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我们的学长。
”在昆明五华区长春小学的教室上,一群学生大声说道。
一个世纪前,聂耳在长春小学前身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度过四年的初小光阴,然后升入高小。

今年,是公民音乐家聂耳110周年诞辰。
光阴无法倒流,发奋图强的精神生生不息。

聂耳是这样谱成的 汽车知识

聂耳短暂的人生仅23年。
他没受过正规音乐教诲,20岁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提琴。
但他那激越高昂的歌声,久久勉励中华儿女“提高!
提高!
提高!
进!

光阴如流。
追思中,人们不禁探寻,聂耳若何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自学成才的他何以发展为公民的音乐家?

昆明西山聂耳纪念馆内雕塑。
杨耀萍摄

谱写不朽人生的绝响

昆明滇池畔西山上,聂耳纪念馆古朴安静。
走进个中,萦绕着冲动大方的旋律——“你的歌声唤醒了一个民族起来抗争”。
墨客艾青这样评价聂耳的音乐。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年轻而短暂的生平中末了的作品,也是他不朽人生的绝响。
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致力于聂耳及其作品研究,他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聂耳生平道路的选择、艺术的升华,起到至关主要的浸染”。

1933年1月,在处于白色胆怯中的上海,聂耳经田汉先容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两年间,他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个中包括与田汉互助的《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1935年,当聂耳听说要拍影片《风云儿女》动员民众投身抗日,他立即去找夏衍拿到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夏衍是当时中国左翼作家同盟和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也是聂耳的入党监誓人。

聂耳念了两遍歌词,对夏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重复了一遍,又说,“田师长西席一定会赞许的”。
夏衍后来回忆,聂耳永久不知疲倦,不论什么事情都“抢”着去做。

说干就干。
聂耳潜心构思,不断吟诵《义勇军进行曲》简短铿锵的歌词,感到“冒着仇敌的飞机大炮提高”一句不是很顺,与朋侪交流见地改为“冒着仇敌的炮火提高。
”末端,顺应旋律在“提高,提高,提高”之后加上“进!

“感谢聂耳同道的作曲,把这短短的几句话,处理得非常豪壮明快和武断有力。
”后来,田汉在著文中,高度肯定了聂耳对《义勇军进行曲》做出的修正。

聂耳废寝忘食,经由两个月酝酿,很快拿出了初稿。
这时传来,反动当局要逮捕他。
党组织为保护这位年轻有为的革命文艺战士,批准聂耳从日本去欧洲、苏联学习稽核。
赴日前,他带着《义勇军进行曲》曲谱,边唱边打拍子,搜聚了音乐界同仁、青年学生、工人等很多人的见地。

在日本,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曲子的修正,及时寄回上海。
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唱响大江南北。

革命的精神和力量,对付聂耳的创作至关主要。
吴宝璋说:“在疾风骤雨中,聂耳找到了精确的奋斗方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牢牢连在了一起。

1928年,16岁的聂耳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加入中国共青团。
1930年7月,聂耳从云南省立一师毕业,本已准备就业,却因被反动当局列入抓捕黑名单,不得已离开昆明到了上海,在一家店铺当伙计。
1931年店铺倒闭,聂耳考入当时有名的明月歌剧社。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企图侵略上海,兵荒马乱中,聂耳冲到战火硝烟处拍摄日军兵舰遇险,侥幸逃脱日本兵抓捕。

在明月歌剧社,虽然受到老板黎锦晖的赏识,但在民族危亡迫不及待之际,聂耳对明月歌剧社歌舞演出充斥着闲花野草、卿卿我我的内容,没有反响公民抗日救亡的呼声极为不满,处于苦闷中。

这时,在“左联”戏剧家同盟卖力人田汉先容下,聂耳加入“左联”。
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生来便是为社会干事的,趁年轻要多做对公民有益的事。

1932年6月后,他揭橥文章批驳明月歌剧社“所谓歌舞的成绩”,与黎锦晖分道扬镳。
事后,聂耳曾对黎锦晖说:“我不过希望你改变改变作风罢了。
难道你丝毫没有觉得到时期已经不同,靡靡之音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吗?”

“聂耳纯挚但不大略。
他忧国忧民,肚量胸襟国家和民族。
《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与这样的特质极为契合。
”吴宝璋说,“我们无法想象,一位缺少这样特质的音乐家能够写出《义勇军进行曲》。

母亲是第一任音乐启蒙老师

聂耳短暂的生平跌宕起伏,风云激荡。
21岁至23岁,他创作了40多首乐曲,无数中华儿女唱着他谱写的歌曲走上抗战第一线,《毕业歌》《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卖报歌》等至今随处颂扬。
音乐家冼星海称他为“划时期的作曲家”,郭沫若撰诗称他为“民族的天才”。

如果说,聂耳生平中有一首最深情的歌,那一定是送给母亲的。
聂耳母亲彭寂宽是云南峨山傣族人,爱唱花灯、民歌小调。
无数个夜晚,母亲抱着聂耳边唱山歌边讲故事,把音乐的种子播种到小聂耳的心里。

聂耳生平超过三分之二的韶光在昆明度过。
在昆明的日子,艰巨而幸福。

昆明甬道街聂耳出生地内景。
杨耀萍摄

1912年2月15日,聂耳生于云南昆明。
当时,他的父母在甬道街租下一间小楼,开了一个小医馆,取名“成春堂”。
今后经年,成春堂数度迁居,困难维系。

岁月沧桑,甬道街聂耳故居如今仍保留着原貌,一把窄陡的木梯立于阁楼下。
当时,聂家六口人住在二楼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里,只能在靠近屋顶处搭建一个小阁楼,作为孩子们的睡处。
阁楼低矮,孩子们睡觉时只能爬进去,直不起身。

