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祥五十年代末期到洛阳参加热电厂培植,为洛阳热电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0年国家投资兴建平顶山姚孟电厂,李元祥从洛阳热电厂调到平顶山姚孟电厂参加培植姚孟电厂。
作为从洛阳热电厂走出来的精良技能工人,成为姚孟电厂的建厂元老,为培植姚孟电厂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一、青少年期间困难求学

艰苦奋斗的新中国第一代电厂创业者记社旗县苗店镇白庄李元祥 汽车知识

李元祥,1940年农历正月月朔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老贺庄区(今属于社旗县苗店镇老魏庄村落白庄)白庄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李恒昌,母亲王氏外家是郝寨镇北边孙庄王氏。

家里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李元太、李元山,都是干庄稼活的妙手,家里地里的农活有他们父子三个照管,用不上他干,家里日子还过得去,就供应他上学。

1949年李元祥去老贺庄学校上小学,同村落一起去老贺庄学校上学的还有本村落河东刘书琴等人。
老贺庄学校间隔白庄有三四里地,没有正经道路,都是沟沟溜溜的,隔着老贺庄河,还要穿过老贺庄村落庄。
每天早饭后和同村落的刘书琴等人一起去学校,中午回家用饭,一天来回两个来回。
上小学高年级时,就得上早学,每天跑三个来回二十多里路,其他小学生坚持不了就早早地辍学在家干农活。

李元祥家庭虽然贫穷,但是小小年纪有一股保持不懈的毅力,硬是坚持在老贺庄学校上学四五年。

1957年李元祥于郝寨高小留影

要升入高小了,白庄附近最近的高小是在郝寨子房庙学校,离家直线间隔6公里。
1955年李元祥和司庄司建祥等人一起去郝寨镇子房庙学校上高小。
学校离家远,不能每天回家了,用饭住宿都在学校。

每次上学去的时候要带上小锅、碗筷和被子及学习用品。
小小年纪自己拿不动,须要父亲或者哥哥们送他去学校,二哥李元山多次送他去郝寨子房庙学校上学。

学校的条件很差,用饭要自己办理,放学后自己做饭。
他们课间去野外捡柴火,有些时候自己做的半生不熟的随便吃一点就坚持学习。
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艰巨,15岁的李元祥有一股倔劲,不怕亏损受罪,不管条件多么差,依然坚持负责读书学习。

采访李元祥的同学康恒斌

李元祥与郝寨镇张康庄康恒斌是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上学放学常常一起走,路上相互有个照料。
一来二去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好兄弟。
以至于好多年之后,李元祥从洛阳电厂或者从平顶山姚孟电厂回来探家也总要去张康庄看望康恒斌,叙谈同窗二年结下的深厚友情。

2023年1月9日笔者去张康庄采访82岁的康恒斌,他先容:李元祥1955年在郝寨子房庙学校上小学,与司庄司建祥、张康庄康恒斌关系最好。

李元祥学习努力成绩好,同学们保举他当班长,他在自己好好学习的条件下还帮助别的同学学习,积极管理好班级事务,受到老师的爱戴和同学们的讴歌。

1957年小学毕业,李元祥由于学习成绩好,被班主任老师推举,学校保送不参加升学考试去太和蔚文中学初中上学。

太和蔚文中学在新中国建国前后是当地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

1937年7月,太和寨地方名流李子炎创办了民办小学,翌年又扩大投资办起了初中,蔚文中学边培植、边招生,最初设有男子部和女子部,男女生分开上课。
为了办学李子炎出资盖起了“七间楼”及20多排茅屋(每排8间),并盖平房42间,作为教室、宿舍和厨房,并亲自任校长,还将其父亲的名“文炳”和字“蔚如”中的首字,奥妙组合成“蔚文”二字为学校命名,含义深刻,别具匠心,表示了他对学校给予的厚望。

