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浊世,春秋战国,熙熙攘攘,统一于秦。
秦二世而亡,汉得天下四百载。

汉季世界纷争,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于隋。
隋朝二世而亡,唐得天下近三百年。

乱世捐躯槀城令崔平易近瞻父子 汽车知识

唐末群雄并起,五代十国,半统于宋,辽金夏虎视眈眈,一统于元。

元得祚不过百年,明得天下三百年。
明末李闯与满清问鼎天下,满清胜出得三百年江山社稷。

清末天平天国得半壁河山,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群雄并起,北洋与民国逐鹿中原,倭寇入侵,东北易帜,一统于民国。

民国须臾即败,公民共和国经七十年奋斗,已经耸立于天下民族之林,即将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候。

本篇文章记录的便是在隋末群雄并起的大乱之时,藁城县令崔民瞻与其宗子崔文瑜在藁城任所被人同时杀去世,成为那个时期的捐躯品。
当年的正月,窦建德在长乐(河北献县)称王。
如今石家庄附近还有好多窦建德的传说,可以设想当时藁城的环境之险恶。
一个县令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在大乱之时,更是犹如草芥。
父子双双殉难二十六年之后,迁葬到现在平山县临山之南的祖茔。

崔民瞻为博陵崔氏家族成员,祖籍安平,网络搜索史乘记载,其祖父崔宣猷、其父崔淑重是在西魏、北周、隋朝出仕。
并没有在祖籍任职。
缘故原由是北齐高欢曾在洛阳杀害了其曾祖崔孝芬一家,仅仅三个儿子幸免于难。
以是北齐盘踞本地前,其家人大都亡命西魏。
以是虽然墓志记载其为博陵安平人,说的是祖籍,其本人该当没有在原籍生活。

大唐统一天下后,崔民瞻的大哥崔民幹终极被任命为幽州刺史,也便是在这个韶光段,崔民瞻和宗子崔文瑜的尸骨才得以迁葬到此地。
而崔民幹去世后,估计是先在此地埋葬,之后在高宗永徽元年,其后辈将其迁葬长安附近万年县义善乡的少陵原。

本篇文章共计约17000字,仔细阅读估计须要两个小时。
敬请逐步不雅观看。

繁体原文:

隨故槀城令崔君墓誌

君諱民瞻字道濟博陵安平人也自營丘建國穆伯之祀克昌商山降靈夏黃之跡無泯故以暉煥琱篆葳蕤竹素世為冠族其盛也歟高祖挺光州刺史太昌景公曾祖孝芬行臺僕射吏部尚書太昌公祖宣猷侍中京兆尹少司徒汲郡明公考淑重尚書虞部侍郎大將軍固安公珪組聯暉枝葉繁茂軼兩河而矯翰驚八川而高視雖四葉公門九世卿族功伐之美弗之尚焉君地籍腴膏門荷丕構貞固之質稟之自然虔诚之誠匪因外習弱歲好學強力無怠基孝立身體仁成性而宇量宏達器局嚴深崖岸邈而難窺波瀾淼而不測因此世祿之輩皆敬而憚之年十有八迢為右親衛非其好也久之應詔舉出為魏令此地古稱狹隘有魏之餘風君下車踐境詢問耆舊弘之以敬讓示之以廉恥崇務農之典峻遊食之科先德後刑敦本抑末曾不㫷月其政惟新加以風神高朗理識通晤雖薄領填積諍訟盈庭莫不剖斷如流曲盡情伪談者以為有西門之風矣秩滿遷槀城令屬有隨失落御宇內顛覆淮海之亂主同弈碁君迺招集叛亡完聚城邑望關中之氣思霸上之師既識真主將歸正朔而禍生於所忽悲夫遂終於槀城之公館時年卌有八大業之十三年八月三日也君夫人李氏禍難之初年甫三十身嬰荼毒志烈冰霜銜恤撫孤曆茲永久而獨率節儉親服劬勞朝夕閨閭未嘗覩其慍色有子曰安都爰自沖年稟慈聖善企過庭而靡及從徙里而增慕是用沉痛創巨終天岡極粵以 大唐貞觀十七年歲次癸卯十月丁未朔 三日己酉遷厝於房山之舊塋迺為銘曰 四履開基一匡尊主世揚明德聲浹區寓猗歟若人聿修祖武身出禮義名馳京輔弱冠來壯執戟是司負才藏器有志無時亦既出宰運屬陵遲驥足未聘牛刀在茲季世不祀天下喪亂川谷沸騰人神憤惋始斃戎馬終墜塗炭如何斯人而及斯難時逢道泰妻子言歸宅兆爰卜營魂是依榛榛隴栢寂寂山扉式旌泉路永播貞徽

崔文瑜小字婆奴博陵安平人也槀城令民瞻宗子祖淑重固安公大业十三年八月三日终于槀城县以 大唐贞不雅观十七年纪次癸卯十月丁未朔三日己酉迁厝于房山县临山之南恐陵谷有异故此为记

简体原文:

君讳民瞻,字道济,博陵安平①人也。
自营丘建国②,穆伯之祀克昌③;商山降灵④,夏黄之迹无泯⑤。
故以晖焕琱篆⑥,葳蕤竹素⑦,世为冠族⑧,其盛也欤⑨!

