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嫩”在哪?
宋代的李清照评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若将项羽放在当时混乱,尔虞我诈,“背绳墨而追曲”的社会,我们只能说项羽这颗青果还是“嫩”了点。
要说项羽失败,多情是其一。在鸿门宴上,若不是项羽念与刘邦的兄弟情分,始终把刘邦当作兄弟看待,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亚父暗杀刘邦,刘邦早就被剑创于座上了。后来的樊哙莽闯入帐,与刘邦的“起如厕”,这么明显的掩人耳目,借口逃跑也看不出来?还有收下“不告而别”的礼物,这真是项羽的天真吗?我看倒是项羽多情,一直惦记着往日的兄弟之情,即使看到事实,也只愿以兄弟情来掩饰。
项羽多情,还在于种下爱情的种子。鸿门宴后,明明已经派兵追上刘邦的小批人马,可只因为虞姬在刘邦手上,而再次放虎归山。可叹啊!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若项羽得到天下,天下美女如云,为何就舍不得这一个呢?舍不得美女,打不了江山,这道理项羽不懂,即使知道,项羽已经陷入爱情的深渊。
项羽过关斩将,英勇过人,可是却少读兵法,不知策略,项羽在战略上吃了不少的亏。当时,楚汉已是宿敌,打得不可开交,刘邦这边却提出楚河汉界的合约,项羽也不防备着点,更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个大阴谋,轻然应允合约,把刘邦的家眷放了,把这最后的一张牌也丢掉。项羽为何就不能把目光放远点,考虑一下后果,愚者千滤必有一得,何况项羽是楚霸王。
在项羽兵败逃亡之时,来到阴陵,已被敌军重围,项羽竟然轻信一田父指的方向,这项羽不外乎陷入别人的圈套,被三方敌军来个翁中捉鳖。战场上,处处是埋伏,险象迭生,项羽也不提防着点,完全没有防范意识。
项羽的有勇无谋注定了他的失败。即使最后,亭长给他撑来一条船,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项羽也会将它抹掉。杜牧说得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陆游尚且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何,项羽你堂堂七尺男儿却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金科玉律呢!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容许有一寸的儿女情长,也不容许一时的粗心大意。对于项羽,要想成就千秋大业,就必要有一种狠心:放得下美人,放得下一副空有的贵族架子。要知天下美人无数,江东弟子忠心耿耿!为何目光短浅,不肯过江东?看不到以后的一大片江山,为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
篇二:论项羽失天下_8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秦朝末年,风云突变,四路豪杰,揭竿而起。乱世改变历史,亦铸就两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更使刘邦项羽四字长留史册,名垂千古。
然而“胜败兵家事不期”。西楚霸王项羽从最初的叱咤风云战功显赫到最后的四面楚歌穷途末路,因“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而不得不乌江自刎。怎一曲英雄悲歌!而刘邦出生农家举兵起义,反而愈挫愈勇,战败项羽,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从此三百年间,天下都被冠以刘姓!
同为一代枭雄,为何一人成就君王霸业,一人沦为乌江自刎?后世众说纷纭,众人将眼光投到历史的转折点——鸿门宴。认为项羽失天下,皆因未杀刘邦也。而此观点我未尽赞同。此为次要因素,而非根本原因。
首先,始皇南巡,籍曰:“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短短几字将两人性格特点展露无遗,项羽虽是豪言壮语慷慨淋漓,却未免目中无人过于自负。而刘邦洞察时政忍辱负重,同样的野心却深藏不露,以最低的姿态最稳的步伐运筹帷幄。孰胜孰败,已有定局。
再者,项羽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而刘邦一介弱士,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够夺取天下。不少人为项羽所扼腕痛惜,原因也在他自己。过分的自我英雄主义,气走范增,错失韩信。刘邦则广纳贤才,任人唯举,多次降低身份察纳雅言甚至拉拢人心。于是,得民心,得天下。项羽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却终一人不敌万人之勇。落到八千弟子无人还的地步!
其三,项羽在战场上杀敌冲锋,勇往无畏;鸿门宴上却于心不忍未杀刘邦而错失良机。至此之后一步步陷入绝境,十面埋伏,垓下之围。怪只怪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如此有勇无谋怎能登上万人之上?国家需要太平盛世安邦治国的君主,而非烽烟四起征战杀敌的勇士!
归结而来,是项羽自身导演了这场历史悲剧,谱写了这首英雄悲歌。我们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失败已成历史必然发展趋势。时势造英雄,时势更需要政治人才。历史的洪荒只会奔腾而不会倒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切留与后人评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注美德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写人作文独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