1941年学校增设高中部,1942年,正值国共互助的全面抗战期间,伪唐河县政府按二、五减息的政策,为李自炎减去40顷(4000亩)地皮面积的赋税。

他捐出这4000亩地皮作为办学基金,倾箱倒筐,花巨资在太和东寨外兴建了一座规模伟大、持重典雅的“回”字型仿欧式传授教化楼和寝楼,用近10年韶光( 1937 - 1947)终于建成了这座规模伟大的“转楼”,并在“转楼”北边建成一座可供千人居住的“寝楼”,解放后被拆掉。

蔚文中学管理严格,无论贫富子弟,一律量才录取。
为提高传授教化质量和办学水平,李子炎用高薪聘请各地名师和管理人才来学校任教、事情,很受群众欢迎。

李元祥去太和寨蔚文中学读书,离家二十五里,来回一趟更不随意马虎。
每星期日步辇儿去学校的时候,要用一根木棍挑着自己一星期的生活用品,一头是自己吃的东西馍、咸菜等,另一头是够一星期烧火做饭的柴火,一样平常都是一捆桃秆,有几十斤重。
星期六下午学校放学时太阳有一桃秆高回家。

从太和步辇儿回家,入夜能够到家。
由于学校离家远,韶光紧,交往返回都要快步如飞的行走,李元祥养成了快速走路的习气,以至于参加事情往后,从洛阳坐车到方城或者社旗再步辇儿回家都不怕走路。

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还是须要父母照顾的,幼小的年事就阔别家乡去求学,须要有多大的恒心去追求上进,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
在本日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可是,确确实实是他们那一代人身体力行的亲自体验。

那时候他们家庭弟兄们多,生活困难,常常没有鞋穿,妈妈做鞋也供不上孩子们穿,弟兄几个轮换着穿鞋。
他去太和蔚文中学上初中,在村落里便是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了,弟兄们把鞋让给他,让他穿着鞋去学校。
阴天下雨去学校,他也舍不得穿鞋,春夏秋时令常常光脚上学,出村落后他就脱掉鞋子光脚去学校,到学校后洗洗脚再穿上鞋。

便是到了冬天严寒天气也为没有鞋穿而发愁,有一年冬天上学去的时候是水化雪,他怕穿鞋去学校把鞋子弄湿了,干脆就脱掉鞋子仍旧光脚走在冰凌上,到学校脚冻得麻木也不知道疼了,冰凌茬子把脚划破了也全然不知。

李元祥初来乍到一个阔别家乡的陌生学校蔚文中学读书,总是心虚,担心自己一个偏僻村落庄的田舍孩子,肯定比不过其他同学。
于是他更加刻苦努力,上课负责听讲,负责做条记,弄懂每一个问题。
课后负责完胜利课。

课余韶光别人发言谈天、到处去玩,他却独自坐在教室里学习,由于他知道一个贫穷的田舍能够不遗余力供应他上学,非常难得的机会。
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够对得起身里的父母兄弟。

李元祥知道自己家庭的情形,非常珍惜能够在学校学习的机会。
条件只管非常艰巨,李元祥能够在这里读书学习,觉得非常幸福,有那么好的学校环境,有很多思想进步的好老师,他如鱼得水,学业上进很大。

在太和蔚文中学上了两年,再有一年就初中毕业了。
1958年洛阳热电厂来太和学校招收工人,李元祥感到家庭贫穷,连续上学恐怕供应不起,倒不如早点上班干事情,也可以为家里减轻包袱,于是他和当地很多人们一起相应国家号召报名去洛阳电厂上班。

2020年11月25日,笔者采访兴隆镇何庄李元祥的同班同学杜英莲,她见告笔者:李元祥1940年生,在老贺庄学校上学,又去郝寨子房庙上学。

1957年去太和蔚文中学上中学,我们俩是同班同学,我知道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好,便是家庭条件差,1958年洛阳电厂来唐河县蔚文中学招工,他就没有上完初中就去洛阳电厂事情。
我们那一届到1960年才毕业。

老同学杜英莲评论辩论李元祥太和求学情形

二、洛阳电厂艰巨创业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历经战役创伤的洛阳电力工业险些全部瘫痪,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个容量为500千瓦的小电厂。
对付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培植来说,这仅仅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知足须要。

