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乐队的《选择倔强》最近由“司乐唱片”复刻出版了,而且还同时发行了黑胶版和CD版。
由于对黑胶彷佛也没多大的感情。
以是,还是只收了CD版。

《选择倔强》这张专辑,我最早买的是“中唱广州”版,先买了磁带、后买了CD。
CD是在杭州解放路的太平洋电影院隔壁的“滚石音像”买的,如今除理解放路还在,电影院和音像店都没了。

我只有选择倔强来拯救我自己  第1张

当时买到CD还是有点小小失落望,由于磁带版用的是一个小海报,银底黑字的歌词面看起来还是挺高等的,但到了CD版本,反倒只有大略的折半页,而歌词面则只有白纸黑字,毫无质感可言。

而且,当时“中唱广州”的CD版,很明显在CD封面的排版上也没花心思,便是将磁带封面的宽度轻微拉伸了一下,然后在左侧加了乐队的英文名,在右侧又加了乐队和专辑名,这样就算办理了CD偏正方的尺寸问题。

这次的“司乐唱片”,在封面和封底设计上,基本保留了原版的风格,只是在Logo和版权信息等细节进行了必要的微调。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这次“司乐唱片”的版本,反而把“中唱广州”版本的简体字,全改为了繁体字。

不过,在歌词内页设计上,“司乐唱片”还是下了功夫,做成了标准的CD图册内页,除了补了很多乐队图片之外,还夹着一种透明纸,明显是从“中唱广州”的简装版,升级成了豪华版。
不知道这些图,是不是周俭老师供应的,毕竟他是中国摇滚图王……

值得一提的是,“中唱广州”虽然绝版多年,却仍在市情上以一百旁边的价格流利着,当然那是高仿版。
目测看起来,这批高仿版做的仿真度还挺高的,毕竟目前海内少数几个高仿商,实在都是重度歌迷,对付实体唱片的情怀,好比今唱片公司的从业职员,更深、更深……

当然,能走正道还是走正道的,天下须要模糊地带,但主流还得是光明正大。
“司乐唱片”这次重版《选择倔强》,除了让绝版碟不再灭绝之外,实在还改动了原版的一个重大问题,即音质的问题。

“中唱广州”版的《选择倔强》,觉得就和没混过音一样,不知道当时“星碟文化”的老板王晓京是为了省钱,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原由,反正便是听起来糊得很。
尤其是对付摇滚乐这样一种音乐形式来讲,短缺比较专业的后期,是很随意马虎削弱音乐作品冲击力的。

早期的《选择倔强》,除了“中唱广州”版之外,后来还发行了喷鼻香港地区版和日本版,两个版本还都进行了重新的后期处理。
日本版和JVC对待“黑豹”的第二张专辑一样,觉得是同一个低音炮大师修的,然后高音就没了。
而喷鼻香港版的后期,也挺像“黑豹”首张专辑“Kinn’s”版和“滚石唱片”版的差异,便是高音特殊尖和刺,但鼓和贝司的低音部分却跟不上。
总之,这两个外洋版在听感上,也都不平衡。

这次听“司乐唱片”版的复刻,第一首《我没有远方》的低音鼓,就听到了明显的变革,鼓的那种原始张力出来了。
虽然整体上由于受制了录音母带的基底,不可能改变太大(改变多了就假了),但录音层次的升级还是很明显的。

在这里要特殊表扬三个细节。
一是《我没有远方》这首歌曲,这次特殊注明了作品那段美声合唱“引自蒙古族作曲家俏丽其格1952年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在此前“中唱广州”版的CD里是没有,磁带我记得也没有。

二是《请走人行道》这首歌,特殊标注了前面那段敲着木鱼、像是念经的男声念白,是出自王勇。
不知道是此前的所有版本都没注明过,还是我错过了信息,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王勇念了这段念白。

再有一个便是《偶像》这首歌,我最早听专辑时,不太确定和罗琦合唱的男声,是周笛还是郭亮,后来才知道是周笛。
而这一次“司乐唱片”则补上了这条信息,此处值得表扬及掌声。

比起有些借情怀之名越复刻东西越少、错漏越多的重版,《选择倔强》这样的重版,才是专业且故意义的。

关于“指南针”乐队和这张专辑,实在很多背景故事,老歌迷都太熟习了。
不外乎乐队成立于1991年,前身是成都的“黑马”乐队,经由当时“星碟文化”老板王晓京的创造,并指定由罗琦担当主唱、洛兵担当所有词作之后,终极以“指南针”乐队的名义开始亮相。