译文:

表明:①博陵: 古代行政区划,不同时期指向不同。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博陵郡,治所在博陵。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丙戌,分中山郡置博陵郡。
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博陵郡为博陵国,治博陵县(今保定博野县)。
曹魏时废博陵国为博陵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在安平,领安平、饶阳、南深泽、安国四县。
北魏复改为博陵郡,从属于定州。
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定州为博陵郡。

安平:西汉高祖时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
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
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
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
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
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
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
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
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
郡治仍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
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
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
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
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
贞不雅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
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

②营丘建国:指崔姓源出姜姓,开山祖师为太公吕尚。
营丘,古邑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北十公里,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穆伯之祀克昌:穆伯这支子孙的敬拜得以繁荣昌盛。

穆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辨证》、《广韵》、《通志》等布告录,崔氏源出姜姓之齐国,姜太公之子为齐丁公,丁公之子幼子让国于兄叔乙(齐乙公),自己食采在崔邑(今山东章丘黄河乡土城村落,一说在邹平魏桥镇崔八村落),故为崔氏,幼子即崔文子,文子生崔穆伯,穆伯生崔沃,沃生崔野,野八世孙为崔夭,夭生崔杼,是为崔武子,为齐国执政。
穆伯是姜太公的曾孙。

祀:指永久敬拜,后引申为泛指敬拜。

克昌:指子孙繁衍昌盛发达。
语出《诗·周颂·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④商山降灵:指汉高祖刘邦准备行废立太子之时,吕后屈服留侯张良建议,让太子刘盈亲自安车迎请隐士“商山四皓”下山的典故。
班固《汉书》载“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师长西席,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
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⑤夏黄之迹无泯:夏黄,指夏黄公,即秦汉之际传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
其姓崔名广,字少通,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
与隐士绮里季,东园公,甪[ lù ] 里师长西席并称为“商山四皓”。
秦季世界大乱,四位老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商山。
汉高祖曾召夏黄公入廷为官,辅佐太子刘盈。

迹:业绩或遗迹。

无泯:没有消耗,还存在。

⑥晖焕琱篆:光耀碑刻,便是业绩的光辉映照碑刻。

晖焕:通亮;光耀。
语出魏晋·夏侯湛·永夜谣“望阊阖之昭晰兮,丽紫微之晖焕。

琱篆,音[diāo zhuàn],通“琱瑑”,指镂刻花纹或刻有花纹之物。
语出《汉书·王吉传》“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独贤,政教使之然也。

⑦葳蕤竹素:史册中记载繁多,不惜笔墨。

葳蕤,音[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也可比喻词华华美。

竹素:指竹帛,多指史册、书本。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

⑧世为冠族:世代都是显贵的豪门世族。

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
语出裴松之注《魏略》:“桓范字元则,世为冠族。

⑨其盛也欤:这真是兴盛啊!

也欤:即“也与”,有同样,并行的意思。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充分肯定。
语出《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简体原文:高祖挺,光州刺史①,太昌景公②。
曾祖孝芬,行台仆射③,吏部尚书,太昌公④。
祖宣猷,侍中、京兆尹、少司徒、汲郡明公⑤。
考淑重,尚书虞部侍郎,大将军,固安公⑥。
珪组联晖,枝叶繁茂⑦。
轶两河而矫翰;惊八川而高视⑧。
虽四叶公门,九世卿族⑨,功伐之美,弗之尚焉⑩;

表明:①光州刺史:曾任光州的刺史。

光州:古地名,治所有变,较永劫光在今潢川。
其地在西周有黄国,战国期间并入楚国,秦时属九江郡;西汉初设弋阳县,东汉置弋阳侯国,属汝南郡;三国属魏国,黄初元年(220年)置弋阳郡,属豫州。
两晋南北朝期间,名称区划废置频繁,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光山)。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淮南郡,将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思、乐安6县,直属光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光州为弋阳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太宗贞不雅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并入光州。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
“刺”检核问事,即监察。
“史”为御史。
秦每郡设御史,监察巡行郡县。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依旧制改为刺史,设十二人,各州一人,刺史权力逐渐扩大。
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不领兵)之别。
领兵刺史四品,五品,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诸州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乃至十数州军事,单车刺史则"假节都督诸军事"。
南北朝沿袭旧制。
隋朝统一,文帝撤销郡,州主座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史名。
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唐宋之后,等同于太守。

②太昌景公:生前被封爵泰昌县子,去世后谥号为“景”。

经搜索:崔挺,字双根,北魏官员,生于445年,濮阳太守崔郁之子。
举秀才出身,历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赐爵“泰昌县子”、登闻令、典属国下大夫、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景明四年(503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追赠辅国将军、幽州都督,谥号为景。
泰昌,文中写作“太昌”。

③行台仆射:中国古代官名,为大行台次官,佐大行台尚书令掌管大行台事务。
北魏置,为朝廷尚书省在驻扎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心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心,自成行政系统。
《北齐书·赵郡王琛传》载,“高祖将谋内讨,以晋阳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为并、肆、汾大行台仆射(时高欢为大行台),领六州九酋终年夜都督,其相府政事琛悉决之。
”唐高祖武德(618—626)初,置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尚书之下,置左、右仆射各一员,从二品。
武德八年省。

