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身为人父,“纯情少男”人设碎成渣,但粉丝的战斗力却不减当年。

新恋情刚被曝光,粉丝们便迅速盘踞了广场。

再会张学友再会周杰伦歌坛已拜别天王时代 休闲娱乐

控评、反黑,不一样的偶像,一样的套路。

个中有一条控评文案让人啼笑皆非:“你面前这位华晨宇殿下,是华语乐坛的爹。

仔细一想,彷佛也没什么问题。

华语乐坛,确实姓“华"嘛。

坊间有一种说法,不知道是看热闹者的杜撰,还是粉丝的自我高潮。

“继周杰伦带着嫂子享受人生后,华晨宇接班成了新一代天王

除粉丝外的大部分人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噗嗤一笑。

可恍然一想,华晨宇他也算不得新天王呀,毕竟华语歌坛的天王时期,已经由去了。

歌坛天王,最少得服众,大家都信服才行,但服华晨宇的群体,就那么一小撮。

周杰伦和张学友,堪称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殿堂级”歌坛天王。
放在当今歌坛,他们也不再能打了。

曾经专辑热卖400万张的歌神张学友,数字专辑销量惨淡到不敷3万张,乃至不及流量爱豆的零头。

而周杰伦也半退江湖,以均匀一年一首歌的龟速回馈听众,每每新歌出来,不乏“周郎才尽”的论调。

2019年,周杰伦巴黎演唱会上更是涌现戏谑一幕。

凭借着创作才能开天辟地的他,被不雅观众哀求唱网络神曲《学猫叫》

对付新时期的小朋友而言,天后王菲也成了时期的眼泪,她的主打歌已经变成了《匆匆那年》。

末代天王天后已半退江湖,时无英雄,歌坛也再无新的天王。

天王天后时期缘何让人思念?

我们看一看天王天后的构成要素。

最主要的是要有好作品,唱的歌具有艺术性。

其次更要兼具商业性,单单歌好听弗成,还要有国民度,专辑销量好,演唱会卖座,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火过一阵也弗成,还要耐久不衰,影响力至少持续十年,能够嵌入一代人的听觉影象。

70年代,符合天王天后标准的是传奇人物邓丽君。

到了80年代,台湾歌坛有教父罗大佑、李宗盛,港乐有林子祥、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一大批神仙,仿佛天庭集体下凡。

九十年代更有四大天王称霸港乐、港片。

再之后,港乐落寞,涉足过喷鼻香港乐坛的王菲可称为天后。

谢霆锋、陈奕迅等人的势头虽不错,但远不及宝岛那个名叫周杰伦的男孩。

周杰伦之后,还有谁堪称天王呢?

来看今日华语乐坛。

2021年TMEA盛典公布了年度乐坛的十大热歌。

无一例外,都是在短视频软件上爆红的歌曲。

于是乎又是一阵哀嚎:呜呼,华语乐坛完了。

看歌手,十个有九个都是叫不出姓名的网络歌手。

看内容,编曲大略粗糙,极具大数据缝合感,歌词肤浅乏味,更不乏洗脑口水歌。

再看看正经歌手,近年来势头较猛的华晨宇、周深、毛不易。

论国民度、传唱度和作品质量,比起真正的歌坛天王,相去甚远。

周杰伦:开天辟地的末代天王

如今新作乏善可陈,千禧年一代的盛行天王落幕,为什么没人能破局。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先把目光转移到2000年——周杰伦石破天惊的出道、他带来的影响。

评价周杰伦,向来不缺少“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破旧立新”等字眼。

用硬性指标来看,周杰伦的确是继四大天王之后,最能打的歌手。

在长达20多年的韶光里,他是华语乐坛的顶流,即便超过CD时期与数字音乐时期,他仍旧耸立不倒。

收听量、盛行度、演唱会卖座程度、创作能力、销量等成分综合起来,无人能敌。

但真正让他覆上一层神光的,还是他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目光挪到95年到千禧年这一段韶光。

