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58处精良历史建筑,这是上海历史的层累,是城市真实的底色。

据考证,上海绝大部分精良老建筑仍在利用中。
但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一群人正与这些建筑深切交往着。
他们总是冒死钻回那个建筑出身的年代,探求它经受过四季风雨冲刷的痕迹,再小心地抹平那些裂痕。

修复设计师修的是文物眼睛看到的是未来 汽车知识

他们是上海老建筑的修复设计师,他们在上海修文物。

给嘉道理私邸动“手术”

“整体掩护很不错。
”修复设计师作出整体判断,但棘手问题像游鱼一样逐渐浮出水面

在嘉道理私邸的一间厅屋,屋顶的白色石膏线角有些已经荡下来了。
翟剑敏要想办法把它重新贴回到屋顶上,但“无从下手”。

1919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英籍犹太人嘉道理的住宅。
这个在上海坐拥五六十家大工厂,又热衷慈善的大亨,不得不在本日的延安西路64号重修新邸。
他请来了建筑设计师格莱姆·布朗。
布朗在图纸上大展豪情,把一座仅需五六个人居住的屋子设计成一座铺满大理石的“宫殿”。

1953年,嘉道理家族迁往喷鼻香港定居的第8年,他的私邸被改作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去年,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翟剑敏成为它的修复设计师。
而在此之前,嘉道理私邸至少经历过4次大修,最近一次是10年前。

“整体掩护很不错。
”翟剑敏作出整体判断,但棘手的问题还是像游鱼一样逐渐浮出水面。

一层楼一间厅屋的石膏顶松动了,石膏线看上去像起伏的波浪。
翟剑敏想把它们扶正,再固定结实,但眼下通畅的工艺根本做不到。

“早期建筑用的是綦重的实心石膏,一段段拼贴到天花板上去。
”工人试图这样模拟,但效果甚微。
翟剑敏和团队又想到迂回的办法,把二楼的地板起开,把脱落的石膏吊起,再用眇小的钢钉把石膏固定在木质房梁上。
这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主张。
确切地说,还有些冒险。
石膏历经百年,何等松脆,哪里经得住钢钉的敲凿。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中伟决定当一回冒险家。
37年的建筑修复活涯里,他并非没有碰到过类似情景。
理论上,给石膏恰好的湿度,可以在避免石膏倾圯、雕花脱落的情形下,把钉子穿进去。

当陈中伟卷起袖子给石膏湿水时,在场的人都屏着一口气。
好比手术室里的主刀年夜夫,建筑修复设计师,也正在给它手里的老物件动一个精密的、容错率极低的手术。

几小时后,陈中伟他们成功了,还给嘉道理私邸一个近乎平整的吊顶。

还原老教堂昔日样子容貌

老建筑修复圈子都认同这样一个说法:保护一个建筑最好的办法,便是合理利用它

一天清晨,金晓明上班路上又一次钻进附近的旧改基地。
他拾起一块灰扑扑的砖块瞧了瞧,是黏土瓦。
“老屋子用的。
现在的工厂只生产陶土瓦,质感不一样。
”金晓明如获珍宝。

在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师里,金晓明算是年轻的一位。
但老一辈的“老习气”他险些通盘继续,活学活用。
他常穿梭在上海各大旧改基地的废墟堆里,扒拉那些被弃之不要的老砖、旧瓦,再设法把它们回收回来,用在精良老建筑的修复中。

老建筑缺失落的部分,能够用建造同期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补,无疑是一种确幸。
但过去一百年里,人类社会的演进就像一层一层刷油漆,每刷一层,都或多或少覆盖了过往。
而建筑修复设计师的任务,是找回事物的原态。

两年前,金晓明接过一项事情,参与修复皋兰路上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上海仅存的两座东正教堂之一。

拜占庭风格和高大穹顶是它看上去耐久不变的特色。
内里,它曾做过办公室、工厂、仓库、食堂,住过人,开过高等餐厅。
金晓明第一次走进皋兰路的教堂,看到穹顶和地面之间,不知何时还隔出一个楼面。

此后的半年韶光里,金晓明终日和团队一起泡档案馆、方案馆、图书馆。

他们调取《报告》旧报档案里有关上世纪30年代建筑的招租广告,翻阅过1930年至1940年间上海有名的建筑期刊,检索过网络上可能与之有关的各种旧照片。
亚·伊·亚龙画笔下的圣尼古拉斯教堂轮廓线,逐渐变成设计师手中数百页的勘查报告。

然后便是修。
照着原始图纸,他们把那个扞格难入的隔层拆掉,又拆了许多后期的装饰物。
圣尼古拉斯教堂逐渐露出它的花式线角、马赛克装饰、水磨石地板。

圣尼古拉斯教堂再次涌现在世人面前,因此思南诗歌书店的全新身份。
教堂修葺如初后,新的经营者在里面放置了一座巨大的拱形书架。

新的增设与旧的建筑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乃至没有在建筑墙壁上打过一个洞,它们就这样彼此嵌套着,超过时空对话。