吏部尚书:经查阅《北史》,北魏太昌元年,崔孝芬任殿中、吏部二曹尚书。
殿中尚书,为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始置,尚书省六曹尚书之一,职掌不详。
北魏、北齐置,管理宫廷禁卫、宫廷车驾及仓库等事务。
吏部尚书,暂未考证与隋文帝开始施行的三省六部制后的吏部尚书在权益方面的差异。

④太昌公:爵位可以有条件继续,经查《北史》,崔孝芬继续了其父崔挺“泰昌县子”的爵位。

⑤侍中、京兆尹、少司徒、汲郡明公:查阅《北史》卷三十二,列传二十。
崔宣猷在西魏朝曾任侍中、京兆尹(洛阳),建德六年(577年),拜北周少司徒,加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定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隋文帝时,授大将军,册封为汲郡公。
开皇四年卒,谥号明。

侍中:古代官名。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天子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
西汉武帝往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魏晋往后,侍中多作为重臣的加职。
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
元往后破除。

京兆尹:即可作为官职名,也可作为行政区划名。
作为行政区划是指存在于两汉期间的与郡、国相似行政区划,因地属畿辅,即长安或洛阳周围区域,故不称郡。
作为官名是指统领京兆尹的主座,职掌相称于郡太守,但是地位高于太守。

少司徒:司徒,中国古代官名。
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
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心官吏名。
掌管全国土地和公民。
西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改为司徒。
后世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少司徒,即隋朝之前,各个朝代主管地皮、户口官员的副职。

汲郡明公:曾封爵“汲郡公”,开皇四年去世后谥号“明”。

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属司州。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迁郡治于枋头(今河南浚县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复迁汲县。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废汲郡。
隋朝初年废。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卫州为汲郡,郡治卫县(今河南浚县卫贤),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地属为义州、卫州分领。
辖境相称今河南省卫辉、新乡、辉县、获嘉、修武等市县地。

⑥尚书虞部侍郎,大将军,固安公:历任尚书台虞部侍郎、大将军,封固安公。

尚书:此时还未施行三省六部制度,尚书即指古代官员尚书令或其职务尚书台。
其官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当,汉成帝改用士人。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卖力统辖统统政令的首脑。
魏晋往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

虞部:古职官名。
《周礼·地官》有山虞、泽虞。
虞部盖古虞人之遗职。
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下右曹,工部有四子司:屯田、虞部、水部。
三国时魏国的尚书有虞曹郎中。
晋因之。
梁、陈、后魏、北齐并由礼部尚书领之。
北周设虞部下大夫,隋设虞部侍郎,属工部。

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
东汉往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自唐往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主座之副,官位渐高。

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常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等军事指挥乃至最高军事统帅。
古代大将军其实际权益变革很大,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当,统兵征战并节制政权,职位极高。
三国至南北朝,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
隋旁边武卫、旁边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高等武官。
唐旁边羽林、旁边龙武军、十六卫亦置大将军,其职与隋略同。

固安公:封爵位固安县公。
查历史文献,亦有封其“安固县公”的说法。

⑦珪组联晖,枝叶繁茂:

珪组:玉圭与印绶。
引申指爵位、官职。
《晋书·张轨传论》:“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

联晖:即联辉,交相照映。

枝叶繁茂:以树木枝叶繁荣茂密,比喻家族人丁茂盛,子孙稠密。

⑧轶两河而矫翰,惊八川而高视:其文采因超越故乡冀州之地群英而展翅高飞,出仕到了关中更是因能力出众而傲视京畿之地。

轶:超越。
《说文》“轶,车相出也。
”段注:“车之后进突于前也。

两河:不同语境、不同期间所指并不相同,此处指大禹所定九州之冀州范围。
在秦之前,黄河流至现河南武陟县之后,沿太行山东之古道向东北流,汇济河、漳河、滏阳河、洨河等河流,经钜鹿附近的大陆泽、宁晋泽等向东北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
《吕氏春秋·有始》记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矫翰:展翅。
隋唐墨客凌敬《游清都不雅观寻沉羽士》中有“矫翰雷门鹤,飞来叶县凫。

八川:指古代关中地区灞、浐、泾、渭、酆、镐、潦、潏八条河流的总称,代指关中。
语出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高视:傲视。
语出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於此魏,足下高视於上京。

⑨四叶公门,九世卿族:四代人出来当官,九世都是高门大族。

叶:世、代。
语出《豫州从事孔褒碑》:“继德前叶,清和挺懿。

公门:官府、衙门。

卿族:世代担当高官的巨族。
卿,古时高等主座或爵位的称谓。
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往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⑩功伐之美,弗之尚焉:功绩赢得美誉,族人主动去除不祥,形成崇尚风气。

功伐:功劳、功绩。
语出《管子·明法解》:“如此,则群臣相推以隽誉,相假以功伐,务多其佼,而不为主用。

弗:通“祓”,撤除不祥。
语出《诗·大雅·平生易近》:“平生易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

尚:崇尚、爱崇、推崇。

简体原文:君,地籍腴膏,门荷丕构①,贞固之质,禀之自然②;虔诚之诚,匪因外习③。
弱岁好学,强力无怠④;基孝立身,体仁成性⑤。
而宇量宏达,器局严深⑥。
崖岸邈而难窥;波澜淼而不测⑦,因此世禄之辈,皆敬而惮之⑧。
年十有八迢为右亲卫⑨,非其好⑩也。