97年金融危急,港岛经济大受打击,演艺行业也未能幸免。

盗版频出,成本在制作、宣扬上的支出紧缩,使得四大天王走下顶峰时候的台阶,虽有余韵,但势头大不如前。

千禧年前后,英皇成立了音乐公司,陈奕迅、谢霆锋、这一批人得到了栽培。

他们的涌现给喷鼻香港盛行乐坛注入了生命力,但从曲风上讲,与从前比较,并无太大创新。

四大天王年代的歌曲,最受人诟病的莫过于对日本歌曲的翻唱。

有网友统计,张学友翻唱自日本的歌曲多达37首,个中有4首斩获奖项,黎明22首,郭富城11首,刘德华9首。

本土的原创歌曲并不少,但多以苦情歌为主,节奏较为单一,千篇一律,到了谢霆锋这里,情形并无本色的好转。

把镜头转向台湾歌坛,反倒瞥见了一丝活气。

陶喆成为了R&B的弄潮儿,把西方的R&B曲风融入了本土作曲,王力宏也在此时返国,被星探发掘,被打造成优质偶像。

1997年,周杰伦被小学妹撵着参加《超级新人王》,坐在台下的评委正是陶喆。

陶喆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毛头小子,有一天会赶超自己

由于这一档节目,周杰伦得到了吴宗宪的赏识,签约了阿尔发公司。

之后的两年间,他常年戴着鸭舌帽,很少说话,只知道窝在录音室里写歌。

由于曲风标新创新,他写出来的歌大多被内部消化,很少卖得出去。

后来大火的《双节棍》、《龙卷风》等歌曲便包括在内。

1999年,杨峻荣接下了公司的管理权。

伯乐来了,千里马开始驰骋了,杨峻荣听过周杰伦的demo小样后大为惊艳。

几次再三建议下,吴宗宪赞许给周杰伦出唱片。

2000年11月6日,周杰伦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JAY》。

专辑一出,无人不为之惊异,原来歌还能这么写。

原来情歌不但可以哀怨凄婉,娓娓道来,还可以将R&B、盛行、古典盛行、爵士、嘻哈平分歧元素殽杂,一改过往的套路化。

连李宗盛也忍不住惊叹:真厉害!

当年,这张专辑热销30万张,得到了金曲奖上的五项提名,终极斩获最佳盛行音乐演唱专辑奖。

次年,他揭橥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在金曲奖上九提五中。

个中的《双截棍》可谓是创世纪。

RAP摇滚结合,中西合璧,开天辟地,此曲一出,迅速捉住了年轻人的胃口,火遍大江南北。

到了2003年的《东风破》,更是把周氏中国风打造得出神入化。

出道不过短短两年,便问鼎华语乐坛的天王宝座。

此后的二十年间,华语乐坛创作的许多新歌曲,都受到他的影响。

纵不雅观华语歌坛的进程,经历了3个波澜壮阔的阶段。

天王的出身与消亡要回溯到50年代以前。

对付华语乐坛而言,那是盘古开天地,女娲甩泥人的年代。

周璇、姚莉等人的歌声,唱出一个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也勾勒出了华语乐坛的雏形。

60年代之后,泰西盛行音乐在港岛影响了一代年轻华人,组乐队风靡一时。

许冠杰、关正杰、林子祥、谭咏麟等港乐泰斗,都是乐队潮中的“弄潮儿”。

1974年,许冠杰的专辑《鬼马双星》横空出世,也扯下了喷鼻香港盛行乐的幕布。

同期间的台湾乐坛,也大抵如此。

不雅观众听倦了哀婉袅绕的“靡靡之音”,无人不对泰西盛行乐中的激情亲切、张扬、个性心驰憧憬。

酒廊、西餐厅处处都是泰西歌曲,破旧立新的本土歌曲在哪?

