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是越过越没味了。”……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过去过年时有着浓烈的年味,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侵袭,这种独特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并不是要到过年时才能吃到鱼肉、穿到新衣,但却总是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曾经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点,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就把过年的精神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年味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又可能是因为电子产品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无形的隔阂,青年人低头盯着手机,玩游戏抢红包,与同龄人交流;中年人低头盯着手机,抢红包,偶尔抬头看电视;老年人无人搭腔,沉默不语看春晚。家里没有和睦和温馨,有的只是无边的冷漠和凄凉。
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缺少的应该是文化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春节这样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让更多不同的人共同关注,就会拥有更多的趣味,年味也就浓了。
这样看来,过年这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篝火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才能找到一丝丝年味……
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又怎样才能回归生活?我默默祈祷着……
篇二: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_800字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感谢阅读年味淡了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美德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