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快快睡/梦中会有我相随/陪你笑陪你累/有我相依偎
小宝贝快快睡/你会梦到我几次/有我在梦最美/梦醒也安慰
花儿随流水/日头抱春归/粉面含笑微不露/嘴角衔颗相思泪
山间鸟徘徊/彩霞伴双飞/惊鸿一蔑莫退却撤退/离开也让东风醉
看蒙蒙的睡眼/有谁值得你留恋/同林鸟分飞雁/统统是梦魇
传说中神话里/梦中的我在梦你/神仙说梦会醒/可是我不听
流水葬落花/更凭添顾虑/尝过相思百味苦/从此对情更邋遢
寒风催五谷/遥风到天涯/枯木也能发新芽/馨喷鼻香播种摇篮下
这首歌的开头写得很好, 措辞大略而意境安恬,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是一首幽美的摇篮曲,然而后面的一些内容,可能会引起身长、教诲专家和笔墨事情者的忧虑。 除了明显“儿童不宜”的内容,有些看似具有“古风”、含义更加隐晦的字句,更能揭示出许多深层问题——在进行“国学早教”的时候,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具有若何的评价标准?本文会在一段大略的文本分析后(close reading),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磋商。
《小宝贝快快睡》这首歌从表面上看,措辞具有古典美,但是细加考虑后不难创造,其借鉴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法明显有待商榷——许多家长担心“同林鸟分飞雁”(“嗨,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元代《冯玉兰》)、“统统是梦魇”(梦魇:噩梦、俗称鬼压床)、“流水葬落花,更凭添顾虑”、“尝过相思百味苦,从此对情更邋遢”等表述不适宜涌如今儿童歌曲中。
如果说比较明显和直接的“借鉴”让人一览无余,而一些“借鉴”和“创新”的结合,则更加具有迷惑性。第一次听到这歌的时候,个中的“粉面含笑微不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它让熟习《红楼梦》的人遐想到个中相似度极高的一句: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欢迎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地痞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便是了。”
由于王熙凤的出场在《红楼梦》中太过经典,这句“粉面含春威不露”可以说是这部文学名著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描写之一,小说中的原句和歌词里的“粉面含笑微不露”仅两字之差,个中还有一字是同音字,后者对前者的模拟彷佛比较明显。化用经典的文学语句,是值得鼓励的,此处化用是否恰当,大概见仁见智,如果将里面的词语逐个剖析下,彷佛更随意马虎得出结论:
首先,“粉面”并不是“粉扑扑的脸”,而是涂脂抹粉的脸,“油头粉面”中的“粉面”便是这个意思。《红楼梦》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她浓妆艳抹、花枝飘荡,还未进入眼帘就先声夺人,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粉面”涌如今儿童歌曲中是否恰当?是指谁?想要表达什么?
其次,“粉面含春”的“春”在原句中是指男女情好之意,和“女子怀春”的“春”相同,如果放在儿童歌曲中显然欠妥,因此歌词用的是“笑”,彷佛更恰当一些。然而,问题在于改了“春”,也要改后面的“威”,原句“含春威不露”是一体的,“威不露”是指不露威仪,指王熙凤娇艳妩媚的女性魅力粉饰了她的威仪,但仍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威”在此处显然不可用,但如果直接改成同音的“微”,仍旧有问题,笑颜只能“微露”或者“不露”,“微不露”彷佛不通。
我们无法确认《小宝贝快快睡》是否真的借鉴了《红楼梦》(除了上文谈论的这一句,“流水葬落花”也因此《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中的经典场景),但有一些问题彷佛值得磋商:如果化用了《红楼梦》中的句子,这种借鉴是否能够为这首歌增加文化秘闻和美感?如果这句歌词没有化用这一句,那这一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又是否适宜摇篮曲?
