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有这样一个小山村落:70年间,三换村落名,从羊虎坪到阳铺坪再到阳光村落。三换村落名的背后,完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义务。
骄阳似火,从武义县城驱车30余公里,到达双源口水库坝脚后,汽车再也进不去了。狭长、波折,早已废弃的机耕路上,路旁的灌木、丛林、茅草把路面覆盖得去世去世的。
跋山涉水,笔者历经两个小时的艰辛,才看到了退居还林后的羊虎坪村落落遗址: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植被,植被下依稀可见当年为盖屋子砌的石坎,每道石坎均有三四米高。随行的村落民祝建平先容:当年全体村落落40多幢土坯房挤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因山势陡峭,许多庄家门口即是前面庄家的屋顶。
羊虎坪村落,顾名思义便是山羊和老虎出没的地方,地处海拔1098米的白岩头尖山腰,村落落海拔近千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0年5月,宣平北营红军指挥部设在这里。7月,宣平北营红军改称为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第一大队,指挥部仍设在这里。村落里有多人参加红军军队并成为革命义士。开国大将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宣遂汤革命根据地时,羊虎坪村落是其驻扎地之一。为了避免扰民,数百将士就睡在村落落上面一块巨型岩石下,粟裕将军睡在岩下一颗土名雨伞树的大树下。作为革命老区,羊虎坪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资料图。扶贫干部七进深山劝下山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义务,便是为中国公民谋幸福。”望着植被茂密的村落落遗迹,武义县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讲起了羊虎坪三换村落名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后,羊虎坪人把村落名改成了阳铺坪,寓意太阳普照着茅草铺。然而,经济发展的东风彷佛总也吹不到这偏僻的山区,阳铺坪村落穷苦依旧。到了1998年,阳铺坪人均收入仅是全县农人纯收入的1/3。羊虎坪人依然过着温饱办理难、青年娶妻难、出门行路难、上学就医难、饮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上加难的艰巨生活。
羊虎坪人也曾想到“要脱贫,先修路”。从1991年春天开始,村落里160多人经由8年奋战,从山脚至村落口外筑了一条5公里的机耕路。由于阵势险恶常常塌方,前前后后不知修了多少回。离村落庄还剩百米多路程,由于山势陡峭和资金匮乏再也修不起来了。
迁移转变,就要从武义履行下山脱贫工程提及了。1994年,武义县发布了《高山深山农人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制订了系列优惠政策,这是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勾引农人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一场为高山农人改变命运,影响遍及武义、浙江、全国乃至天下的德政工程,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迁居下山吧。”1999年初, 董春法及俞源乡党委、政府的干部多次翻山越岭来阳铺坪商榷迁居方案。村落里一些年轻人迁居意愿也十分强烈,时年23岁的祝建平对董春法说:“再不迁居下山,我这辈子要打王老五骗子了。”阳铺坪村落已经10年没有新媳妇进村落,9年没有小孩出生了。
村落民把下山后的幸福感,刻在石上,印在心里
三年努力后,在省道公路旁的王宅镇区,矗立起一座崭新的村落。阳铺坪人为他们的新居取名为阳光村落。 老董陪着我们来到了阳光村落。这里清一色是钢筋混凝土和红砖构造的小洋楼,年夜约有40来幢。
下山后,我们和村落里部分村落民一起到常州、义乌等地开超市。”现如今,祝建平早已在阳光村落盖起了新居,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又在县城投资180余万元购置了套房,大儿子在金华一所收费不菲的民办学校就读,还拥有豪车。像祝建平这样做点买卖,或是到工业园区务工的人不在少数。
“迁居下山后,村落民常年从事二三家当,融入了工业化的大潮。阳光村落离工业区不远,年轻人在工厂上班,中老年人在家里做来料加工,一年下来也有不错的收入。下山前,阳铺坪村落人均收入不过200余元,现在村落里人均收入已经由万元”,阳光村落原党支部布告祝美琴见告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