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以超前速度发展时,幸运的是,如今的我们便生活于这个时代中。我们见证了地铁车厢中嘈杂的到站通知变成了液晶屏上GPS智能跟随;我们见证了苹果手机从输入密码解锁到指纹解锁再到智能识别人脸解锁;我们见证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搜索范围从狭小到宽泛……我们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确实让人类生活的品质更高,效率更高。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思维。正如《一站到底》最终环节上场的机器人,除去为搜狗浏览器做广告不谈,机器人的答题速度已经深深震撼了所有人,可机器人终究是机器人,也会在没有完全录入题目的前提下因抢答而答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是无法真正复制人类的思维而取代人类的。然而,不幸的是,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利过大而隐藏了弊,人类已经渐渐产生了对计算机极大的依赖性。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人类与计算机作文 知识百科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不是物,正是因为人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与看法,不会一味地只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也不会从头到尾只拥有一种情感。可仔细想想,深深被计算机的便捷与呆板包裹的人类,是否真的还在坚持自我呢?

  像前几年网络上传的沸沸扬扬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事件,我相信不管是什么人,眼前映入的是一个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苦苦呻吟而不得动弹的老人时,脑海中最快闪现出的情感一定是心疼与同情,一定是主观意识上想要将老人扶起的。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多数人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麻木走开,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僵硬离去的背影好像写满了眼花缭乱的编程,最终得到了最利己的答案。

  如同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行品味而是上网寻找答案,让机器帮我们分析文章,我们早已忘记了去体会文字带给人的力量,忘记了走进作者的内心,忘记了去发现书中的真谛……所以最终也没有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价值。又好比时下最流行的解压方式——旅游,人们总是提前在互联网上找到最佳的旅游景点才有目的性地前往,疯狂的拍照,发朋友圈的同时,有没有真正想过旅游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还是旅游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早已从单纯的游山玩水演变成了盲目的炫耀心理?

  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计算机能给我们普遍的标准答案但无法进入人心,挖掘每个人不同的想法;计算机能告诉我们景点的地理位置但无法指引人类心灵的方向,也无法让我们领略到景物背后所暗藏的文化底蕴;计算机能够告诉我们最便捷的方法但无法击垮我们内心的善良与温暖……

  人类的思想本就复杂多变,也独具特色,正是因为人类拥有了情感,无论善恶,无论大小,才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着和谐亲密的联系。人类应善于利用计算机,但切勿让计算机玩弄人类,被计算机所覆盖的思维,后果不堪设想。

  篇二:人类会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在这个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让计算机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工作。这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人类是否会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或许有人还会担心计算机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取代人类。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用担心,计算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智慧远高于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影子,计算机带给了我们便捷,也带给了我们影响。由于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人类十分有可能受其影响,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自己原先的思想。人类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类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而计算机只是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机器。如果人类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了感情,试想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温情,世界上也没有了温暖,大家的交流仅限于数据的计算,这样的地球是没有颜色的,是无法生存的。

  但人类身上的情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会轻易地失去。虽然如今人工智能非常普遍,但生活中仍旧有许多工作需要人类亲自来完成,计算机无法替代。而计算机能做的工作人类也都可以完成,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人类并不是完全依靠计算机,也不是完全需要计算机。因此,人类所受到的计算机的影响并非每时每刻。并且人类每天都会思考,沟通,运用到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如此频率的使用,也一定不会轻易失去,例如在日常的工作或交友中,人类一定会有开心或不开心的情绪,所以人类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绪。

  虽然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很大限度地代替了人类的部分工作,但它并没有完全代替人类,人类本身的情感也是不会轻易失去的,所以目前人类并不会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但存在很多年后,人类会真的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可能性,那样的话,人类就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这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希望人类不要受到计算机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想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温情。

  篇三:人类与计算机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聪明的人类却依赖着高科技而生活,真的是因为计算机比人脑强大吗?但其实在它冰冷的屏幕背后,唯一缺少的一样东西,便是价值观和同情心。

  就像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计算机的确缺少了人类的冷暖,而人类更应当保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失去了,那会比计算机称霸世界的下场更惨。

  如果计算机能学会像人一样思考,拥有和人类相同的价值观和意识,那么它们便能在如今许多行业中得到大的胜算,它们可以去做心理导师,医生,教师等,或许亦会进入人类的生活中,成为人类的好帮手,与人类和谐相处,在人类世界亦有很大的中和作用。

