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之图片部份来自网络,笔墨依据老版《太极拳利用法》整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特此解释。

上册:杨澄甫撰《太极拳利用法》1931年迈版再现(上)

杨澄甫撰太极拳运用法1931年迈版再现下 汽车知识

十三势歌

十三势来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神,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革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把稳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全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把稳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作甚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白搭功夫贻嗟叹。

推手腕图解

凡例

· 合步推手甲右足在前,乙亦右足在前,即四正推手。

· 顺步推手甲右足在前,乙左足在前为顺步。

· 活步推手,或甲乙各进三步,或甲或乙各退三步,且记进者前辈前腿,退者先退后足为标准。
手与前推手同。

· 一步推手为合步姿势,甲进右足,左足随进半步;乙退左足一步,右足亦随退半步。
此为前带后,后带前,甲乙先后均可。

以上各种推手手腕皆同,惟步法不同耳。

掤捋挤按需负责,高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推手腕图解

如甲乙二人练习,先作右琵琶式,对手时无论甲乙右足在前均可。
其间隔宽窄随人得机得势为标准。
初搭手为接式,甲为掤,乙为按,甲随乙按时腰往回坐缩,以左手腕黏乙肘尖上处,亦同时双手往回捋。
此谓之捋,如推手第二图。

图一

图二

乙被甲捋,则身倾左方似不得力,而乙之右手随甲捋之方向送去,以左手掌补于右肘弯处,向前挤去。
此谓之挤。
如图三。

图三

甲被乙挤似不得力,即含胸以左手心黏乙左手背往左化去,则乙挤不到身上矣。
甲之右手同时按乙肘处,两手同时向前按去。
此谓为按。
如第四图。

图四

四正推手腕

四正推手者,即两人推手时用捋挤按掤四法向四方周而复始作相互推手之运动也。
作此法时,两人对立作双搭手右式,甲屈膝后坐,屈两臂,肘尖下垂(作琵琶式),两手分揽乙之右臂腕肘处,向怀内斜下方捋。
乙趁势平屈右肱成九十度角形向甲胸前前挤,㨋其双腕并以左手移抚肱内,以助其势。
甲当乙挤时,含胸,腰微左转,双手趁势下按乙左膊,乙即以左臂挤推,分作弧线向上运行,掤化甲之按力。
同时右膊亦自下缠上甲之左肘,以谢其势。
乙掤化甲之按力后,即趁势捋甲之左臂。
甲随乙之捋劲前挤,乙随甲之挤劲下按。
甲即掤化乙之按力后捋。
自此周而复始,运转不已,是谓四正推手腕。

大捋用法单式图解

第一节 甲为掤化去劲之图

甲前膊为掤,肘尖涵去劲。

第二节 甲为捋截之图

甲左手为捋为採,右手为截。
两手总式为挒。

第三节 甲为採闪之图

甲左手为採为切,右手为闪为愰。

第四节 甲为挤靠之图

甲左手扶处为挤,右背肩处为靠。

四隅推手腕(即大捋)

四隅推手者,一名大捋,即两人推手时用肘靠採挒四法向四斜方周而复始作相互推手之运动,以济四正之所穷也。

作此法时,两南北对立作双搭手右式,甲足向西北斜迈一步,作骑马式或丁八步,右臂平屈,右手扶乙之右腕,左臂屈肘用下膊骨中处向西北斜捋乙之右臂,乙即趁势左足向走前方横出一步,移右足向甲裆中插裆前迈一步,同时右臂伸舒向下,肩随甲之捋劲向甲胸部前靠,左手扶右肱内辅之。
此时甲乙仍相对立,乙面视东北方,甲以左部下按乙之左腕,右手按乙之左肘尖下捋,同时左足由乙之右足外移至乙之裆中,乙随甲之採劲右腿向西南方后撤作骑马式,左臂平屈,右手扶甲之左腕,右臂屈肘,用下膊骨中处向西南方斜捋甲之左臂,甲趁势右足前出一步,移左足向乙裆中插,前迈一步,同时左臂伸舒向下,肩随乙之捋劲向乙胸部前靠,右手扶左肱内以赞助之。
此时甲乙仍相对立,甲面视东南方。
甲左臂欲上挑,乙即随甲之挑劲左手作掌向甲面部扑击,右手 按甲之左肩斜向下挒,甲随乙之挒劲撤左足向东北方迈,左手扶乙之左腕,右臂屈肘向东北斜捋乙之左臂。
乙趁势上右步移左足向甲裆中前迈,随甲之捋劲用肩向甲胸部前靠,右手赞助之,面视西北方。
甲以右部下按乙之右腕,左手按乙之右肘尖下採。
同时右足由乙左足外移至乙裆中,乙随甲之劲採撤右足向东南方迈,右手扶甲之右腕,左臂屈肘向东南斜捋甲之右臂。
甲趁势上左步移右足向乙裆中前迈,右臂随乙之捋劲用肩向乙胸部前靠,左手赞助之,面视西南方。
甲右臂欲上挑,乙即随甲之挑劲右手作掌向甲面部扑击,左手按甲之右肩斜向下挒。
甲退左腿,双手捋乙之右臂腕肘处,还右双搭手式。
此为一度,可连续为之,是谓四隅推手腕。

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
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
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故人欲鍜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合适。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
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
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师云:极优柔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

王宗岳原序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体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峰,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来来往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优柔,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巧。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严密矣。

王宗岳原序解明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平时用功,练十三势存心赌气缓缓盛行于骨外肉内之间,意为引导气随行。
至于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即是外劲也。
练太极拳能收敛入骨,此真正太极劲也。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同道想赌气运身流利,必得十三势教正无错,方是先师所传的拳。
姿势高下顺遂,劲不矫揉,气才能流利,如姿势顺遂,心中指挥手脚遂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精神为一身之主,不但练拳,无论作何事,有精神迅速,必不迟慢,以是讲拳必提精神为先。
欲要提精神,头容正派要顶劲,即泥丸宫虚灵劲上升,此法悟通,便是提精神之法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想得言不出着一种的兴趣来,必使流动物全身能跑,意左即左,意右则右,便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变革。

