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时钟走动,是生命的节律。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钟表修复这个行业日渐衰落,钟表修复师也越来越少,但总有一些较真念旧的人,他们生平与钟表为伴,陪伴光阴、修补“光阴”。
在广州市番禺市桥光明南路,有一家不起眼的钟表店。它陪伴了街坊数十年,见证了行业兴衰,传承至今。近日,探访这家名为“日东”的钟表行,理解数代人传承,执着用匠心修补旧“光阴”的故事。
第一代:30岁荣升“师傅”,没想过要转行
日东钟表行,位于光明南路122号,店面不大,只有10多平方米,两边墙上、玻璃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时钟和腕表。店内安置着一张老旧的修理事情台,桌上夹着一盏台灯、散落着零零星碎的腕表零件以及一堆修表工具。与这家小店一样熟年代感的是它的掌门人——罗日东。
罗日东,现年83岁,20世纪50年代末,他跟随父亲一并进入集体开办的钟表社事情。刚入钟表社时,罗日东每月只能拿30元的低级人为。但没过几年,青出于蓝的他,技艺就超过了带他入行的父亲,30多岁便荣升成为钟表社里的师傅,享受一级人为报酬,每月能拿到70多元。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集体钟表社系统编制改革,国家许可个体经济发展,大多数的钟表师傅都离开了钟表社。“我53岁从钟表社出来后,没想过转行,1989年我就在这里买下了这间铺面,开了钟表店。”罗日东说。
1992年,“日东钟表行”正式开张业务,当时戴表的人多了,修表匠的买卖自然变得红火起来。“不要鄙视这个小小店面,最红火的时候我们还聘请了3位发卖员帮忙。他们在店前卖腕表,我和儿子就在维修台上忙个一直。”回忆当年,罗日东眉开眼笑。
第二代:戴着这块表,时候提醒我“有耐性”
在儿子罗国峰的影象里,爸爸一贯以来都很讲究穿着,平时就喜好穿白衬衣、西裤,就算现在年纪大了,也非常讲究穿着整洁、大方得体。“腕表一贯是时期精细生活的代表,看重衣着打扮是对这个行业的尊重,做人干事都要‘企企理理’的嘛。”罗日东说。
罗日东现已退居二线,钟表行已全部交托给儿子罗国峰。“我自小就随着爸爸修钟表,他虽然认为我可以出师,但由于年代不同,今时今日的腕表行业也涌现了很多新的产品,须要新的维修技能,这就须要在日常多学习增加知识,来面对行业发展。”罗国峰说。
“爸爸是一个和蔼随和的人,脾气非常好。也由于爸爸的好脾气和诚信经营,多年来积攥了很多熟客。钟表行业虽然不如十多年前这么景气,但我们一贯有着一群十分弘大的老顾客、转头客,这些熟客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业务量,让我们能连续发展下去。”儿子罗国峰说。
罗国峰手腕上戴着一块上世纪70年代出厂的某品牌机器表,是罗日东在80年代时从一位华侨手上买来的二腕表,特地送给儿子罗国峰的。“从小随着爸爸学修理,学到的不单单是技能,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诚信、温和、有耐性。这是爸爸传承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戴着这块表,就彷佛时候提醒我,记住爸爸对我的谆谆教导。”罗国峰说。
第三代:“好好传承爷爷和爸爸的技能”
今年22岁的罗卓麟是罗国峰的儿子,高职毕业后回到店里事情,未来将这天东钟表行的新一代传人。罗卓麟从小就随着爷爷和爸爸学习修表,常常是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耳濡目染,也对修理钟表这一行产生了兴趣。
“腕表始终都有人戴的,而且爷爷和爸爸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作为后生一代该当传承好他们的技能。”罗卓麟说。
“希望子弟、子孙多点耐心和心思,将钟表行业做好,这是我最大的希望了。”罗日东感慨道,自己这一辈子,特殊知足,“这是由于生平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做钟表匠!
无关乎挣钱多少,钟表修复已如一位知心老友一样,彼此懂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肖桂来 通讯员冯洁芯、刘瑞媚
来源: 广州日报