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今早发了新专辑。
朋友圈奔忙相告。
新专名为《无时无刻》。
包含15首歌,且每首歌均配有详细的创作手记,信息量巨大。
而且,都是免费的。 而且,实体专辑已经在预售!
这诚意,绝对100分!
如果再耐心听完这15首作品,你会更惊异于新专辑的存心程度。
每首歌都是精心打磨出的良品。
从演奏,到编曲,再到录音,一听就花了不少韶光与用度。 个中有三首先行曲从6月初就开始预热,我间隔着听了好几遍,先和大家分享。
第一首是《门》。
看到这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摇滚先驱The Doors,其次是郑钧在20多年前写的那首《门》。
李健与前者的迷幻无关,倒是与后者在吉他编配上有类似之处。
很明显,这两首《门》的风格根源都来自八九十年代的硬摇。 枪花、邦乔维、蝎子、大师长西席……
这些乐队共同造诣了牛逼闪闪的摇滚黄金年代,影响了全天下年轻人。
但同样的根源不代表同样的结果。
郑钧的《门》虽然有钢琴、提琴加持,但主架构还是吉他贝斯鼓这乐队三件套,歌词也足够大略、足够丧。听这种歌,不须要任何思考,把你的身心放进去,感想熏染主唱的挣扎与吉他的哭嚎即可;
而李健的《门》歌唱性强,古典意味浓,编曲充满平衡美,歌词的概括性也更明显,可阐明的空间很大。
大略讲,
郑钧的更摇滚,看重个人感情的抒发;
李健的更音乐,看重群体行为的思考。
更喜好谁,看你自己。
第二首是《Marine玛琳娜》。
这首歌很李健。
和大众心中的《贝加尔湖畔》、《风吹麦浪》气味高度相似。
光看歌词你就懂了:
我爱倔强的灵魂 愿为你低头可是我们却错过 只怪命运没分寸
优雅、知性、克制、美好……
听这种作品,你不喝一口咖啡或者捧一本诗集,都以为哪里不对。
第三首是《我唯有的你》。
这首歌的主题,李健的创作手记里写的是爱情,以及崇奉。
但我听下来,深刻得更像母爱:
每当我想起你,才相信爱的真谛。 一时凄风苦雨,唯有你,不肯拜别。 是你默默陪我替我分担着伤痛,直到有天我能辨真假。 帮我渡过重重险滩是谁派你来,我拿什么回报你的爱。
特殊是末了一句更是如此:“当我转头找你,统统没变只是,我找不到你。”
或者说,母爱是统统美好、善良的源头。
在我内心,她是和宗教一样的终极救赎。
特殊是配上这首歌幽美、圣洁的编曲,更随意马虎让我有这样的遐想与感想熏染。
不愧是李健!