意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得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
至此田地,若人阻我练拳,恐不克不及自休也,因知身体受无限之幸福矣。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

与人敌先将敌治住,打他一个方向,即敌向歪挒的那个方向。
如发劲无论一手肩肘要沉下,心中要松静,发劲专打敌一个方向,我劲不散,敌不难跌出丈外矣。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头容正派,尾闾中正,身即不偏,心内要伸展,以静待动之意。
腰腿如立轴,膊手如卧轮,圆转快意,方能当其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九曲珠者即一个珠内有九曲湾也,人身譬如珠,四体百骸无不湾也,能行气四肢无有一处不到,行气九曲珠功成矣。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运劲如百炼钢即内劲,非一日之功也,日月练习逐步磨练出来的。
犹如一块荒铁,日日熬炼,逐步化出一种纯钢来,欲作刀剑其锋利无比,无坚不摧。
太极练出来细而有钢之劲,即铁人亦能打碎,何妨对敌者为血肉之躯乎。

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鹄者飞禽也,鹰类也,冬猎用之。
此言与人对敌比仿我形式如鹰鹄,见物拿来,眼要吃住仇敌,一搭手就可将敌擒到,即如鹄捕物之状。
此喻非骂人也,先师笔墨如此不得不解之,望诸君勿疑焉。

猫像虎形能捕鼠,等鼠伏身坐卧后腿,全身精神贯注鼠洞,如出猛捕之得鼠焉。
此言太极有涵胸拔背之势,如猫捕鼠之形,待机而发,敌得受用矣。

静如山峰,动如江河。

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摇动也。
江河之喻言各种变革无穷,一手变五手,五手变百手,言其滔滔不绝,如江河之长也。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蓄者藏也,太极劲不在外,藏于内。
如敌对手时,内劲如开弓不射之圆满,犹皮球有气充之,仇敌伏我膊,虽绵软而不能按下,使敌莫名其妙,敌心疑时,不知我弓上已有箭要发射矣,我如弓敌如箭,出劲之速,敌如箭跌出矣。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此三说总而言之,讲授随意马虎明了。
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是放一理也,便是神如捕鼠之猫之理,一二语道尽,学家宜得意之。

往来来往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湾肱之式。
折背敌其技艺,此系近身利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革也。

极优柔,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巧。

练十三势要用柔法,然后功造诣生出柔中含藏内劲。
呼吸者,盖吸能提得人起,能使敌后足离地,再呼力气从脊内发出,全身之劲放得人远出,呼吸灵通,身法然后才能灵巧无滞。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练太极是养气之法,横死运运限之事情也。
作甚运气,民气急有力弩气练法,气必聚一个地方,放出不易,恐与内有妨碍。
作甚养气,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急不燥,先景象生,静心养性。
练拳使内精气神合一,行气流利九曲珠,如未得到益定无害也。

与人敌不使膊伸直,能高下相随,步随身换,膊未直而力有余,敌早跌出,便是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太极之理犹行军战事,必有令旗指挥使令,练太极亦然。
以是心为令,便是以心行气,能赌气如旗,意之所至,气即随之而到,便是心如令,气如旗。
腰为纛者即军中大纛旗也,小旗主动,大旗主静,拳法腰可作车轴之转,不能倒挒大纛旗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严密矣。

开展大也,松其筋肉。
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谓能舒筋活血,随意马虎转弱为强。
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气神相聚,谓之紧凑。
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革,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强而利用全,可至臻密境矣。
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王宗岳拳论原文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
刻刻留在心,牢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似车轴。

原文解明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与敌对搭抄本身不动,待对手一动之际,我手动之在先矣。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脱手,说松亦不松,伸出亦未直为度。
练拳可以不断有一定之姿势,能以线串成,如讲对敌利用无一定之姿势。
发人出去,我之姿势形状似有所断,而我意未少懈也,犹如莲藕折断内细丝不断。
以此比喻随意马虎明了。
杨老师常言劲断意不断,藕断丝连,盖此意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初学对敌,存心之专,恐不能胜。
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革,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即为为知手之舞之。
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后熟心不歌手能快意,亦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腹松气静敛入骨

腹虽把稳犹松舒,不要鼓劲,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
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棉花裹铁。

刻刻留在心,牢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刻刻时时也,服膺一动全身之动,不要一部分动。
犹火车头行动,诸车随动焉。
太极劲要整,虽整而又活焉,如行车无不动矣。
身虽动心贵静,如心一静全身静,虽静又动焉。
如动要高下相随至要。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牵动往来,即手之舞动,气吸能入贴于脊背,蓄而待发。
气吸能藏于脊骨,即有内固之精神。
外表文雅安逸,虽练武而犹文也。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太极拳步,行走如猫行之轻灵,练拳运劲如抽丝之不断。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
太极意在此,不在气。
不在气者,不在运气之气,在气则滞。
如运气澎涨一部分,滞而不灵。
有气者无力,有浊气者,自觉有力,敌觉我无力。
无气者纯刚,无有浊气即生薄材绵力,意想则力到,如搭手如皮条搭在敌膊,以是我未用力,敌觉手重如泰山矣。
不直力则巧力生,无浊气者为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全身意气如车轮盛行,腰为一身之主宰,腰如车轴能回转,以是拳变革在腰间也。

太极指明法

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
丢不对,顶不对,不丢不顶对。
沾不对,不沾不对,不即不离对。
浮不对,重不对,轻灵松沉对。
胆小不对,胆要壮而心要细对。
打人不对,不打人不对,将敌治心折对。

王宗岳太极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革万端,而理为一向。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中庸之道,忽隐忽现。
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匆匆。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势如破竹,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歪路甚多,虽势有差异,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每天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不雅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
故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革矣。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全身空空洞洞,少有打仗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
过,逾也;不及,未到也。
过与不及皆失落中央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
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脱手发劲也。
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
服膺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二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优柔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
他交便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今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

