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洪军
理发行在旧社会属于下九流的行当,理发师俗称剃头的。文雅点儿称作剃头师傅、剃头匠、整容匠等等。据资料记载,理发行最早涌现于中国汉代,当时紧张是贵族做事。到宋代时,理发的行为才开始广泛存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剃头师傅成为城市中常见职业。安阳老城的理发行,最早的笔墨记载是1880年前后位于老城西大街东头路北的李记理发店。
图片来自网络
一、理发行起源中国古代,一贯沿袭着留发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头发也不能随意剃除,否则便是不肖子孙。只有犯法的人,才会被剃去头发和髯毛。当时,剃去头发被称为“髡刑”,剃去髯毛被称为“耐刑”,比较而言,剔去头发要比剔去髯毛严重许多。秦汉时,这两种刑法非常普遍。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行军的时候,严令士兵不许破坏田间的麦苗,不料他自己的战马闯入麦田,于是他“援剑割发以置地”,以此表示对自己的惩罚。
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最早涌现于汉代。南北朝期间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了,并且涌现了专职的“理发师”,贵族子弟们都削发剃面。到了宋代,涌现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理发”一词也由此而产生。不过,找剃头师傅并不是为剃去头发,而是做一些洁面、梳发等方面的事情。如宋署理发师傅剃头时所做的紧张是三方面内容:一是用镊子将客人头上的白发拔掉,故剃头匠有“镊工”之称;二是刹去颊毛与胡子,并拔鼻毛;三是用竹篦梳理头发,以使头发顺畅并打消头皮屑及虱卵,末了则将头发盘在头顶做成一个造型。明代还增加了挖耳、推拿等做事。
金及元代,均对汉人下过剃发令,但因汉人的拒斥而不明晰之。清代,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政治背景下,强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效仿满族人的发式,剃去头发前边的一圈,后边梳一条长辫子。由此,剃头行业大盛,到处都能看到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1959年安阳跃进理发店的理发师
顺治、康熙年间,城市中开始涌现理发铺,后来剃发行业还建立了自己的行业协会,并有自己的祖师爷(一说罗 祖,一说吕洞宾)。古代理发的都是男子,辛亥革命往后,许多客居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纭返国,自己开办理发店。随着“五四”运动进步风潮的影响,理发业空前繁盛了起来,许多思想进步的女子也加入了剪发的风潮中。
“进来乌头宰相,出去白面诗人”,是说进来时是蓬葆垢面,出去时便是干干净净的了。而这便是对理发师这个职业最好的讲授。哪个人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在精神上就会越颓废越自暴自弃。可假如把胡子一刮,打理打理发型,一下子精神了,文明人的觉得就回来了。刮胡子理发摆弄造型所带来的变革,是可以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影响生活的。
图片来自网络
二、安阳老城的理发
根据《安阳市商业志》记载,安阳老城的理发店,始建于1880年前后,店主李成,理发店无字号,位于老城西大街东头路北。有门面两间,座位十数,徒工十余,设备非常简陋。1910年前后,又涌现了汪聋子“玉德堂”、“亚洲”、“明记”、“玉记”等店铺。到三十年代初,安阳共有大小理发店铺38家。日伪期间,日本人曾开设过两家理发店。抗降服利后,因时局不稳,到1949年,只剩下20家。
1949年5月,安阳解放,理发业重获新生。1956年,安阳理发业管理委员会成立,1957年共有集体理发门市部22个,从业职员175人。此后,又有15家夫妻小店和57个流动担挑加入理发行业。1957年10月,安阳第一家国营理发店开张,紧接着又建成了国营二店、三店,截止1965年,安阳市共有国营理发店3家,集体店19家,从业职员278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理发行业进行了管理系统编制改革,实施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任务制,促进了行业的发展。1987年,全市共有理发门市22家,从业职员274人。
