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清平调、竹枝词这些诗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除了是诗,还是是词。由于不仅唐诗中收入了这些作品,而且在《尊前集》和《康熙词谱》中也作为词收录。
这就要说到诗的嬗变了,在唐代玄宗期间,有十部教坊曲目,墨客按照这些曲目或奉旨或自娱,为这些曲调写上写的歌词,但是当时的是非句形式还尚未遍及,墨客多以七言绝句填入个中。比如,李白的清平调便是用了十部中的第二部清商三调来唱,但是合营曲调,七言绝句式不能完备知足曲调,须要在歌词中加入虚声和泛声以供美听,这便是诗衍生出词的过程中的一个过程。
那泛声和虚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王维的渭城曲为例:渭城曲又叫阳关曲和阳关三叠,是一首送别曲。作甚三叠?第一句内容唱一遍,后三句内容要重复唱三遍,此外还要加上泛声和虚声,由于唐代曲目已不传,引元代大石调为范证,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虚声。
大石调《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面前无端人。只恐怕西出阳关,面前无端人。
除了渭城曲本来的二十八字之外添加了很多无关内容,乃至有时文理不通或者只是语气词,用来迁就曲调,让唱词变得更好听。这便是在词风靡之前,诗向词在嬗变过程中涌现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