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
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
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道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
急,快也;缓,慢也。
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
如敌来甚速,柔化焉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
作甚“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
作甚“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
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革万端而理为一向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
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革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者,拳式也。
今同道专悟懂劲,故不能发人。
先学姿势精确,次要闇练,渐学懂劲。
古人云:“不揣其本而其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此句先求姿势后悟懂劲,不难而及神明。
神明言拳风雅。
豁然贯通,即领悟得拳奥妙,能气行如九曲珠,太极理通焉。
非久练久熟,何能及此境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庸之道

顶者,头顶也,此处道家称为“泥丸宫”,素呼“天门”。
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派,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
练久眼目光明,无有头痛之病。
丹田在脐下寸余即小腹处,一身元气总聚此地位。
行功如气海发源,环流四肢。
气归丹田身与气不偏倚。
如偏倚,犹磁瓶盛水瓶歪倒,则水流出矣。
丹田偏倚,则气不能归聚矣。
此说法佛家称“舍利子”,道家称“练丹”,如此练法气壮多男,功久外有优柔筋骨,内有坚实腹脏,气充足,百病不能侵矣。

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隐者,藏也;现者,露也。
隐现之法,与人对敌,犹神明难测之妙。
如敌来击至我身,我身收束为忽隐,使敌不能施其力;如敌往回抽时,我随跟进为忽现。
敌不知我式高低高下,无法敌当我手。
练太极如河中小船,人步临其上,必略偏忽隐,又裹步必随起。
忽现,犹龙之变革,能升能降,降则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与云吐露。
此理言太极能高低,隐现即忽有忽无之说。
重者,不动也。
与人对敌,不动可乎?如用拳必以身体活动,手脚灵捷,然后可以迎敌。
敌如击我左方,我身略偏虚无可逞;击我右方,我右肩往紧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巧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匆匆

仰为上,俯为下。
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落其重心。
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仇敌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仇敌打入地内。

班侯师长西席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落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师长西席住所。
”答:“吾即杨某也。
”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
”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
”村落夫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
”村落夫不解其说。
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
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模样形状可乎?”万笑曰:“略试之。
”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
医好,至今腿略颠跛。
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短长极矣。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练功久觉得灵敏,稍有打仗即知。
犹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即便着落琉璃瓶内,光滑不能立足,我以化力,将蝇虫分磋矣。
如此可谓太极之功成矣。

昔班侯师长西席有一轶事,六月行功时,常卧树荫下安歇。
或有风吹一叶落身上不能存留,随脱流而落地下。
自常试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许置于脐上,听呼一声,小米犹弹弓射弹一样,飞射瓦屋顶相接。
班侯师长西席之功可为及矣,同道宜为之。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势如破竹,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
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
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
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
兵法云:“心腹知彼,百战百胜。
”英雄势如破竹,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歪路甚多,虽势有差异,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皆先每天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虽拳类繁多,各门姿式用法不同。
总而言之,盖看重手快力大则一也。
此种说法,人生就有,非学而得也。
各拳著名人亦甚多,但未有太极之理之精微奥妙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
”学艺能无力打有力,手慢胜手快,以巧治敌,能使人实地心折,亦不愧学艺之苦心矣。
练太极能引进落空,虽千斤力无所用矣。
能灵巧才有落空之妙,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得矣。

昔有一轶事,京西有财主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
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
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
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孔虔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
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
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师长西席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
”张问:“作甚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
此三种人不随意马虎打。
其外无论。
”张曰:“敝舍卅余人,冠者刘西席,力能举五百斤。
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
”刘某来式猛如泰山,拳风飕声。
附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
张抚拳笑曰:“师长西席真神技矣。
”遂使厨夫,重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
刘力为牛,不巧安能敌手。
由此知彼显非力盛,之能为功也。

不雅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七八十岁为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言。
不练拳,即年壮,敌一二人难矣。
用功人自学拳日起,至老未脱功夫,日久筋骨内壮,气血充足,故七八十岁能敌众人。
犹战定军山,老黄忠言:“人老马不老,马老刀不老。
”其言甚壮。
练太极拳人老精神不老,能敌多人,概此意也。
昔建侯太师遗事,有日天雨初晴,院泥水中一小路,可容一人行,学生赵某立其间不雅观天,不知先生长西席自屋出,行赵后焉,欲为戏,伸右膊轻轻押赵右肩上,赵某觉似大梁押肩,身波折侧坐,移出路。
先生长西席笑而不言,行出。
又一日,足立院中,言与众捕为戏。
有学生八九人齐拥上来,见先生长西席几个转身,众人齐跌出,有丈余的,有八九尺远的。
先生长西席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语也,快何能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
非快不好,快而有法然后可用矣。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
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
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
同道细细体会,得意之,勿须教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
作甚“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均匀自滞而不迁徙改变。
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最浅讲授,同道得许多宜处。
譬如有几人练太极日日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反被敌制。
同道问曰:“你用功五六年,可为纯工矣。
何其不胜?请演出十三式不雅观之。
”见其练法骑马坐裆握拳横目咬牙,力大如牛,气也未敢出,此为双重练法。
同道笑曰:“专驾未悟双重之病耳!
”又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同道请演十三式,见其练法绝不着力,浮如鹅毛,伯仲未敢伸,眼亦未敢开大。
同道笑曰:“尊驾为双浮误矣。
双重为病,双浮亦为病。
”众笑曰:“却实练法,何能得之?”