伴随着共和国第一个五年操持期间156个重点培植项目的履行,1954年1月8日,由国家计委谈论通过并报毛泽东主席批准,决定在洛阳市涧西区同时培植包括热电厂在内的5座大型工厂。
洛阳热电厂也发布出身。

1955年2月,苏联选厂专家事情组来到洛阳,正式确定了洛阳热电厂的厂址。
1955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洛阳热电厂的初步设计。
时年冬天,洛电工程培植全面铺开。
1957年12月投产。

1958年至1965年,根据共和国社会主义培植的须要,洛阳热电厂先后进行了第二、三期扩建工程。

我们国家正派大培植期间,须要大量的有文化、有才能的培植人才。
1958年洛阳电厂来太和蔚文中学招工,乐意去洛阳电厂事情的学生只要家庭身分明净,就可以立即去电厂参加事情。

李元祥心动了,鉴于他们家的情形,他乐意立时参加事情,减轻家庭包袱,也能够早日为国家做贡献。
于是他欣然报名参加事情,顺利通过考试后,中学没有毕业就去洛阳电厂上班。

18岁的李元祥还没有出过远门,坐着洛阳电厂来的敞篷汽车来到目的地,虽然电厂领导和同事们也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事情,但是统统都是陌生的,个人的生活重新开始,安排吃喝住用,还得重新熟习事情环境,节制事情哀求。

李元祥来到洛阳热电厂的时候,正是洛阳热电厂先后进行了第二、三期扩建过程,热电厂人无论领导干部、工程技能职员、一线工人都以高昂的激情亲切积极投身电厂培植中。

从主厂房1956年6月20日开工至1957年初许可锅炉钢架进入厂房安装只用了7个多月韶光,而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须要12至14个月。

从主厂房开挖到第一台机组1957年12月6日通过72小时带负荷试运,历时仅18个月。
当时,这是令人惊叹的速率!

李元祥和新来的工人们一起积极投身于培植电厂火热的劳动中。
那时候全国到处都是一片大跃进大炼钢铁轰轰烈烈的热潮,大家干劲倍增,在一穷二白的根本上搞培植。
给电厂的培植者们很大的精神鼓舞,他们在艰巨的环境条件下奋力拼搏干劲更大。

全体电厂培植全是人工建筑,没有任何机器化进入。
当时的厂房地基、排水沟、电缆沟等等都是人工挖的。
现在想想,提及来是去当工人,实际上干的是又脏又累的建筑工的苦力,培植过程全都是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很大。

为了赶工期,大家早出工,中间不安歇,一天到晚撤除用饭上厕所,其他韶光都是在工地劳动。
有的时候夜里也加班加点的干。
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进行劳动比赛,热火朝天赶工期。

经由四个月事情后,他被安排到钳工班学习钳工技能。
当时的企业机器化很少,全靠人工来完成统统技能上的零配件,人力安装设备,学会了整套钳工技能,加工零件是很精密的。
一根头发用卡尺量的数据是三丝(粗头发)。
通过技能比武,得到精良成绩,得到领导切实其实定和单位发的名誉证书。

李元祥(右一)在洛阳热电厂留影

生活上,按照规定每人每天都是定量,一样平常成年人每人每月27-30市斤,电厂劳动者属于体力劳动者,月粮食定量增加到43市斤。
每月的粮食定量中小麦面粉、玉米面、其它杂粮都有固定的比例,几经调度后的比例是70:20:10。
过年的时候每人供应一市斤带皮的花生。

有的职工个子大,干活有力气,吃得多一点,但是也仍旧是按照国家规定按人供应粮食米面油。
他们常常吃不饱,干活没有足够的力气。
有的职工吃得少一点,每个月节省下来的三二斤,给吃得多的职工吃,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共同干好本职事情。