于是年轻人发起了改变华语歌坛进程的“民歌运动”。

1975年,台北中山堂举办了一场“当代民谣创作演唱会”。

杨弦以诗入歌,手指在吉他上划拉划拉,便把余光中的诗唱了出来。

《乡愁》《江湖上》有了旋律,运动的一角也就此掀起。

一同参与酝酿的还有李双泽、胡德夫、陶晓清等人。

他们的宗旨是:曲稿身的歌,唱澎湃之情,唱现世不愤,唱欢沁暖暧,不唱日式靡靡音,不唱上海滩旧歌谣,拨开环抱耳畔的泰西舶来音乐。

第一阶段:诸神时期(1980年代)

对付听众而言,民歌运动许多人并不熟习。

反而是民歌运动的边缘人,受了耳濡目染,将其发扬光大,把歌唱进了一代人的青春。

这一群人的名号如雷贯耳,包括:李宗盛、罗大佑、齐豫、蔡琴、苏芮、潘越云等等。

《之乎者也》到《将进酒》,罗大佑的创作里带着民歌运动的烙印,而别具一格的人文关怀也令他成为传奇。

80年代,他们联手开启了台湾乐坛的黄金时期,也随之晋升为教父或是巨星级别的人物。

将镜头挪到同一期间的喷鼻香港歌坛,其光芒同样难以被忽略。

这是诸神时期,天王天后层出不穷。

一首首,一曲曲随意率性畅快,群星闪耀,与流淌着金子的喷鼻香江相映衬。

1986年,追光灯落到了张国荣与谭咏麟的头上。

此前,谭咏麟被称作乐坛一哥,年年垄断各项大奖。

此后,他的锋芒被张国荣分了一杯羹。

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张国荣击败谭咏麟,拿下了金曲金奖。

此时张、谭二分天下的论调开始兴起。

双方粉丝的激战也就此拉开,台上张、谭争霸,台下粉丝相互推搡谩骂。

媒体嗅到血腥味,连忙煽风点火,如此便进入了恶性循环。

台下的戏多于台上的戏,私情不错的张、谭两人不胜其扰。

1987年,这场争霸画下了句点。

“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前夕,有小报称谭咏麟买奖,大奖已落定。

果不其然,谭咏麟摘得大奖。

就连上台颁奖的周润发,也调侃谭咏麟有没有“造马”。

但他没有说获奖感言,而是念起了“洗冤录”。

“这是我末了一次拿奖,从此往后,我不会再参加任何音乐类比赛。

台下,张国荣悄然离场。

谭咏麟虽不在江湖,但谭咏麟粉丝对准张国荣的火力未衰减半分,而是愈甚从前。

张国荣索性宣辞职出乐坛,他的退场更断交,奖不再拿,歌不再唱。

第二阶段:四大天王统治的年代(1990年代)