近百年来,安阳老城人理发的发型不断改进。男性从男式的秃顶、短发、长发三种类型,又增加了介于短发和长发之间的各种特点的发型。女性发型从短发、中长发、长发类型,又根据不同操作方法分为直发、卷发、束发,详细又分为弧形、波浪、发辫等多种花式。烫发回有电烫、化学烫和汽烫,还有的顾客哀求染发。为了知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须要,数十年来,安阳理发业职工开阔视野,不断学习引进新的技能和举动步伐设备,整体本色不断提高,理发技艺日臻完美,呈现了一批理发技艺高超的理发师军队。
烫发
据安阳最早的特一级理发师,老三届插队知青张玉萍老师回顾,1971年从屯子抽回,安排在国营理发店事情。上班几十年,老城几个国营理发店都事情过。她见告我,位于北关广场西北角的青年理发店,是国营一店,中山街国营浴池对面是国营二店,解放路东段路南红都服装店西侧理发店是国营三店,七十年代末期成立的豆腐营理发店是国营四店。集体性子的理发店比较有名的有红旗路理发店,解放路西段路南的理发店(习气叫车站理发店),西大街理发店和南大街理发店。安阳理发师原来没有特级职称,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安阳市二商局派出几位积极上进,技能水平较高的理发师傅去开封参加理发师技能等级考试培训,培训三个月后,参加河南省理发师特一、二级考试。安阳市胡德林、杨振江、李培成、李林、张玉萍、张凤花等人成为安阳市第一批特级理发师。后来,又有一批青年同道经由考试,也评为理发师,据《安阳市商业志》记载,截止1987年12月尾,安阳市共有理发师27名。张玉萍老师回顾,个中郑红、赵春喷鼻香等人是特一、二级理发师。
刮脸
在三角湖公园附近,老城南城河边小树林周围理发的几个师傅,都是安阳解放后的安阳理发店的二代师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接替父母的班,到理发店事情,如今60多岁了,仍退而不休,在城河边的小树林里为老人理发,挣点儿活钱补贴家用。提及安阳的老理发店,他们如数家珍,北关广场的青年店,解放路西段路南的“亚洲理发店”、东段路南的解放路理发店,红旗路二百货对面的红旗路新建理发店、彰德饭庄阁下的东风理发店、西大街的“百年理发店”、东大街理发店、南大街理发店。在阁下等着理发的老年人提及以前的理发店,也是兴致勃勃,大家十分留恋过去那种穿着白大褂,拿着剃刀为顾客刮脸的理发师傅。那种缓慢的节奏,不变的面貌,朴实的经营,仍能让人们倍感亲切、怀旧。
三、老理发行的工具及其设备
据老理发师的回顾及资料记载,安阳理发业利用的工具和设备紧张有以下这些内容,供读者参考。
一、剃刀。早期利用的剃刀叫做“钩刀”和“汉条”,刀沉体厚,利用费力。后来利用日本国生产的夹钢剃刀。解放往后,特殊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理发行业普遍利用上海产“双剑”牌剃刀。双剑牌剃刀样式都雅、钢性好,利用方便,深受理发师傅们欢迎。
理发工具
二、推子,又叫“推刀、轧刀”。据笔墨资料记载,1926年,安阳理发行业开始利用德国制造的“泰西推子”,1937年,日本制造的“东洋推子”流入安阳。1949年解放后,上海产的推子普遍利用。1968年,引进了低压、36伏的电推子。
三、电烫机。安阳理发业从1937年开始利用。全部是国产机。
四、座椅。早期理发行的座椅是普通的木凳,一高一低,理发时理发师傅坐在高凳子上,客人坐在低凳子上。刮脸时,客人身体后倾,头枕到理发师傅的大腿上,既不雅观观不雅观也未便利。后来改用木制的挂钩椅子。1933年,“亚洲理发店”引进理发鉄椅。1953年,理发店才普遍利用理发鉄椅。1980年往后,安阳理发行业座椅改换一新,有的店还增长了沙发式候客软椅。
五、照明。早期利用豆油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利用小电灯泡照明。1956年往后,开始利用荧光灯,大都是一椅二灯。
六、风扇。民国期间,暑夏高温期间,理发店利用人力拉扇,取微弱之风。1949年之后,理发店利用电风扇,安装了都雅、风力强、噪音小的装饰性吊扇,九十年代有的理发店安装了空调。
七、洗头池。1958年以前,理发店全部是煤火灶烧热水,洗头时用洗脸盆。1958年往后,陆续安装小型锅炉,并装置了洗头池、工具箱和操作台。
四、老理发师傅的绝活儿