李元祥在洛阳热电厂事情13年中,和工友们的亲情像亲兄弟一样友好相处。
在艰巨环境条件下结成的友情保持多年一贯在联系。

原来去的工人人为不多,一月几块钱,硬是在艰巨环境里一每天熬出来的。

一起招工去的人们有的受不了苦,有的是家里须要劳动力干活,干不了多永劫光就自己跑回家了。
像我们白庄村落河东杨某某、夏庄贾某某、王某某等等。

那时候工人们不想干想回家,电厂也不许可,于是他们有的是找情由请假回家就再也不回去了。
有的是趁着早晚韶光静静的走。
有一个工友要回家,他自己先出去,让李元祥把被子隔墙扔出去。

从洛阳回家的工友们有的盆子、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没有拿回来,就托李元祥给他们带回来。
有个方城券桥的老乡王文林和李元祥一起事情,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帮忙带着工友们的东西到我们白庄,把东西送到工友手中。

东西虽然不多,那个年代却是很宝贵的物品,能够从几百里外带回来都是在一起结成的兄弟情意。
多年往后提及来,他们跑回家的工友们回家来就一辈子在屯子与土坷垃打交道,后悔当初吃不了苦,没有坚持下来,生活原来便是这样:苦尽甘来!

李元祥夫妇

1960年李元祥娶本村落白玉琴为妻,此后生养三子李平、李刚、李兵。
白玉琴在家里照管三个孩子,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日子非常作难。

那时候一个男劳动力带上早上干活一天挣十分,年终分红也买不到一盒南阳生产的“白河烟”(一盒二角),当时的人们有句口头禅“辛辛劳苦干一天,不足买盒白河烟”说的便是当时生产队的状况。

白玉琴一天上午下午出工挣六分,他们家无论如何也撵不上生产队的均匀数,年年景为生产队的缺粮户。
碰着重活累活,她一个田舍妇女更是不知所措。

白玉琴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这个家要多感谢你爹李元山。
我一个妇女,照管着大大小小的三个孩子,还要在生产队上工干活,有时候自己连饭也吃不上,要不是你爹给我们帮忙照顾,我们一家人怎么生活?你爸爸不在家,家里的大事小事他都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往后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要记住他。

大事如生产队分东西,他都会帮忙给我们送回来。
譬如生产队常常赶到入夜的时候分红薯,按人头分一个人一堆100斤,他们一家大小四口人就要分四堆。
人们趁景象晴朗摸黑赶紧切片晒红薯干。

纵然暂时不切片按照生产队哀求也得立时把红薯挪出去腾地。
那时没有架子车,更没有现在的三轮车之类的动力车,往外挪红薯凭人力挑,她一个妇女带着孩子们哪里挑得动?何况晚上孩子们更是离不开娘亲的。
好在李元祥的二哥李元山身体强壮,干活得门,早早晚晚都会给他们帮忙。

小事像阴天下雨给我们家挑水吃。
我们白庄人们吃水祖祖代代都是去村落庄南边的土井挑水吃,每天都要至少须要一挑水。
挑水一样平常都是男人们干的活,一个妇女在家带着孩子们生活,吃水便是一个大问题,好天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去挑水吃,或者用瓦罐去掂水回来。

但是碰着阴天下雨路滑,井口打水也不屈安,以是整天都在为吃水发愁。
好多年以来李元山常常给他们家挑水吃。
随后孩子们逐渐终年夜了,李元山还坚持给他们家挑水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李元祥的大儿子李平结婚后,能够自己去井上挑水吃了,但是李元山每天起早提前给他们担一挑水放在门口。
孩子们对李元山爹的怀念永久记在心头。

李元祥从洛阳回家探亲交往返回也很作难,有时候也得麻烦二哥李元山送他。

当时全国各方面都很贫穷,交通方面也很掉队。
李元祥他们每年一次探亲假要回家陪伴一下家中的老人孩子,按照电厂规定假期统共40天。

从洛阳到我们社旗县郝寨公社老贺庄大队白庄也并不太远,但是那时候最大的问题便是不通车,没有直达车,须要从洛阳坐车到许昌,再从许昌转车到方城,再从方城转车到社旗。
每个站点每天只有一班车,赶不上这趟车就得等第二天,每年探亲假回一次家就成为一次转车长征。

