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莉
一个在司马迁史籍中有过记述,《战国策》里落墨有传,李白歌颂,曹雪芹引用,郭沫若痴迷探求的古中山国,它的都城到底在哪里?它有着若何的国王世系,若何的文化和边陲?这统统如浓浓迷雾,飘荡在战国文籍的书页上。而战国重器——中山大鼎的创造,用独特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这个有着深奥深厚悲壮的歌声,婉约清丽的琴声,婀娜多姿的舞步,曾经盛极一时的艺术之国。本日,就让她穿越历史时空,翩然而至……
(一)
1977年,在平山和灵寿交界的东西灵山前,盛夏的强光打开了一座神秘的大墓。
大墓封土壮不雅观,构造伟大,巨大的“山”字型礼器、腾飞的“双翼神兽”、残酷的“十五连盏灯”……无数精美文物的出土,让发掘队员惊叹,所有的人都高度愉快着,专家、学者、国家和省市的领导都高度关注着,但人们都陷入更浓的迷雾深处:这座王侯级别的陵墓主人是谁呢?
早在四年前,大墓周围三汲公社的社员们在“陵台疙瘩”取土造田。老百姓们传说,这两个土疙瘩是王母娘娘途经时,停下来磕了磕鞋子,磕出的鞋窠里的土。土疙瘩边上也有古墓,挖出些青铜器物,皆是锈迹斑斑,农人们根本不用手去摸,只用铲子将他们铲到一边丧失落。他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老辈子的明器,墓里出来的东西,不利、腻歪,以是没有人去答理。这一带的人们挖猪圈、打井时,常常挖出古物,坛坛罐罐的,全不当回事儿。
那天,一个叫茹成山的人,来到了陵台疙瘩前,他是平山县原文教局长,家就住在大墓附近,每天高下班途经这里。他对文物有些观点,看到农人们挖出的器物不一般,便向河北省文物部门报告了情形,并约请专家们来看看。茹成山并不知道,他的报告即将揭开一个神秘王国千年原貌的面纱。
在一个春日,河北省文物局的刘来成和尤道源两人第一次踏上了三汲的地皮。当两座壮不雅观的金字塔般的陵台涌如今他们面前时,当看到陵墓周围散乱着战国期间的陶片、瓦片时,他们愉快地断定:这里绝非一样平常墓葬,该当是战国期间的王陵。不久,刘来成、陈应祺等考古队员怀着满腔热心,拿着简陋的工具,背着铺盖卷进驻三汲,开始漫长的考古发掘。他们首先抢救挖掘了三汲一带的几座墓地,几年间出土了大量的宝贵文物。大墓的发掘不断进展,各路专家不断来看,众说纷纭的预测也连连提出,是汉墓?唐墓?北朝墓?一时专家们也迷惑个中。
随着陵台大墓的逐渐打开,刘来成等人想到这里与灵寿县相邻,史册有记载说中山国桓公曾迁都于灵寿。莫非这是中山国王的陵墓?
正若有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专家李学勤所说:“人们只有通过考古的方法才能找到最早期的文明……把笔墨、铜器、城市等作为文明的标志来磋商文明的起源,其可操作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青铜器上的宝贵笔墨,无疑是考古事情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也同样面临这样“发急”的时候。王墓中非同平凡的青铜器一件件出土,作为王侯标志的“九鼎”也抬出墓室,送到阁下大略单纯的事情室。王陵上空被愉快的空气笼罩着。然而,那一刻天色昏沉。专家们发急地期待着焦点燃烧,期待着笔墨的小精灵扇动着翅膀飞临。
文物是文明的载体,笔墨是文明的标志,笔墨能让文归天蛹成蝶,让历史一锤定音。
(二)
奇迹即将显现,持续九个鼎被抬出大墓。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彰显著古代严密的礼制。鼎,起初是古代的锅,是烹饪的用具,到商周期间,铜鼎逐渐成为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礼器,鼎有多个种类,有升鼎、陪鼎等。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样平常平民和奴隶不许用鼎,即所谓“礼不下庶人”。此时,鼎是盛放牛、羊、豕、鱼、鲜腊等敬拜肉食用的。东周期间,特殊是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首都自行制作和利用九鼎,乃至任何一个壮大起来的诸侯都可以“问鼎中原”。
九鼎的涌现让人们的视线更加指向了神秘的中山国,中山国靠武力有名于诸侯,虽为“千乘之国”,却逐步发展为战国第八强国。但这九鼎是不是中山王的大鼎?统统还只是在推测当中。这九个鼎大小不一,依次缩小,最小的3.8公斤,最大的首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重达60多公斤,真是王之重器啊!