聊起理发馆和几十年理发的经历,几个老人回顾起南大街的理发店,感慨万分,小店不大,面积60多平方米,夹在南大街花花绿绿、音响鼓噪的商铺中很不起眼。临街斑驳的木门上,大略地写着“理发”两个饱含沧桑的大字。店内5台可升降的老式座椅,至少有30年的历史,但升降时仍展缩自若。这里的统统,都保留着古朴的气息:老式手动推子,折叠剃刀,墙上挂着光滑油亮的擦刀布、墙角白色的木抽屉、屋顶垂垂转悠的吊扇……“师傅修面可是绝活,30多年了,我一贯在那儿理发。”一位在店里理过发、修过面的白发老人笑呵呵地说。来店里理发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尤其老顾客很多。店里除了保留老式的剃头方法外,也不谢绝整理新式发型。
那时的发型比较单一,老年人剃秃顶,青年人剃平头,小孩子剃“茶壶盖”。平头和茶壶盖头比较好剃,难的是剃秃顶和刮胡子。难,是对一样平常人说的,对老师傅来说,好比如今的开汽车、玩儿手机一样随意马虎。剃秃顶时,他先把顾客的头洗一遍,然后一手扯着磨刀布(布要扯得紧绷绷的),另一只手拿剃刀在布上交往返回一磨,“唰唰唰”,电光火石一样平常。刀磨好了,左手把头皮撑开,右手持刀从上往下一刀一刀地刮。不到一袋烟功夫,一只圆圆的“葫芦”便亮在人们面前。
刮胡子是最见功夫的。剃须之前,剃头师傅先拧了个热毛巾焐在顾客脸上,待须孔伸开,用刷子蘸上皂沫在脸上细细抹过。右手悬腕执刀,拇指按住刀面,食指、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小指顶住刀把,左手抚脸撑开皮肤,剃刀便在顾客脸上细细扫荡,就连耳轮耳廓和眼皮上细细的绒毛也不放过。当你还在惊叹他的手艺时,顾客脸上再也摸不到半根须茬。此时,顾客每每舒畅得闭上了眼睛,似睡着一样平常,等着享受掏耳和捏肩捶背做事。
掏耳是个细致活儿。掏耳筒里挖勺、绞刀、镊子、耳绒这四样物件各有其用。他扳着顾客的头,将耳朵眼对住日头,左手轻捻耳廓,先用挖勺将耳耵挖出来,再用绞刀在耳朵眼里转上一圈,用镊子将剩余耳耵夹出。末了用耳绒轻轻迁徙改变,掸去细屑。几个步骤娴熟自然,像他吸烟一样顺溜
捏肩捶背是收官之作。剃头、刮须、掏耳做完,顾客已是线人一新,红光满面。再经摩顶、放髓、捏肩、展臂、捶背,全体上半身骨结放松了个遍。末了一着是敲顶,左手掌覆在顾客头顶,右手握空拳在掌背上轻轻地敲,只听“嗒,嗒”几声脆响,收布、理领,再瞧那顾客,真是精力焕发,再无刚坐下时的颓唐面孔。
老一代理发师除了捏肩捶背舒筋活络的手腕外,还有一手对骨绝活,可治疗下颌枢纽关头脱臼,肘枢纽关头脱臼、挠骨半脱臼、肩枢纽关头脱臼、髋枢纽关头脱臼、落枕等症。1982年,笔者3岁的儿子肘枢纽关头溘然脱臼,疼得直哭,后来有邻居先容去东大街找一位退休的理发师傅。老师傅慈眉善眼,笑哈哈的拉住小儿的手,说让爷爷看看就不疼了,说话间捏住手臂一推一拉,小儿啊的一声,没有哭出来就对上去了。让孩子甩甩手说好了,哭脸一下子就变成了笑脸,神奇的很。假如如今发生这样的侵害,到医院又是检讨拍片,又是化验,忙活半天也治不了病,止不了疼,大人孩子还焦急受罪。当年剃头师傅几分钟就搞定了,问剃头师傅要多少钱,老师傅说,有零钱就给两三毛钱买盒烟,没有就算了,我给了五毛钱,老师傅还说感激。换如今,小孩枢纽关头脱臼,到医院得花多少钱?大家都清楚。
在公园里与退休人闲聊,有人说,戏楼后街有个姓袁的剃头师傅,捏肩捶背,舒筋活络,对骨、治疗脱臼,也有绝活,四邻谁家小儿枢纽关头脱臼,老人下巴脱扣,都是找他。甜水井街有个姓常的师傅,是个挑担子转街的个体理发户,也会对骨,听老人说,以前这样的剃头师傅很多,如今会这绝活的人不多了。
时期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都雅念也在转变。数十年前的剃头师傅和富有时期印记的传统理发店,都消逝在了光阴里。单一的理发店和大略的捏拿推拿做事已经演化成涉及美容、美发、扮装品、美容东西、美容教诲、美容媒体等家当。当代美发美容行业店铺充满安阳市井繁华之地,可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城人,仍旧怀念那充满温馨的老理发店,怀念那些技能博识,态度随和、热心为公民做事的老一代理发师。他们好似一壶老酒,越久越醇喷鼻香,也越经得起回味。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供应)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赵洪军,男,1951年6月生,河南安阳人,安阳古都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论坛专家顾问。2011年退休后,积极网络安阳地方文史资料,先后在安阳日报、安阳、安阳电视报、文源杂志揭橥百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