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剃头放睡:
逐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这就表示了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推拿。这正像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辑古人敌人发的履历,提出发多梳,能去风明目的养生之道一样。而清代北京的剃头匠除节制梳、编、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还会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补等医术,也正是为了使剪理发的内含更加全面。
62、钻火圈
63、箍桶
64、卖“官图”儿:
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厅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本日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大众狗仔队\"大众。
65、赶脚:
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须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66、撞钟:
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的我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67、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68、过卖:
类似现在的送外卖。
69、打连厢:
别号《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盛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妆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演出。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尚百图》中有“打莲湘”,笔墨解释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70、劁 猪
71、妇人卖花
72、上元节: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热闹非常,晚间看灯,放焰火,地安门外鼓楼前这一带大店舖家家放「盒子」,有的还把大主顾请到二楼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儿北头儿路北有一座城隍庙,每年灯节有火判儿供人不雅观看。所谓火判儿实际上便是一个砖砌的大炉灶,高约四五尺,形状像一个袒腹而坐的人,头上戴一顶双翅的纱帽,帽子是一个大砂锅,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块铁板,生着火往后火焰从耳口鼻眼、肚脐和两乳冒出,围不雅观的人很多。这也是灯节不雅观灯看花之外的另一景不雅观。火判一晚上要烧数百斤煤,都是由个人和店铺捐的,三十年代末,没人捐资火判儿也就没有了。
73、打糖罐儿
74、羽士化缘:
羽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听说可得子。
75、汉官太太
76、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盛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满族萨满敬拜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厘米旁边,柄下真个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穗或红绸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高下旁边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合营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演出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演出,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长节日气氛。
77、雇干娘
78、插扇面:
每年立夏之后,画扇面的挎一扇蓝,上竖一杆拴各色线绳上有铁铃,同风吹叮当作声,人们就知是画扇面的来了。
79、耍飞镖
80、剔 头
81、修 脚
82、医 道
83、耍叉:
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高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
84、焊水烟袋:
工匠用小风箱和小炉加上铜锡焊药可将破坏的水烟袋修复一新。
85、摆西瓜摊
86、卖皮鞭子
87、批殃榜:
如果有人去世了,家人请风海军长西席验看去世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去世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容许证”。
88、广东妇人
89、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盛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了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喷鼻香粉,用火点燃,宛如彷佛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心,插一根烛炬,名叫“荷花灯”。
90、卖大碗茶
91、窗户画儿
92、卖风车
93、打梳头油
94、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95、换绿盆:
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流。
96、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狂奔。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汉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以是,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由于,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其余,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97、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冲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每每兼锔碗),修起来连续利用。锔,是指用一种波折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痕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冲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打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暗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末了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睦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备可以放心利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安然吉祥,万一小孩不慎冲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安然”。“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畅,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
98、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99、卖桑椹大樱桃
100、卖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霸占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凉粉便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
扒糕、凉粉两种作一个担子上卖,凉拌的作料有酱油、醋、调薄的芝麻酱汁、咸胡萝卜丝,此外便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总之以酸、辣、凉为主,真正起调味浸染的是芝麻酱汁。天热,扒糕、凉粉整块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镇。冰上罩一层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凉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块大约二个铜板。凉粉不固定,随买主任意买多少,用薄铜片刮成细条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随买主张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凉。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101、芝麻秸:
老北京尾月二十五日往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大众踩岁\"大众做准备。
102、卖咸鸭蛋
103、小什不闲托钵人: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托钵人,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104、宰 羊
105、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紧张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敬拜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紧张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敬拜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季候的特色食品。
106、捡烂纸:
穷苦人肩背一筐,手持铁勾在大街上捡拾烂纸以换钱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