洛兵曾经回顾过那段经历,说从1992年起,他和乐队的六名成员,就挤在三元桥那边的三间平房中埋创始作,而《不想再是小孩》则是乐队第一首完全的作品。

在洛兵的《我的音乐江山》一书中,通过罗琦之口还透露了另一个信息,即《你的柔情我永久不懂》这首歌曲,最早也是她首唱的。
而此后,罗琦还唱过《这一刻我是至心》,可能是由于音乐气质上不那么摇滚,后来都被王晓京安排给了陈琳演唱,并收录在陈琳的首张个人专辑里。
个中,《你的柔情我永久不懂》还成了专辑的同名主打歌。

“指南针”乐队在磁带上最早的亮相,该当是1993年由王晓京投资出版的《摇滚北京I》里,这张专辑开场的《请走人行道》,便是“指南针”乐队的作品。

《请走人行道》整体给人的,便是一种学院加书卷的味道。
音乐上是学院派的,和同期很多国摇比较,没那么躁但很稳。
而洛兵的歌词,纵然批驳讽刺都写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很像是罗大佑那一派的词风,和当时以崔健为代表的京派摇滚表达,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实在,不知道当时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中后期国摇盛世的歌迷还记不记得,“指南针”乐队在当时虽然有罗琦的嗓音,还有后来遇刺事宜的被传奇化,但比起有些乐队来讲,“指南针”乐队始终都没达到殿堂级的高度。
要不是洛兵的歌词撑着,说不定也会被很多人归为与“零点”一样的“伪摇滚”。
乃至当时还真的有人这么说过,只是数量不多、声浪不大而已。

不得不说,中国摇滚乐迷真是一个奇怪的群体,那背后总像有一只无形的黑手,说你摇滚就摇滚,说你伪摇就伪摇,也没个标准可言。

在我看来,由王晓京一手张罗出来的“指南针”乐队,从商业模式上,实在倒更靠近于欧美的摇滚乐队。
成员有专业的分工,也有很多商业的方案,乃至乐队的组建,也不像早期的北京摇滚乐队那样,都是成员自发的,而是由经理人(王晓京)通过市场判断进行最优化组合。

只是,像王晓京、苏越这些前辈在商业上的意识,都有点儿太超前了。
尤其在江湖文化盛行的时期,也使得他们的很多做法,常常以压榨艺人等说法而被人诟病。

《选择倔强》的十首歌曲,均由洛兵填词,个中周笛写了九首曲子,而剩下的一首《目的地》则是郭亮作曲。
乐队早期的阵容,除了主唱罗琦之外,是吉他手周笛、键盘手郭亮、鼓手郑朝晖、萨克斯手苑丁,以及贝司手胡小海。
后来,由另一位贝司手岳浩昆顶替了胡小海。

胡小海后来自己搞了“21”乐队,再后来也和窦唯组过乐队,1994年喷鼻香港红磡“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上,窦唯乐队的贝司手便是胡小海。

《选择倔强》整张专辑的音乐既学院派也多元化。
我很喜好《我没有远方》和《请走人行道》的设计,前者加入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及张全胜的马头琴,堪称神来之笔。
后者的木鱼敲击和念白,再加上滑棒吉他,也是很有创意。

《回来》则是专辑除同名曲之外,最荡气回肠的作品,前几年的一些音综,也偶有歌手翻唱过。
《偶像》实在很像是Fusion,既有爵士元素,还有天下音乐元素,在那个时期也只有学院派的乐手能玩出来。

别的硬摇滚、重金属部分,“指南针”乐队就还是中规中矩,《为所欲为》的开场,很像是AC/DC的味道,《目的地》的和弦与音色,也是那个年代金属的标配。

末了当然要说说《选择倔强》。
如果没有那一次被刺眼的意外,这也是一首不存在的歌,而这张专辑也不会叫这个名字。
至于是会叫《我没有远方》,还是《请走人行道》,就都是无意义的假设了。

现在再听《选择倔强》,都是一首史诗级的作品,而作品的编排也是同时用了民谣、交响、摇滚的元素,并且彼此交错重叠,段落也是非常自由,随着感情的起落,忽而宁静萧瑟,忽而波澜起伏,忽而愤怒壮烈。

有时候想想,真的是悲剧尤其能够造就经典……

这次“司乐唱片”重版的《选择倔强》,还在“策划·监制·制作总监”王晓京的名字上打了一个框,由于这位后来缔造“女子十二乐坊”神话的音乐经理人,已经于2015年5月23日去世。
但就像洛兵说的那样,“中国的摇滚乐、盛行乐、新民乐,不会忘却你的伟绩”。

“直到本日我才明了,世上并不但有一条指定的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