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歌词的后二句,实在出自唐代著名高僧黄櫱禅师的一首佛谒,名叫《上堂开示颂》。这部电视剧在用的时候,进行了一点改动,原文是勉励人奋进的千古名篇。
《上堂开示颂》赏析《上堂开示颂》——唐·黄櫱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喷鼻香。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想要阔别尘世间的劳苦,并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情。倒不如先将串起佛珠的绳结打牢固。正如盛放在冬季的梅花一样,如果没有经历一番寒冷,怎么会有芳香扑鼻。
“上堂”不是指衙门升堂审案,这里的“上堂”,是指禅宗的高僧大德,开坛说法,向信徒传授佛学干系的知识。所谓《上堂开示颂》,便是黄櫱禅师在开坛讲法时,说的一段开场诗。
这种开场诗的目的,为的是“点化”信徒。佛家的这种“开场白”和古人创作小说和戏曲时的开场形式,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
古人创作小说、戏曲脚本时,时常在卷首、篇首写下一首“开场诗”,用来点明全体章节的主题,随便阐述一些浅近的人生哲学和道理。
佛家的诗歌,其终极的用意也和小说、戏曲的“开场诗”差不多,只不过这些道理都是源于佛学的思想而已。
黄櫱禅师开坛讲法,开口就要“点化”受众,好让大家都能够明白:想要通过修禅摆脱尘俗的烦恼,到达金刚彼岸,并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情。
以是大家不要指望听了自己讲的一堂课,就能够立马“登堂入室”。与其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还不如“紧把绳头做一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空门子弟,成日都离不开诵经。一个高僧大德的修成,也不知道要把经文念上几十年。
空门中人念经时手上每每攒着一串念珠,这些珠子是用绳子串起来的。以是打好绳结,让你的念珠串得牢固,才可以日复一日地把经念下去。
这是在疏导众人,想要修成正果,你得把根本打牢实。随着师傅修行,看上去学到的都是一些根本知识。但是你也不能就此放弃,由于禅门崇尚“苦修”。
于是禅师打了一个比方说,如果没有经历过寒冷的磨砺,哪来梅花的芳香扑鼻呢?中国古代有“花中四君子”之说,个中包括梅、兰、竹、菊四种传统文人偏爱的植物。
梅花位列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被人称颂。唐代张谓写《早梅》时说:“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在这首诗中,张谓是感叹梅花的洁白与耐寒。
宋代卢梅坡写《雪梅·其一》时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喷鼻香。”在这首诗中,卢梅坡是在赞颂梅花的形状与喷鼻香气。
王安石写的《梅花》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写寒梅的清高与孤傲。王冕写的《墨梅》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在写梅花的高洁与傲岸。
但是黄櫱禅师这首诗却不同,旁人只夸梅花的芳香幽远、洁白殊众,却未解释梅花为何会如此分歧凡响。黄櫱禅师认为:梅花之以是能有这样的芳香,是由于它经受住了隆冬的肆虐。
中国的士人大多是儒家弟子,他们个个都想当仁人君子。但是若要成为梅花那样高洁、傲岸的真君子,必须要经受得住磨难。正如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一样。
佛家的这个道理,实在与儒家《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不谋而合的。
《上堂开示颂》的后两句比喻形象,道理浅明,以是在民间影响力很大。不过这首诗真正的精华,同时也是最随意马虎被人忽略的地方,却在第二句“紧把绳头做一场”上。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佛家修行做日课,紧张的活动是诵经。而诵经之时,僧人们手上每每会握着一串佛珠。
这些珠子是由紫檀木、花梨木、阴沉木等名贵的材料,或者是犀角、玛瑙、翡翠、水晶等瑰宝制成。
但是无论什么材质,都须要用绳子串起来。只有先打好绳结,把珠子串牢实了,佛珠才会耐用。不管你想做什么事,统统都应该从打好根本做起,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
正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除非患上“超忆症”等奇怪的疾病,每当我们普通人想要学习一门新的手艺或者节制新的知识时,无不是先从“入门”开始。
通过大量阅读、反复影象,再动手实践,一步一步地达到闇练的程度。然后在闇练的根本上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直至末了得到“领悟”,才有可能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
全体求学、开悟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相称漫长的,尤其是追求空门的“正果”。比如一个人想要上大学,从6岁开始读书到22岁,要花费16年的韶光,但是修成“正果”要多久呢?
且不说羽化成佛,我们假设修成“正果”的标准是成为有道的高僧,一方主持。纵然如此,这也是大多数人生平都不能达成的目标。
因此之故,空门创造了一个“转世说”。叫大家不修今生,只修来世。如此一来,佛家弟子到底要怎么样才算修到了尽头?答案是:当你的呼吸停滞时。
可想而知,空门修行的韶光,到底有多漫长。它见告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反正你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你就永久都不可能摆脱尘世的痛楚。
黄櫱禅师把这首诗作为“开示颂”,正是在见告大家:如果你不愿意打好根基,又挨不过修行的寂寞与清苦,那么就摆不脱尘世的痛楚。
结语《上堂开示颂》里面揭示的道理只有两个,把它们换成当代的大口语来说,便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和“玉石不琢不成器”。
这两个道理基本上便是劝众人在提高的道路上,做人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时候惦记着一锄头挖出一个金娃娃。
佛家说:不修今生修来世。不过个人认为: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不要去“苦修”。人生与其只执着于一个目标,为之呕心沥血。倒不如找准了一个方向,一起走来一起看。
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为自己的空想去奋斗。民气太贪,想要的实在是太多了。唯有宠辱不惊,脚踏实地地活着,只问耕耘,不问收成,才会得到真正的精神愉悦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