表明:①地籍腴膏,门荷丕构:出生在肥沃的地皮,家族承载着大的奇迹。

地籍: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腴膏:形容地皮肥沃或家门富贵。
《晋书·王国宝传》“国宝以复兴腴膏之族,惟作吏部,不为馀曹郎,甚怨望。

门荷[hè]:门楣载荷,家族承载。

丕构:大的奇迹。
丕,大。
构,《尚书》中有“肯堂肯构”,比喻奇迹。

②贞固之质,禀之自然:守持正道,武断不移的品质,都是出乎本性。

贞固:守持正道,武断不移。
语出《易·乾》“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
”孔颖达疏“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

禀:授予、给予。
《广雅》“禀,予也。

自然:天然的实质,如太阳发光发热。
语出《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虔诚之诚,匪因外习:虔诚厚道、言行同等的行为,并非因外界而实现。

“诚,信也。
”语出《说文》。

匪:非,并非。

外习:受外界影响而练习、学习。

④弱岁好学,强力无怠:青少年时喜好学习,终年夜功成名就后还勤学不怠。

弱岁:男子弱冠之年,女子及笄之年。
亦泛指幼年、青少年。
语出《晋书·姚泓载记论》“景国弱岁英奇,见方孙策。

强力:有强大的力量,成人、成功、成名之后。

⑤基孝立身,体仁成性:基于孝道安身立命,躬行儒家的仁义历练品性。

基孝:将孝道作为人生根本。

体仁:躬行仁道。
《易经·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孔颖达疏:“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足以长者于人也。

⑥宇量宏达,器局严深:他气度宽和豁达,雅量严密广大。

宇量:气度;度量。
宇,本义是屋檐,引申为房屋、空间等。
语出《晋书·武帝纪》“帝宇量弘厚,唐突必於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落色於人。

宏达:广博精通。
语出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子兹为群。

器局:器量,度量。
《晋书·何充传》“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

严深:构造严密,容量广大。

⑦崖岸邈而难窥;波澜淼而不测:他的操持志趣高远别人难以企及,内心起伏变革的思想因伟大而不可揣测。

崖岸:比喻人严明端庄或操守、气概。
语出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
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嵬峨,百谷莫得而往。
”遂不造焉。

邈:本指间隔迢遥;这里指志趣高远。

难窥:难以窥伺、窥视。

波澜:比喻起伏变革的思潮。
孟郊《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淼:形容水大。

不测:难以预见而不可知。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王弼注:“神也者变革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

⑧因此世禄之辈,皆敬而惮之:因此享有封爵俸禄的世家子弟,都敬畏他。

世禄之辈:古代有世禄之制,贵族世代享有封爵和俸禄。
《尚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⑨迢为右亲卫:天子征召他为右亲卫。

迢:本义为各地民众相应王者召唤,从周围赶来。
此处指天子征召。

亲卫:中国古代官名。
天子的侍卫。
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
《通典·职官十》载:“隋初,旁边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各统亲卫。
炀帝改旁边卫为旁边翊卫。

⑩非其好[hào]:并非他所喜好的事情。

好:喜好、喜好。

简体原文:久之①,应诏举,出为魏令②。
此地古称狭隘③,有魏之余风④。
君下车践境,讯问耆旧⑤。
弘之以敬让,示之以廉耻⑥;崇务农之典,峻游食之科⑦。
先德后刑,敦本抑末⑧。
曾不㫷月,其政惟新⑨。

表明:

①久之:韶光过了良久、许久。

②应诏举出为魏令:参加科举后脱颖而出被任命为魏县的县令。

应:参加。

诏举:也称制举,指天子亲清闲殿廷考试任命人才。

出为:脱颖而出、出任外官。

魏令:魏县的县令。

③古称狭隘:古代称为狭隘之地。

【延伸阅读】战国初期,魏国的边陲很零散,呈哑铃状。
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旁边地。
在今山西境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
在今河南境内,有北部和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
在今河北境内,有临漳、大名、魏县、广平等地。
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
连接东西两部分的是狭长的上党高地南边的一个走廊。
故有狭隘之地的说法。

要理解文中的“狭隘”,还得从大禹定九州提及。
《吕氏春秋》记载:“何谓九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参照大禹治水时的黄河故道。
其时,黄河下贱,在今武陟县向东北沿太行山东面的平原流淌。
经浚县、跨济水、汇漳河后,走古滏阳河、奔赴后来钜鹿郡的大陆泽、宁晋泊,之后向东北汇九河流域而经海河入海。
“冀州、晋国、两河”该当是泛指大禹期间,黄河“几”字南行和东行之后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地面入海的区域。
不能参考黄河于清咸丰五年自兰考县决堤后夺济水入海的现在位置。

古济水,根据《尚书·夏书·禹贡》记载:“导沇[yan]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泽),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巨野泽),又北东入于海。
”从沿途济宁、济阳、济南、以及源头的济源,可以大致推测出古代济水的流经方向。
而古济水流经区域以北,古黄河以南、以东之间的这个区域,该当是古兖州,春秋时卫国的地盘。