  但如果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话,他们也就一并失去了很多,他们的思维会因此而僵化,这会导致世界上不再会有新的创造与发现,倘若在古时候人类的思维便僵化了,那想要走到如今,恐怕是不大可能了,而他们原本充满热血的灵魂,却不断被计算机的思维刷新着,逐渐冰冷,最终凝结。

  说到底,人类即使没了对计算机的依赖,他们只要守着自己的价值观与同情心,依旧可以像很早很早以前猿人那样毫无顾忌地生活,而计算机的出现,本身就给人类增添了许许多多新色彩,让人类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循规蹈矩,计算机亦是人类生活的调味剂,亦可有也亦可无,但是人类一旦陷进去,后果便是不堪设想了吧。

  总而言之,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充满感情色彩,但人却万万不可像计算机那样,失去思考的价值,失去原有的本质。人类不可愚蠢到让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来摆布自己,让自己成为思想的奴隶,而更是要不断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己,守住自己的价值观和同情心,这样,明天的世界才会因人类和计算机的合作而变得美好灿烂。

  篇四:人类VS计算机

  工业革命的喧嚣还未曾消散,科学技术的蓬勃爆发促使人工智能将我们的时代带到了一个新的“鼎革”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发出担忧之声:“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现有科技水平无法对任何一种观点提供支撑,但有一种看法给我带来了思考。“不会,因为计算机不会犯错。”是啊,计算机与人类思考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难道不更令人担忧吗?

  计算机的思考,也许根本算不上思考,就是一种二进制计算,冰冷、机械、结果精确。而人类的思考应该是有着自我感情基于人情世故的,可现今人类不再思考,而转向了利益至上、只求结果、如计算机一般的大脑运转方式。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直言这种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的“思考”方式,令人恐忧。

  在一个物欲横流、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利益至上的社会,结果似乎决定着一切,没有人在乎你的过程。渐渐的,在名利场上拼搏的人们创造出了一套所谓“走向成功”的程序,每个人重复着,只为最后的数字,除此之外,不仅是社会的冰冷与机械转变着人们大脑的运作方式,更来源于人类自身。人们对物质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使人逐渐在外表上越来越炫丽,但是内在逐渐被腐蚀,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空洞而破烂不堪、甚至满目疮痍的丑陋心灵,这颗麻木而冷漠的心让他们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以至于没有信仰的能力,最终只能不断重复他们之前一直做的事情,机械而无感情。

  诚然,计算机的“思考”精确,若人们达到这种境界,似乎挺好的,但试想,在不断重复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个人失去了信仰与追求,毫无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被困于冯友兰所言的世俗境界。个人无信仰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无信仰,集体社会在这种境地下也只会失去人情味儿,至于国家与民族最后只会坠入深渊,因为失去了活力与生机,国家难以发展,失去了传统文化与习俗,民族必然灭亡。

  带有人情味儿的思考,不仅可以用在生活小事上,在公司企业角度也会有更深刻的意义。华为公司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公司制度的思考中就颇具人情味儿,管理层将股份分给有贡献的员工们,任正非自己仅持有3%的股份,这种利益共享,发展共创,岂不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而那种对于利益斤斤计较、算的特别清楚的企业,在未来能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也不得而知。

  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而非计算与算计,杨绛先生在人生的围城之外笑看人生,没有计算与算计。只有对人生的淡泊与深刻思考,这样不在乎最终结果而思考的人生,不也夺目而永恒吗?

  再谈回人的思考,到底是怎样的?这个概念太过于高深,但其必然建立于正确的价值观。犹记得罗尔事件,正是罗尔其可怕的错误价值观利用了人们的恻隐之心,这也可说明社会上的人的带有同情心思考还是大多数的,那种计算机思考的人还是占少数的,我们也希望这种“人机大战”的最后胜出方是人类!

  修罗手段,菩萨心肠也许不失为一种不错的人生态度,建立在“仁”的思考的追逐,不管会不会得到所谓的成功,但保持了人性,终是有意义的,岂不妙哉!

  篇五:计算机与人类的背道而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着实让计算机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计算机越来越像人类一样思考,那么作为学习对象的人类呢?为什么计算机与人类之间的距离反而会渐行渐远呢?