聂耳4岁时,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人间。
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刻苦学习考取行医资格,连续经营成春堂,白天挂牌行医,晚上替人洗衣服补贴家用。

1922年,聂耳一家搬至昆明端仕街44号院。
聂耳随着邻居邱木匠学会了吹笛子,跟小学音乐老师学拉二胡,弹三弦、月琴。
有一年春节,他和两个哥哥凑压岁钱买了一支笛子、一把胡琴,借了一把月琴,就这样组成了家庭小乐队。

初小毕业,因没钱买童子军制服,不能在本校升学,聂耳被分到求实小学。
他成绩精良,担当了学校学生乐队指挥,参加了几十场演出。
母亲托人先容,兄弟仨还去学习洞经音乐,这让聂耳演奏民族器乐的技艺有了上进。

他跟“院坝邻居”、云南省立一师附小音乐西席张庾侯学习小提琴和吉他。
张庾侯曾著文回顾:“我向朋友借得一把小提琴……聂耳有时也在大门口站着听,我见了他便拉他上楼找同学玩,他拉提琴,我按风琴,一人一样,也就无师自通地奏起来了。

初中毕业,聂耳考入云南省立一师。
入学住校需自备被盖,可家里是弟兄三人合用一床破旧的被盖。
幸亏一位亲戚知道这事,借给聂耳被盖,才办理了这个难题。

虽然家境困顿,但聂耳学习用功,多才多艺,为人热心,活泼诙谐,长成翩翩阳光少年,爱情的种子也悄悄萌发。

由于同样热爱音乐,张庾侯的亲戚袁春晖跟聂耳情投意合。
聂耳常常为她演唱伴奏,相约爬山、看风景。
聂耳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够把C(注:袁春晖的代号)从我的“惦记”中撤除,我不可能把C从我的“爱慕”中撤除……

天妒良缘。
1930年7月,为躲避反动当局抓捕,聂耳被迫离开昆明到上海,从此与袁春晖再没机会见面……

“随时不忘的是‘读书!
’‘拉琴!
’”

到上海后,聂耳顶替三哥在“云丰申庄”店铺当起了店员。
费力的事情之余,他坚持学英文、日文,阅读书刊,看戏剧和电影。
靠着帮好友张庾侯、廖伯民在上海租影片到昆明放映,年底聂耳得到了100元酬金。

“逸乐影院送我一百元,取来往后的分配非常大略,汇一半给我慈爱的妈妈,一半是买了一个小提琴和一些零件。
”聂耳在1931年初的日记中写道。
这一年,他19岁。

此后,这把小提琴一贯陪伴着聂耳。
“若没有旁的事来烦扰,我是会不用饭、不睡觉,不分早晚地练习下去的。

这把小提琴,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见证了聂耳音乐创作从起步到渐入佳境、迈上顶峰。
“不断地练习,旧的指头硬结退去,加上了新的痛。
手指分家地持弓,现在才把它互助起来。
未曾用惯的小指,现在才学习运动。
可怜!

店铺倒闭,聂耳考入明月歌剧社,他每天练琴六七个小时,琴技大有上进,很快成为剧社第一小提琴手,还被大家称为“冒死三郎”。
聂耳挤出微薄的生活费,找到一位意大利私人西席学习,还想办法不雅观赏音乐会,欣赏名曲,阅读音乐作品和音乐理论书本。

研讨中,创作灵感涌动,聂耳开始考试测验音乐创作。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做了两个口琴曲,还不错,通通只费了一点多钟。
……有时吹口琴自来调真好听得了不得,始终没有记录过,往后必须把纸笔预备在面前才能吹,这真是取不完的作曲资料。

一串串动人、冲动大方的音符勃发于风雨中、阳光下、大地上……一次,清华大学东北同学会为抗日义勇军募捐而举办游艺会,约请当时在北平的聂耳参加。
演唱《国际歌》时有人捣乱,还往台上扔石头,钢琴伴奏都被吓跑了,聂耳却绝不畏惧地拉琴,坚持完成演奏。

东渡日本的聂耳一边学日文、练琴,一边不雅观摩日本音乐、戏剧和电影,仅两个多月,聂耳已能说日语。
聂耳在1935年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来日诰日开始新操持,随时不忘的是‘读书!
’‘拉琴!
’”这也是他末了一次写日记。

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浴场拍浮时,不幸溺水身亡。

山海呜咽……几经辗转,聂耳的骨灰终于在1937年魂归故里,安葬在昆明滇池畔西山上。

昆明西山聂耳墓聂耳雕像。
郑博非摄

聂耳墓前,安顿着汉白玉雕成的云南山茶花花环,寄托着家乡公民对音乐家永久的怀念。
墓后屏风墙上镌刻着郭沫若撰书的墓志铭,首句为“聂耳同道,中国革命之号角,公民解放之鼙鼓也”。

一排排柏树挺立苍劲,聂耳雕像巍然矗立,悄悄注目着沧海桑田。

夏日清风,滇池之滨的西山风凉宜人,男女老少悠然游览。
行至聂耳墓前,人们肃立、鞠躬。

音乐如同一根长长的丝线,将历史与现实牵连。

校园里,孩子们动情排演讲述聂耳故事的情景剧,小聂耳民乐团激情演奏《金蛇狂舞》等耐久不衰的作品,思念“聂耳学长”。
(杨耀萍、郑博非、王明玉)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