不是在许昌隔夜,就得在方城隔夜。
纵然回到了社旗也是下午或者晚上,也没有车了,就得步辇儿回家。
每年探亲假交往返回就须要在路上延误四天,回去要两天,回厂也得两天。

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李元祥回到方城已经是下午6点,没有回社旗的车了,只能从方城步辇儿往家走。
夜里行走不知道路,只好朝着大致方向走,半夜12点旁边走到郝寨南揣洼附近迷路了。

他想办法找人问路,半夜三更去哪里有人?说来也巧,随便找近处拍门问路,刚好问到一个人与白庄李家有老亲,通过交谈得知李元祥要叫他表爷的。
李元祥就在他家安歇一下子。
那位老人家送他回去。

他们走到老魏庄西岗,离家近了,也知道路了,李元祥向老人家道谢后向老家白庄方向走。
谁知道走出老魏庄,有一个岔路口又走错了,在白庄西北洼迷路了,走进一处乱坟场,在那里迷路胡乱走,交往返回走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知道摸索了多永劫光。
溘然看到前面有一处灯光,就朝着灯光走过去原来是到了侯岗,那是人家起早起来喂牛的。
他在那里等到天亮才回家。

回洛阳是同样的情形。
为了能够遇上各个班点的车,就得提前去。
那时候去社旗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柏油马路,都是乡间土路,一个地方走不对就可能走错路,李元祥自己去社旗家人不放心,又怕摸迷路了延误行程。

他二哥李元山常常起早去送他。
有多少次,凌晨3点多妻子就起来做饭,吃完饭李元山送他去社旗坐车回洛阳。

后来李元祥在洛阳热电厂修配钳工班事情多年,又分配到汽机分厂事情,一贯到1970年,国家决定培植平顶山姚孟电厂,中国自主研发一台30万千瓦机组,须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应邀调到姚孟电厂。

三、平顶山姚孟电厂再立新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培植平顶山姚孟电厂。
1970年选址,选定平顶山白龟山水库附近,1971年开始培植平顶山姚孟电厂。

平顶山姚孟电厂是我国第一座全部由亚临界机组装备起来的火力发电厂,是华中电网的主力发电厂。
始建于1970年。

全厂六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41万千瓦,拥有220千伏和50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后来改制为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任务公司,现有四台300MW等级亚临界燃煤汽轮发电机组和两台国产超临界600MW等级燃煤汽轮机组,公司总装机容量为2470MW,年发电量约14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63亿元公民币,在职员工1200余人。

1972年3月李元祥从洛阳电厂调到平顶山姚孟电厂,成为第一批参加培植姚孟电厂的技能骨干。
这一批调到平顶山的职员大约200人,大多数是唐河、社旗、方城籍的工人。

从初具规模的洛阳热电厂来到一片荒凉的姚孟,李元祥投身于培植姚孟电厂的大军。
从一穷二白的地方白手起身建厂是多么的困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培植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30万千瓦的热力发电厂,机组培植须要大量的技能职员。

70年代中国正在发展,机器化程度不高,各方面都须要人工去完成。
在厂领导的决定下,自行办理技能职员。
李元祥在洛阳热电厂培训班学习了很好的钳工技能。
来到姚孟电厂通过厂内再三的技能比武,他高超的技能得到了电厂领导的认可。

1970-1974年姚孟电厂安装第一期一台30万千瓦等级亚临界燃煤汽轮发电机组,李元祥调到姚孟电厂后立即参与这台发电机组的培植事情。

李元祥是有名的钳工班师傅,属于技能过硬的技能员,在钳工班发挥技能特长。
电厂招收了很多新工人,由老工人卖力对他们培训。
作为技能骨干,卖力对新工人进行培训。

李元祥事情照

1973年6月,李元祥和技能好手贾书本(汽机本体班长)一起从本部门抽调到钳工技能培训班做讲师。
钳工技能是很精密的技能,加工零部件要精确丝(0.01mm),达不到标准,加工的零件振动大,不合乎利用哀求。
通过半年的培训,为厂里培训了一大批精良的技能人才。
学员代表有王一力、赵国臣等,成绩精良,技能过硬,都成为姚孟电厂后起之秀,为电厂做出新贡献。

