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斗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中国经典古曲十面埋伏赏析力拔山兮气盖世 休闲娱乐

垓下决斗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逼上梁山。
在风起云涌的农人叛逆剧烈打击下,秦王朝发布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役,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柔嫩寡断而几次再三坐失落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去世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

到垓下决斗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上风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断港绝潢,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末了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利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役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动听的古沙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
文中写出道:\公众《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解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年夜方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动听如此。
\公众这段笔墨解释,《十面埋伏》的内容、构造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同等,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