夕阳隐去了光芒,在简陋的考古工棚里,就着昏沉的光芒,考古队长刘来成几人在清理着青铜大鼎。他们创造大鼎竟然有三只铁足,为铜铁合铸!
这解释了大鼎采取了铜铁分铸的方法,鼎身和附件分别铸造,这因此前考古史上没有创造的,解释当年铸造时进行了劳动分工,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鼎盖,创造盖口之间竟然还存有白色夏布,轻轻拿掉夏布,下面的铜面竟无锈如新,真让人惊异!
再看鼎中,底上还存有咖啡色的结晶肉羹,历时几千年,新鲜的铜沿儿、晶莹的肉羹,恍然让人们感到王的盛宴刚刚结束。考古队员们的心都被大鼎激荡地愉快起来。大鼎的铜锈逐渐退去,刘来成隐约感到了什么,他找人帮忙,说,咱们把大鼎抬出去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好家伙!
这是字儿呀!
密密麻麻,鼎身上全是笔墨啊!
拂去铜锈与泥土,周身刻满笔墨的大鼎“光芒四射”,多达77行,469字。
这个大鼎是我国战国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器物。仔细研读,极随意马虎辨认的篆书笔墨“中山王”三字闯入人们的眼帘,全体考古队沸腾了!
大墓考古的盛大展演还在不断呈现。刻铭的夔龙纹方壶,450字,也有中山字样;铜圆壶,刻有182字;之后,主墓室出土的铜版“兆域图”经由文物专家修复,又有450个用金银镶嵌的笔墨能够辨认;此外,许多笔墨用墨写在玉器上,直接铸造在器形上,印在封泥上……这个叫公式的中山国王大墓中共有2458个笔墨迤逦呈现。
自此,一个笔墨铭刻的国家清晰地站在我们面前。便是它,便是它,这便是神秘的古中山国!
撤除笔墨,中山大鼎本身也有诸多特点。有悖于中原礼制的痕迹处处可见,这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无疑领悟了北方民族的一些习俗,形成了自己的礼制,并由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三)
伴着风凉的秋风,“战国中山”向全国通报着喜讯。
考古专家们闻讯而至,古笔墨大家也揣着愉快来了,他们跃跃欲试,他们要考证出中山王和他的子民们到底向这个天下诉说着什么。生命垂危的郭沫若师长西席也把末了的余光投在中山笔墨上,但是,他很遗憾无法再与中山笔墨结缘了。另一位业已75岁高龄的老人商承祚来到中山王墓前。他是古笔墨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出身广东番禺书喷鼻香仕宦之家,从前师从罗振玉选研甲骨笔墨,后入北京大学攻读国学研究生。他主编的《殷墟笔墨类编》被后人称作“甲骨笔墨典”。1977年9月的一天,当时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商承祚师长西席来到公式墓发掘工地。商师长西席一住便是5天,用自己顶尖级的技能为大鼎等铭文拓片。
商师长西席依依不舍地离开工地,临上火车,他依然不能放心这些俏丽的笔墨,急迫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不雅观摩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字体。他把期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古笔墨专家张守中师长西席。张守中祖籍河北丰润,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侄孙,从前师从邓散木师长西席学书法,精修古笔墨的摹写与研究。张守中为了丝毫不差地让后人看到中山篆文,他先后摹写达10次之多。终极,1981年5月,一本由商师长西席题写书名的《中山王公式器笔墨编》带着浓浓的墨喷鼻香出身了,这本书成为了研究古笔墨的学者和书法家们的工具书。
大鼎铭文的魅力征服的何止张守中一个人。细细不雅观赏,那些洒脱的铭文,露锋爽利,笔笔送到,没有一丝抖动;通篇笔墨圆润流畅,丝毫不见败笔!