“大概,成为书店会是它生命下半场的绝佳演绎。
”在金晓明看来,“还原”并不是修复一座建筑的终极目的,保护才是。
而在老建筑修复圈子里,没有人不认同一个说法:保护一个建筑最好的办法,便是合理利用它。

居住和保护有折中点

当建筑剥离人的痕迹,中断现实的利用,即便它的躯体得以保存,生命也将难以存续

上海武康大楼,每天有数百位居民进出,许许多多游客往来。
这些年,“网红”武康大楼带来的某些征象,堪称这座城市的奇不雅观。

陈中伟为它近年来的一次修缮做过方案。
他所节制的参考资料除了以往的图纸、照片积累,还包括楼里每户居民的详尽口述。
这是上海精良老建筑修复中不可不提的难处。

上海城市培植紧凑,大量老建筑仍在发挥它的原始功能。
楼下开店,楼上住人的武康大楼便是如此,百年迈住宅淮海大楼也是如此。

若何在老建筑里生活,是居民自己的事,但如何找到居住者诉求和建筑保护规范间的折中点,是设计师的本事。

陈中伟为淮海大楼重新修缮、加固了钢窗。
实在淮海大楼连廊在建造之初根本没有钢窗,是考虑到上海风大的景象成分,20世纪80年代才安装的。

武康大楼的空调外机,统一安装和红砖墙颜色同等的保护罩,比较1924年初建期间,到底是发生了变革。
“但我们不可能为了纯挚地还原历史,把钢窗拆掉、把空调拆掉,那太‘本本主义’了。
更何况,钢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陈中伟说。

这些日子,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改造进入扫尾阶段,里面一些曾令翟剑敏绞尽脑汁的设计终于变得具象。

比如大厅里的空调出风口,这一次改到地平面上,出风的格栅做成木色,嵌在木地板的接缝处。
消防喷淋装置则藏在平顶里。
这是为了削弱人们在老建筑里看到当代设备的出戏感,同时又不减建筑利用时的安全感。

诚然,建筑是有生命的。
然而当建筑剥离人的痕迹,中断现实的利用,即便它的躯体得以保存,它的生命也必将难以存续。
而对付老建筑修复的设计师,手中修的是文物,眼睛看到的却是未来。

“有没有碰着过实在无法修复的老建筑?”的问题彷佛打开了陈中伟感性的闸门。
他说,建筑和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冒死用、冒死干,不知疲累。
老了,六七十岁了,就要慢下来,要调理、保养、挽救。
全国各地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些老建筑,由于自然缘故原由坍塌、损毁,不得不从官方的保护名录里删除。
“建筑也有命数。

让修缮技艺后继有人

去年,上海首个老建筑修缮技艺工坊“345传习工坊”揭牌,引入系统化展示、传授教化、培训和考察

由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掩护保养工程,今年“上海工匠”吴公保又红了一把。

他是老建筑的修缮能人。
修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净水墙时,他能够通过各种材料的配比调和,制出和建筑原始样貌最附近的修补材料。

然而上海须要被呵护的老建筑越来越多,吴公保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
有关专家指出,上海全市修缮工人虽然破万,但个中深谙历史建筑知识,又具备手艺的工人屈指可数。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多个厅的线脚须要做“揩色”,这是手工时期的工艺,即在墙体面漆将干未干之际,用毛刷刷掉面漆,露出底漆,人为产生一种渐变的褪色效果。
施工方挑出五六个工人边学边干,前后忙了两三个月。

对工人而言,老建筑修复极大依赖手工,比较新建建筑技能难度更高,也更呆板。
年轻人不愿意干,现存的优质修缮工人,多数已经50岁开外。
随着老一批工匠师傅退休,许多工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加上原始材料大都是已被当代工厂淘汰的、低附加值的商品,探求难度较大。
“专业人才存缺口、工艺传承有断档,是建筑修复领域当前碰到的系统性问题。
”陈中伟说。

不过,新的环境也在社会、政府、市场的各方协力下酝酿形成。
去年12月,上海首个老建筑修缮技艺工坊“345传习工坊”在徐汇区揭牌,确定从今年起正式招生,引入系统化展示、传授教化、培训和考察机制。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来上海修文物。
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些老建筑“开口说话”。
他们同样期待着,这座城市能许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根据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出台的《上海市住宅修缮技能提升匠心行动操持(2020-2022)》,到2022年,上海针对旧住房综合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物业维修、建构筑物拆除等房屋管理从业职员,将初步形成一整套人才发展格局。

作者:杜晨薇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