前403年,三家分晋。
到公元前343年,魏国实际上吞并了卫国,并在本年夜名、魏县区域筑别都魏城、要塞元城,互为犄角之势,欲与齐国争锋。
而与赵国曾在邯郸附近,隔着那时的黄河、滏阳河而比邻相望。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战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
万,满数也;魏,大名也。
以是始赏,天开之矣。
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
”这便是后世大名、魏县等地得名、置县的历史根源。

④魏之余风:战国期间魏国的流传下来的尚武善谋的风气。

【延伸阅读】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最肥沃的表里山河,后经魏文侯变法图强,成为了当时第一个超级强国。
向西曾打败秦国,吞并其河西之地。
秦国只能在渭水北岸的狭长地带韬光养晦;向东曾猛攻齐国,还俘虏了齐王;向南还攻打楚国,迫使楚国放弃对河南部分领土的霸占。

其余战国期间,魏国出身了许多名满天下的英雄人物,鬼谷子、李悝、商鞅、张仪、公孙衍、西门豹、范雎、乐羊、庞涓、吴起、尉缭等,有武将,有谋臣。

⑤下车践境,讯问耆旧:刚刚到任就做实地调查,咨询查问德高望重的老人。

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
”后称初登基或到任为“下车”。

践境:身临其境,做实地调查。
《宋书·武帝纪中》:“近因戎役,来涉二州,践境亲民,愈见其瘼。

讯问耆旧:拜访咨询德高望重的老人。
语出《汉书·武帝纪》:“祭地翼州,展望河洛,巡省豫州。
不雅观于周室,邈而无祀。
讯问耆老,乃得孽子嘉;其封嘉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

⑥弘之以敬让,示之以廉耻:弘扬恭敬谦让的道理,展示廉明操守、耻辱光彩的比拟。

弘:扩充、光大、弘扬。

敬让:恭敬谦让。
《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廉耻:廉操与知耻。
出自《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

⑦崇务农之典,峻游食之科:推崇以务农为根本的做法,严厉禁止不劳而食的刑罚。

务农:指从事农业劳动。
《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

游食:吊儿郎当,不劳而食。
《管子·治国》“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

⑧先德后刑,敦本抑末:先用德化,后用杀伐;看重农本,限定贩子。

先德后刑:先用德化,后用杀伐。
语出《管子》“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
”另有顺时养生之意,非文中语境。

敦本抑末:古时多指看重农业这个根本,限定贩子不事生产。
语出《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

⑨曾不㫷月,其政惟新:没有过一个月,他的政声就焕然一新了。

曾不:竟然没有、于是没有。

㫷,即“期”,异体字。

惟新:即维新,更新。
语出《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简体原文:加以风神高朗,理识通晤①;虽薄领填积,诤讼盈庭②;莫不剖断如流,曲尽情伪③。
谈者以为有西门之风④矣。
秩满迁藁城令⑤。
属有随失落御,宇内颠覆⑥,淮海之乱主,同弈碁⑦。
君迺招集叛亡,完聚城邑⑧。
望关中之气,思霸上之师⑨。

表明:

①风神高朗,理识通晤:他风采豁达爽朗,政见通达聪慧。

风神:风采;神态。
语出《晋书·裴楷传》:“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羣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美男’。

高朗: 豁达爽朗。
《北齐书·辛术传》:“文襄帝少年高朗,所弊者疏;袁叔德沉密谨厚,所伤者细。

理识: 为政之见识、见地。
《晋书·周馥传》:“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

通晤:即“通悟”,通达聪慧。
语出《南史·刘绘传宙弃壳》:“绘字士章……性通悟,出为南良盼狱康相。

②薄领填积,诤讼盈庭:须要处理的账目文书事务繁多,争辩诉讼排满公堂。
指积压的公务很多。

薄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语出《后汉书·南匈奴传》“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

填积:堆积、累积。
语出《后汉书·宦者传·吕强》:“宫女无用,填积后庭,天下虽复尽力耕桑,犹不能供。

诤讼:争辩诉讼。
《后汉书·刘玄传》:“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
”也作“争讼”。

盈庭:充满朝庭、公堂。
亦作“盈廷”。
出自《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③剖断如流,曲尽情伪:判断是非曲直非常迅速,仔细探究言语事情的真假。

剖断: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
语出《北史·杨汪传》:“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

如流:彷佛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曲尽情伪:曲,仔细。
尽,根源。
情伪,真假。
比喻细致地搞清楚真假。

④西门之风:本地历史上名宦良吏西门豹的风范。

司马迁《史记》“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⑤秩满迁藁城令:任期届满后,迁任槀城县令。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语出《南史·虞寄传》“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

迁:迁任。

槀城令:槀城县(今藁城市)的县令。

藁城早期的历史沿革:西汉初,设肥累县(治城子)、九门县(治九门);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槀城县(治丘头村落)。
东汉撤肥累县。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撤槀城县。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槀城县。
北齐时改称高城县,撤九门县入真定县。
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复置九门县;开皇十年(590年)置廉州(治今藁城)。
开皇十六年(596年)撤九门入真定县;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城县复名槀城县。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省柏肆、宜安、新丰入槀城县;之后区域、县名也屡有变动,元朝1205年改槀城为藁城。

⑥属有随失落御,宇内颠覆:

