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周遭」是指范围。因此还有一词为「九州周遭」,即中国这块地方, 表示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春秋·左传》中还谈到九鼎的铸造,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其子夏启于夏朝初年,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响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不过此说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实在却是战国后期的作品。由于在现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详细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以是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详细的证据还有很多,个中最紧张的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征象。
除了九州,古人有时也用「汉地」、「神州」、「十二州」来指代中国。「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意思是说,在禹划分的九州中,冀州的范围极大,又分置并州、幽州、营州。加上原来的九州,有时便又被称为十二州。
汉地,最早仅仅是指汉朝的领土,后来演化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古代汉族地区的地理范围等同于九州,故又称为「汉地九州」。
关于「神州」,相传炎帝统辖的地皮称为赤县,而黄帝统治的地皮称为神州,赤县和神州合称「赤县神州」,后来「神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随着中原版图领域的变革,和不同期间的政治考量,九州区域于不同期间其范围划分也不同。如《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再如《晋书·地理志》所描述,全国九州分为大小19个,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扬州、交州、广州;荆州;豫州:司州、豫州;梁州:梁州、益州、宁州;雍州:雍州、凉州、秦州。而《水浒传》所描写的北宋年间,则是兖、豫、青、徐、冀、梁、雍、荆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