1975年,李元祥担当姚孟电厂汽机分厂阀门班担当班长,事情负责卖力,对技能攻关、班组培植、检修任务、师徒传帮带等方面尤其突出,任劳任怨。
在大修中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得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得到大修斥候和厂级名誉证书。

电厂在发电运行周期中,不断有大、小修和临检事情任务。
两年须要大修一次。
大修是一个韶光紧、任务重的繁重事情。
一样平常大修须要两个月韶光,要把所有的设备能够修的修理,不能修的改换新的,全体系统的设备检修一遍。

那时候的老工人齐心专心为公,不图金钱,老一代工民气里不是金钱能够代替的。
每次大修厂内都有一大批技能好手、前辈个人、党员先锋队、大修突击队,员工在名誉面前争先恐后,不断拿下一个个大修中的难题,为大修顺利完成,保供、保电打下坚实根本。

在有次大修中,现场碰着的一个难题,机器设备因空间受限进不去,只有人力进去。
在一个狭窄的地方事情须要一个支柱来顶着。
在没有任何量具的情形下,他凭借多年的技能履历截一根方木做支柱,不长不短恰好得当。
受到同道和领导们的赞许。

1987年于办公室内留影

1975年李元祥在姚孟电厂#2机大修中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大修现场,经年夜夫检讨为急性胸膜炎,住院治疗须要陪护。
现场大修职员紧缺,领导提出让家属来陪护。

他考虑到妻子在家要照看三个幼小的孩子们,不想让她来陪护,因此就没有给家里捎信,不让妻子知道自己病倒的事情。
他知道妻子在家带着三个孩子,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不随意马虎,吃了很多苦。

有一个老乡李永太,老家是社旗县唐庄乡何营村落的,在回家探亲中,与村落里的人们提及姚孟电厂工人李元祥在事情中病倒,自己在医院治病也不让老家人知道的事情。

恰好他们村落邻居白玉克的外家和李元祥是一个村落的,并且和李元祥的妻子白玉琴是亲叔伯姐妹。
姐夫在电厂病倒,几百里外老家的姐姐不知道。
白玉克坐不住了,立即步辇儿三四十里回外家,把这见告姐姐。

妻子白玉琴得到,把正在上学的大儿子李平请托给同住在本村落的姐家,她自己带着两个小儿子李刚、李兵乘车去姚孟电厂陪护病人。

李元祥躺在病床上也惦记着电厂大修事情,几次哀求提前出院,年夜夫理解他的病情,都不许可出院。
终极仅仅治疗了20天,在他的多次敦促下就急匆匆出院,及时上班事情。
因此他的胸膜炎落下了胸膜钙化的后遗症。
此后后半生常常受到胸膜钙化后遗症的病痛折磨。

为了电厂,为了事情积劳成疾,自己承受后遗症,这便是那个时期老工人的肚量胸襟!

改革开放以前姚孟电厂工程队出去参与其它单位的大修活动是有限的。
姚孟电厂技能力量雄厚,有时候受约请去帮助其它电厂大修机器设备,一定是挑选技能过得硬的技能职员参与大修。

每次外出帮助兄弟电厂大修,都少不了李元祥老师傅,他一方面亲自动手检修机器,一方面还能够辅导年轻的技能职员在检修中精益求精。
外出帮忙检修,实在也是一次检修演习和磨炼。

改革开放后,电厂紧跟改革的步伐,检修机器设备也走向市场,多次组织技能骨干出外承包电厂大肄业务。
李元祥曾经随电厂技能职员一起受约请去宁波北仑电厂、上外洋高桥电厂、武汉阳逻电厂、湖南岳阳电厂等地帮助大修。

1989年电厂首次在宁波北仑电厂承包30万机组大修项目,工期两个月。
年近五十岁的老工人李元祥和年轻的工友们一起参与大修项目,每项事情他都带头干,给大家做好榜样。
年轻的技能员看到老李默默无闻地抢先下手身体力行,都二话不说积极抢着干,使全体工期提前十多天完成,受到北仑电厂的夸奖。

