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收藏家协会会员丁燥军,收藏着一枚与丰惠有关的印章,印章长5.8厘米,宽3.6厘米,厚2.8厘米,木质材质,蒙着一层暗赤色的包浆。
印章上面有“丰惠”两字,下面三列各四个字,从右至左直排读,是“转坝头胡奎记,修理风车风箱”。这是一枚阳刻店号印章,简称“店章”,相称于现在的牌号。店家把店章印在自家的产品上,以示对产品的卖力,也打出自己的字号,达到广告效果。
“胡奎记修理铺”在哪里?从字面剖析,“丰”已利用简体字,照此判断,雕刻这个店章的年代不会太久。经讯问,得知转坝头在丰惠东门外,那里起先有个“风车阿奎”,以善修风车著称,且这个店铺还在。由此,我对这位已离世30多年的民间工匠产生浓厚的兴趣,遂与朋友相约前去寻访。
上虞古县城(今丰惠)东门外的大道叫东大路,起先是去谢家桥、夹塘、马诸,直达余姚的驿道,路上人流、物流繁忙,各种商铺搜罗万象。现在,由于交通功能的削弱,原来的商铺大多已关门息业或挪作他用。
在朋友的指引下,“胡奎记修理铺”很快找到。这是两间二层小楼,南临街河,北朝东大路。听说当年这里是个木工作坊,放着几架待修的风车和风箱,各种木头材料完好。风车阿奎去世后,这个作坊也停业了,只能从木板排门和排窗中窥伺当年的样子容貌。
据80多岁的知情人董钦海老人先容,阿奎出生于上世纪初,他的家原来在不远处的“转坝头”,少年时拜师学艺,成了一个木匠。他很聪明,木匠活样样会干,最拿手的是修风车。
风车是当时田舍常用的一种农具,设计十分奥妙,当摇动转手迁徙改变叶子时,会产生一股风力,风吹动从漏斗状木桶里洒落的稻谷,能吹去灰尘和碎叶,摈弃秕谷,分离出半饱满的谷子,留下来的是干净、饱满的谷粒。风车是先人非常奥妙实用的一项发明。
风车是利用频率很高的木制农具,因此比较随意马虎破坏。制作和维修风车须要有较高的技能,并非普通木匠能够胜任。阿奎积累多年的修理履历,经由永劫光的考虑琢磨,逐渐节制修风车的技能,到后来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制作的风车,轻巧,耐用,风力大。他维修风车时,右手摇动转子,左手放在风口测试风力,耳朵谛听风车的声音,很快能找有缺点之所在:或是漏风,或是叶子轻重不一,对症下药,稍稍“作”一下,问题就办理了。
阿奎修风车出名后,丰惠及周边的村落庄庄家都请他去修理,远的乃至到永和、丁宅、章镇等地。他常背起大略的工具,走乡过村落,四处奔波,招揽买卖,也为田舍排忧解难,因此得到“风车阿奎”的称号。近地提及修风车,必请阿奎,说起风车阿奎,很多人都知道。
后来阿奎就打出“转坝头胡奎记修理”的牌子,专门以制作和修理风车为业,兼修风箱。为此,他特地请人雕刻上述那个店章,在他制作的、或经他大修的风车上,打上这个标记,显示出他的技能和自傲。
不过,阿奎总归只是一个工匠,凭手艺用饭,土改时的身分是手工业者。后来,他的家从转坝头迁居到了东大路中段,连续经营他的奎记修理铺。
公社化后,“风车阿奎”与“犁匠阿发”等人都成为木业社里的职工,仍旧干他们的修风车、制犁耙的老本行。先前,这种独门绝技不轻易外传,阿奎膝下有四个女儿,没有儿子,这门技能没能往下传。
当电风扇、鼓风机等机器逐渐盛行后,风车逐步退出舞台,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已难以看到,修理风车的绝技也就失落传了。
如今,我们国家很重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表示,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风车阿奎便是这样一位工匠。
我们从一枚印章引发对风车阿奎的寻访,如其说是探求当年的一位工匠,不如说是对工匠精神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