  人工智能无疑是现在的热点词汇。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siri、微软的小娜这样的人工语音识别系统,让计算机不再冷冰冰的,而是能与我们交流。而像机械臂这样的人工智能,更是真真切切的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那么反观人类,是否还能坚持原本的感性,拥有计算机没有的价值观和同情心呢?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六年前的“小悦悦事件”,2岁的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后,在七分钟的时间里有18个路人经过,但他们都选择了漠视不救,直到第十九个拾荒阿姨经过才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最后孩子经过医院全力抢救还是离开了我们。事后,有许多市民自发地聚集在小悦悦出事的地点来悼念她,为这样一条幼小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悲哀和惋惜。因为对于承担后果的恐惧,两位司机都选择了逃逸。因为所谓的“理性”,因为怕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路人都选择了漠视。在这样危机的关头,顾虑竟然多过了人本来应该有的善意和同情心。哪怕在那之前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伸手援助,哪怕再早那么一点点,事情可能也不会落得这样的结果,孩子可能还有一丝生的希望。

  那么,这条年幼的生命能否给人类带来教训和反思呢?答案不言而喻。这不禁让我想到今年热度一直不减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不管是保姆违背道德底线的纵火,还是物业方面消防设施的不完备,亦或者是消防方面工作的不到位。无论最后把责任归结到谁的身上,都不能挽回一位母亲和三个孩子的生命,原本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五口之家也因为这样事故生死相隔,只留林爸爸一个人去怀念他们四个人,这对于林爸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内心的那些本能,那些善意,那些价值观和同情心,都被所谓的“理性”所挑战着,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否会牵连到自己的利益,却不顾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的紧急。我们的思考方式越来越像计算机,会顾虑后果,会把所有的风险排查一遍,犹犹豫豫,唯唯诺诺。

  也许是因为那些不怎么好的事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尽管“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还在热议,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发挥出人与生俱来的善意,不要让冷漠成为社会的代名词。计算机越来越人性化,而人却像计算机似的冷冰冰,这样的时代发展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所以,我们人类也应该跟上计算机的发展,让人类和计算机不再背道而驰。

  篇六:计算机和人类

  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有力量:爱和恐惧。当我们如计算机一般毫无敬畏,失去怜悯,总是提高效率地去追求功利之用时,我们不仅输给了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输给了自己,我们输给了世界。

  试想,计算机是如何思考的?按照给定程序权衡利弊,择优选取,避开一切错误项和干扰项,直奔正确答案,类似于我们大脑中前额叶理智决策的功能,然而,人类是按照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即感受和事实综合考量。萧伯纳说:“世上最伟大的创造都仰赖不理智的人”。因为现实世界没有给定,只有未知。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更合适某种情况的。而计算机只看到标有路牌的路,看不到没标路牌的路也是路,甚至更有趣更精彩。人生是艺术品,计算机是工业品,如果只留一条正确的路,其他全部封死,“生产”出的艺术品也是雷同,让无数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夭折在萌芽,它精致,但缺少独特的美。物理学家奥斯特小时候被要求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一根温度计当然可以计算,但用重力加速度也可解决压强问题。不将问题和方法捆绑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计算机还倾向于有用的东西。吹拉弹唱,诗词歌赋看似无用,却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刺绣绘画看似无用,却给我们生命的滋养。有什么比一个丰富而有味的人生更重要的吗?拥有了丰富的感情,我们就能唤起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大的敬畏,找到自己柔软和诗意的部分。

  傅雷说:“越是伟大的人越是宽容同情”。爱是我们培养心灵的酒浆。同情就是淡化自我的存在,拥有和别人相同的感受。只有走出自我,才能感受到更宏大的存在,古人说:“圣人追求上等也只能达到中等”。正是因为我们到不了绝对的高效,极致,所以才朝着彼岸永不止步,追求可能的卓越。而计算机是走不出自我的,它的世界只有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会理解尼采所云:“人是要被超越的东西”。鲍勃迪伦曾说,万物皆有裂纹,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这束光便是爱和同情。只有光的滋润,人虽不完美,但是完整和美丽。

  人是要不断超越的,但我们决不是想要成为计算机,我们要让计算机没有的想象、灵感和感情成为我们的使命。

  篇七:人与计算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它在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人工智能发展了,那么计算机等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万物之灵长”的地位呢?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曾经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库克的话指出了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人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像计算机那样思考只为利益考虑,那么那时的人还能称为“人”么?那时的人类之间的交往还有人情味和温度么?