欲避此病

双重双浮之病。
欲避此病,现今易耳。
有此拳书随意马虎知之。
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
日后可练旬日拳阅一日书,逐步此书功效大著矣。
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即虚实,总而言之,粘连走化懂敌之来劲。
前解甚多不必多叙。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能懂敌之来劲,加以日日习练,即久练久熟之意。
揣摩便是悟想老师教的利用法,极熟,脱手心想即至,从心所欲得之矣。

本是舍己从人

与敌对手,知要随人所动,不要自动。
吾师澄甫师长西席常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便得落空之妙。
由己不能由己,能从人就能由己。
此理极确实,极奥妙。
同道功夫练不到此地位,恐不易知耳。
此说极明显,佛经云:“我说牛头有角,”即明显之意也。

多误舍近求远。
斯谓“差之厘毫,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
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脱手匆忙,高下寻处击敌为远。
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以是不可差也。
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
练拳对手同道不可不把稳焉。

太极拳对敌图

凡例

太极拳术已渐为无人所看重,而利用方法尚无专书表示,实为缺憾。
本书即本此意编著形势具备,愿与海内人士共同研究之。
太极拳利用之风雅本非笔墨所能形容,本书三十七图虽各图皆解释其用法,但神而明仍在乎其人。
说中设为甲乙,甲为利用之人,乙为对敌之人,俾易明了。
图说后凡关于太极拳之理论及源流等并附述之,俾便研究,但疏略无当,自知不免,阅者谅之 。

第一式 揽雀尾利用法

揽雀尾利用法

上手为甲下手为乙,如二人对敌。
乙执右拳直打甲之胸部。
甲自乙右膊下抬起双手绕外边转上与乙膊靠接,以意运气往外推去,右足同时往前上一步,左足在后蹬劲,将乙打出如图是也。
掤捋挤按,由揽雀尾内变革换劲化劲是也,后编推手腕内写明。

第二式 单鞭利用法

单鞭利用法

如上式揽雀尾将人打出,如甲身后又来一人,如乙自上轮拳太山压顶打来。
甲遂速往左方转身,左手托仇敌的胸前下部,左足弓式右足蹬为直线,同时右手在后变为刁手,以作沉劲,此为单鞭开劲,左手迎敌将人打出,如图是也。

第三式 提手用法

提手用法

拳之打法不一,如甲单缏式,如乙持左拳以直打来。
甲含胸双手往一处合劲敷在乙左膊上往前下方沉打,将乙打倒坐在地上,如图,此即提手用法也。
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也。

第四式 白鹤亮翅用法

白鹤亮翅用法

甲如提手式将人打出,如乙外功甚大,手劲有练抓力的,自上抓来,甲遂进身上步闪过乙手,甲再往年夜将右膊抬起,托乙肘处,身法再往上长,往外掤劲,将乙打出,如白鹤亮翅是也。
如乙或用左手或用右手来抓,皆可以白鹤亮翅应之。

第五式 左搂膝拗步用法

左搂膝拗步用法

甲如亮翅式,如乙右手自前斜方击来,甲左手自外绕至乙膊前节,往下搂去,同时甲右手落下,向后转绕至膀尖齐,直往乙胸前拍去,左足弓,右足在后蹬劲。
如图是也。

第六式 右搂膝拗步用法

右搂膝拗步用法

如乙若用左手以直打来,甲可以用右手搂住乙的左膊,甲左手绕自膀尖处,伸指掌拍乙胸前,要掌心去劲,右足弓式,左足蹬劲。
如右搂膝图是也。

第七式 琵琶式用法

琵琶式用法

如左搂膝式甲立仇敌。
如乙右手自右外方绕里直打来,甲右手随乙手绕直时,甲右手回劲,扣粘乙里手腕。
同时甲左手招起托乙的肘尖,甲指掌俱要伸开手心用力,将乙膊托直,将乙的前足尖提起,使乙不得力也。
甲右足坐实,左足为虚式,如图是也。

第八式 搬拦锤用法

搬拦锤用法

如甲直立,若乙外力甚大而且又快,摹右拳打来。
力重千斤,将至附近,甲速蕴藉身略往右边侧,乙拳已经打空,甲右拳速自乙右拳外方绕乙手腕上沉劲,此为称锤。
虽小压千斤理在是也。
甲左手同时将乙膊搬开,甲右拳不落,遂直击乙身上。
左足同时上步弓式,右足为直线,如搬揽锤图是也。

第九式 如封似闭用法

如封似闭用法

如甲右手打乙,乙用左手封当,甲的左抄本身右膊下边往前比住乙左手腕。
甲右手速抽回,再去按乙左横肘上,双手按劲往前推去。
左足在前作弓式,右足在后为直线,足根不可欠起,其根在足,如封似闭之图是也。

第十式 十字手用法

十字手用法

甲立,如乙双拳打来,甲随亦双掌自下往上掤,如十字,架开乙双手,如图是也。

第十一式 抱虎归山用法

抱虎归山用法

甲立,如乙自右后方持拳直击,甲随转趾扭腰,右手今后如右搂膝搂拨乙右膊,将乙身挒歪,同时随起左手将乙拍倒。
右足弓式,左足直线,如图是也。
又第二用法,如乙再还左手来击,甲亦用左手应之,甲速再用右膊拗抱仇敌之身腰擒起,犹如壮士捉虎归山之势。
此二用法也。

第十二式 肘底锤用法

肘底锤用法

甲按手式立,如乙拳法心诡计多,自甲左后方用右拳一打速往回就退。
甲速向左方转身进步,左手自乙拳上绕下伸进托乙的肘尖,随用右拳打乙右肋,乙速退,甲速进三步才可打上,如图是也。
真用少易,不可泥影。

第十三式 倒辇猴用法

倒辇猴用法

甲立,如乙用换拳法,旁边拳先后直打,如右拳以直打来,右足进一步,随后左拳打来,左足进步,此为拉钻锤进步法。
甲用倒辇猴破法,退左步左手搂乙的右拳,退右步右手搂乙的左拳。
今后如法速退几步,甲如用换式亦可,左手搂乙右拳时,甲进右拳换打乙胸,甲右手搂乙左拳,甲用左掌反击可将乙打退。
如图是也。