并且铭文与器物处理得相互和谐,讲究谋篇布局,乃至笔墨结尾处涌现了象征性的印章。这无疑是研究我国早期篆书的宝贵资料,中山铭文被誉为“战国打印体”。
但是,中山工匠们到底是用什么凿刻出如此完美的书法艺术呢?用铁器吗?那该多么锋利?专家们辩论纷纭,百思不得其解。当年中山文物第一次展览时,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铜器修复专家高英曾说:“我真不明白古人怎么刻得这样完美?”高英是当世手艺人中的高手啊,和青铜器打了一辈子交道,并且又利用着前辈的工具,竟然也为之惊叹。
一次,我到灵寿农人王三妮的青铜工艺厂,见工人们正在模拟铸造刻铭大鼎。他们先是在蜡模上刻画,然后铸造。即便这样,在润软的蜡胎上刻画起来都非常不易,笔画竟然不能保持那样的完善流畅。王三妮感叹说,“这要直接在坚硬铮铮的青铜上凿刻,且这样完美,真是不敢想象,切实其实是鬼斧神工!
”
(四)
中山篆铭不仅仅刻出这个国家,刻出中山的奇绝工艺,笔墨的背后内含丰富,层层叠叠,绵绵不绝地组合出我们想要知道的秘密:
中山王公式墓出土的大鼎、方壶、圆壶,文物界称“中山三器”,给予很重的地位,长篇铭文里记载了中山国的历史,歌颂了先王的德行,比如大鼎铭云:“昔者吾先祖桓王、昭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圆壶上则铭刻着公式王对他的继续者公式公式的谆谆告诫,根据铭文内容,专家们推断,中山国世系至少为文、武、桓、成、公式、公式公式、尚七代。铭文上反复涌现相国司马熹全心全意辅佐中山王,为三代之重臣,这印证了《战国策》“司马熹三相中山”的记载。
铭文中不但有中山国的“内政”,还有“外交”。比如,铭文让我们第一次理解到,公元前314年,燕王哙让位相国子之后,齐国打着天子旗号讨伐燕国,中山也一样参加了这次战役,并与齐国一样得到周天子和诸侯的支持。并且战功赫赫,盘踞了燕的大片地皮,取得了燕国的“吉金”,铸造器物,“以祀先王”。当然,铭文除了记述这次战役的功绩,也把燕国“反臣为主”而乱国当做反面教材,告诫后世之王,千万不能效仿。
中山王利用的笔墨自然是中山国的官方笔墨。中山国笔墨与其他战国笔墨,特殊是三晋笔墨,乃至齐鲁笔墨都在形体、内容上类似,从行文特点上明显与儒家文籍附近。一些词汇和语句模拟儒家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圆壶中有一段笔墨描述中山王佃猎环境,读者去诵读时,仿佛《诗经》里的某一章节。再如“穆穆济济”、“克顺克卑”、“夙夜不懈”、“不能宁处”等等语句,都能从儒家文籍中找到相类之句,乃至和铭文往后的《荀子》中的话语非常类似,这解释战国中山国措辞文化不但典雅而且很“潮流”,很新颖,引领时期风尚。通不雅观公式器长篇铭文,多处都找到儒家最讲究的忠信、仁义,且透露出仁人志士般忧邦虑国之情结。
大鼎铭文记载了历史,让中山国“再生”,承载了中山的辉煌,为我们展现了远古的心灵思想,“直播”了古人的生活“实况”,更将人类未来涂抹出绚丽的颜色。
中山大鼎自出土后,便成为大力战国中山的标志性文物,它的篆铭笔墨被人们持久的喜好和临摹着。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师长西席曾研究中山铭文,有绝句评述:
青史才传战国雄,方壶不语往时空。
中山公式器垂脚篆,苏话秦相刻石中。
听说,海内摹写中山篆的书法家很多,由中山篆衍生的书法作品更是丰富多姿,有的还得到“兰亭大奖”。
“两千年前称八雄,此后百代埋姓名”。恍惚间,中山大鼎上煌煌的百言篆铭,穿越时空鲜活了起来,为我们刻画着两千多年前,那个迢遥而神秘的古中山国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辉煌。
(本文图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