比较于这一句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典故的利用不当、句子的文义不通而言,后面紧跟的“嘴角衔颗相思泪”、“彩霞伴双飞”,等是否适宜涌如今摇篮曲中,相对随意马虎判断。
再后面的“惊鸿一蔑莫退却撤退”这一句,也随意马虎让人产生困惑,“惊鸿”一词出自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指被惊起的鸿雁飞行之姿态,用以比喻美女轻盈洒脱的身体,而“一瞥”是指飞快地看一眼,“惊鸿一瞥”这一针言在当代汉语中运用很多,多指美人在面前须臾即逝的一刻。
如果说“惊鸿一瞥”用在此处已经令人困惑,那么经改动过的“惊鸿一蔑”更让人产生疑问,“蔑”在当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是“唾弃”、“歧视”,是轻视侮辱之意,不知放在此处又是何意?“莫退却撤退”和“惊鸿一蔑”什么关系?为什么不能退却撤退?谁退却撤退?退到哪里?大概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纵然惊起的鸿雁给了你一个唾弃的眼神,你也不要退却撤退”?但鸿雁和唾弃之间是什么关系?唾弃的工具是谁?这和摇篮曲的内容与风格又是若何关联上的呢?其余,“蔑”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当代汉语中,都没有名词形式,因此这里的“一蔑”彷佛也不通。
由于这些疑问的存在,我想就许多家长对这首歌曲的意见进行一下补充:这首歌的争议不仅仅在于是否适宜成为儿童歌曲。纵然作为成人歌曲,有“粉面含笑微不露”、“惊鸿一蔑莫退却撤退”等表意不明、可能有语病的句子涌现,恐怕也是不太合格的。其余,“对情更邋遢”等语作为歌词,无论受众为谁,可能都未必具有措辞的美感和思想上的意义。
进行如此苛刻的剖析,并非是纯挚地为了对某一首歌曲吹毛求疵,或许我们该当提出的问题是:为何这样有“硬伤”的歌曲会产生,而又为何会被市场接管?而这样的歌曲广为流传,会对其受众(紧张是儿童)造成若何的影响?
“国学早教”:情怀不应取代任务
儿童歌曲是幼儿早教中一个主要的部分,对儿童在措辞和音乐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主要影响。中国早教行业发达发展,对各种早教干系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扩大。2017年开始,中国开始发布《中国早教蓝皮书》,早在2018年的“蓝皮书”中,官方就估量2020年中国的早教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最新的“蓝皮书”也指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早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随着人们收入提高和育儿不雅观念转变,当代家庭逐渐方向于寻求高质量、专业科学的早期教诲。
正因如此,不仅越来越多的早教工具和玩具应运而生,家长也越来越乐意在孩子的早期教诲上花费韶光、精力和金钱,市场催生了早教干系的文化家当,越来越多的歌曲、动画、图书、培训机构等各处着花。然而在这种“粗放的增长”中,产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国学早教”便是一个质量问题的“重灾区”,许多表面光鲜的“国学教诲”产品缺少质量保障和专业性。比较于教授一种乐器或是体育运动,更加抽象和弹性的“国学教诲”成为了准入门槛最低的“捞金”办法之一。
在对未成年人的培养中,“国学热”毫无疑问已经兴起。早在几年前,尊孔读经、琴棋字画等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教诲门类,干系的课外班、夏令营、网课、读物等层出不穷。“国学热”虽然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问,须要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支撑。
在早教领域,“国学热”中的主要部分便是童蒙读本的学习,这从来也不是一个大略的问题。就以现在大行其道的国学“三千千声”(《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来说,许多家长热心于让幼儿在家背诵或者报班学习童蒙读本,以期让子女提升教化、下笔有神,但却丝毫不把稳选择精良的“本子”。大略地说,“三千千声”便是中国古代的“教科书”,由于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版本,以是版本的差异不容忽略,详细到同一句中某处该用哪一个字,须要有履历的专家比拟各种版本后,根据一定的标准,选出最佳最合理的用字。而由于有些字在古代和当代的读音也不同,诵读的时候,为了能够合辙押韵、表示原文的音韵美,有些字要保留古音,因此给每个字“正音”也是一项繁琐的事情。市情上“三千千声”干系的出版物凌乱不堪,许多包含错别字和缺点的读音,有问题的注释也习认为常。