你可以不喜好,但险些挑不有缺点。
健哥有个称号,叫“中产安慰者”。
虽然他自己不认同,但也有一定道理。
中产三大特点:
1、神往精细的生活
2、神往诗和远方
3、神往理性与优雅
他不管是音乐还是为人,都完美匹配这类人的需求。
实质上讲,他的人生,是所有中产的空想;他的代价追求,亦是如此。
1998年清华毕业后,李健在广电总局事情,一个月拿4000。
不论从性子还是薪资上讲,这是一份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事情。 但他非常不满意。
1是刚毕业,只能干杂活,毫无造诣感;
2是薪水不足花,一贯靠刷信用卡度日。
这两点都很主要。
他曾经在采访里坦诚:
“如果我当时一个月挣四万块,我可能就不会当歌手了。”
1998年,每个月4000元还不足花?问。
李健回答:
“便是没到一个为所欲为费钱的阶段,而且我买东西都不是什么大件,便是书、唱片、音响,这就很局促了。我记得特殊清楚,在中友百货,我看中一条599块的Lee牌牛仔裤,我心想,一个月人为都买不了几条裤子,当时就绝望了。”
作为一名“文艺男神”,能如此坦诚自己的物欲,令人敬佩。
他更是坦言自己为什么不是刚毕业就做音乐,由于:
“我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让自己吃苦的人。我不须要刻意饱尝生活的磨砺,除非是逼不得已。”
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写的那篇著名的杂文《我若何做青年的思想事情》。
大略讲,他有个外甥,叫姚勇,也是清华毕业生。
由于醉心摇滚乐,以是毕业后想全职玩音乐。
那时候玩音乐的人特殊穷,生活朝不保夕,但他认为艺术家便是要体验痛楚的生活办法,以此净化心灵。
作为舅舅,王小波为了对姐姐有个交代,教诲姚勇说:
“痛楚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楚……别人的痛楚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耐劳,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据王小波自己说,这番话,一语点醒梦中人,姚勇毕业后放下吉他,乖乖进公司,挣大钱。
而实际情形是,姚勇毕业后确实没玩摇滚,但在公司干了两年后,还是短暂加入了一个音乐组合,
之后创办软件公司,做了一款产品,叫QQ炫舞。
而那个组合正是“水木年华”。
王小波和李健的不雅观点类似。
这两个理科生对付艺术生活,都参与了很强的理性主义。
说到这,大家再想想李健的作品风格就能对上号了。
他不管对生活还是音乐,都有非常强的掌控欲,绝对不能失落控。
他离开水木年华,缘故原由是不想迁就队友,音乐上有洁癖,绝不妥协。 虽然做的是盛行音乐,但继续了古典音乐的思想,充满了秩序与平衡。
包括他的歌唱办法,也是如此,力求完美无暇。
以是大略讲,他是这个时期的舒伯特。 典雅、崇高。
虽然发自内心的崇敬,但作为摇滚乐迷,确实不是我最爱的那一类。
前几天我和一位女性朋友谈天,问她“如果年轻的郑钧和李健都追求你,你会选择谁?”
她的答案很大略,如果她20岁,会选择郑钧;如果30岁,会选择李健。
言外之意非常清楚。
要结婚,千万别找摇滚明星。
他们内心追求的混乱与毁坏性,会让你奔溃。
而儒雅的李健会最大程度担保你感情的安定。 但作为歌迷,在当下人生阶段,我的审美方向为:
秩序之美我能接管,也尊敬,但无法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而毁坏之美的那种迷人更加关照个人情绪与个体生命,更随意马虎引发我对发达生命的热爱。
以是李健的作品,我一贯心怀敬意,但听的不多。
这张《无时无刻》也是如此,至少对付我的耳朵来讲,各方面完美到无可挑剔,但并不能拽住我的心。
他的所有单曲,相对而言,我听的最多的是翻唱作品《父亲写的散文诗》。
就个人来讲,比他创作的同题材《父亲》要更打动我。
《父亲》也很好听,词曲都很美,但它所呈现的生命体验比《父亲写的散文诗》更柔和、更抽象。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被李健唱哭的那个晚上。许飞的老歌,再次活了过来。
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双因劳动而无比宽大的手,那个被生活压的有些驼的背。
也想起了李健最爱的作家,余华作品里的某些形象。
令人潸然泪下。
金牌主持人鲁豫曾这样夸李健:
“我在雨入耳他的歌,在雪后听他的歌,在回家的车流入耳他的歌……忧伤、沉着、烦闷、快乐,我将自己繁芜不为人知的心绪全然地交付给他的歌声。他的音乐里,也唱着我的发展和爱情。以是,我无法不爱他的歌。”
说得真美。
如果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能爱李健了,那是好事,我估计人均年收入还得再翻一倍。到2万美元?
没有任何讽刺的意思。
对我来讲,李健这瓶高等红酒可能还需再过10年才懂如何品。
如今,一根中南海、一杯扎啤,我就以为挺带劲。
喝多了来一首《国际歌》,眼泪止不住哗哗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