镜头再推,来到了90年代初。

张、谭金盆洗手后,接下来的喷鼻香港盛行乐坛,大家都好奇会落入谁手。

未等大众买定离手,成本已开始了造星运动。

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四位新人当选中,组成了四大天王,影视歌三栖。

他们的歌霸占颁奖礼,窜入街头巷尾,他们的海报贴上了少男少女的卧房。

这把火一烧烧了十几年。

作为四大天王中最会唱歌的一位,张学友的一把好嗓唱遍华人间界。

1993年,他的唱片《吻别》,创下了上百万张的惊人销量。

第三阶段:被打烂的聚光灯,扶不起的唱片行业,消逝的天王时期

四大天王后,呈现了诸多大势歌手,更是不乏佳作。

随着乐坛人物的新旧更替,一同变革的还有歌曲的传播渠道。

无论是四大天王,还是千禧年后的新秀,都是唱片时期脱胎的人物。

唱片公司于他们是一道桥,但于浩瀚有才华的歌手而言,却也是一座山。

唱片公司垄断了所有歌曲的发行渠道,没有唱片公司,你的歌便不能录制成磁带CD,被人听到。

唱片公司节制了绝对话语权,公司不愿捧,便意味着即将被闲置在犄角旮旯。

2005年,一场选秀冲破了这个局势。

快男超女来了,没有背景的草根歌者,绕过了唱片公司的筛选,站到了不雅观众面前。

话语权从唱片公司手中转让到了万千听众手上,只需一部能发送投票短信的手机,便能选择自己想看的歌手。

与此同时,变革的还有音乐传播的载体。

人们的听歌本钱降落了,不再须要花大价钱购买磁带、CD,网高下载即可。

但相应的,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盗版、侵权征象横行。

对付唱片公司来讲,唱片更难卖了。

网络的兴起,也造就了一大批网络歌手,许嵩、徐良、汪苏泷借势揽获了一大批网络听众。

这也给音乐人供应了另一种思路,想红,无需看唱片公司眼色了,直接通过网络谄媚大众也行。

切换到大众的角度,在认知范围中,歌手不止于唱片公司力捧的歌手,想听歌,还有大把选择。

唱片公司的话语权退散,互联网照亮全体舞台,没有单独为谁留一盏聚光灯。

天王天后的时期此时也逐渐落寞。

歌手、创作者之间的间隔被拉近,不雅观众喜好什么,市场盛行什么。

此时,唱片公司的话语权虽然几次再三被削弱,但总归还是有些影响力,在高标准制作下,也不乏好歌手。

方大同、苏打绿、徐佳莹便是这个期间出来的歌手代表。

科技再发展,按键机变成了智好手机,想听什么,音乐平台上尽皆有之。

此时的音乐平台榜单,仍旧是能反馈真实选择的。

但再今后,华语乐坛的音乐榜单成了“污染区”。

由于流量成了一学买卖。

复制粘贴韩娱的造星模式。
粉丝们专横狂行事,通过机器式的打榜粉饰销量,毁坏行业生态。

是否真的好听不主要,只要粉丝口才好,苍蝇屎也能说成巧克力。

镜头再推,来到2017年,这一年短视频兴起。

短视频一出来,迅速盘踞亿万人的手机屏幕。

短视频刷起来,正事也忘怀。

谁有耐心去花上几分钟欣赏完一整首歌。

音乐制作公司泣极而喜,多好啊,本钱低落了。

无需你再耗时耗力打磨一首歌,只须要把精力聚焦于短短十秒,炮制出抓耳的旋律节奏,迎合卡点的需求,便可以得到流量与热度。
何乐而不为?

简而言之,粗制滥造。

各种低龄化口水歌呈现,让人梦回彩铃广告年代。

流量这块蛋糕太喷鼻香了,就连正经歌手也把目光投了过来。

在《我是歌手》里熬出头的小巨肺邓紫棋也是如此,前脚说完“比来火的歌和弦都差不多”,后脚写了一首《超能力》,编了一支广播体操,呼朋引伴,喊明星朋友们来打歌。

短韶光内,这首歌风靡全网。

如果走传统的唱片渠道,还是同等效果吗?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短视频垄断了音乐的传播,而去迎合传播路子,又务必要迎合那套粗制滥造的流水线法则。

循环往来来往,越来越烂。

若说互联网时期之于华语乐坛的好处,也不是没有,舞台虽小,却也是舞台,一大批苦音乐公司久矣的音乐人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嘻哈、民谣、雷鬼、蓝调……百花齐放。

总有一部分人,吃不来糠咽菜,会主动去包罗佳构好歌。

只是与此同时,孙燕姿成了“过气歌手”,那些本该红遍街头巷尾的歌曲也成了“小众”的珍宝。

“藏好点,别被某短视频软件创造了。

这个时期不乏好歌手,不乏多元的音乐氛围,只是他们与大众之间隔着一道沟渠,没办法火成征象级。

主流市场被不有名网络歌手瓜分殆尽,那些放过去,可视作天王天后潜力股的歌手走不到大众面前。

天王天后的时期远矣。

随着网络时期的发展,选择权下沉到大众手中,音乐公司往新人身上打再强的追光也无济于事。

达不成聚焦,何来天王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