除了有质量过关的学习材料,“国学教诲”中措辞文化的部分还须要“老师”进行疏通文意、讲解典故、答疑解惑等,而这些须要真才实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虽然学习者浩瀚,合格的教材、老师却百里挑一。抛开传授教化质量谈学习,就跟抛开食品资量谈摄入营养一样,很可能揠苗助长。
实在尊重学科的专业性、看重学习内容这一点在国学之外的领域同样适用。许多家长重金为子女购买外国名著,却对出版社和译者绝不关注,致使孩子所读的译本措辞晦涩、内容缺点百出;对外文读物的追捧有时也流于盲目,许多所谓的双语或是外语读本装帧精美、印制精良,措辞本身却粗制滥造,也致使孩子在一开始进行措辞学习时就事倍功半,乃至误入歧途。
正是由于市场的鱼龙殽杂,家长才是不可短缺的主要角色,他们须要有去伪存真、披沙拣金的能力,才能做儿童心灵和头脑的“守门人”。在“国学早教”的热潮中,至少有两点,须要镇静对待:
其一,并非所有跟“国学”有关的内容,都是真正的“国学”, 如今的“伪古风”、“伪国学”大行其道,许多所谓对古代礼仪道德的培训,都有对文本断章取义、妄加阐释之嫌,乃至只要在臆造的内容上点缀些许“古文”的字句,就可以吸引学生。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那首歌曲,表面看彷佛可以对听者进行措辞、文化和审美上的熏陶,实则经不起考虑,“熏陶”的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以是家长对生动在“国学市场”中的各种做事和产品,须要一定的辨别能力,否则可能会揠苗助长。
其二,传统文化本身也不适宜不加辨别就通盘、机器地接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措辞表达本身,也是在理解历史,应该勾引孩子把稳时期背景、培养思辨能力,既不妄加批驳,也不不求甚解。举例来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早已无人问津的《弟子规》一夜成名,而随着人们对“国学热”的反思,《弟子规》由于含有一些迂腐的代价不雅观和行为准则,又被从神坛丢入万丈深渊。事实上,如果说不合时宜的内容,“国学经典”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以是详细问题详细剖析才格外主要。学习一种措辞和文化,并不是大略地把“墨水”倒进肚子里,而是一个思考、磋商的过程,对孩童来说,既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一种思维的演习。
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奶奶教我《三字经》时,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时教导我说,这是中国过去的不雅观念,虽有一定道理,放在现在也不全对。如今男性已不再是唯一的一家之主,父亲也不再是唯一对子女教诲卖力的人,过去所说的“养不教,父之过”,在如今应该说“养不教,父母过”更加恰当一些,即仅生养子女,而不对其进行教诲,父母二人同样负有任务。这样的讲解虽短,却是不可短缺的,如今的“国学教诲”,大多太过看重背诵。如果学习传统文化被简化为不假思虑地被动接管,也就失落去了意义。
在我现在所生活的美国,由于年轻的华人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很担心自己的子女不能节制中文,因此乐意花费高昂的学费,将子女送入中文学校,或是购买各种早教产品和做事,由于还没有深入体验美国的中文早教课,以是不敢妄语,但是从打仗的年轻父母来看,他们和海内的家长一样,对“国学早教”的飞腾激情亲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国学”本身依然缺少理解,而在详细的操作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总而言之,当今的社会催生了“国学热”、“早教热”,也注定了“国学早教”的风靡,比较于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培训,对措辞文化教诲的质量把关难度更大,但规范行业的需求非常急迫。如何担保未成年人接管的是合格的“国学早教”,是大到社会、小到家庭都该当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可哀求每一位家长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素养,但是在打仗“国学教诲”时,至少该当把“专业性”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估标准和努力方向,积极负责地“做作业”,不被光鲜华美的包装、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能和看似具有文化内涵的“卖情怀”所迷惑,这才是对“国学”真正的尊重,也是“教诲”应有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