属[zhǔ],不幸碰着。

有随:有,词缀,无实际意义。
随,大隋朝廷。

失落御:亦作“失落驭”。
失落去驾驭,指损失统治能力。
陆机《辩亡论上》:“昔 汉氏失落御,奸臣窃命。

宇内:宇是指空间,宇内便是全体认知的天下,便是天下或中国边陲之内。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⑦淮海之乱主,同弈碁:在隋炀帝在江都寻欢作乐的时候,朝野的势力、各路反王都和隋炀帝杨广在逐鹿中原,彷佛不才棋。

淮海之乱主:指隋炀帝在江都时,在晋阳起兵的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其时,已经天下大乱,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瓦岗军、江淮的杜伏威等各路农人叛逆师,都已经自主为王。

弈碁[qí]:亦作"弈棋",指下棋。
《墨子·号令》:“无敢有乐器,弈棋军中,有则其罪射。

⑧迺[nǎi]招集叛亡,完聚城邑:于是收留招集背叛亡命的人,并修葺城郭,聚拢粮食。

迺,“乃”的异体字。
于是。

招集叛亡:招集收留背叛亡命的人。
语出《北周书》“永安之后,盗贼蜂起,龟龄乃招集叛亡,徒侣日盛。

完聚城邑:修葺城郭,聚拢粮食。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⑨望关中之气,思霸上之师:眺望李渊带有的帝王之气,愿望派王师到此地。

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期间,一样平常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
即今西安、咸阳等在关中盆地的地方。
刘邦在此建都,李渊也建都长安,故有帝王之气。

霸上:也称灞上。
古地名,因处灞水之西高原得名。
即今西安市东南白鹿原北首。
为古代咸阳、长安附近军事要地。
沛公刘邦灭秦,经此地进取咸阳,屯兵灞上,与项羽大军对峙。
于灞上鸿门(今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落)赴宴。

简体原文:既识真主将归正朔①,而祸生于所②。
忽悲夫!
遂终于藁城之私邸③,时年卌有八④,大业之十三年⑤八月三日也。
君夫人李氏,祸难之初,年甫三十⑥。
身婴荼毒,志烈冰霜⑦;衔恤抚孤,历兹永久⑧。
而独率节俭,亲服劬劳⑨。
朝夕闺闾,未尝不雅观其愠色⑩。

表明:

①真主将归正朔:李家代表的真命天子将要回归正统。

真主:封建社会所谓的真命天子。
《后汉书·公孙述传》:“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

正朔:即"正统"的意思。
源于王朝更替后,要重新颁行历法的传统,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
是由于我国古代定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政治观点。

②祸生于所:灾害却发生在了任所。
指被乱贼杀害于任上。

③忽悲夫!
遂终于槀城之私邸:忽然碰着这令人悲叹的灾害啊!
于是生命闭幕在槀城县县衙寓所。

忽:忽然,溘然。

悲夫:悲叹。
夫,语气助词。
出自《庄子·让王》“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槀城之私邸:槀城县的县衙寓所。

④时年卌有八:当年他四十八岁。

时年:当时的年事。

卌[xì]:四十。

⑤大业之十三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利用韶光自公元605年正月年夜公元618年三月,历时十三年。
其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年夜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年夜德"。

⑥祸难之初,年甫三十:丈夫经历灾害的那年,她才到三十岁。

年甫:年事刚刚达到;才刚到。

⑦身婴荼毒,志烈冰霜:身心虽然遭受丧夫之痛,她志气操守却刚毅明净。

身婴:身心遭受、碰着。

荼毒:荼是一种苦菜,毒是指蛇蝎之类,比喻毒害、残害。
嵇康《大师箴》“秦皇荼毒,祸流四海。

志烈:志气可以比美。
烈,美好、幽美。
语出嵇康《琴赋》“声烈遐布。

冰霜:比喻操守刚毅明净。
《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业均井渫,志固冰霜。

⑧衔恤抚孤,历兹永久:心怀忧伤的抚养孤儿,经此劫难后更加坚韧。

衔恤:心怀忧伤。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郑玄笺:“恤,忧也。

抚孤:存恤遗孤;抚养孤儿。
南朝何胥《哭陈昭》诗:“抚孤空对此,零泪欲奚言。

历兹:经此后更加增益。
潘岳《西征赋》“旋牧野而历兹,愈守柔以执竞。

⑨独率节俭,亲服劬劳:一个人做模范提倡节俭,亲自承担抚养儿女的劳苦。

独率[shuài ]:一个人做模范。

节俭:指生活俭省,有节制,而不摧残浪费蹂躏。

亲服:亲自伺候、承担。

劬[qú]劳:劳苦、苦累,也指父母抚养儿女的劳累。
语出《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⑩朝夕闺闾,未尝覩其愠色: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在内在外,也未曾看到她有有怨怒。

朝夕:每时每刻,日昼夜夜。

闺闾:闺,闺阁小门,借指居家之闺阁。
闾:古代里巷的门,借指街头巷尾。

未尝:未曾,未曾。
《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覩[dǔ ]:古代通“睹”。
瞥见,查看。

愠色:怨怒的容色。
《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简体原文:

有子曰安都,爰自冲年①,禀慈圣善②,企过庭而靡及③,从徙里而增慕④。
是用,沉痛创巨,终天罔极⑤。
粤以⑥大唐贞不雅观十七年⑦,岁次癸卯,十月丁未朔 三日己酉⑧,迁厝于房山之旧茔⑨。
迺为铭曰:⑩

表明:①爰自冲年:于是从幼年开始。

爰[ yuán ]:于是。

自:表示韶光所处的出发点,相称于“由”、“从”。

冲年:幼年。
语出《魏书·李孝伯传》:“高宗冲年纂运,未及追叙。

②禀慈圣善:遵照母亲的慈善之德。

禀:遵照、奉行。

慈:慈母。

圣善:称颂母德之慈善。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毛传:“圣,睿也。
”郑玄笺:“睿作圣,令,善也。
母乃有睿知之善德。

③企过庭而靡及:愿望接管父亲的教导但是却没有遇上。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企望、愿望。

过庭:典故,指孔鲤“趋而过庭”。
《论语注疏·季氏》记载,孔子教训孔鲤要学诗、学礼。
后以“过庭”指接管父亲的训导。

靡[mí ]及:赶不上;来不及。
语出《诗·大雅·烝民》:“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④从徙里而增慕:跟随母亲迁移居住的地方却加深了对她的留恋。

从:跟随,跟从。

徙里:徙,迁徙。
里,里巷、住处。
典故,指“孟母三迁”。
《晋书·皇甫谧传》载,其婶娘教训皇甫谧“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增慕:加深神往和留恋。
语出曹植的《洛神赋》“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⑤是用,沉痛创巨,终天罔极:经由父亲被作为祭品而杀的事情,遭受了很大的侵害和痛楚,难以回报父亲无边的恩德。

是:这次、这个。

用:古代特指杀人以祭或杀牲以祭。
语出《左传·僖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此指墓主被作为祭品而杀之事。

沉痛创巨:即“创巨痛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
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侵害和痛楚。
语出《礼记·三年问》:“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终天罔极:即昊天罔极,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⑥粤以:是在。
粤,通“曰”,古文中的发语词,兼有谨慎之意。

⑦大唐贞不雅观十七年:大唐贞不雅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

贞不雅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利用23年,自公元627年正月至649年十仲春。

⑧岁次癸卯,十月丁未朔三日己酉:在癸卯年十月初三己酉日。

岁次:也称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十二等份,每等份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
木星恰好每年走一等份,十二年走一周。
每年纪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癸卯:癸卯年,干支纪年法六十个组合中的一个。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法听说从黄帝以来就一贯利用,而考证是从莽新期间开始有确切记载。
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利用,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便是俗称的"干支表"。
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十月丁未朔:十月,月朔为丁未日。
朔,指朔日,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月朔。
朔日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候)、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
当天月球和太阳黄经相等,称为朔,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险些同时出没,在地球上是看不到玉轮的。

三日己酉:己酉日十月初三。

⑨迁厝[cuò ]于房山之旧茔:迁葬到房山县的旧日茔地。

迁厝:迁葬。
语出颜之推《颜氏家训》:“先君、先夫人……旅葬江陵东郭,承圣末,已启求扬都,欲营迁厝。

房山:即今石家庄平山县。
春秋时为晋蒲邑,战国时赵置番吾地,从属于中山国。
西汉置蒲吾县,东汉、三国、魏晋袭汉制,隋置房山县,唐至德元年(756)改为平山县。

旧茔:不是新茔地,家族或父母的茔地。

⑩迺为铭曰:于是撰写墓志铭说:

迺:“乃”的异体字。

为铭:撰写墓志铭。

简体原文:四履开基,一匡尊主①;世扬明德,声浃区寓②。
猗欤若人,聿修祖武③;身出礼义,名驰京辅④。
弱冠来仕,执戟是司⑤;负才藏器,有志无时⑥。
亦既出宰,运属陵迟⑦;骥足未聘,牛刀在兹⑧。

表明:①四履开基,一匡尊主:昔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征战四方,一扫天下,共同爱崇周王室,并被分封建齐国。

四履:四方步履所至的境界,四方。
语出《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杜预注:“履,所践履之界。
”后以“四履”代指四方所至境界。

开基:开国,首创基业。
《汉书·魏相丙吉传赞》:“近不雅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复兴,丙魏有声。

一匡:扶正统统。
匡,匡正。
语出《史记·齐太公世家》:“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尊主:敬仰、爱崇贤明的国主。

②世扬明德,声浃区寓:全球传颂他的美德,荣誉传遍广阔的区域。

明德:光明之德、美德。
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声浃:美好的荣誉如水般浸透。

区寓:广阔的区域或范围。

③猗欤若人,聿修祖武:这个人真不错啊!
继续发扬祖辈的奇迹。

猗欤[ yī yú ]:亦作“猗与”,赞颂。
语出《诗·周颂·潜》:“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郑玄笺:“猗与,叹美之言也。

若人:这个人、此人。
语出《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聿修[ yù xiū ] :继续发扬。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聿修祖宗之志,思辑战国之苦。
”吕向注:“聿,循;修,治也。

祖武:武,步武,足迹。
《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④身出礼义,名驰京辅:他躬见礼法道义,名声传遍首都和畿辅之地。

礼义: 礼法道义。
语出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京辅:首都及其附近的畿辅之地。
南朝王俭《褚渊碑文》:“丹阳京辅,远近攸则;吴兴衿带,实惟股肱。

