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物修理铺

当时,我家隔壁弄堂里的诸家大妈是位家庭妇女,她买了一台手摇补鞋机,放在家门口,给人补鞋贴补家用。
过不了多久,诸家大妈连人带机被招进了岳庙外拱形门东侧的松江杂物修理铺。
这是政府将分散在巷口、弄口的杂物修理手艺人组织起来,修鞋、修伞、修换拉链、缝补衣服、皮带打孔、雨鞋补漏、锅子和水壶换底、磨剪刀菜刀、配钥匙等样样都有,形成了综合性的杂物修理铺。

老松江们可还记得那几家修理铺上 汽车知识

1994年,岳庙山门外修钥匙的小摊 唐西林/摄

正由于大家节约俭用,以是修理铺的买卖是一天忙到晚。
我家布鞋或球鞋后跟磨损了,或剪刀菜刀钝了,或钢精锅底烧坏了,也都拿去修补。
修鞋师傅将球鞋后跟用胶水粘贴一小块车胎皮,布鞋在粘贴一小块车胎皮后,或用鞋钉一阵敲打,这鞋又好穿了。
钢精锅底换个白铁皮的,这技能高超的是在这新旧材料的接口处,在修理师傅的一阵敲打后,形成了一圈内槽和外槽,高下套住后,又一阵敲打,竟然滴水不漏,可以放心再用上一段韶光。

修锅底

新买的皮带孔太少,拿到修理铺,师傅将冲头放在皮带上,用榔头敲一下,这皮带上的圆孔和买来的千篇一律。
有的“皮带”是帆布做的,打了新孔后,师傅便会在新开的孔中安顿一粒空心铆钉,一冲,铆钉的一壁就向四处散开,牢牢地嵌入帆布带上,护住了新开的孔,这孔就不会被皮带扣拽得很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综合性的杂物修理铺不知何因不在了,调换成了一家水果店。

二、松江小皮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中期,公民北路建成后,在荣乐小区东侧围墙外靠公民北路西侧,也便是原招商市场对面,建有一排大略单纯的临街商业用房,一个名为“松江小皮匠”的店招挂在个中。
这是家黑龙江返松知青开的夫妻店,修鞋、修伞、修换拉链、皮带打孔、自行车补胎、改补衣服等等。

1993年,中山中路上的自行车修理摊 唐西林/摄

我也多次去“松江小皮匠”修理过鞋子和家什。
那时穿皮鞋时兴在鞋跟处钉块小铁掌,走起路来格格格地响,现在想想蛮可笑的。
拉链坏了,旁边咬口不对称,自己捣鼓了半天还是弗成,拿到铺里,师傅用钳子一摁,用烛炬在拉链上划两下,好了。
男店主很健谈,边修理边与我拉家常,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每次去都见他俩在低头忙活,手摇补鞋机咯的咯的的响声一直,边上还放着好几双待修理的鞋子,这小皮匠铺的买卖也是蛮好的。

1998年,中山中路秀野桥附近的修鞋摊 唐西林/摄

后来,这排大略单纯的商业用房被拆除了,成了绿化带。
过了些日子,我在谷阳路、中山二路东段南侧看到迁居到此的“松江小皮匠”。
去修过几次。
后来不知是房租问题,还是其他缘故原由,又不见了他们。
而那里,已形成了一个家电维修和旧家具调处区,足有二三十家门面。
我挺纳闷:这修理铺是由分散到合聚,再由合聚到分散。
分散后的还彷佛有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觉得,有被“赶来赶去”的味道,这究竟是怎么啦?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市区南京东路和四川中路交叉口的中心阛阓,是有名全国的商品维修中央,后来也没了。
是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须要了呢?是艰巨朴素的优秀传统淡化了?还是大小企业都有了售后做事体系?

资料:松江微历史

作者:娄建源

编辑:韩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