第十四式 斜飞式用法

斜飞式用法

甲直立,如乙对敌正面不能进,想换绕侧面进打,甲随绕时,即用右手如大鹏展翅,往斜上方掤去,自乙膊下至身时左足用直劲,右足为弓式,旁边手皆能用。
如图是也。

第十五式 海底针用法

海底针用法

如乙手有力握甲右手腕不能脱开。
甲用海底针,身足往回缩劲,右手用力往下伸肱直送下,乙手力无能为。
海底针是也。

第十六式 山通背用法

山通背用法

甲如海底针式,乙打来,蟑螂下往上用右手托乙右手腕,甲左手由下向前直推去手心向外。
掌指向上,推乙身,右身侧面,左足同时进步弓式,右足为后直线。
如图是也。

第十七式 撇身捶用法

撇身捶用法

如上式,乙自后面用右手打来,甲速向右转趾过来,右拳自上落下恰好压在乙下膊上,甲随伸左手便是一掌。
如图是也。

第十八式 云手用法

云手用法

甲如骑马式,乙自前面,用右拳打来,甲用右手自左边往右边抎去。
如乙用左手打来,甲用左手自右往左抎去。
领进落空,乙力虽千斤,无所用矣。
如图是也。
练法横走,使法正面。

第十九式 高探马用法

高探马用法

如乙伸出左拳,甲将左手自外绕至上边,扣住乙左手腕处往回拉许,甲右掌自外方伸打乙面。
如图是也。

第二十式 分脚用法

分脚用法

甲如高探马式,双手捋乙左膊,飞起右腿用脚面踢乙腹上,双手速松乙膊,将乙踢倒。
如用左分脚式,左边亦用高探马,起左脚而踢乙腹上,旁边一样可用。
如图是也。

第二十一式 左转身蹬脚用法

左转身蹬脚用法

如乙自左后方来打,甲向左转抬旁边手分开,甲抬起左脚往乙蹬去。
如图是也。

第二十二式 进步栽捶用法

进步栽捶用法

如甲乙对敌时,乙抬脚踢甲的腿。
甲进左步右手捲拳往下直打乙踢腿七寸骨,打脚面亦可。
左手把稳备当乙上边手为要,甲左足弓式,右足在后。
如图是也。

第二十三式 翻身蹬脚用法

翻身蹬脚用法

第二十四式 右转身蹬脚用法

右转身蹬脚用法

如甲坐伏式,乙猛扑来,甲亦用双手旁边分开乙手,起右脚直踢乙腹上,如蹬人不可用劲,如图是也。
把稳:以上自分脚腿用时每式总叙一句,每式双手如翅飞称劲,脚须立好为必要。

第二十五式 双风贯耳用法

双风贯耳用法

如乙用双拳自前打,甲随涵胸起双拳,由旁边外方绕经上方转里对打乙两耳处,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如图是也。

第二十六式 旁边打虎用法

右打虎用法

如甲乙二人靠右手时,甲左手扣住乙右手腕上按下,举右拳要打乙项,为右打虎式,右足弓式,左足蹬直。
如甲右手扣住乙左手腕,甲举左拳要打乙项,左足弓式,右足为直线,为左打虎式,此右图是也。

第二十七式 野马分鬃用法

野马分鬃用法

甲乙对立,如乙右拳打来,甲速进右步,乙拳未落之时,甲右手腕抬起掤乙膀根处,往斜上方用劲,左足在后直线,左手随左腿亦可,左手押乙右掌亦可,如图是也。
如甲乙对立,乙起左手打来,甲亦用左脚进一步,乙手未落时即抬左手掤乙膀根处,向上方掤去,右足蹬劲,将乙扔倒。

第二十八式 左边玉女穿梭用法

左边玉女穿梭用法

如甲立,乙自右前斜方打拳,甲速换式,当左足向前一步,左手架乙膊,甲右掌对乙打去,右足在后蹬直,如图是也。

第二十九式 右玉女穿梭用法

右玉女穿梭用法

如前式,乙自后方打来,甲向右方今后转,右手掤上与身同时转过,接乙右肘下往上掤起,然后用左掌推乙肋上,右足弓式,左足蹬直,如图是也。
穿梭四个有旁边不多叙。

第三十式 单鞭下势金鸡独立用法

右金鸡独立用法

如甲单鞭下式,乙自前打来,甲起身抬左手至前往上托乙膊,右膝盖随手起时曲膝直顶乙小腹,左足立直微曲,如金鸡独立是也,起左手,起右手,均可随人所作,或用脚,或用膝,勿拘。

第三十一式 左边金鸡独立用法

左金鸡独立用法

如上式,乙用左手以直打来,甲速换式,金鸡独立抬起左手曲直隔开乙手,甲同时左腿抬至曲膝用足尖踢乙小腹处,如左边立式图也,使法与练法不同。

第三十二式 劈面掌用法

劈面掌用法

甲如高探马式,左手扣乙左手腕,如乙用力上挑,甲随将前右手回按乙膊往回领劲,使乙前伏,同时左掌心向上由元处直搠乙面门,左足提高半步,右足后为直线,如图是也。

第三十三式 搂膝指裆捶用法

搂膝指裆捶用法

如甲立式,乙自前用拳直打,或用右足踢来。
甲可用左手搂过膝外方,用右拳往前下方直打乙丹田气海处,此为指裆锤,如图是也。

第三十四式 上步七星用法

上步七星用法

甲立式,乙用右手直打来,甲用左单鞭式在乙肱上往下沉,如乙回抽手时,甲随时用右抄本身肱下打出,为上步七星锤,右足上步为虚式,左足为实,如图是也。

第三十五式 退步跨虎用法

退步跨虎用法

甲如前式,乙双手自旁边两方一齐来打。
甲将前右足抽回为实,左足虚式,甲同时亦将双手旁边分开,当住乙双手,此为开劲跨虎,如图是也。

第三十六式 转脚摆莲用法

转脚摆莲用法

如乙用左拳打来,甲用双手右在前,左在后,按乙膊用捋法往左边采劲,甲同时飞右腿扬打乙胸,左足千万立实,如图是也。
尚敌自后打用转身摆莲腿亦好。

第三十七式 弯弓射虎用法

弯弓射虎用法

如乙右掌打来劲大,甲随用右手靠接住,同时左掌拂乙右肘,可用提劲往右高处粘提,将乙足根领活,然后甲用按劲向斜下打去,此是提高之图是也。

太极用法窍门

擎引松放,敷盖对吞。

以上三十七图皆利用要法,同道不可以为浮言。
虽然解明与人对敌时亦许手腕少易,方向不可泥于拍照,至于千变万化随机应敌之时,一手可变五手。
笔虽形容,同道须细心研究推断为要。
盖不离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行也。