1991年完成宁波北仑港电厂大修后返家机遇场留影

前去的大修职员,光荣完成任务,为姚孟电厂赢得了名誉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他们来回坐飞机,对方电厂亲热地欢送他们去飞机场,宣扬他们技能过硬,提前完成大修任务,无不为姚电人感到骄傲和自满。

在后来几年的电力系统大修中,姚电的各个项目部都得到了中国电力的好评。
姚孟电厂为祖国办理了民生用电问题,现拥有固定资产近2亿元,从业员工2181人,同时每年为国家创造年产值一亿多元,实现利润近600万元,拥有一批知识构造合理、适应能力强、具有当代化管理水平的专业人才,是一个经济势力雄厚,技能力量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企业发展事情做得好,与多个姚电人的奋斗息息相关,平凡的老师傅李元祥更是默默无闻地为姚孟电厂贡献自己的统统。

是金子就会发光,李元祥在平凡岗位上所做的贡献,领导和同事们看得清清楚楚,每年厂领导组织厂劳模、前辈个人、技能好手去上海、海南、北戴河等地进行调理、度假,都少不了老师傅李元祥,这也是对他兢兢业业事情切实其实定和褒奖。

李元祥先后在汽机阀门班担当班长、汽机水泵房第一任班长、公司生技科物资管理员等岗位上事情,直至退休。

四、退休不退志,新岗位献余热

1996年56岁的李元祥由于常年事情在第一线,积劳成疾,办理了退养换工手续。
儿子李平来电厂上班,一家五口都来到电厂生活。
两个小儿子也安排在姚孟电厂事情,都已经成家立业,奇迹有成。

李元祥退养三个月后,姚孟电厂前任厂长李铁林带队卖力带队去伊川县建电厂。
他理解李元祥老师傅的过硬技能和事情履历,是电厂技能的骨干力量,为传承技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老厂长奉劝李元祥师傅参与伊川县培植电厂事情,做施工监理,卖力监督检讨汽机设备的安装、调试、施工技能质量等各项事情。

李元祥带病坚持事情,依然严格负责地完成事情任务。

伊川电厂第一期工期按规定二年圆满完成任务,随后接着上第二期工程,两期工程统共三年半韶光,他仍旧坚持事情在第一线,保质保量完成建厂事情。

电厂投产后,他们原班职员在那里试运营一年,一方面做技能辅导,另一方面对新工人做技能培训辅导事情,待新工人闇练节制事情技能后才圆满完玉成体事情放心离开事情岗位。
并于随后的韶光里,先后到义马电厂、首阳山电厂等担当监理职务,退而不修,持续发挥余热。

1997年2月16日改制为有限任务公司,1999年8月27日改制为合伙企业,目前公司资产总额约30亿元公民币,个中国家电投(中电投与国家核电于2014年重组合并)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持股60%,河南省电力公司持股40%。

姚电公司改制后,很多工人思想想不开。
李元祥虽然已经退养,但是他依然把姚孟电厂当做自己家,他的思想紧跟国家形势发展,紧跟时期步伐,积极向上,武断推戴公司改制。

他坚信姚电公司改制符合社会发展的须要,坚信改制后的姚电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好的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未来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元祥2011年春节百口福

2012年6月5日,农历4月16日,李元祥在平顶山姚孟电厂去世,享年73岁。
按照他的遗嘱,安葬在生养他的家乡社旗县苗店镇白庄老家祖坟,叶落归根,回物化然。

现在李元祥百口统共二十二口人,都生活在平顶山姚孟电厂,成为李元祥的接班人,连续为电厂贡献力量。

李元祥那一代人为国家也为了自己的发展吃尽了苦受尽了累,能够在艰巨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坚持下来,成为培植电厂的主人。
苦尽甘来,子孙后代能够很好的在电厂事情生活,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落白庄人,苗店中学精良西席。
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揭橥,还有通讯宣布《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人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