十七世纪的一首法国童谣。流传到中国后被重新填词,可这歌词没头没尾,引发过不少人的迷惑。
这首歌的作词,听说也是源自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一对兄妹不顾世俗的禁忌相恋了,遭到了全族人的反对,为了表示抗议,两人不惜自残来表明心意。
由于故事过于血腥,后人为了记录这件事,将事宜嫁接到两只老虎的身上,编成了一个童话故事,于是就有了“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的两只老虎。
值得一提的是,《两只老虎》由于有着简洁明快的旋律,还曾经被改编成了《国民革命歌》,用来鼓舞士气。这大概也是这首童谣的高光时候了!
除了《两只老虎》,童年时还有一首非常盛行的童谣,叫做《泥娃娃》。如今还被很多父母用来做孩子的哄睡曲目。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
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
小时候听这首歌时,就以为很难过。
这首歌的作曲是姚敏,原唱于飞,后来被邓丽君唱红。实在,这首歌原来并不是一首童谣,而是被收录于民歌之中。
从旋律上看,这是一首小调旋律,每一段结尾处都是二度下行音,以是,听起来有很浓厚的悲哀感。而且旋律中采取的大、小二度音程都是不协和音程,听起来并不悦耳。
21世纪后,这首歌被台湾流浪歌手巴奈翻唱,更是唱尽了歌曲中的孤独感。
而为这首歌注入更多悲情的,正是巴奈个人的人生经历。她出生于台湾的原住民部落,母亲很早就将她抛弃了,她从小唱歌给自己听,从小陪自己玩耍,陪自己终年夜。
因此巴奈将《泥娃娃》唱成了一首孤独者的赞歌,淡然的木吉他伴奏,用苍凉的歌声讲述出泥娃娃的故事,仿佛也在讲述自己仿徨无助的童年。童年时的巴奈,更像是那个消逝的泥娃娃没有快乐无忧的脸庞,只有一摊悲哀的泥沙。
但便是这样一首凄凉的歌曲,却由于旋律大略、随意马虎影象被收录为童谣,吓哭过很多心思敏感的小朋友…
还有个很故意思的例子,在国葬和民间都广为运用的《哀乐》,庄严肃穆且严谨,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音乐家专门为葬礼而创作的作品,但事实上,这首曲子来自陕北民间音乐。
建国前期,鲁迅艺术学院委派了一波音乐家深入到工农兵中去网络民间音乐,他们结识了著名唢呐民间艺术家常峁儿,从他这里得到了《哀乐》的雏形。
以是,《哀乐》实在最早是在民间用唢呐吹响的!
不过如今,这首庄严肃穆的曲子,早已经与早前的民间唢呐调面貌迥异,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罗浪对它再次进行了改编。
罗浪将原来的2/4节奏改为舒缓的4/4拍,由原来一段旋律变奏为三段式构造;在降E小调的根本上,采取临时转大调手腕,使得曲调在原来哀恸、悲苦的感情后又冲动大方而武断。
可以说,《哀乐》是民间与业内音乐人集体聪慧的结晶。
好啦,本日的音乐冷知识分享就到这里了。你还知道哪些音乐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欢迎在留言里与我们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