⑤弱冠来仕,执戟是司:弱冠之年出仕,担当天子的宫廷侍卫。

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正义》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来仕:出来做官。
仕,仕途,出仕。
语出《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执戟: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
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
《史记·风趣列传》:“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西汉扬雄被称作"杨执戟"。

是司:这个机构,指宫廷侍卫。

⑥负才藏器,有志无时:身具才情,胸有抱负,可惜时运不济,无法施展。

负才:身负才学。
出自《南史·宋南平穆王铄传》:“铄为人负才狡竞,每与兄弟计度艺能。

藏器:器,用具,引伸为才能。
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语出《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有志无时:有抱负而时运不济。
出自《后汉书·赵歧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
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⑦亦既出宰,运属陵迟:也已经外放担当地方官员了,运气却衰败不好。

亦既:也已经。
左丘明《吕相绝秦》“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出宰: 由京官外出任县官。
《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陵迟:败坏;衰败。
语出《诗·王风·大车序》:“《大车》,刺周大夫也。
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
”孔颖达疏:“陵迟,犹陂阤,言礼义废坏之意也。

⑧骥足未聘,牛刀在兹:他空有才华却没有被聘请担当,才具却一贯在其身。

骥足:骏马的脚。
比喻精彩的才华或人。
《三国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未聘:没有聘请担当。

牛刀:宰牛的刀。
比喻人的材器很大、才具甚高。
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役夫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在兹:在此,在他身上。
语出《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简体原文:季世不祀,天下丧乱①;川谷沸腾,人神愤惋②。
始斃戎马,终坠涂炭③;如何斯人,而及斯难④?时逢道泰,妻子言归⑤;宅兆爰卜,营魂是依⑥。
榛榛陇柏,寂寂山扉⑦;式旌泉路,永播贞徽⑧。

表明:①季世不祀,天下丧乱:隋朝末年,社稷无人奉祀,政局动乱不堪。

季世:一个朝代衰亡的期间。
语出《左传·昭公三年》:“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不祀: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者绝后。
语出《左传·文公五年》:“ 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天下丧乱:国家涌现祸乱,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语出《诗·大雅·桑柔》:“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②川谷沸腾,人神愤惋:社会动乱,群雄并起,隋炀帝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川谷沸腾:河流翻滚。
比喻社会动乱。
《南史·文学传序》:“自中原沸腾,五马南度,缀文之士,无乏於时。

人神愤惋:做的事情,人和神都愤怒。
形容民愤极大。
语出《陈书·废帝纪》:“弃亲即仇,人神愤惋,王师电迈,水陆争前。

③始斃戎马,终坠涂炭:崔公从前厌恶兵戈,终极却遭受乱兵的摧残。

斃:通“獘”,有厌恶的意思。
《说文解字》载,“春秋传曰:与犬犬獘。
僖四年左傳文,引此证从犬之意也。
獘本因犬仆制字,叚借为凡仆之偁,俗又引伸为利弊字,遂改其字作弊。
訓,困也,恶也。

也便是古人在对此字训诂时,斃通獘,有厌恶之意。
这就和前文“迢为右亲卫,非其好也”,前后同等,遥相呼应。
便是他不喜好舞刀弄枪,不喜好戎马行伍。

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遭受蹂躏或摧残。
《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馀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④如何斯人,而及斯难:为什么老天让他这个人,去遭受这个灾害呢?

斯人:他这个人。

斯难:这个灾害。

⑤时逢道泰,妻子言归:现在恰好世道安宁,四海承平,崔公的妻子儿子说要让他叶落归根,葬在家族的茔地。

道泰:世道安宁,四海承平的意思。

妻子:老婆和儿子。

言归:《诗·周南·葛覃》有"言告言归"之句,本是指女子归宁。
这里是指人去世后叶落归根,归葬故里家族茔地。

⑥宅兆爰卜,营魂是依:由于这里是魂魄的寄托之地,于是占卜墓地的休咎。

宅兆:墓穴与坟界。
《孝经·丧亲章》:“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爰卜:于是占卜休咎。

营魂:魂魄。
陆机《文赋》:“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

是依:在这里依赖、寄托。
语出《尚书·君陈》:“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

⑦榛榛陇栢,寂寂山扉:墓地柏树成林草木丛生,山野人家寂静无声。

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不雅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陇柏:宅兆上的柏树。
陇,通“垄”,宅兆。
语出《战国策·齐策》“由是不雅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去世士之垄也。

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语出曹植《释愁文》“寂寂永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山扉:山野人家的柴门。
语出陈叔宝《晚宴文思殿》“荷影侵池浪,云色入山扉。

⑧式旌泉路,永播贞徽:按照礼制的样式,标识这黄泉之路。
能够永久传播外扬他的贞洁美善。

式旌:按照礼制的样式标识。

泉路:黄泉之路,墓葬的形制。

永播贞徽:永久传播外扬他的贞洁美善。

因水平有限,没有古人的语境,以是考试测验解读古代碑刻,很是费力。
这些硬骨头难啃,卡壳之后,有时会百思不得其解。
以是您如果创造缺点,希望文后留言。
感激您的阅读。

收录于合集 #碑刻

2个

上一篇古代碑刻看元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