论太极

审敌法

与人对敌,先不雅观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瘦小必巧,我以力攻之,此为遇弱者力取。
无论其人大小,如彼高式,我可以低式;如彼低式,我可以高式。
此为高低阴阳之法也。

欲不雅观敌力之动作,先不雅观其眼目环境,次不雅观其技艺。
如敌想用打拳,先不雅观其肩尖必突出,或不雅观其后撤。
如敌欲用脚蹬,其身必先昃,理之所在以定环境,如能先知,何其不胜。
如敌喜色比武,我以柔化之;如敌横目突来,其心不善,我用力十分击之。
此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望敌无怨,练太极人先礼后兵。

与人对敌出乎快慢不等。
如敌手慢,我使沾连黏随手;如敌手快乱打,我心要静,胆要壮,不雅观其末了来近之手,我专注一方或旁边化之而反击。
常言不慌不忙顺手牵羊,为太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之理。

与人对敌其法不一。
如敌来近,上搭部下进步,走即粘,粘即走。
如敌窜跃为能不敢来近,我以十三式择一式等之,不要遂其窜跃,如虎待鹿之理。
敌为卦外之行走,我为太极之中点,我主静稳也,敌主动燥也。
燥火上升而不能忍,十分钟定来攻击。
此为相生相克,敌不难而入圈矣,此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定而不可移也。

太极用功法有三,分天盘、人盘、地盘。
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先开展,后紧凑。
如此练法然后可用矣。

此书讲授许多笑谈,以助同道习拳之精神。
笔墨虽粗,拳理实传。
其谈虽笑,其事却然,非敢谎话以欺诸君也,同道按书练习得其道也。

评 论

有人言文武当老师,其传必留一手不传,我言之则不然。
无论学文学武,有朋友学,有学生学两说,为朋友久而能敬,为学生百年不忘师传。
无论文武为师,不尽心相授是无天理,惟练武人以义气当先,未尽所学半途而废,如说为师不肯尽授,留一手之说,此理甚怪。
论太极不在形状之姿式,全在内理——劲与气耳。
理通之后自悟,神而化之可玉成功。

八门五步

八门(方位):掤南坎 捋西 离 挤北兑 按 北 震 採西北巽 挒东南亁 肘东北 坤 靠西南艮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也。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
怀藏八卦,脚趾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天生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根由。
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于我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绸缪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
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
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
更不可不知此病。
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对待无病

“顶扁丢抗”失落于对待也,以是谓之病者,即失落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心腹,焉能之人?所谓对待不以顶扁丢抗相对付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人也。
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身形腰顶岂可无, 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退圈随意马虎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全面。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高下名天地

四手高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
採天靠地相应求,何患高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阔别,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式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
滔滔不断,周而复始,以是名长拳也。
不得有直劲,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落其绵软。
周身往来来往,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

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
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高下四手,三才四手。
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至紧凑,伸屈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成矣,虽绵有刚。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 : 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 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
如火炎上,水润下者。
水能使火不才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
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
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
不但水不能下润,借火气,水必有温时。
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炎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
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未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
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
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
上天,下地,人在个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名,与五岳四渎华朽,四季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
明鬼神之休咎,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天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落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天生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
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
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
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
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
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
然独知体育之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侧重为病。
半者半有着落也,以是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
偏无着落必失落周遭,半有着落岂出周遭。

半浮半沉为病,失落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落于太过也。
半重侧重,滞而不正也。
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
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
故曰上手。
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盛行乎肢体也。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周遭四正之手,表里风雅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周遭矣。
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盛行于肉、膜、胳,气盛行于骨、筋、脉。
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
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壮。
故血气之勇力,出于骨、皮、毛之外壮。
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之内壮。
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生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
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
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
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
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
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
故云对待者,数也。
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
要知其数,必秘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太极枪

太极枪得传历史序

张真人三丰祖师,修道武当山,静时打座炼神归元,动则云游三山五岳。
真人逐日早时,至山顶极静处,採取天地之精华灵气,呼吸利用。
有一日真人忽见西方,接云山凌霄峰,金光万道,瑞气千条,缠绕飞舞太虚。

真人遂往,视不见。
遂落金光处探求,有清溪洞,至洞口,内出两条金蛇闪目来奔,真人将接风一拂,金光遂落。
视之原来是二根长条枪,约长七尺五寸,像籐非籐,似木非木,其性刀剑不可伤,绵硬快意,内生宝光。
进内细寻有书一卷,题曰:太极粘黏枪,有缘传世上,得了书中理,奥妙去推详。
书中言辞皆诗词歌赋,枪理奥妙,大概吾人不得而知。
张祖师将字字拆开祥明,化为一式一式,大家均可从事习学。