  细思极恐,为了避免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必须弄清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本质区别和主次地位。

  人脑与机脑之间的话题一直是一个众人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自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冠军后,人们便认为机脑已经超越了人脑,这是不正确的。人脑是产生我们人类意识的物质器官,而机脑仅仅只是冷冰冰的CPU罢了。阿尔法狗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它的数据库里收藏了上千种棋局而且不会被情绪所干扰。而人呢,在被压制的情况下会产生好胜心、急躁感等多种情绪,会影响他的心境,从而使他一时冲动,犯下一些本不应该有的错误。

  有人说,这么看来计算机的思考方式不是更好么,不会被情绪影响,多正确呀!但是,事物不能只因为正确就去做——你的价值观与他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造成了你眼中的正确极可能在他人严重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成为正确的奴隶。更何况若是出现了新的问题,计算机只运用了已有的知识去运算而人会去大胆猜测、亲自实验最后得出新的结论。计算机没有感情,不懂人心,人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绝对是错的。

  再说,计算机是人们为了方便计算、资料收集而发明创造的,并不是和人类一样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而来的,也不是说没了计算机人就不能进行复杂的运算了。人们发明计算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自己,而不是让计算机控制人的思维和生活。在人与计算机之间,人是占主导地位的,计算机只是客观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

  人之所以是人,正因为人有意识、有喜怒哀乐、有价值观和同情心,会因内心情感翻涌而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利益。

  我们人类要去掌控计算机,而不是被计算机控制,成为它的奴隶。

  

  篇八:人类与计算机———人性与理性

  “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这是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前景所说的话。很难想象,作为一个IT行业内最为成功企业之一的总裁,最为关心的并不是他的行业前景,而是手下与他相同的人。而为何人类的思考模式会向计算机发展,而这一发展走向又为何会引发苹果总裁库克的担忧?以下几点便可作出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一批又一批专攻理论知识与高精尖技术的人才。故而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则显得愈发频繁。久而久之,我们对于世界与问题的思考方式也就变得愈发理论化,计算机式了。

  除此之外,当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发现,社会上许多职业,诸如编程师,报关员,流水线工人等,皆需要工作者十分精准,有序与近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等工作环境下,人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便不足为奇了。

  既然这样计算机式的思维方式能使人类在工作中做到准确,一丝不苟,那为何库克先生会如此忧虑呢?因为它会使人“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罔顾后果。”

  “纸上谈兵”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倘若只在乎纸面数据与理论,缺乏从实际出发与切合真实的价值观,到头来终将一败涂地。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诸多皇帝与领袖都希望自己在处事上能做到公平公正,而最后他们近乎计算机式的公正却被臣民视作冷酷无情,报来杀生之祸,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弊端便在于此。

  就当东方大地的人民还在高呼“吾皇万岁”,信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时,在欧洲,宗教改革激起人们对于理性思想崇拜。而其中,加尔文教曾一度在日内瓦向外辐射,影响了几乎大半个欧洲。在加尔文教的核心,日内瓦自治城,其鼎盛之时的场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城内听不见孩子玩耍的欢笑声,街道上,所有人都身披黑袍,低着头,面无表情地走着。加尔文将他的教条主义宗教约束在每个人的脑中,所有人都不得有其余的想法,只能拥有加尔文教。就这样,日内瓦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宗教计算机,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指令。也因如此,即使在加尔文死后的两百年内,日内瓦及其辐射地区在文化,思想与艺术方面都没有出现过一个杰出的人物。因为每一个人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更失去了创造力。

  当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飞跃,绝不是因为一群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死板,不懂变通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充满想象,极富人情与创造力的人物。理论知识与理性思维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去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最大的区别————人性与创造力。

  有一天,一个孩子犯下了滔天大错,人工智能立即选择了消灭,而法官经过再三思考选择了宽恕。数十年后,那个孩子成为“万人之上”的伟人,曾经要消灭他的那台人工智能程序被全部删除,而那位宽恕他的法官被视为再生父母,受之尊敬。

  以上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作文的全部内容,更多初二作文资讯请关注美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