太极粘黏十三枪

四散枪

粘黏四枪

掷摔抢四枪

缠枪一起

二人对练法

每式利用要法

每枪变革多少式,后面逐一详明单练法,真人以为留传众人永久受用云。

太极散枪名称

第一枪: 怪蟒钻窝

第二枪:仙鹤摇头

第三枪:鹞子擒雀

第四枪:燕子穿帘

太极散枪解

第一枪:分心就刺似怪蟒

第二枪:仙鹤摇头斜刺膀

第三枪:鹞子扑雀刺足式

第四枪:飞燕投巢刺面上

第一图解释

甲 乙

甲起式面向东直立,如撒网式,双手提枪,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枪形斜向下左方。
对手时要提起全身精神,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遂将枪双手抬平,以意运气向仇敌心窝刺去。
双手伸至将直未直为标准,两足亦然。
身向东南斜对,如图是也。

乙初起式面向西直立,如甲式一样,甲枪来至腹近时,乙遂将枪尖略向西北上方斜起,右足略退半步,枪随身望回抽。

第二图解释

甲 乙

甲随乙枪往回抽时,甲同时随乙枪底下绕半个太极圈,直刺乙膀,足同时往前迈步,不可散乱身法。

乙即速往回退步,左榜往外扭,身法蓄劲, 枪尖向西南上方斜直往外拨去,躲过枪锋,如图是也。

第三图解释

甲 乙

甲随乙往外拨时,甲枪换式,由上方湾刺乙足,如图是也。
乙随甲刺足时,速将足往回退步,乙枪随甲枪往里拨去,乙枪尖往下斜伸,如图是也。

第四图解释

甲 乙

甲枪随时返刺乙面,足往前上步,双手一气帮忙枪力,如图是也。
乙见甲枪刺来,乙步往回退步,身侧蓄劲,双手将枪尖斜立向上方,往回抽劲,如图是也。

以上为散枪。
甲刺完四枪,乙然后可上步反击四枪,如甲刺相同。
甲换退步如乙拨法一样,为甲乙连环往来来往四散枪。
用法日久枪力敏捷。

“你枪扎、 我枪拉, 你枪不动、 我枪发”。
“你枪来似箭、 我枪拨如电, 你枪金鸡乱点头、我枪拨草寻蛇也不善”。

粘黏枪

粘黏枪第一起解释

甲 乙

初起式甲面东乙面西对立,持枪式与散枪渔人撒䋞式一样,对枪时与散枪刺法两样,亦得提起精神。
此身法虚灵顶轻,枪尖刺去亦要轻灵敏活,然后设己枪从人枪换式,我枪缠绕順式接接续续。

第一式,甲提枪进步刺胸部,乙随提枪粘连靠接甲枪步,乙退一步,乙枪向上斜直,随身步望后粘黏抽劲,如图是也。

粘黏枪第二路解释

甲 乙

甲随乙枪往回抽时,遂上步粘绕绕直刺乙腿上。
乙见甲枪刺来,缩蓄身退步,乙枪随下速往外领去,枪不离开枪劲要绵柔,才能粘随,如上图是也,两枪形皆斜下方。

粘黏枪第三路解释

甲 乙

甲随乙领枪时,甲上步枪上刺膀尖,力要绵软,如图是也。
乙随甲枪不离,退步绵拨甲枪闪过,枪锋落空,如图是也,乙枪锋向上。

粘黏枪第四路解释

甲 乙

甲枪,自下转里上步又刺咽喉,枪不离枪直刺,如图是也。
乙随甲枪不离,一线速退步侧身,双手往回捋劲拨甲枪锋落空,如图是也。

以上甲粘黏刺完,乙随时不离上步反击四枪,一枪心二枪腿三枪膀四枪咽喉,如甲一样刺法。
甲退步,如乙一样走法,如前图是也。

太极採枪图解释

甲 乙

初立式,甲乙对立左足在前,枪斜式第一式,乙提枪直刺甲胸。
甲见枪刺来时,甲速将枪如捋法望下採,身法要合劲,如中可将乙的枪採落地下,此为採枪,如图是也。

太极挒枪图解释

太极斜刺甲腿。
甲随时将枪斜下,左腿往前弓劲右足用劲蹬直,以助两手,两手以助枪劲勇猛,往外挒劲,可将乙枪脱手飞出五六丈远,此为挒枪,如图是也。

太极掷枪解释

乙枪直刺甲膀,甲枪招起靠接乙枪前手近处,身法往外托劲,两足蹬劲,双手向身前往外斜向上掷摔出去,可以连人带枪掷出丈余。
此非技艺一家,气能鼓荡,劲如涌泉,才可做到,如图是也。

太极铲枪解释

乙枪直刺甲咽喉,甲遂将身略斜,双手掤枪,向身前上方铲掷,眼望上看,仰之弥高。
亦要两足蹬劲。
可以将乙掷出,往退却撤退十几步外。
人重有百斤,如何能掷出丈余,此非邪道迷信,功久自知,大家皆可练到,方信非说谎言也。

此四枪皆二人对手单练利用的要办法,甲乙无论先后皆可每一式一式单练,各不相连。
以上十二枪叙完,又有一起缠枪。

太极旁边缠枪法

乙为缠枪图

乙为缠枪图

乙用缠枪图

乙用缠枪图

太极缠枪一起解释

此枪更有轻灵奥妙,内有千变万化总归一理,为缠枪。
外人看至一起式,不知里藏八卦内含五行,散枪内可用,粘黏枪亦可用,掷枪亦可用。
知八卦五行十三枪,天盘地盘内里藏。
练法要自然,用法要轻灵。

舍己从人能粘连,进退高下相贯串。
不丢不离缠绕之法如长江,目视旷野天无涯,腹内松净如大海,伯仲相随能进退,腰如车轴气能荡,含胸拔背身内藏,以气会意枪刚强,至柔又至刚,同道细思详。

如枪以意运气练法,功久枪杆上如有电力相似,与敌相接便知来意。
不丢不顶,粘连走化神妙至矣。

单人用功法

同道好武实符讲求体育适宜卫生之旨,练习工夫,宜每清晨日将出时,寻清净地点,可得新鲜空气,将浊气放出,然静心息虑。

双手持枪东西南北均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足骑马式。

第一式,右手,以融会气,将枪直搠向前斜上方。
前足作弓式,右腿直线,足跟不可欠起。

第二式,将枪合劲抽回,往下扣。
身法往下坐,提顶悬裆,为太极之练劲。

右手可以练二百式,然后换式,左手亦可练二百式。
旁边手之力可以均匀,身体一样发达。

又一练法

可以找一茂盛树林内,每天练一次。
练法骑马式双手持枪,粘靠树上,直去一百式,亦可高下刷劲一百式,旁边皆可练习,不可用刚劲,可用粘劲。
工久树枝可以摇动。

单练对练用功纯熟,又变革各种秘法。

有三转九花金鸡乱点头(身前后合劲);

遇敌必胜回马枪(败中取胜);

八步赶船追命连环枪(足尖点地);

拔草寻蛇枪(两膀旁边分劲);

纷纭瑞雪梨花枪(练此不易);

蛟龙摆尾扫地枪(在腿腕);

太上压顶枪(此枪自上而下);

圆转快意枪(从心所欲)。

十三枪外变出八枪,用功日久得意之。

自上古三皇治世历代用武,莫不以枪为先故,枪为长兵刃之祖,剑为短兵刃之祖,练武枪剑不可不学。
枪有铜枪铁枪,自古名称甚多,长短不一,长有一丈余的,八九尺的,惟太极枪长七尺五寸,今同道用七尺亦可。

枪法,忽上忽下,忽收忽放;出去如箭,收回如线。
真有神出鬼没之奇,神仙难测之妙。
如枪活活泼泼,柔如长蛇飞舞时,能如梨花雪片纷飞,真我国国粹世传之秘宝也。

“枪分采、挒、靠、去、捋、掷”。

祖师杨露禅轶事

祖师杨儒禅师,得意秘传,心性平和,为人虔诚,家有余资,与朋友重义轻财。
有一日,一某姓朋友,求杨老师借用银洋一百元以为度用,明年奉还。
儒禅师故意戏曰:如借我钱得意一许,你可双手握我枪,将你挑上瓦房,你如站足不稳,你借无效。
某乃许,如法作去,祖师以意运气将枪一抖,某姓起上瓦房,心内惊异,立如木人,身形前俯式,祖师笑为扶梯,某姓遂下曰,其惊不小,祖师笑曰,故与戏耳,遂付洋一百元,其人欢畅而去。

杨健侯太师轶事

昔西安有达官季四者,嗜武术而好学。
闻杨氏得武当秘传,至京,延师长西席馆其家。
从学月余,略窥拳法,枪剑利用之妙,时以静胜柔克之说为谈,助师长西席之名,因以益著。

时,秦有王大力者,号红店客,能举五百斤,日行三百里,善大刀,好大枪,艺冠秦中,授徒五百余。
闻季之言,意不信也。
求与师长西席较。

师长西席谢曰:王西席苦功积久,吾不如也。
王以师长西席为怯,固请之。
且曰:太极拳则久闻之矣!
太极枪亦可用乎?师长西席不获,以笑颔之。
乃俱取枪入院。
王则力刺师长西席胸,师长西席侧身捋之。
王扣枪便按,仍蹈虚。
王抽枪回,师长西席乃乘其回势用铲枪式震之,王不觉已枪直如炷喷鼻香,自伤其顔,仰跌六七步外。
起,谢曰:今而后知师长西席之神力也!
尽弃其学而学焉,久而不怠。
遇高明能学不妒,王亦不愧为豪杰矣!

杂 说

有人欲学拳,问我:内功拳好?外家拳好?我说:自古武贤人所传之拳皆好,全在得传与否耳。

又问曰:武当拳好?少林拳好?我说:你愿学武当练太极可也;你愿学少林拳练少林拳可也。
随年夜家所好而学可也。

有人问太极拳几年学好,我说同道练拳,不可以共论也。
老师傅传拳一样传法,年夜家脾气不同,有一两年学好的,有三五月学通的,亦有十年不明白的。
好拳不在身之高低,又不在年纪之大小,全在年夜家聪明耳。
我学拳十有五年,常常愿求学两位老师也。

杨祖传出的太极拳为正宗。

(一)王宗岳先师传浙东河南,浙东早已失落传,河南陈家沟后传杨露禅。
继传至今五十年以内,会太极拳者多是杨祖传的。
又说永年县岂独杨家耶,虽有好者,亦曾授业于杨班侯门下十余矣。
以是练太极拳无出于杨老师右者也。

昔北京有一练贯脚壮者,踢跌蹶功十二年,与班侯师长西席较,其人攻击,上使拳打,下用脚踢。
班侯师长西席戏其人,用旁边倒辇猴化之。
及无退处,班侯侧身先用高探马以引其双手,复用如封似闭,将敌跌出丈余。
其人起曰:杨师长西席真神技矣。

(二)说太极不能利用。
前北京天下英雄所聚处,人称班侯师长西席为杨无敌。
如说不能掷人,盖功夫未到耳,勿说太极拳不能用也。

(三)不要惧牛力。
如内功不能胜大力者,何必练拳?千斤落空无所用矣。

用太极要知:天时 、地利、人和。

天时法,对敌时自己早不面东,中不面南,晚不面西。
自己不对日光为是。
地利法对敌先不雅观地形宽窄高下,自己占底处合适。
人和法,虽较要客气不必失落义气。

严防仇敌虚幌之手。

学拳秘法

重拳重老师,真传得意之。

轻拳轻老师,毋须白搭力也。

露禅师轶事

露禅师在京师时,有一会点穴拳者,有名欲较。
及试其技,露禅师速抄其腕用抓筋法,敌手不能伸指,又随上提敌前足离地。
师曰:勿负能,念你多年苦功,不然你骨肉断矣。
其人深敬服。

太极分文武

太极能养身不能打敌,文功也。
能打人不会养身,武功也。
软太极法方是真太极用法。
能教人养身又能对敌,教化利用兼全,为文武完备太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